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明星;吴元凯;时红;李新华;揭育胜;林国莉;崇雨田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阿德福韦酯, 疗效
摘要: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在中等 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154例CHB患者,根据抗病毒药物不同将其分为ADV组52例、LDT 组50例、ETV组52例,均为初次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第0、12、24、36、48、72、96、144周的HBV‐DNA水平,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结果各组患者HBV‐DNA水平随抗病毒疗程延长而下降,ETV组的 HBV‐DNA水平从第12周(2.45±0.53)log10 IU/ml降至96周(1.97±0.78)log10 U/ml ,均为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 不可检测率在第12、24、3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生存分析累计不可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ETV、ADV、LDT 初次治疗中等HBV‐DNA载量的CHB患者,均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ALT复常率高,但ETV能更强、更快抑制 HBV复制,病毒学突破率低,明显优于LDT、ADV。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的感染情况,研究其耐药性及临床特点,为患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入的30例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人员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23例发生创面感染,感染率为76.7%;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含量为(49.94±8.24)g/L ,低于对照组的(69.57±2.60)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5.0%,对青霉素G、头孢唑林等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均>80.0%。结论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常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且发生开放性骨折、创面污染的患者易发生感染;应对症给予患者支持治疗,酌情补充白蛋白,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择优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韩旭东;樊粤光;李杰;李飞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糖尿病足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以防止滥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3月糖尿病足患者120例,采用自动细菌鉴定仪分离出38株SAU ,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观察糖尿病足SAU感染临床特点以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糖尿病足患者送检样本检出SAU 38株,检出率为31.7%,其中检出耐甲氧西林SAU(MRSA)有28株检出率73.7%;SAU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呋喃妥因的敏感率>80.0%,对青霉素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0%;MRSA的耐药率普遍高于MSSA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SAU感染多为深部溃疡引起的较严重感染,SAU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并且M RS A存在多药耐药性,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于学斌;彭跃进;史帅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采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预防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对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疗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85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换药包,观察组应用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术后指标,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导管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9.5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7.14%,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在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例细胞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维护依从性及住院时间等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配置换药包在预防手术室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慧萌;李强;牛桂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7-12月分离出的97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方法进行检测,检测4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即V IM‐2、IM P‐2、V IM‐1、IM P‐1的表达,数据采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药物的基因突变中,IM P‐1基因的突变率高,14株菌株存在突变,突变率为14.4%;其他3种 IM P‐2、V IM‐1和V IM‐2的基因突变菌株分别为9、6株和7株,突变率分别为9.5%、6.2%和7.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4种β‐内酰胺类药物基因突变率与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突变率基本相同。结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的4种β‐内酰胺类药物基因突变率分别高于敏感菌株,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娟;张秀明;兰海丽;陈康;李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咳嗽呼出气溶胶人工模拟技术的研究

    目的:使用人工喷射液滴模拟咳嗽所产生飞沫,研究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传播的路径,评估室内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建立实地研究方法。方法在洁净度为100级的洁净实验室内以可控方式使用喷嘴喷射含有与人类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的液滴,使用基于光学干涉Mie成像技术的Particle Master IMI系统对液滴的数量及粒径分布进行测量,找到与文献报道的咳嗽所产生颗粒物数量及粒径分布相近数据。结果在选定的喷嘴喷射流量情况下,持续时间为1 s喷射过程中,喷嘴出口的液滴数量浓度为4个/mm3,相当于总共喷射出40500个液滴;喷射液滴粒径的分布特征与从文献数据获得的咳嗽呼出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曲线非常吻合,其小平方相关系数(又称决定系数)r2=0.88。结论成功使用具有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组分人工合成物,采用可控方式制造出与咳嗽呼出颗粒物具有类似粒径分布的液滴谱系,为室内呼吸道传染病的飞沫传播路径及其感染风险研究提供了一种实地研究方法。

    作者:魏方;关继祖;杨旭;俞宗岱;赵汝恒;马汉武;朱子犁;饶健;杨荣兴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孕妇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相关性调查

