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CU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詹伟锋;刘新强;何楷然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分布, 高危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IC U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指导临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012年1月-2013年12月IC U 560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检查结果,并对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560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6例,感染率为22.5%;共分离出148株病原菌,以痰液检出为主,共78株占52.7%;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2株占62.2%;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意识状态、前期感染、侵入性诊疗、住院时间、血糖水平是导致 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发生率有所增高,IC U住院患者的意识状态、前期感染、侵入性诊疗、住院时间、血糖水平是导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3年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2013年抗菌药物应用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病原菌检查结果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医院抗菌药物用量前3位分别为头孢菌素类60.5%、其他β‐内酰胺类18.0%和青霉素类11.0%;共分离出3948株病原菌,检出率为13.3%,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2273株占57.6%;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60.0%;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均<1.0%。结论2013年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以头孢菌素类为主,临床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形势较为严峻。

    作者:韩琳;王庆学;林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咳嗽呼出气溶胶人工模拟技术的研究

    目的:使用人工喷射液滴模拟咳嗽所产生飞沫,研究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传播的路径,评估室内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建立实地研究方法。方法在洁净度为100级的洁净实验室内以可控方式使用喷嘴喷射含有与人类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的液滴,使用基于光学干涉Mie成像技术的Particle Master IMI系统对液滴的数量及粒径分布进行测量,找到与文献报道的咳嗽所产生颗粒物数量及粒径分布相近数据。结果在选定的喷嘴喷射流量情况下,持续时间为1 s喷射过程中,喷嘴出口的液滴数量浓度为4个/mm3,相当于总共喷射出40500个液滴;喷射液滴粒径的分布特征与从文献数据获得的咳嗽呼出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曲线非常吻合,其小平方相关系数(又称决定系数)r2=0.88。结论成功使用具有唾液相似非挥发性组分人工合成物,采用可控方式制造出与咳嗽呼出颗粒物具有类似粒径分布的液滴谱系,为室内呼吸道传染病的飞沫传播路径及其感染风险研究提供了一种实地研究方法。

    作者:魏方;关继祖;杨旭;俞宗岱;赵汝恒;马汉武;朱子犁;饶健;杨荣兴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手足显微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手足显微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治疗的127例手足创伤发生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并测定其耐药性,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结果从127例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中共分离培养出15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79株占51.97%,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共73株占48.03%;前3位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42%、13.16%、11.19%;常见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低,为0;常见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性,但是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为3.03%。结论分析手足显微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业祥;鹿霞;梁立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支气管黏膜活检与毛刷细菌定量培养对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诊断评价

    目的:研究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保护性毛刷细菌定量培养对机械通气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医院60例使用机械通气疑似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患者,根据分析评定,分成为定植组34例和感染组26例,对60例患者进行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保护性毛刷细菌定量培养,检测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情况,对比记录联合检测方法与常规检测方法在诊断上的差异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APACHE Ⅱ评分定植组为(19±5)分、感染组为(22±4)分;定植组患者中发生呼吸衰竭高占52.94%,发生重症肺炎低占2.94%;感染组无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但发生呼吸衰竭也高,占53.85%;联合诊断比单一诊断方法在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有显著优势,误诊率较低。结论使用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保护性毛刷细菌定量培养,对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诊断价值高。

    作者:臧金萍;冯静;陈思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阴沟肠杆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分离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3年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3年从临床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418株阴沟肠杆菌,其中住院患者检出415株,占99.2%;科室分布占前3位的依次为骨科、呼吸科、泌尿外科,分别占23.2%、12.2%、9.3%;标本分布以创伤口、痰液、尿液多见,分别占37.6%、34.0%、15.6%;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磺胺类药物敏感率由70.3%下降至32.8%。结论阴沟肠杆菌主要引起创伤口、呼吸道以及尿路的临床感染,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敏感性较高,阴沟肠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有下降趋势,可作为重症患者首选治疗药物。

