目的:在原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合成T aqman探针,建立一种新的强直性脊柱炎基因 H L A‐B27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2年1-11月收集的医院强直性脊柱炎282例,优化各种PCR条件,并与多种方法比较,检测强直性脊柱炎及相关的各类疾病,同期选择10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阴性对照,采用SYBR法和Taqman特异性探针荧光定量检测法。结果 FQ‐PCR生成动力学有关的 PCR扩增曲线由荧光信号强度周期数,HLA‐B27的标准曲线是循环阈值之间线性关系(ct)和起始拷贝数;高度相关(0.999)揭示FQ‐PCR的可靠性;确立的Taqman法有良好的线性和精度并与流式细胞和SYBR法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新确立的荧光定量PCR(Taqman)比其他方法更可靠准确,并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戎奇吉;孙讳浩;徐冉行;刘东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8月于医院治疗的66例急性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并测定其耐药性,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66例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出56株病原菌,检出率为84.8%;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8例占67.86%;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高分别为82.35%和80.0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75.00%、25.00%、50.00%、50.00%、25.00%。结论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宋扬;臧大维;汪志云;郭洁;拱忠影;靳燕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血清IL27水平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关系,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或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随访400名按标准方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健康大学生志愿者,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后,分别选取无、弱应答者和中、高应答者各4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 IL27含量,并与免疫抗体 HBsA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Graphpad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疫苗免疫后中、强应答组血清中IL27含量为(1607.68±686.82)ng/L ,显著高于无、弱应答组的(266.3±155.1)ng/L (P<0.05);血清 HBsAb 水平与 IL27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P<0.05)。结论血清中IL27水平与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高度相关,IL27水平低下可能是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发生的原因或机制之一。
作者:张楠;王庆飞;张家;方荣海;顾光煜;生媛;陈军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医院分离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3年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3年从临床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418株阴沟肠杆菌,其中住院患者检出415株,占99.2%;科室分布占前3位的依次为骨科、呼吸科、泌尿外科,分别占23.2%、12.2%、9.3%;标本分布以创伤口、痰液、尿液多见,分别占37.6%、34.0%、15.6%;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磺胺类药物敏感率由70.3%下降至32.8%。结论阴沟肠杆菌主要引起创伤口、呼吸道以及尿路的临床感染,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敏感性较高,阴沟肠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有下降趋势,可作为重症患者首选治疗药物。
作者:潘恺;钱小玲;周东升;潘晓龙;胡志军;朱娟娟;张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AF‐C型阻菌式低噪声吸氧管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氧疗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吸氧装置,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选取2013年5-8月入住医院呼吸科需长期氧疗的120例患者,分别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A F‐C型阻菌式低噪声吸氧管,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吸氧管,分别在第5天进行病原菌培养,并比较氧疗期间患者舒适度情况,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中病原菌阳性检出率达18.3%,试验组患者中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0;两组患者的舒适度进行调查显示,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达96.7%,而对照组满意度仅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 F‐C低噪声阻菌式吸氧管可有效防止病原菌污染,患者舒适度高,可有效控制因吸氧引起的医院感染。
作者:董雪;吕鹏;李程;白冰;赵琪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成套血培养中需氧与厌氧瓶的阳性检出率、病原菌分布与报警时间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9-11月血培养瓶1684套,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全自动细菌/分枝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阳性报警时转种采用VIT 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仪进行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收集的1684套血培养瓶中需氧瓶与厌氧瓶同时阴性1498套,同时阳性101套,需氧瓶阳性而厌氧瓶阴性66套,需氧瓶阴性而厌氧瓶阳性19套;需氧瓶阳性率为9.92%,厌氧瓶阳性率为7.13%;不动杆菌属、布鲁菌、微球菌属、棒杆菌属、真菌在需氧瓶中分离率为100.00%,厌氧菌在厌氧瓶中分离率为100.00%,需氧瓶与厌氧瓶报警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培养双瓶双套送检,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排除污染。
作者:答嵘;王伟;马晨;俱西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分析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的感染情况,研究其耐药性及临床特点,为患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入的30例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人员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23例发生创面感染,感染率为76.7%;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含量为(49.94±8.24)g/L ,低于对照组的(69.57±2.60)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5.0%,对青霉素G、头孢唑林等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均>80.0%。结论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常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且发生开放性骨折、创面污染的患者易发生感染;应对症给予患者支持治疗,酌情补充白蛋白,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择优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韩旭东;樊粤光;李杰;李飞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消毒剂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为医院环境消毒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为试验对象,选取临床常用的5%苯扎溴铵溶液、健之素牌双链季铵盐消毒液、健之素牌消毒泡腾片及95%乙醇溶液4种消毒剂,配成不同浓度,作用至规定时间,利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进行试验观察,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0 mg/L苯扎溴铵溶液作用30 s ,其杀灭率为99.9%;500、750、1000 m g/L苯扎溴铵溶液作用60、90 s ,杀灭率为100.0%;250、500、750、1000 m g/L双链季铵盐消毒液作用30、60、90 s ,杀灭率为100.0%;250、500、700 m g/L 含氯消毒剂作用30、60、90 s ,杀灭率为100.0%;30%乙醇溶液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悬液作用30、60、90 s ,其杀灭率分别为75.7%、76.4%、90.2%;75%乙醇溶液作用30、60、90 s ,其杀灭率为100.0%。结论临床4种常用消毒剂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有杀灭效果,医院环境消毒可结合消毒对象有针对性选取。
作者:张为华;周泓羽;龙铖彬;袁喆;李崇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7例作为研究样本中的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即单纯性消化性溃疡组,另选取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对比3组受试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41例,感染率为47.13%;对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73例,感染率为81.11%;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9.49%;观察组与门诊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门诊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观察组肝源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正常体检人群相差不大,且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因此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杨铁军;张东锋;胡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尿毒症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病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548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并发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及耐药性,数据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8例尿毒症患者发生尿路感染231例,感染率为42.15%;共检出病原菌358株,居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07株、铜绿假单胞菌83株、肺炎克雷伯菌32株,分别占57.82%、23.18%和8.9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9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20.00%;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均>66.76%。结论尿毒症患者极易发生细菌性尿路感染,并且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分析,合理选择使用敏感性较强的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于良生;宋金明;纪恒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的临床意义,为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早期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患者12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组62例、非腹膜炎组64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血清PCT水平检测,比较其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腹膜炎组、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CT 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5.25±1.72)(0.68±0.16)(0.51±0.13)μg/L和88.71%、4.69%、3.33%;腹膜炎组PC T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0.05);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后血清PC T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中明显升高,是一项良好的对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指标。
