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新胜;张云峰;李胜迪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针对性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分析其对降低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500例(527眼)为研究对象,采集入院后术前未使用与使用抗菌滴眼液后结膜囊及内眦局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前3d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滴眼液至术前,观察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滴眼液使用前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8.18%,抗菌滴眼液使用后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27.32%,检出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92.96%、92.36%,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治疗前后分别占74.27%、74.31%;根据药敏使用结果,术前选择相对耐药率较低的抗菌滴眼液进行治疗,527只眼术后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内存在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术前给予抗菌滴眼液治疗能明显降低结膜囊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有助于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王玉娟;霍永军;张承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15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感染部位、临床指标、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及病原菌的种类,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为34.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共23例占42.6%;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 d、长期卧床、低蛋白血症以及合并糖尿病是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5);共分离出5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1株占52.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共13株占22.0%。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李卫征;高重阳;赵建民;张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以期为控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送检的3623份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 EK‐2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对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2012、2013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14.97%、20.32%、27.81%、36.90%;痰液标本为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共检出116株占62.03%;鲍氏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等耐药率均>7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21.39%。结论神经外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率有逐年升高、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等特点,医务人员需针对以上特点进行干预,以降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涛;史保中;徐东晓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加强科室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对医院感染率的控制作用,为降低感染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3056例为废物管理实施前小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3186例患者为废物管理实施后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采集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寻找到薄弱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前医院感染率为6.05%,实施后医院感染率为0.94%;实施后医疗废物与生活废物分类、医疗废物加盖盛放、医疗废物袋或容器<75.0%满、医疗废物有效封扎、收集人员防护措施、收集人员利器刺伤处理知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规范、是否及时运送、按规定进行移交登记等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科室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够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
作者:胡建华;何博平;记凤珍;唐辉英;费湘英;施晓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换药频率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感染的影响,寻找混合痔术后创面佳处理方法,以促进创口愈合。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混合痔手术患者51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54例,每天换药1次,B组263例,每天换药2次;对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感染率进行比较,对其局部疼痛及水肿进行评价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8例,感染率为3.15%,高于B组的1.14%;A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水肿评分分别为(3.06±0.21)分和(1.95±0.10)分,高于B组的(1.35±0.11)分和(0.16±0.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痔术后每天2次换药可以有效减少创面感染发生率,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换药频率。
作者:祁之花;王世华;星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及腔隙性脑梗死与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能为脑梗死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初发性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根据患病病因不同分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87例为A组,腔隙性脑梗死34例为B组,选取同期门诊无脑梗死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C组,对比其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C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87.36%、41.18%、3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两比较A组感染阳性率高于B组与C组(P<0.05),各组TNF‐α、CRP、IL‐1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A组 TNF‐α、CRP、IL‐18水平明显高于B组与C组( 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H p感染阳性率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Hp感染阳性率与无脑梗死老年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 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作者:朱华伟;任保仙;齐进兴;邓建中;赵彦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对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疗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85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换药包,观察组应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术后指标,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导管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9.5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7.14%,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在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例细胞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维护依从性及住院时间等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在预防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慧萌;李强;牛桂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引流管留置不同时间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以探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引流管佳留置时间,从而减少留置引流管引起的术后感染。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泌尿外科手术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后感染率和夏季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36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感染率为9.00%;182例夏季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21例,术后感染率为11.54%;引流管留置时间1~3 d 感染率为3.15%,4~6 d感染率为18.60%、>7 d感染率为75.00%,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有密切关系,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术后感染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加强围术期干预和术后监测,在夏季要适当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
作者:潘翠青;蔡维敏;魏英;彭桂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使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大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比较,为临床提供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102例肾结石患者分别采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方法为A组53例,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为B组49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应用两种方法手术均获得成功,并且均采用单一通道碎石,术中无腹腔脏器及肾血管损伤;微肾镜与大通道组患者Ⅰ期结石清除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发生率10.20%,显著高于A组的1.89%(P<0.05)。结论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相当,但微肾镜法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大通道法碎石时间较短,所以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佳治疗方法。