    作者:潘恺;钱小玲;周东升;潘晓龙;胡志军;朱娟娟;张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降低老年患者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医院感染的疗效,寻找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73例老年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予禁食、抗休克、扩充血容量、止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3.0g静脉滴注,至出血停止后7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1.6%与47.2%,且治疗组发生各种感染率及混合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8.4%和13.5%,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5.6%和27.8%,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明显降低老年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和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肯定。

    作者:尚品杰;柳静;张向东;刘晓政;夏永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液真菌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 )中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液培养真菌阳性在V A 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IC U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痰培养结果分为真菌阳性组77例和真菌阴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394株,其中真菌检出126株,占32.0%;在142例临床诊断的V A P患者中真菌阳性77例占54.2%;患者真菌感染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P<0.05);真菌阳性组及真菌阴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63±85)h和(300±67)h ,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9.0%、4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真菌阳性率高,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作者:占大钱;陈娣;胡伟林;陈正平;李永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针对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治疗预防急性喘息性疾病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门诊确诊的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120例,收集其鼻咽分泌物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病毒,并分析呼吸道病毒与患儿年龄、疾病类型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有88例送检标本检测病毒阳性,总检出率达73.33%,按不同年龄病毒感染分析显示,≤1岁患儿病毒感染率高,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病毒感染率随之下降;按不同季节病毒感染分析显示,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春季68.3%、夏季30.0%、秋季26.3%、冬季57.5%,单一性病毒感染多发春冬季,混合病毒感染多发春夏季。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为急性喘息性疾病病毒感染首要病原体,其次为鼻病毒(RHV);RSV易针对约1岁婴幼儿,RHV分析显示针对于约3岁幼儿且易发于冬春季;需要进一步分析患儿年龄、季节、疾病类型特征与发病机制,以获得有效治疗途径。

    作者:杨耀锋;柳锡永;金洪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脑梗死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及腔隙性脑梗死与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能为脑梗死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初发性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根据患病病因不同分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87例为A组,腔隙性脑梗死34例为B组,选取同期门诊无脑梗死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C组,对比其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C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87.36%、41.18%、3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两比较A组感染阳性率高于B组与C组(P<0.05),各组TNF‐α、CRP、IL‐1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A组 TNF‐α、CRP、IL‐18水平明显高于B组与C组( 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H p感染阳性率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Hp感染阳性率与无脑梗死老年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 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作者:朱华伟;任保仙;齐进兴;邓建中;赵彦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的感染情况,研究其耐药性及临床特点,为患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入的30例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人员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23例发生创面感染,感染率为76.7%;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含量为(49.94±8.24)g/L ,低于对照组的(69.57±2.60)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5.0%,对青霉素G、头孢唑林等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均>80.0%。结论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常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且发生开放性骨折、创面污染的患者易发生感染;应对症给予患者支持治疗,酌情补充白蛋白,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择优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韩旭东;樊粤光;李杰;李飞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分析

    目的:调查医院感染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感染部位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两所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感染患者不同部位标本,分析分离出的617株 PAE分布及其耐药性,数据采用WHONET5.5‐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617株PAE ,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共333株占54.0%;3年PAE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态势,泛耐药PA E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10.2%、14.6%;PA E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1%、22.8%、25.5%;耐药率<20.0%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年耐药率高,且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60.0%。结论3年PAE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医院行政管理领导应加大监管执行力,扭转国内细菌耐药性快速上升的恶劣倾向。

    作者:蔡兰兰;管有理;谭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孕妇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相关性调查