作者:陶瑾;申新宏;艾永红;杨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性,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1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有15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14.2%;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共4例占26.7%;分离出3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69.2%;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耐药率均>5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加替沙星敏感性较高。结论开放性骨折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严纪辉;胡建忠;夏既柏;孟凡磊;张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以期为控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送检的3623份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 EK‐2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对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2012、2013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14.97%、20.32%、27.81%、36.90%;痰液标本为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共检出116株占62.03%;鲍氏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等耐药率均>7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21.39%。结论神经外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率有逐年升高、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等特点,医务人员需针对以上特点进行干预,以降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涛;史保中;徐东晓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保护性毛刷细菌定量培养对机械通气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医院60例使用机械通气疑似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患者,根据分析评定,分成为定植组34例和感染组26例,对60例患者进行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保护性毛刷细菌定量培养,检测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情况,对比记录联合检测方法与常规检测方法在诊断上的差异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APACHE Ⅱ评分定植组为(19±5)分、感染组为(22±4)分;定植组患者中发生呼吸衰竭高占52.94%,发生重症肺炎低占2.94%;感染组无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但发生呼吸衰竭也高,占53.85%;联合诊断比单一诊断方法在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有显著优势,误诊率较低。结论使用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保护性毛刷细菌定量培养,对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诊断价值高。
作者:臧金萍;冯静;陈思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7-12月分离出的97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方法进行检测,检测4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即V IM‐2、IM P‐2、V IM‐1、IM P‐1的表达,数据采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药物的基因突变中,IM P‐1基因的突变率高,14株菌株存在突变,突变率为14.4%;其他3种 IM P‐2、V IM‐1和V IM‐2的基因突变菌株分别为9、6株和7株,突变率分别为9.5%、6.2%和7.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4种β‐内酰胺类药物基因突变率与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突变率基本相同。结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的4种β‐内酰胺类药物基因突变率分别高于敏感菌株,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娟;张秀明;兰海丽;陈康;李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系统‐VITEK‐MS细菌鉴定仪直接对临床分离细菌进行鉴定,为临床快速且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方法收集医院微生物实验室2014年8-9月分离自临床标本的常见细菌共79株,同时采用VITEK‐MS和VITEK‐2 Compact两种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比较两种仪器的鉴定结果。结果79株常见细菌包括7个菌属,27个菌种;与VIT EK‐2 Com‐pact自动鉴定仪比较后,VITEK‐MS鉴定到属的正确率为97.5%、鉴定到种的正确率为82.3%;对于革兰阳性菌鉴定到种的正确率明显小于革兰阴性菌(P<0.05)。结论 VITEK‐MS技术鉴定细菌快速、准确、方便,且成本低,提高了临床实验室的鉴定诊断效率,适合于临床细菌菌种的常规鉴定,但VITEK‐MS数据库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木尼热·马合苏提;向阳;刘涛;张朝霞;季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以防止滥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3月糖尿病足患者120例,采用自动细菌鉴定仪分离出38株SAU ,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观察糖尿病足SAU感染临床特点以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糖尿病足患者送检样本检出SAU 38株,检出率为31.7%,其中检出耐甲氧西林SAU(MRSA)有28株检出率73.7%;SAU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呋喃妥因的敏感率>80.0%,对青霉素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0%;MRSA的耐药率普遍高于MSSA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SAU感染多为深部溃疡引起的较严重感染,SAU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并且M RS A存在多药耐药性,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于学斌;彭跃进;史帅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手足显微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治疗的127例手足创伤发生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并测定其耐药性,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结果从127例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中共分离培养出15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79株占51.97%,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共73株占48.03%;前3位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42%、13.16%、11.19%;常见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低,为0;常见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性,但是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为3.03%。结论分析手足显微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业祥;鹿霞;梁立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临汾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菌株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临汾地区IC U住院患者所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和279株鲍氏不动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部位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在痰及咽拭子检出高,共243株占62.95%,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均>60.00%;分离出的279株鲍氏不动杆菌在痰液及咽拭子检出高,共145株占51.97%,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70.00%;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均在 IC U 及呼吸科检出率高,分别为32.14%、22.31%,23.24%、21.05%。结论 IC U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多的部位是下呼吸道,且耐药性严重,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崔向荣;井宣;武学清;李强;王振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保留内固定物治疗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110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且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行骨折内固定术2189例患者中有110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5.02%;共分离出病原菌134株,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共41株占30.6%;对照组创面Ⅰ期愈合、Ⅱ期清创后愈合、感染复发、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70.91%、18.18%、10.91%、0;观察组分别为89.09%、10.9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两组在住院、病原菌消除、渗液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等时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病原菌较多,采用保留内固定物治疗预后较理想。
