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征;高重阳;赵建民;张敏
目的:分析引流管留置不同时间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以探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引流管佳留置时间,从而减少留置引流管引起的术后感染。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泌尿外科手术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后感染率和夏季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36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感染率为9.00%;182例夏季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21例,术后感染率为11.54%;引流管留置时间1~3 d 感染率为3.15%,4~6 d感染率为18.60%、>7 d感染率为75.00%,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有密切关系,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术后感染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加强围术期干预和术后监测,在夏季要适当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
作者:潘翠青;蔡维敏;魏英;彭桂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重型病毒型肝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340例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160例,感染率47.06%;检出病原菌主要有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2.92%、27.08%、21.25%、13.75%、5.00%;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硬化、应用抗菌药物、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均为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种类多、感染部位广,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玉柱;闵祥玺;樊艳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HIN )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及健康儿童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261株HIN ,采用K‐B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cefinase纸片检测菌株的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采用SAS 9.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送检717份标本,检出261株H IN ,分离率为36.40%;3年呼吸道感染儿童H IN分离率呈下降趋势;健康儿童 H IN携带率呈上升趋势;儿童呼吸道感染 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克洛100.00%敏感,健康儿童携带的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克洛、环丙沙星、氯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儿童H IN的分离率较高,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治疗 H IN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无法获得药敏结果可首选亚胺培南、头孢克洛进行治疗。
作者:乔海霞;张彦霞;张存辉;常月立;张玉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资料,对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及预防用药中CRP升高转为治疗用药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5%,仅有10例新生儿未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为阿洛西林,占67.8%;仅有25例新生儿CRP升高,需要给予升级治疗。结论胎膜早破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不同抗菌药物的预防抗菌能力有所差异,对于胎膜早破新生儿应该合理给予预防感染药物。
作者:巴依尔才次克;朱艳萍;王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加强科室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对医院感染率的控制作用,为降低感染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3056例为废物管理实施前小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3186例患者为废物管理实施后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采集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寻找到薄弱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前医院感染率为6.05%,实施后医院感染率为0.94%;实施后医疗废物与生活废物分类、医疗废物加盖盛放、医疗废物袋或容器<75.0%满、医疗废物有效封扎、收集人员防护措施、收集人员利器刺伤处理知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规范、是否及时运送、按规定进行移交登记等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科室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够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
作者:胡建华;何博平;记凤珍;唐辉英;费湘英;施晓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治疗的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151例(200颗)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窝沟封闭剂治疗为观察组及多次少量磨除法治疗为对照组,每组各100颗牙,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0%;同时3年随访显示,观察组3年内龋齿发生率分别为6.00%、13.00%及2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00%、41.00%及49.00%;此外3年内感染率观察组为2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患者感染率。
作者:孙树萍;孙树宏;李燕波;张杰;李石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门诊共计3600张处方,以限定日剂量(DDD )为单位,分别计算3个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比例、使用强度、用药频度(DDDs)及每种药品的日治疗费用,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年度中抗菌药物采购金额逐年增长,销售金额居于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535.27万元、喹诺酮类401.56万元及青霉素类311.36万元;3个年度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和左氧氟沙星;3个年度内抗菌药物DDDs排序位于前2名的均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有少数品种抗菌药物存在过量使用、联合用药率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以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克强;陶琳;冯绪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感染状态,为临床血液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拟接受输血的502例患者进行术前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等感染性指标检测比较,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分别为2.99%、3.39%、12.95%、28.49%、3.79%、0.80%、1.19%、0.20%;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抗‐HCV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抗‐TP、抗‐HIV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但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者 HBsAb阳性率与年龄>60岁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均有一定比例阳性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较高,抗‐TP、抗‐H IV阳性率相对较低,年龄≤60岁者感染性指标阳性率较高。
作者:杨庆峰;鲍瑞玲;芦漾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临床结局,为降低患者病死率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104例大面积脑梗死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75~89岁;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观察组(肺部感染)36例和对照组(非肺部感染)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GC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吸烟史、肺部原发疾病、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实施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史、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高于对照组,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高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概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既往肺部原发疾病、吸烟史、糖尿病及治疗中的各类侵入性操作,一旦发生肺部感染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孟祥武;郑龙;黄淼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核酸实验室的管理方法,为提高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保障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方法分析核酸实验室应用ISO15189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核酸实验室质量认可管理体系,进行核酸检测前、中、后全过程质量管理。结果通过ISO15189标准的应用,建立了核酸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实验室人员、检测结果、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论 ISO15189标准为血液核酸检测实验室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和思路;在血液集中化检测中有效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减少重复性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采购,大限度为实验室服务对象和社会节约成本,保障我国血液核酸检测的有序健康开展。