作者:于汝通;孙国良;陈志强;张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重复式会阴阴道消毒对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影响,为降低阴道分娩产妇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4038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进入产房分娩时间按照奇偶数分组,重复式消毒组产妇共2329例,采用重复式阴道消毒方式进行消毒后再行会阴侧切术;传统消毒组产妇共1709例,采用传统消毒方式消毒后在行会阴侧切术;分析两组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发生及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复式消毒组及传统消毒组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47%及7.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妇切口感染率重复式消毒组为0.73%、传统消毒组为2.63%,切口感染率重复式消毒组明显低于传统消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感染部位共分离出病原菌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28.85%、69.23%、1.92%。结论阴道分娩产妇采用重复式会阴阴道消毒能明显降低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发生率,引起会阴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作者:袁琳;王静;赵丽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IC U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指导临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012年1月-2013年12月IC U 560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检查结果,并对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560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6例,感染率为22.5%;共分离出148株病原菌,以痰液检出为主,共78株占52.7%;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2株占62.2%;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意识状态、前期感染、侵入性诊疗、住院时间、血糖水平是导致 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发生率有所增高,IC U住院患者的意识状态、前期感染、侵入性诊疗、住院时间、血糖水平是导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詹伟锋;刘新强;何楷然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胃癌术后感染的影响,为糖尿病合并胃癌手术患者选择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糖尿病合并胃癌手术患者184例,随机分为3组,A组58例行Billroth Ⅰ式吻合重建,B组62例行Billroth Ⅱ式吻合重建,C组64例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重建,对比3组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患者感染率为6.90%,B、C两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61%和1.56%;A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空腹血糖分别为(8.51±1.01)mmol/L和(7.42±0.72)mmol/L ,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llroth Ⅱ式以及Roux‐en‐Y吻合重建是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智辉;张丹;李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临汾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菌株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临汾地区IC U住院患者所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和279株鲍氏不动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部位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在痰及咽拭子检出高,共243株占62.95%,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均>60.00%;分离出的279株鲍氏不动杆菌在痰液及咽拭子检出高,共145株占51.97%,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70.00%;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均在 IC U 及呼吸科检出率高,分别为32.14%、22.31%,23.24%、21.05%。结论 IC U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多的部位是下呼吸道,且耐药性严重,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崔向荣;井宣;武学清;李强;王振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的临床意义,为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早期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患者12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组62例、非腹膜炎组64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血清PCT水平检测,比较其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腹膜炎组、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CT 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5.25±1.72)(0.68±0.16)(0.51±0.13)μg/L和88.71%、4.69%、3.33%;腹膜炎组PC T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0.05);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后血清PC T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中明显升高,是一项良好的对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指标。
作者:陶瑾;申新宏;艾永红;杨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核酸实验室的管理方法,为提高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保障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方法分析核酸实验室应用ISO15189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核酸实验室质量认可管理体系,进行核酸检测前、中、后全过程质量管理。结果通过ISO15189标准的应用,建立了核酸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实验室人员、检测结果、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论 ISO15189标准为血液核酸检测实验室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和思路;在血液集中化检测中有效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减少重复性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采购,大限度为实验室服务对象和社会节约成本,保障我国血液核酸检测的有序健康开展。
作者:李天君;张文学;郭崇健;宋艳;张微;王鹏;郭金金;张嘉洪;李美霖;车进;张燕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切除术(L G )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老年胃癌患者腹腔镜胃切除术后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胃切除术老年胃癌患者,共120例,对其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3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9.17%;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腹腔及切口,分别占47.83%、26.09%、13.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胃癌患者 LG术后感染的发生与吸烟史、体质量指数、术前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白细胞水平、术前输血、病理分期和住院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术前输血和病理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可以通过戒烟、纠正血白细胞水平、保证营养供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术前输血、缩短住院时间等措施,降低老年胃癌患者LG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吉国锋;陶有茂;马冲;戚少龙;肖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孕妇和新生儿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为了解 HPV的母婴垂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 HPV分型多重PCR‐斑点杂交方法,检测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自愿参加 HPV检查的孕妇756例,分析HPV感染分型、母婴垂直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6例孕妇中HPV阳性76例,HPV阳性率为10.1%;HPV 阳性孕妇宫颈病变占88.2%,明显高于 HPV 阴性者(P<0.05);HPV多型感染率为15.8%;共检出94种 HPV ,其中高危型85种占90.4%,低危型9种占9.6%,HPV 16是检出多的H PV型别,占33.0%;72例H PV阳性孕妇中生产的新生儿H PV阳性15例阳性率为20.8%;母婴HPV‐DNA一致率达90.5%;新生儿口腔HPV检测阳性率为80.9%,明显高于生殖器HPV检测阳性率的19.1%(P<0.05)。结论孕妇存在HPV感染,以HPV 16亚型为主,可通过垂直传播给新生儿,母婴 HPV感染亚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口腔感染为主,临床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作者:王静;袁琳;赵丽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AF‐C型阻菌式低噪声吸氧管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氧疗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吸氧装置,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选取2013年5-8月入住医院呼吸科需长期氧疗的120例患者,分别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A F‐C型阻菌式低噪声吸氧管,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吸氧管,分别在第5天进行病原菌培养,并比较氧疗期间患者舒适度情况,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中病原菌阳性检出率达18.3%,试验组患者中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0;两组患者的舒适度进行调查显示,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达96.7%,而对照组满意度仅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 F‐C低噪声阻菌式吸氧管可有效防止病原菌污染,患者舒适度高,可有效控制因吸氧引起的医院感染。
作者:董雪;吕鹏;李程;白冰;赵琪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手足显微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治疗的127例手足创伤发生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并测定其耐药性,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结果从127例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中共分离培养出15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79株占51.97%,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共73株占48.03%;前3位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42%、13.16%、11.19%;常见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低,为0;常见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性,但是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为3.03%。结论分析手足显微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业祥;鹿霞;梁立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情况,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为减少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1月128例医院收治的高龄剖宫产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切口愈合和切口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2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3%,对照组发生9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06%;观察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7例,占10.94%,对照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14例,占21.88%;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差有1例,占1.56%,对照组切口愈合差8例,占12.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高龄剖宫产初产妇手术疼痛,改善切口愈合,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率。
作者:吴霭芬;李蓉珍;邱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