作者:宋元;戚晓冬;陈铿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 )中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液培养真菌阳性在V A 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IC U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痰培养结果分为真菌阳性组77例和真菌阴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394株,其中真菌检出126株,占32.0%;在142例临床诊断的V A P患者中真菌阳性77例占54.2%;患者真菌感染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P<0.05);真菌阳性组及真菌阴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63±85)h和(300±67)h ,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9.0%、4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真菌阳性率高,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作者:占大钱;陈娣;胡伟林;陈正平;李永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5月分离出的177株鲍氏不动杆菌,通过微量稀释法进行M IC测定并对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对其中的27株严重耐药和3株敏感菌株用 PCR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鲍氏不动杆菌的标本以痰液为主,共168株占94.9%;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美罗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耐药菌较高,均>80.0%;PCR检测结果表明,4种抗药基因,ant(3″)‐Ⅰ,qacE⊿1‐sul1gene ,adeB和 parC ,在耐药菌和敏感菌中的检出率为100.0%;blaoxa‐23在耐药菌株中的检出率为40.0%,在敏感株中未检出。结论医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报告针对性地合理用药,以便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作者:张丽红;朱步海;徐修礼;丁双双;李冰心;黄洋;樊一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骨科收治的157例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等分析其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口感染患者23例,感染率为14.65%;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处理时间拖延越久,其感染率越高,骨折类型以GustiloⅢ型感染率高,为48.84%;病原菌分离共174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92株占52.87%,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其具有良好的抗菌疗效。结论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与时间及骨折分型有关,感染主要是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通过加强无菌操作、严密监控耐药菌、合理使用抗菌药,可以降低感染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崔金雷;宋文超;李玉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使用人工喷射液滴模拟咳嗽所产生飞沫,研究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传播的路径,评估室内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建立实地研究方法。方法在洁净度为100级的洁净实验室内以可控方式使用喷嘴喷射含有与人类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的液滴,使用基于光学干涉Mie成像技术的Particle Master IMI系统对液滴的数量及粒径分布进行测量,找到与文献报道的咳嗽所产生颗粒物数量及粒径分布相近数据。结果在选定的喷嘴喷射流量情况下,持续时间为1 s喷射过程中,喷嘴出口的液滴数量浓度为4个/mm3,相当于总共喷射出40500个液滴;喷射液滴粒径的分布特征与从文献数据获得的咳嗽呼出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曲线非常吻合,其小平方相关系数(又称决定系数)r2=0.88。结论成功使用具有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组分人工合成物,采用可控方式制造出与咳嗽呼出颗粒物具有类似粒径分布的液滴谱系,为室内呼吸道传染病的飞沫传播路径及其感染风险研究提供了一种实地研究方法。
作者:魏方;关继祖;杨旭;俞宗岱;赵汝恒;马汉武;朱子犁;饶健;杨荣兴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7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4例急性脑梗死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老年患者送检标本主要分布在痰液中,共57株占77.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47.3%,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8.1%;对头孢他啶耐药性明显高于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结论急性脑梗死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临床上主要分布在痰液中,少量见于血液中;对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基本无耐药性,而对头孢他啶有较高的耐药性。
作者:刘文杰;刘晓松;杜艳华;乐汉娥;樊瑾;彭文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IC U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指导临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012年1月-2013年12月IC U 560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检查结果,并对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560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6例,感染率为22.5%;共分离出148株病原菌,以痰液检出为主,共78株占52.7%;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2株占62.2%;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意识状态、前期感染、侵入性诊疗、住院时间、血糖水平是导致 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发生率有所增高,IC U住院患者的意识状态、前期感染、侵入性诊疗、住院时间、血糖水平是导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詹伟锋;刘新强;何楷然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医院感染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感染部位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两所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感染患者不同部位标本,分析分离出的617株 PAE分布及其耐药性,数据采用WHONET5.5‐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617株PAE ,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共333株占54.0%;3年PAE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态势,泛耐药PA E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10.2%、14.6%;PA E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1%、22.8%、25.5%;耐药率<20.0%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年耐药率高,且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60.0%。结论3年PAE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医院行政管理领导应加大监管执行力,扭转国内细菌耐药性快速上升的恶劣倾向。
作者:蔡兰兰;管有理;谭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及腔隙性脑梗死与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能为脑梗死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初发性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根据患病病因不同分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87例为A组,腔隙性脑梗死34例为B组,选取同期门诊无脑梗死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C组,对比其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C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87.36%、41.18%、3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两比较A组感染阳性率高于B组与C组(P<0.05),各组TNF‐α、CRP、IL‐1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A组 TNF‐α、CRP、IL‐18水平明显高于B组与C组( 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H p感染阳性率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Hp感染阳性率与无脑梗死老年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 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作者:朱华伟;任保仙;齐进兴;邓建中;赵彦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分析及预防控制对策,为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93例胃肠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切口分泌物及深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例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以阑尾切除术感染率高,为90.70%,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91株,检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63.74%、36.26%;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等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5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较高,均>50.00%,粪肠球菌对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50.00%。结论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阑尾切除术后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病原菌对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在进行手术时合理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春玲;张珊珊;吕聚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培养过程中污染菌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处理,预防和减少由于微生物的污染而影响流感病毒培养,以提高流感病毒培养阳性率,及时完成合格流感病毒毒株的报送。方法对实验室2012-2013年5次流感病毒培养受微生物污染的情况、菌种类型以及处理方法加以分析,并对可能的污染源通过抽样检查方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找出污染源。结果流感病毒培养过程中发生的5次实验室污染,有3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污染,在一次性使用的移液管包装套上分离培养出白色假丝酵母菌;2次为缺陷短波单胞菌污染,对实验室进行空气培养时,培养出缺陷短波单胞菌,该菌为环境污染菌。结论虽然流感病毒培养时已在培养液中事先加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但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如果不能严格按照试验操作规程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规程操作,也可造成实验室污染,导致试验失败,影响流感病毒培养结果。