作者:李天君;张文学;郭崇健;宋艳;张微;王鹏;郭金金;张嘉洪;李美霖;车进;张燕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儿科门诊23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12例,给予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121例,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咽部充血并扁桃体肿大,肺部听诊呼吸音粗,多有发热,以连续性痉挛性为主的咳嗽、鼻塞、喷嚏、声音嘶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及年龄>5岁的儿童(P<0.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1.1%、对照组为79.4%,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起病较急、进展较快,应积极给予有效治疗,防止高热惊厥、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治疗中应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玉芳;李雪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35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60例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60例未合并肺部感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抗感染治疗,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6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1株占68.33%;两组患者治疗后21 d ,NIHSS评分及M R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但对照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 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1.66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复杂,神经功能障碍加重,预后不佳。
作者:冯雪华;王金光;丁健;朱素玲;李进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性,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1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有15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14.2%;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共4例占26.7%;分离出3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69.2%;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耐药率均>5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加替沙星敏感性较高。结论开放性骨折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严纪辉;胡建忠;夏既柏;孟凡磊;张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在中等 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154例CHB患者,根据抗病毒药物不同将其分为ADV组52例、LDT 组50例、ETV组52例,均为初次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第0、12、24、36、48、72、96、144周的HBV‐DNA水平,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结果各组患者HBV‐DNA水平随抗病毒疗程延长而下降,ETV组的 HBV‐DNA水平从第12周(2.45±0.53)log10 IU/ml降至96周(1.97±0.78)log10 U/ml ,均为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 不可检测率在第12、24、3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生存分析累计不可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ETV、ADV、LDT 初次治疗中等HBV‐DNA载量的CHB患者,均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ALT复常率高,但ETV能更强、更快抑制 HBV复制,病毒学突破率低,明显优于LDT、ADV。
作者:黄明星;吴元凯;时红;李新华;揭育胜;林国莉;崇雨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感染率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6827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分析85例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的高危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27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85例,感染率为1.2%;85例医院感染新生儿中共分离出3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71.0%;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1500 g、住院时间≥9 d、胎龄<37周、气管插管、PICC置管是导致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上需要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罗洁;王亚娟;姚开虎;王慧欣;顾松;姜敏;丁翊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出的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6月-2014年6月医院18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942株,占52.3%,革兰阴性菌858株,占47.7%;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比例均较大,但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基本持平,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高,要加强临床监测。
作者:杨双丽;汪红玲;俞梅;樊爱兰;梁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备皮方法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普外科术前备皮选择较好的方法,以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普外科手术患者549例,随机分为A组270例给予常规备皮,剔除手术视野内所有毛发;B组279例在备皮过程中不剔除毛发,而仅进行皮肤清洁;对伤口愈合进行统计,数据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 组患者手术切口发生表浅感染和深部感染率分别为4.07%和0.74%,B组患者分别为6.09%和1.79%、B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类切口A组患者全部达到甲级愈合、B组患者甲级愈合率为95.83%;Ⅱ类切口A组患者甲级和乙级愈合率分别为97.74%和2.26%、B组患者分别为96.17%和3.28%,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应根据切口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备皮方式,Ⅰ类和Ⅱ类切口可以不剔除毛发,而直接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而对于Ⅲ类切口,则应先剔除毛发,然后再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由此通过个体化的备皮方式在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屠芳兰;贾彦霞;刘丽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表现及鉴别诊断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证实的48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C T 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诊断为胰腺癌术后腹部机遇性感染的患者有19例,漏诊2例,分别为肠梗阻及腹腔脓肿各1例;误诊1例为化脓性腹膜炎;腹部感染C T诊断主要表现为肠梗阻性病变8例、腹腔脓肿7例及化脓性腹膜炎4例,且CT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脓肿、肠壁增厚及腹腔积液。结论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 诊断对感染的早期确诊有着重要临床价值,有利于提高对胰腺癌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术后诊断并及时确定治疗方案。
作者:卢晓林;吴亨祥;徐秋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7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7例;A组患者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B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痊愈率、好转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7.03%、10.81%及37.84%,B组患者分别为37.84%、32.43%及70.27%,B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不良反应A组6例、B组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氟康唑相比伊曲康唑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真菌感染的效果更好,而且两种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差异不大,伊曲康唑是更为理想的治疗药物。
作者:鲁风云;张霞;李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消毒剂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为医院环境消毒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为试验对象,选取临床常用的5%苯扎溴铵溶液、健之素牌双链季铵盐消毒液、健之素牌消毒泡腾片及95%乙醇溶液4种消毒剂,配成不同浓度,作用至规定时间,利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进行试验观察,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0 mg/L苯扎溴铵溶液作用30 s ,其杀灭率为99.9%;500、750、1000 m g/L苯扎溴铵溶液作用60、90 s ,杀灭率为100.0%;250、500、750、1000 m g/L双链季铵盐消毒液作用30、60、90 s ,杀灭率为100.0%;250、500、700 m g/L 含氯消毒剂作用30、60、90 s ,杀灭率为100.0%;30%乙醇溶液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悬液作用30、60、90 s ,其杀灭率分别为75.7%、76.4%、90.2%;75%乙醇溶液作用30、60、90 s ,其杀灭率为100.0%。结论临床4种常用消毒剂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有杀灭效果,医院环境消毒可结合消毒对象有针对性选取。
作者:张为华;周泓羽;龙铖彬;袁喆;李崇志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