    目的:调查孕妇和新生儿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为了解 HPV的母婴垂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 HPV分型多重PCR‐斑点杂交方法,检测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自愿参加 HPV检查的孕妇756例,分析HPV感染分型、母婴垂直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6例孕妇中HPV阳性76例,HPV阳性率为10.1%;HPV 阳性孕妇宫颈病变占88.2%,明显高于 HPV 阴性者(P<0.05);HPV多型感染率为15.8%;共检出94种 HPV ,其中高危型85种占90.4%,低危型9种占9.6%,HPV 16是检出多的H PV型别,占33.0%;72例H PV阳性孕妇中生产的新生儿H PV阳性15例阳性率为20.8%;母婴HPV‐DNA一致率达90.5%;新生儿口腔HPV检测阳性率为80.9%,明显高于生殖器HPV检测阳性率的19.1%(P<0.05)。结论孕妇存在HPV感染,以HPV 16亚型为主,可通过垂直传播给新生儿,母婴 HPV感染亚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口腔感染为主,临床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作者:王静;袁琳;赵丽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补锌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补锌治疗的临床实效性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76例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口服甘草锌颗粒+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天数及抗菌药物使用等临床指标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天数及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IgA、IgG治疗后与治疗前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一旦锌含量偏低时,需给予补锌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蔡东黎;王雅丽;龚敏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保留内固定物治疗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110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且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行骨折内固定术2189例患者中有110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5.02%;共分离出病原菌134株,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共41株占30.6%;对照组创面Ⅰ期愈合、Ⅱ期清创后愈合、感染复发、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70.91%、18.18%、10.91%、0;观察组分别为89.09%、10.9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两组在住院、病原菌消除、渗液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等时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病原菌较多,采用保留内固定物治疗预后较理想。

    作者:宋元;戚晓冬;陈铿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ICU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IC U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指导临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012年1月-2013年12月IC U 560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检查结果,并对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560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6例,感染率为22.5%;共分离出148株病原菌,以痰液检出为主,共78株占52.7%;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2株占62.2%;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意识状态、前期感染、侵入性诊疗、住院时间、血糖水平是导致 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发生率有所增高,IC U住院患者的意识状态、前期感染、侵入性诊疗、住院时间、血糖水平是导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詹伟锋;刘新强;何楷然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IgG抗体含量与口腔厌氧菌致牙髓感染的关系

    目的: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反应的特点,通过检测血清抗体IgG水平分析口腔厌氧菌与牙髓感染的关系,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患有不同牙髓疾病的患者分为B、C、D组,每组各10例,另选10名健康受试者为A组;应用ELISA方法测定健康受试组与感染组患者的血清中10株国际口腔厌氧标准菌株的IgG抗体含量,特异性分析牙髓感染与口腔厌氧菌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受试组的中间普氏菌血清抗体平均值显著低于B、C、D组( P<0.05);且各组OD值与 A组健康受试者相比>2.1,全部为阳性;健康受试组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血清抗体平均值与牙髓感染组、牙髓‐牙周联合病症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牙周疾病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厌氧菌血清抗体OD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ELISA方法分析与牙髓感染相关的厌氧菌,此种方法无需微生物培养,且其检出率及精确度远高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可作为临床上检测牙髓感染致病菌的常规方法。

    作者:吕朋君;马珅;刘晓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消化道重建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患者术后感染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胃癌术后感染的影响,为糖尿病合并胃癌手术患者选择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糖尿病合并胃癌手术患者184例,随机分为3组,A组58例行Billroth Ⅰ式吻合重建,B组62例行Billroth Ⅱ式吻合重建,C组64例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重建,对比3组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患者感染率为6.90%,B、C两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61%和1.56%;A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空腹血糖分别为(8.51±1.01)mmol/L和(7.42±0.72)mmol/L ,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llroth Ⅱ式以及Roux‐en‐Y吻合重建是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智辉;张丹;李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临床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感染率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6827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分析85例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的高危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27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85例,感染率为1.2%;85例医院感染新生儿中共分离出3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71.0%;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1500 g、住院时间≥9 d、胎龄<37周、气管插管、PICC置管是导致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上需要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罗洁;王亚娟;姚开虎;王慧欣;顾松;姜敏;丁翊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3种用药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益分析

    目的:对比3种用药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益,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3例,随机分为 A、B、C组,各31例;A组采用美洛西林钠静脉滴注,B组采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C组采用头孢美唑钠静脉滴注,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菌学检查结果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成本‐效益,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细菌清除率A组为87.10%、B组为97.06%、C组为91.18%;3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成本‐效益比低,为9.85,显著低于A组和C组( P<0.05)。结论美洛西林钠、头孢美唑钠和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中应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的成本‐效益更好。