作者:张旭;曾玲;姚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在标本与科室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有效治疗疾病、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分离的821株鲍氏不动杆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数据采用 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1株鲍氏不动杆菌的标本分布以痰液为主,共564株占68.70%;科室分布以IC U为主,共317株占38.61%;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等耐药率>90.00%,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低为0.65%。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呈多药耐药性,医院应重视微生物送检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鲍氏不动杆菌蔓延。
作者:谢金兰;束余声;秦颖;姚惠;朱小平;李贤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分析和脑脊液(CSF)中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和肌酸激酶(CK)在病毒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为临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30例头疼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RI检查研究组阳性率为98.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 P<0.01),研究组早期M RI阳性率91.58%也明显高于后期24.21%( P<0.01);脑脊液分析中按照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进行疾病分组,其中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LDH浓度高;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CK浓度高,3组试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检查和脑脊液分析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种方法联合能有效鉴别疾病的感染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王建东;王岩;李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临床结局,为降低患者病死率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104例大面积脑梗死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75~89岁;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观察组(肺部感染)36例和对照组(非肺部感染)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GC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吸烟史、肺部原发疾病、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实施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史、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高于对照组,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高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概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既往肺部原发疾病、吸烟史、糖尿病及治疗中的各类侵入性操作,一旦发生肺部感染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孟祥武;郑龙;黄淼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应激状态的变化,为患者应激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于医院进行诊治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无颅内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血清应激素及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轻症与重症感染患者的检测指标,数据采用SAS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及丙二醛(MDA)水平分别为(232.17±24.58)ng/ml、(65.35±7.48)ng/L、(313.97±32.79)ng/ml、(0.30±0.07)ng/ml及(4.45±0.53)μmol/L ,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症感染患者的波动高于轻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应激状态变化较大,并且感染严重程度对其影响较大。
作者:张聿民;邓昌武;张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脑脊液不同成分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含量,探讨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脑脊液检查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0例,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化脓性脑膜炎组各30例,同期选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脑脊液中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乳酸指标,并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检测乳酸脱氢酶病毒性脑膜炎组为(17.23±6.87)U/L ,结核性脑膜炎组为(84.33±17.34)U/L ,化脓性脑膜炎组为(71.43±16.78)U/L ,对照组为(16.98±6.59)U/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脑脊液各项指标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需要综合分析不能单靠一种指标进行确诊。
作者:岳新胜;张云峰;李胜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重型病毒型肝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340例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160例,感染率47.06%;检出病原菌主要有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2.92%、27.08%、21.25%、13.75%、5.00%;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硬化、应用抗菌药物、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均为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种类多、感染部位广,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玉柱;闵祥玺;樊艳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35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60例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60例未合并肺部感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抗感染治疗,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6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1株占68.33%;两组患者治疗后21 d ,NIHSS评分及M R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但对照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 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1.66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复杂,神经功能障碍加重,预后不佳。
作者:冯雪华;王金光;丁健;朱素玲;李进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降低老年患者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医院感染的疗效,寻找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73例老年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予禁食、抗休克、扩充血容量、止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3.0g静脉滴注,至出血停止后7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1.6%与47.2%,且治疗组发生各种感染率及混合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8.4%和13.5%,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5.6%和27.8%,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明显降低老年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和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肯定。
作者:尚品杰;柳静;张向东;刘晓政;夏永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不能明确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FD )的临床资料,利于早期把握抗真菌治疗时机,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血液系统疾病且不能明确诊断IFD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感染部位及各不同相关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8例未达到IFD诊断患者分为不能诊断IFD但治疗有效88例和排除IFD诊断30例;真菌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为主,占64.77%;以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者发生率高,10.24%;8~14 d粒细胞缺乏更为明显;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患者;所有上述病例应用抗真菌药物时均已同时应用≥3种抗菌药物,以碳青霉烯类为主,并均联合应用了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结论临床可能对终排除IFD诊断的患者应用了抗真菌治疗,但在患者重症感染而高度疑似IFD阶段,抗真菌治疗利大于弊,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
