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旭东;樊粤光;李杰;李飞龙
目的:对临汾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菌株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临汾地区IC U住院患者所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和279株鲍氏不动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部位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在痰及咽拭子检出高,共243株占62.95%,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均>60.00%;分离出的279株鲍氏不动杆菌在痰液及咽拭子检出高,共145株占51.97%,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70.00%;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均在 IC U 及呼吸科检出率高,分别为32.14%、22.31%,23.24%、21.05%。结论 IC U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多的部位是下呼吸道,且耐药性严重,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崔向荣;井宣;武学清;李强;王振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在标本与科室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有效治疗疾病、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分离的821株鲍氏不动杆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数据采用 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1株鲍氏不动杆菌的标本分布以痰液为主,共564株占68.70%;科室分布以IC U为主,共317株占38.61%;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等耐药率>90.00%,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低为0.65%。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呈多药耐药性,医院应重视微生物送检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鲍氏不动杆菌蔓延。
作者:谢金兰;束余声;秦颖;姚惠;朱小平;李贤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脑脊液不同成分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含量,探讨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脑脊液检查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0例,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化脓性脑膜炎组各30例,同期选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脑脊液中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乳酸指标,并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检测乳酸脱氢酶病毒性脑膜炎组为(17.23±6.87)U/L ,结核性脑膜炎组为(84.33±17.34)U/L ,化脓性脑膜炎组为(71.43±16.78)U/L ,对照组为(16.98±6.59)U/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脑脊液各项指标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需要综合分析不能单靠一种指标进行确诊。
作者:岳新胜;张云峰;李胜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以期为控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送检的3623份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 EK‐2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对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2012、2013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14.97%、20.32%、27.81%、36.90%;痰液标本为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共检出116株占62.03%;鲍氏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等耐药率均>7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21.39%。结论神经外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率有逐年升高、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等特点,医务人员需针对以上特点进行干预,以降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涛;史保中;徐东晓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7-12月分离出的97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方法进行检测,检测4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即V IM‐2、IM P‐2、V IM‐1、IM P‐1的表达,数据采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药物的基因突变中,IM P‐1基因的突变率高,14株菌株存在突变,突变率为14.4%;其他3种 IM P‐2、V IM‐1和V IM‐2的基因突变菌株分别为9、6株和7株,突变率分别为9.5%、6.2%和7.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4种β‐内酰胺类药物基因突变率与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突变率基本相同。结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的4种β‐内酰胺类药物基因突变率分别高于敏感菌株,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娟;张秀明;兰海丽;陈康;李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备皮方法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普外科术前备皮选择较好的方法,以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普外科手术患者549例,随机分为A组270例给予常规备皮,剔除手术视野内所有毛发;B组279例在备皮过程中不剔除毛发,而仅进行皮肤清洁;对伤口愈合进行统计,数据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 组患者手术切口发生表浅感染和深部感染率分别为4.07%和0.74%,B组患者分别为6.09%和1.79%、B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类切口A组患者全部达到甲级愈合、B组患者甲级愈合率为95.83%;Ⅱ类切口A组患者甲级和乙级愈合率分别为97.74%和2.26%、B组患者分别为96.17%和3.28%,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应根据切口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备皮方式,Ⅰ类和Ⅱ类切口可以不剔除毛发,而直接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而对于Ⅲ类切口,则应先剔除毛发,然后再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由此通过个体化的备皮方式在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屠芳兰;贾彦霞;刘丽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系统‐VITEK‐MS细菌鉴定仪直接对临床分离细菌进行鉴定,为临床快速且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方法收集医院微生物实验室2014年8-9月分离自临床标本的常见细菌共79株,同时采用VITEK‐MS和VITEK‐2 Compact两种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比较两种仪器的鉴定结果。结果79株常见细菌包括7个菌属,27个菌种;与VIT EK‐2 Com‐pact自动鉴定仪比较后,VITEK‐MS鉴定到属的正确率为97.5%、鉴定到种的正确率为82.3%;对于革兰阳性菌鉴定到种的正确率明显小于革兰阴性菌(P<0.05)。结论 VITEK‐MS技术鉴定细菌快速、准确、方便,且成本低,提高了临床实验室的鉴定诊断效率,适合于临床细菌菌种的常规鉴定,但VITEK‐MS数据库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木尼热·马合苏提;向阳;刘涛;张朝霞;季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骨科收治的157例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等分析其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口感染患者23例,感染率为14.65%;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处理时间拖延越久,其感染率越高,骨折类型以GustiloⅢ型感染率高,为48.84%;病原菌分离共174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92株占52.87%,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其具有良好的抗菌疗效。结论高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与时间及骨折分型有关,感染主要是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通过加强无菌操作、严密监控耐药菌、合理使用抗菌药,可以降低感染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崔金雷;宋文超;李玉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临床结局,为降低患者病死率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104例大面积脑梗死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75~89岁;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观察组(肺部感染)36例和对照组(非肺部感染)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GC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吸烟史、肺部原发疾病、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实施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史、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高于对照组,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高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概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既往肺部原发疾病、吸烟史、糖尿病及治疗中的各类侵入性操作,一旦发生肺部感染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孟祥武;郑龙;黄淼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治疗的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151例(200颗)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窝沟封闭剂治疗为观察组及多次少量磨除法治疗为对照组,每组各100颗牙,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0%;同时3年随访显示,观察组3年内龋齿发生率分别为6.00%、13.00%及2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00%、41.00%及49.00%;此外3年内感染率观察组为2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患者感染率。