    作者:方万芬;刘子龙;赵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为宫颈疾病的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疾病患者2016例,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 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 )、HPV及病理学检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感染阳性率为9.62%;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 H PV感染率分别为69.05%、61.54%、22.40%,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明显低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PV 检测阳性与病理学检查的阳性符合率为65.93%,TCT 与病理学检查的阳性符合率为80.00%;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T C T和H PV阳性率也不断升高。结论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为 HPV感染,HPV和TCT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早期诊断宫颈病变。

    作者:娄雪玲;张占薪;姚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分析

    目的:调查医院感染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感染部位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两所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感染患者不同部位标本,分析分离出的617株 PAE分布及其耐药性,数据采用WHONET5.5‐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617株PAE ,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共333株占54.0%;3年PAE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态势,泛耐药PA E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10.2%、14.6%;PA E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1%、22.8%、25.5%;耐药率<20.0%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年耐药率高,且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60.0%。结论3年PAE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医院行政管理领导应加大监管执行力,扭转国内细菌耐药性快速上升的恶劣倾向。

    作者:蔡兰兰;管有理;谭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培养需氧及厌氧瓶阳性检出率与报警时间分析

    目的:分析成套血培养中需氧与厌氧瓶的阳性检出率、病原菌分布与报警时间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9-11月血培养瓶1684套,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全自动细菌/分枝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阳性报警时转种采用VIT 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仪进行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收集的1684套血培养瓶中需氧瓶与厌氧瓶同时阴性1498套,同时阳性101套,需氧瓶阳性而厌氧瓶阴性66套,需氧瓶阴性而厌氧瓶阳性19套;需氧瓶阳性率为9.92%,厌氧瓶阳性率为7.13%;不动杆菌属、布鲁菌、微球菌属、棒杆菌属、真菌在需氧瓶中分离率为100.00%,厌氧菌在厌氧瓶中分离率为100.00%,需氧瓶与厌氧瓶报警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培养双瓶双套送检,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排除污染。

    作者:答嵘;王伟;马晨;俱西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69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检测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69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3289例,阳性率为37.8%;在3289例阳性病中有641例存在混合感染,以肺炎支原体合并流感病毒B、肺炎支原体合并腺病毒、肺炎支原体合并呼吸合胞病毒多见;肺炎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Ig M 抗体阳性率高达93.3%。结论肺炎支原体为佛山地区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9种呼吸道病原体Ig M 抗体联合检测,为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相新;李凯;芮勇宇;海军;江润昌;韦僖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阴道分娩产妇重复式会阴阴道消毒对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复式会阴阴道消毒对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影响,为降低阴道分娩产妇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4038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进入产房分娩时间按照奇偶数分组,重复式消毒组产妇共2329例,采用重复式阴道消毒方式进行消毒后再行会阴侧切术;传统消毒组产妇共1709例,采用传统消毒方式消毒后在行会阴侧切术;分析两组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发生及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复式消毒组及传统消毒组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47%及7.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妇切口感染率重复式消毒组为0.73%、传统消毒组为2.63%,切口感染率重复式消毒组明显低于传统消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感染部位共分离出病原菌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28.85%、69.23%、1.92%。结论阴道分娩产妇采用重复式会阴阴道消毒能明显降低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发生率,引起会阴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作者:袁琳;王静;赵丽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抗菌药物应用预防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资料,对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及预防用药中CRP升高转为治疗用药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5%,仅有10例新生儿未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为阿洛西林,占67.8%;仅有25例新生儿CRP升高,需要给予升级治疗。结论胎膜早破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不同抗菌药物的预防抗菌能力有所差异,对于胎膜早破新生儿应该合理给予预防感染药物。

    作者:巴依尔才次克;朱艳萍;王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牙畸形窝沟封闭剂治疗的预后与感染分析

    目的:对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治疗的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151例(200颗)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窝沟封闭剂治疗为观察组及多次少量磨除法治疗为对照组,每组各100颗牙,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及治疗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0%;同时3年随访显示,观察组3年内龋齿发生率分别为6.00%、13.00%及2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00%、41.00%及49.00%;此外3年内感染率观察组为2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央尖患牙畸形患者应用窝沟封闭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患者感染率。

    作者:孙树萍;孙树宏;李燕波;张杰;李石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