作者:林雪梅;邓琦;赵明峰;李玉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感染与甲状腺功能变化之间的联系,总结临床经验,为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ESS )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8例患有慢性疾病且无甲状腺疾病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医院感染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对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甲状腺功能、血清白蛋白和血白细胞等指标进行感染前后的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08例患有慢性疾病且无甲状腺疾病的老年患者有28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6.9%;发生医院感染前患者出现ESS的概率为89.3%,发生医院感染后,全部患者均出现ESS ,ESS发生率为100.0%;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甲状腺功能T T3、T T4、FT3等指标较感染前有明显下降,数据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游离T4降低。结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的防治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肖红珍;俞芳;项岫秀;李伟娟;李莎;徐奕;刘阁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清金化痰汤治疗脑出血急性期(CH)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62例C H发生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式,观察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并在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CH 肺部感染治疗成功率及对患者症状变化进行综合疗效的评价,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3.55%,对照组为74.19%;治疗结束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32%,对照组为67.74%,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CH发生肺部感染的效果更好,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是临床治疗CH并发肺部感染的较佳选择。
作者:程率芳;杨小红;刘志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15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感染部位、临床指标、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及病原菌的种类,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为34.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共23例占42.6%;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 d、长期卧床、低蛋白血症以及合并糖尿病是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5);共分离出5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1株占52.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共13株占22.0%。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李卫征;高重阳;赵建民;张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感染状态,为临床血液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拟接受输血的502例患者进行术前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等感染性指标检测比较,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分别为2.99%、3.39%、12.95%、28.49%、3.79%、0.80%、1.19%、0.20%;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抗‐HCV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抗‐TP、抗‐HIV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但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者 HBsAb阳性率与年龄>60岁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均有一定比例阳性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较高,抗‐TP、抗‐H IV阳性率相对较低,年龄≤60岁者感染性指标阳性率较高。
作者:杨庆峰;鲍瑞玲;芦漾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和医院感染现患率,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3年11月11日全天所有住院1192例患者,采用个案调查和床旁调查,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菌检出结果,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查住院患者1192例,实查1180例,实查率98.99%;发生医院感染24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03%;调查118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568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14%,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381例,占67.08%;医院感染24例患者中,共检出1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株占80.00%。结论重症医学科、皮肤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三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使用前的标本送检是感染预防控制的主要工作重点。
作者:卢锋;刘丽萍;王定媚;陈红梅;牟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表现及鉴别诊断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证实的48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C T 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诊断为胰腺癌术后腹部机遇性感染的患者有19例,漏诊2例,分别为肠梗阻及腹腔脓肿各1例;误诊1例为化脓性腹膜炎;腹部感染C T诊断主要表现为肠梗阻性病变8例、腹腔脓肿7例及化脓性腹膜炎4例,且CT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脓肿、肠壁增厚及腹腔积液。结论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 诊断对感染的早期确诊有着重要临床价值,有利于提高对胰腺癌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术后诊断并及时确定治疗方案。
作者:卢晓林;吴亨祥;徐秋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备皮方法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普外科术前备皮选择较好的方法,以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普外科手术患者549例,随机分为A组270例给予常规备皮,剔除手术视野内所有毛发;B组279例在备皮过程中不剔除毛发,而仅进行皮肤清洁;对伤口愈合进行统计,数据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 组患者手术切口发生表浅感染和深部感染率分别为4.07%和0.74%,B组患者分别为6.09%和1.79%、B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类切口A组患者全部达到甲级愈合、B组患者甲级愈合率为95.83%;Ⅱ类切口A组患者甲级和乙级愈合率分别为97.74%和2.26%、B组患者分别为96.17%和3.28%,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应根据切口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备皮方式,Ⅰ类和Ⅱ类切口可以不剔除毛发,而直接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而对于Ⅲ类切口,则应先剔除毛发,然后再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由此通过个体化的备皮方式在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屠芳兰;贾彦霞;刘丽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胃癌术后感染的影响,为糖尿病合并胃癌手术患者选择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糖尿病合并胃癌手术患者184例,随机分为3组,A组58例行Billroth Ⅰ式吻合重建,B组62例行Billroth Ⅱ式吻合重建,C组64例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重建,对比3组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患者感染率为6.90%,B、C两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61%和1.56%;A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空腹血糖分别为(8.51±1.01)mmol/L和(7.42±0.72)mmol/L ,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llroth Ⅱ式以及Roux‐en‐Y吻合重建是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智辉;张丹;李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反应的特点,通过检测血清抗体IgG水平分析口腔厌氧菌与牙髓感染的关系,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患有不同牙髓疾病的患者分为B、C、D组,每组各10例,另选10名健康受试者为A组;应用ELISA方法测定健康受试组与感染组患者的血清中10株国际口腔厌氧标准菌株的IgG抗体含量,特异性分析牙髓感染与口腔厌氧菌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受试组的中间普氏菌血清抗体平均值显著低于B、C、D组( P<0.05);且各组OD值与 A组健康受试者相比>2.1,全部为阳性;健康受试组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血清抗体平均值与牙髓感染组、牙髓‐牙周联合病症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牙周疾病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厌氧菌血清抗体OD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ELISA方法分析与牙髓感染相关的厌氧菌,此种方法无需微生物培养,且其检出率及精确度远高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可作为临床上检测牙髓感染致病菌的常规方法。
作者:吕朋君;马珅;刘晓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引流管留置不同时间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以探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引流管佳留置时间,从而减少留置引流管引起的术后感染。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泌尿外科手术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后感染率和夏季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36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感染率为9.00%;182例夏季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21例,术后感染率为11.54%;引流管留置时间1~3 d 感染率为3.15%,4~6 d感染率为18.60%、>7 d感染率为75.00%,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有密切关系,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术后感染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加强围术期干预和术后监测,在夏季要适当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
作者:潘翠青;蔡维敏;魏英;彭桂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治疗的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151例(200颗)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窝沟封闭剂治疗为观察组及多次少量磨除法治疗为对照组,每组各100颗牙,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0%;同时3年随访显示,观察组3年内龋齿发生率分别为6.00%、13.00%及2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00%、41.00%及49.00%;此外3年内感染率观察组为2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患者感染率。