    目的:调查孕妇和新生儿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为了解 HPV的母婴垂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 HPV分型多重PCR‐斑点杂交方法,检测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自愿参加 HPV检查的孕妇756例,分析HPV感染分型、母婴垂直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6例孕妇中HPV阳性76例,HPV阳性率为10.1%;HPV 阳性孕妇宫颈病变占88.2%,明显高于 HPV 阴性者(P<0.05);HPV多型感染率为15.8%;共检出94种 HPV ,其中高危型85种占90.4%,低危型9种占9.6%,HPV 16是检出多的H PV型别,占33.0%;72例H PV阳性孕妇中生产的新生儿H PV阳性15例阳性率为20.8%;母婴HPV‐DNA一致率达90.5%;新生儿口腔HPV检测阳性率为80.9%,明显高于生殖器HPV检测阳性率的19.1%(P<0.05)。结论孕妇存在HPV感染,以HPV 16亚型为主,可通过垂直传播给新生儿,母婴 HPV感染亚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口腔感染为主,临床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作者:王静;袁琳;赵丽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保留内固定物治疗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110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且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行骨折内固定术2189例患者中有110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5.02%;共分离出病原菌134株,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共41株占30.6%;对照组创面Ⅰ期愈合、Ⅱ期清创后愈合、感染复发、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70.91%、18.18%、10.91%、0;观察组分别为89.09%、10.9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两组在住院、病原菌消除、渗液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等时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病原菌较多,采用保留内固定物治疗预后较理想。

    作者:宋元;戚晓冬;陈铿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分析和脑脊液(CSF)中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和肌酸激酶(CK)在病毒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为临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30例头疼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RI检查研究组阳性率为98.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 P<0.01),研究组早期M RI阳性率91.58%也明显高于后期24.21%( P<0.01);脑脊液分析中按照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进行疾病分组,其中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LDH浓度高;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CK浓度高,3组试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检查和脑脊液分析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种方法联合能有效鉴别疾病的感染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王建东;王岩;李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真菌感染抗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7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7例;A组患者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B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痊愈率、好转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7.03%、10.81%及37.84%,B组患者分别为37.84%、32.43%及70.27%,B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不良反应A组6例、B组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氟康唑相比伊曲康唑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真菌感染的效果更好,而且两种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差异不大,伊曲康唑是更为理想的治疗药物。

    作者:鲁风云;张霞;李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抗菌药物应用预防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临床资料,对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及预防用药中CRP升高转为治疗用药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0例胎膜早破新生儿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5%,仅有10例新生儿未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为阿洛西林,占67.8%;仅有25例新生儿CRP升高,需要给予升级治疗。结论胎膜早破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不同抗菌药物的预防抗菌能力有所差异,对于胎膜早破新生儿应该合理给予预防感染药物。

    作者:巴依尔才次克;朱艳萍;王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8月于医院治疗的66例急性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并测定其耐药性,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66例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出56株病原菌,检出率为84.8%;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8例占67.86%;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高分别为82.35%和80.0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75.00%、25.00%、50.00%、50.00%、25.00%。结论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宋扬;臧大维;汪志云;郭洁;拱忠影;靳燕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检查的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脑脊液不同成分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含量,探讨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脑脊液检查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0例,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化脓性脑膜炎组各30例,同期选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脑脊液中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乳酸指标,并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检测乳酸脱氢酶病毒性脑膜炎组为(17.23±6.87)U/L ,结核性脑膜炎组为(84.33±17.34)U/L ,化脓性脑膜炎组为(71.43±16.78)U/L ,对照组为(16.98±6.59)U/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脑脊液各项指标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需要综合分析不能单靠一种指标进行确诊。

    作者:岳新胜;张云峰;李胜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15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感染部位、临床指标、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及病原菌的种类,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为34.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共23例占42.6%;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 d、长期卧床、低蛋白血症以及合并糖尿病是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5);共分离出5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1株占52.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共13株占22.0%。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李卫征;高重阳;赵建民;张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ICU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调查研究

    目的:对临汾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菌株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临汾地区IC U住院患者所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和279株鲍氏不动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部位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在痰及咽拭子检出高,共243株占62.95%,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均>60.00%;分离出的279株鲍氏不动杆菌在痰液及咽拭子检出高,共145株占51.97%,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70.00%;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均在 IC U 及呼吸科检出率高,分别为32.14%、22.31%,23.24%、21.05%。结论 IC U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多的部位是下呼吸道,且耐药性严重,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崔向荣;井宣;武学清;李强;王振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