作者:孙树萍;孙树宏;李燕波;张杰;李石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针对性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分析其对降低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500例(527眼)为研究对象,采集入院后术前未使用与使用抗菌滴眼液后结膜囊及内眦局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前3d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滴眼液至术前,观察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滴眼液使用前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8.18%,抗菌滴眼液使用后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27.32%,检出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92.96%、92.36%,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治疗前后分别占74.27%、74.31%;根据药敏使用结果,术前选择相对耐药率较低的抗菌滴眼液进行治疗,527只眼术后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内存在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术前给予抗菌滴眼液治疗能明显降低结膜囊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有助于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王玉娟;霍永军;张承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血清IL27水平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关系,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或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随访400名按标准方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健康大学生志愿者,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后,分别选取无、弱应答者和中、高应答者各4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 IL27含量,并与免疫抗体 HBsA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Graphpad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疫苗免疫后中、强应答组血清中IL27含量为(1607.68±686.82)ng/L ,显著高于无、弱应答组的(266.3±155.1)ng/L (P<0.05);血清 HBsAb 水平与 IL27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P<0.05)。结论血清中IL27水平与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高度相关,IL27水平低下可能是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发生的原因或机制之一。
作者:张楠;王庆飞;张家;方荣海;顾光煜;生媛;陈军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对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疗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85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换药包,观察组应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术后指标,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导管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9.5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7.14%,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在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例细胞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维护依从性及住院时间等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在预防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慧萌;李强;牛桂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针对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治疗预防急性喘息性疾病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门诊确诊的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120例,收集其鼻咽分泌物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病毒,并分析呼吸道病毒与患儿年龄、疾病类型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有88例送检标本检测病毒阳性,总检出率达73.33%,按不同年龄病毒感染分析显示,≤1岁患儿病毒感染率高,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病毒感染率随之下降;按不同季节病毒感染分析显示,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春季68.3%、夏季30.0%、秋季26.3%、冬季57.5%,单一性病毒感染多发春冬季,混合病毒感染多发春夏季。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为急性喘息性疾病病毒感染首要病原体,其次为鼻病毒(RHV);RSV易针对约1岁婴幼儿,RHV分析显示针对于约3岁幼儿且易发于冬春季;需要进一步分析患儿年龄、季节、疾病类型特征与发病机制,以获得有效治疗途径。
作者:杨耀锋;柳锡永;金洪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降低老年患者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医院感染的疗效,寻找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73例老年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予禁食、抗休克、扩充血容量、止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3.0g静脉滴注,至出血停止后7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1.6%与47.2%,且治疗组发生各种感染率及混合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8.4%和13.5%,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5.6%和27.8%,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明显降低老年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和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肯定。
作者:尚品杰;柳静;张向东;刘晓政;夏永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35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60例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60例未合并肺部感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抗感染治疗,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6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1株占68.33%;两组患者治疗后21 d ,NIHSS评分及M R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但对照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 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1.66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复杂,神经功能障碍加重,预后不佳。
作者:冯雪华;王金光;丁健;朱素玲;李进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7例作为研究样本中的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即单纯性消化性溃疡组,另选取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对比3组受试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41例,感染率为47.13%;对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73例,感染率为81.11%;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9.49%;观察组与门诊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门诊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观察组肝源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正常体检人群相差不大,且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因此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杨铁军;张东锋;胡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门诊共计3600张处方,以限定日剂量(DDD )为单位,分别计算3个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比例、使用强度、用药频度(DDDs)及每种药品的日治疗费用,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年度中抗菌药物采购金额逐年增长,销售金额居于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535.27万元、喹诺酮类401.56万元及青霉素类311.36万元;3个年度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和左氧氟沙星;3个年度内抗菌药物DDDs排序位于前2名的均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有少数品种抗菌药物存在过量使用、联合用药率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以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克强;陶琳;冯绪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使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大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比较,为临床提供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102例肾结石患者分别采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方法为A组53例,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为B组49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应用两种方法手术均获得成功,并且均采用单一通道碎石,术中无腹腔脏器及肾血管损伤;微肾镜与大通道组患者Ⅰ期结石清除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发生率10.20%,显著高于A组的1.89%(P<0.05)。结论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相当,但微肾镜法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大通道法碎石时间较短,所以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佳治疗方法。
作者:于汝通;孙国良;陈志强;张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以防止滥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3月糖尿病足患者120例,采用自动细菌鉴定仪分离出38株SAU ,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观察糖尿病足SAU感染临床特点以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糖尿病足患者送检样本检出SAU 38株,检出率为31.7%,其中检出耐甲氧西林SAU(MRSA)有28株检出率73.7%;SAU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呋喃妥因的敏感率>80.0%,对青霉素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0%;MRSA的耐药率普遍高于MSSA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SAU感染多为深部溃疡引起的较严重感染,SAU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并且M RS A存在多药耐药性,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于学斌;彭跃进;史帅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