作者:孙树萍;孙树宏;李燕波;张杰;李石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换药频率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感染的影响,寻找混合痔术后创面佳处理方法,以促进创口愈合。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混合痔手术患者51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54例,每天换药1次,B组263例,每天换药2次;对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感染率进行比较,对其局部疼痛及水肿进行评价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8例,感染率为3.15%,高于B组的1.14%;A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水肿评分分别为(3.06±0.21)分和(1.95±0.10)分,高于B组的(1.35±0.11)分和(0.16±0.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痔术后每天2次换药可以有效减少创面感染发生率,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换药频率。
作者:祁之花;王世华;星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切除术(L G )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老年胃癌患者腹腔镜胃切除术后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胃切除术老年胃癌患者,共120例,对其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3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9.17%;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腹腔及切口,分别占47.83%、26.09%、13.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胃癌患者 LG术后感染的发生与吸烟史、体质量指数、术前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白细胞水平、术前输血、病理分期和住院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术前输血和病理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可以通过戒烟、纠正血白细胞水平、保证营养供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术前输血、缩短住院时间等措施,降低老年胃癌患者LG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吉国锋;陶有茂;马冲;戚少龙;肖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使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大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比较,为临床提供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102例肾结石患者分别采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方法为A组53例,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为B组49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应用两种方法手术均获得成功,并且均采用单一通道碎石,术中无腹腔脏器及肾血管损伤;微肾镜与大通道组患者Ⅰ期结石清除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发生率10.20%,显著高于A组的1.89%(P<0.05)。结论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相当,但微肾镜法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大通道法碎石时间较短,所以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佳治疗方法。
作者:于汝通;孙国良;陈志强;张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对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6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目的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切口开胸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1.4)h,对照组(4.8±1.3)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胸腔开放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分别为(2.2±0.7)(2.1±0.7)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分别为6.7%、3.3%,低于对照组的10.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观察组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有助于保护肺功能。
作者:于鹏;王亮;张爱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女性阴道的微环境健康状态是女性生殖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阴道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阴道内的菌群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各菌群共存共生、互相依存,共同维持阴道内微生态菌群平衡,阴道内的这种微生态的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较容易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影响;传统的治疗阴道感染方法主要是以杀灭阴道内的微生物为主,随着对阴道内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持阴道内微生态平衡的意义、而非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由于妊娠期女性孕激素的分泌增多,因此阴道的内环境平衡状态被打破,阴道微生态环境异常,导致很多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该研究就妊娠期阴道的微生态与阴道感染性疾病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何丽;黄琳娟;徐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出的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6月-2014年6月医院18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942株,占52.3%,革兰阴性菌858株,占47.7%;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比例均较大,但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基本持平,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高,要加强临床监测。
作者:杨双丽;汪红玲;俞梅;樊爱兰;梁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儿科门诊23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12例,给予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121例,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咽部充血并扁桃体肿大,肺部听诊呼吸音粗,多有发热,以连续性痉挛性为主的咳嗽、鼻塞、喷嚏、声音嘶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及年龄>5岁的儿童(P<0.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1.1%、对照组为79.4%,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起病较急、进展较快,应积极给予有效治疗,防止高热惊厥、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治疗中应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玉芳;李雪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孕妇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2月-2013年11月门诊及住院3000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培养鉴定阴道分泌物、宫腔内容物、中段尿以及羊水培养中的细菌,并对分离的无乳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WHONET 5.5软件进行。结果分离出无乳链球菌281株占9.37%,其中阴道分泌物检出率居首位,阳性率为12.61%,羊水检出率低,阳性率为0.93%;所有无乳链球菌对利奈唑胺、头孢唑林、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0%;对头孢曲松、青霉素无耐药株,但有中介株,中介率分别为2.85%、1.78%;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60.50%、55.87%、47.69%。结论对孕妇泌尿生殖道进行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不仅能有效地预防该菌感染,还可以为临床提供治疗及指导依据,进一步预防其危害性。
作者:徐水清;周俊;王先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补锌治疗的临床实效性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76例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口服甘草锌颗粒+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天数及抗菌药物使用等临床指标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天数及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IgA、IgG治疗后与治疗前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一旦锌含量偏低时,需给予补锌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蔡东黎;王雅丽;龚敏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孕妇和新生儿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为了解 HPV的母婴垂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 HPV分型多重PCR‐斑点杂交方法,检测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自愿参加 HPV检查的孕妇756例,分析HPV感染分型、母婴垂直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6例孕妇中HPV阳性76例,HPV阳性率为10.1%;HPV 阳性孕妇宫颈病变占88.2%,明显高于 HPV 阴性者(P<0.05);HPV多型感染率为15.8%;共检出94种 HPV ,其中高危型85种占90.4%,低危型9种占9.6%,HPV 16是检出多的H PV型别,占33.0%;72例H PV阳性孕妇中生产的新生儿H PV阳性15例阳性率为20.8%;母婴HPV‐DNA一致率达90.5%;新生儿口腔HPV检测阳性率为80.9%,明显高于生殖器HPV检测阳性率的19.1%(P<0.05)。结论孕妇存在HPV感染,以HPV 16亚型为主,可通过垂直传播给新生儿,母婴 HPV感染亚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口腔感染为主,临床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作者:王静;袁琳;赵丽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感染率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6827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分析85例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的高危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27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85例,感染率为1.2%;85例医院感染新生儿中共分离出3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71.0%;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1500 g、住院时间≥9 d、胎龄<37周、气管插管、PICC置管是导致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上需要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罗洁;王亚娟;姚开虎;王慧欣;顾松;姜敏;丁翊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HIN )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及健康儿童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261株HIN ,采用K‐B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cefinase纸片检测菌株的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采用SAS 9.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送检717份标本,检出261株H IN ,分离率为36.40%;3年呼吸道感染儿童H IN分离率呈下降趋势;健康儿童 H IN携带率呈上升趋势;儿童呼吸道感染 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克洛100.00%敏感,健康儿童携带的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克洛、环丙沙星、氯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儿童H IN的分离率较高,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治疗 H IN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无法获得药敏结果可首选亚胺培南、头孢克洛进行治疗。
作者:乔海霞;张彦霞;张存辉;常月立;张玉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情况,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为减少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1月128例医院收治的高龄剖宫产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切口愈合和切口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2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3%,对照组发生9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06%;观察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7例,占10.94%,对照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14例,占21.88%;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差有1例,占1.56%,对照组切口愈合差8例,占12.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高龄剖宫产初产妇手术疼痛,改善切口愈合,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率。
作者:吴霭芬;李蓉珍;邱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资料,对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及预防用药中CRP升高转为治疗用药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5%,仅有10例新生儿未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为阿洛西林,占67.8%;仅有25例新生儿CRP升高,需要给予升级治疗。结论胎膜早破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不同抗菌药物的预防抗菌能力有所差异,对于胎膜早破新生儿应该合理给予预防感染药物。
作者:巴依尔才次克;朱艳萍;王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针对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治疗预防急性喘息性疾病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门诊确诊的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120例,收集其鼻咽分泌物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病毒,并分析呼吸道病毒与患儿年龄、疾病类型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有88例送检标本检测病毒阳性,总检出率达73.33%,按不同年龄病毒感染分析显示,≤1岁患儿病毒感染率高,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病毒感染率随之下降;按不同季节病毒感染分析显示,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春季68.3%、夏季30.0%、秋季26.3%、冬季57.5%,单一性病毒感染多发春冬季,混合病毒感染多发春夏季。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为急性喘息性疾病病毒感染首要病原体,其次为鼻病毒(RHV);RSV易针对约1岁婴幼儿,RHV分析显示针对于约3岁幼儿且易发于冬春季;需要进一步分析患儿年龄、季节、疾病类型特征与发病机制,以获得有效治疗途径。
作者:杨耀锋;柳锡永;金洪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为宫颈疾病的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疾病患者2016例,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 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 )、HPV及病理学检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感染阳性率为9.62%;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 H PV感染率分别为69.05%、61.54%、22.40%,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明显低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PV 检测阳性与病理学检查的阳性符合率为65.93%,TCT 与病理学检查的阳性符合率为80.00%;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T C T和H PV阳性率也不断升高。结论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为 HPV感染,HPV和TCT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早期诊断宫颈病变。
作者:娄雪玲;张占薪;姚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重复式会阴阴道消毒对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影响,为降低阴道分娩产妇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4038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进入产房分娩时间按照奇偶数分组,重复式消毒组产妇共2329例,采用重复式阴道消毒方式进行消毒后再行会阴侧切术;传统消毒组产妇共1709例,采用传统消毒方式消毒后在行会阴侧切术;分析两组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发生及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复式消毒组及传统消毒组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47%及7.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妇切口感染率重复式消毒组为0.73%、传统消毒组为2.63%,切口感染率重复式消毒组明显低于传统消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感染部位共分离出病原菌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28.85%、69.23%、1.92%。结论阴道分娩产妇采用重复式会阴阴道消毒能明显降低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发生率,引起会阴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作者:袁琳;王静;赵丽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检测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水平,为临床诊断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256例为感染组,同期选取342例非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C P、M P和RSV IgM抗体,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患儿CP、M P和RSV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31.7%和2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3.5%和3.2%(P<0.05);1~3岁患儿CP、MP和RSVIgM抗体阳性率高,分别达59.3%、65.4%和62.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儿( P<0.05);C P、M P和RS V Ig M抗体在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疾病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P、M P和RSV IgM抗体检测有助于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瑞卿;王新科;胡海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69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检测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69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3289例,阳性率为37.8%;在3289例阳性病中有641例存在混合感染,以肺炎支原体合并流感病毒B、肺炎支原体合并腺病毒、肺炎支原体合并呼吸合胞病毒多见;肺炎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Ig M 抗体阳性率高达93.3%。结论肺炎支原体为佛山地区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9种呼吸道病原体Ig M 抗体联合检测,为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相新;李凯;芮勇宇;海军;江润昌;韦僖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核酸实验室的管理方法,为提高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保障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方法分析核酸实验室应用ISO15189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核酸实验室质量认可管理体系,进行核酸检测前、中、后全过程质量管理。结果通过ISO15189标准的应用,建立了核酸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实验室人员、检测结果、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论 ISO15189标准为血液核酸检测实验室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和思路;在血液集中化检测中有效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减少重复性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采购,大限度为实验室服务对象和社会节约成本,保障我国血液核酸检测的有序健康开展。
作者:李天君;张文学;郭崇健;宋艳;张微;王鹏;郭金金;张嘉洪;李美霖;车进;张燕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及住院费用,分析患者因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卫生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552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医院感染的123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未发生感染的429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等差异,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平均住院总费用为14629.88元、对照组为10154.07元,病例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为4475.81元。结论医院感染导致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增加,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监测及管理,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使患者住院费用降低,经济负担减轻,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作者:孙羽;王书会;秦雪;刘芸宏;吴晓慧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对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疗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85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换药包,观察组应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术后指标,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导管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9.5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7.14%,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在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例细胞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维护依从性及住院时间等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在预防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慧萌;李强;牛桂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加强科室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对医院感染率的控制作用,为降低感染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3056例为废物管理实施前小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3186例患者为废物管理实施后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采集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寻找到薄弱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前医院感染率为6.05%,实施后医院感染率为0.94%;实施后医疗废物与生活废物分类、医疗废物加盖盛放、医疗废物袋或容器<75.0%满、医疗废物有效封扎、收集人员防护措施、收集人员利器刺伤处理知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规范、是否及时运送、按规定进行移交登记等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科室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够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
作者:胡建华;何博平;记凤珍;唐辉英;费湘英;施晓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针对性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分析其对降低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500例(527眼)为研究对象,采集入院后术前未使用与使用抗菌滴眼液后结膜囊及内眦局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前3d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滴眼液至术前,观察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滴眼液使用前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8.18%,抗菌滴眼液使用后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27.32%,检出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92.96%、92.36%,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治疗前后分别占74.27%、74.31%;根据药敏使用结果,术前选择相对耐药率较低的抗菌滴眼液进行治疗,527只眼术后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内存在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术前给予抗菌滴眼液治疗能明显降低结膜囊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有助于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王玉娟;霍永军;张承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在中等 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154例CHB患者,根据抗病毒药物不同将其分为ADV组52例、LDT 组50例、ETV组52例,均为初次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第0、12、24、36、48、72、96、144周的HBV‐DNA水平,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结果各组患者HBV‐DNA水平随抗病毒疗程延长而下降,ETV组的 HBV‐DNA水平从第12周(2.45±0.53)log10 IU/ml降至96周(1.97±0.78)log10 U/ml ,均为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 不可检测率在第12、24、3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生存分析累计不可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ETV、ADV、LDT 初次治疗中等HBV‐DNA载量的CHB患者,均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ALT复常率高,但ETV能更强、更快抑制 HBV复制,病毒学突破率低,明显优于LDT、ADV。
作者:黄明星;吴元凯;时红;李新华;揭育胜;林国莉;崇雨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依替米星局部给药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77例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外给予依替米星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两周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患者咳嗽、咳痰消失(6.26±1.14)d,退热(5.95±1.22)d、肺部炎性灶消失(9.23±1.25)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44%和81.5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替米星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医院感染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小果;郑大炜;韩玉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医院2013年抗菌药物应用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病原菌检查结果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医院抗菌药物用量前3位分别为头孢菌素类60.5%、其他β‐内酰胺类18.0%和青霉素类11.0%;共分离出3948株病原菌,检出率为13.3%,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2273株占57.6%;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60.0%;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均<1.0%。结论2013年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以头孢菌素类为主,临床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形势较为严峻。
作者:韩琳;王庆学;林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7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7例;A组患者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B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痊愈率、好转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7.03%、10.81%及37.84%,B组患者分别为37.84%、32.43%及70.27%,B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不良反应A组6例、B组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氟康唑相比伊曲康唑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真菌感染的效果更好,而且两种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差异不大,伊曲康唑是更为理想的治疗药物。
作者:鲁风云;张霞;李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比3种用药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益,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3例,随机分为 A、B、C组,各31例;A组采用美洛西林钠静脉滴注,B组采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C组采用头孢美唑钠静脉滴注,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菌学检查结果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成本‐效益,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细菌清除率A组为87.10%、B组为97.06%、C组为91.18%;3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成本‐效益比低,为9.85,显著低于A组和C组( P<0.05)。结论美洛西林钠、头孢美唑钠和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中应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的成本‐效益更好。
作者:方万芬;刘子龙;赵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及其对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24 h内静脉滴注头孢西丁预防感染,观察组在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头孢西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PS 17.0进行软件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感染率观察组为3.06%、对照组为15.31%,观察组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培养出病原菌3株,耐药率为0,对照组培养出病原菌15株,耐药率为80.00%,观察组病原菌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优化胃癌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有利于降低胃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孙晓林;宋展;刘延娟;钱国武;史娟;张海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门诊共计3600张处方,以限定日剂量(DDD )为单位,分别计算3个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比例、使用强度、用药频度(DDDs)及每种药品的日治疗费用,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年度中抗菌药物采购金额逐年增长,销售金额居于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535.27万元、喹诺酮类401.56万元及青霉素类311.36万元;3个年度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和左氧氟沙星;3个年度内抗菌药物DDDs排序位于前2名的均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有少数品种抗菌药物存在过量使用、联合用药率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以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克强;陶琳;冯绪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