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伟;任保仙;齐进兴;邓建中;赵彦玲
目的:分析成套血培养中需氧与厌氧瓶的阳性检出率、病原菌分布与报警时间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9-11月血培养瓶1684套,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全自动细菌/分枝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阳性报警时转种采用VIT 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仪进行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收集的1684套血培养瓶中需氧瓶与厌氧瓶同时阴性1498套,同时阳性101套,需氧瓶阳性而厌氧瓶阴性66套,需氧瓶阴性而厌氧瓶阳性19套;需氧瓶阳性率为9.92%,厌氧瓶阳性率为7.13%;不动杆菌属、布鲁菌、微球菌属、棒杆菌属、真菌在需氧瓶中分离率为100.00%,厌氧菌在厌氧瓶中分离率为100.00%,需氧瓶与厌氧瓶报警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培养双瓶双套送检,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排除污染。
作者:答嵘;王伟;马晨;俱西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分析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的感染情况,研究其耐药性及临床特点,为患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入的30例骨科创面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人员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23例发生创面感染,感染率为76.7%;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含量为(49.94±8.24)g/L ,低于对照组的(69.57±2.60)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5.0%,对青霉素G、头孢唑林等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均>80.0%。结论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患者常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且发生开放性骨折、创面污染的患者易发生感染;应对症给予患者支持治疗,酌情补充白蛋白,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择优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韩旭东;樊粤光;李杰;李飞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消毒剂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为医院环境消毒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为试验对象,选取临床常用的5%苯扎溴铵溶液、健之素牌双链季铵盐消毒液、健之素牌消毒泡腾片及95%乙醇溶液4种消毒剂,配成不同浓度,作用至规定时间,利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进行试验观察,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0 mg/L苯扎溴铵溶液作用30 s ,其杀灭率为99.9%;500、750、1000 m g/L苯扎溴铵溶液作用60、90 s ,杀灭率为100.0%;250、500、750、1000 m g/L双链季铵盐消毒液作用30、60、90 s ,杀灭率为100.0%;250、500、700 m g/L 含氯消毒剂作用30、60、90 s ,杀灭率为100.0%;30%乙醇溶液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悬液作用30、60、90 s ,其杀灭率分别为75.7%、76.4%、90.2%;75%乙醇溶液作用30、60、90 s ,其杀灭率为100.0%。结论临床4种常用消毒剂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有杀灭效果,医院环境消毒可结合消毒对象有针对性选取。
作者:张为华;周泓羽;龙铖彬;袁喆;李崇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重型病毒型肝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340例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160例,感染率47.06%;检出病原菌主要有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2.92%、27.08%、21.25%、13.75%、5.00%;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硬化、应用抗菌药物、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均为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种类多、感染部位广,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玉柱;闵祥玺;樊艳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 )中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液培养真菌阳性在V A 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IC U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痰培养结果分为真菌阳性组77例和真菌阴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394株,其中真菌检出126株,占32.0%;在142例临床诊断的V A P患者中真菌阳性77例占54.2%;患者真菌感染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P<0.05);真菌阳性组及真菌阴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63±85)h和(300±67)h ,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9.0%、4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真菌阳性率高,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作者:占大钱;陈娣;胡伟林;陈正平;李永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7例作为研究样本中的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即单纯性消化性溃疡组,另选取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对比3组受试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41例,感染率为47.13%;对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73例,感染率为81.11%;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9.49%;观察组与门诊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门诊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观察组肝源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正常体检人群相差不大,且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因此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杨铁军;张东锋;胡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检测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水平,为临床诊断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256例为感染组,同期选取342例非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C P、M P和RSV IgM抗体,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患儿CP、M P和RSV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31.7%和2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3.5%和3.2%(P<0.05);1~3岁患儿CP、MP和RSVIgM抗体阳性率高,分别达59.3%、65.4%和62.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儿( P<0.05);C P、M P和RS V Ig M抗体在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疾病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P、M P和RSV IgM抗体检测有助于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瑞卿;王新科;胡海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为宫颈疾病的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疾病患者2016例,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 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 )、HPV及病理学检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感染阳性率为9.62%;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 H PV感染率分别为69.05%、61.54%、22.40%,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明显低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PV 检测阳性与病理学检查的阳性符合率为65.93%,TCT 与病理学检查的阳性符合率为80.00%;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T C T和H PV阳性率也不断升高。结论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为 HPV感染,HPV和TCT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早期诊断宫颈病变。
作者:娄雪玲;张占薪;姚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儿科门诊23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12例,给予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121例,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咽部充血并扁桃体肿大,肺部听诊呼吸音粗,多有发热,以连续性痉挛性为主的咳嗽、鼻塞、喷嚏、声音嘶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及年龄>5岁的儿童(P<0.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1.1%、对照组为79.4%,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起病较急、进展较快,应积极给予有效治疗,防止高热惊厥、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治疗中应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玉芳;李雪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备皮方法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普外科术前备皮选择较好的方法,以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普外科手术患者549例,随机分为A组270例给予常规备皮,剔除手术视野内所有毛发;B组279例在备皮过程中不剔除毛发,而仅进行皮肤清洁;对伤口愈合进行统计,数据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 组患者手术切口发生表浅感染和深部感染率分别为4.07%和0.74%,B组患者分别为6.09%和1.79%、B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类切口A组患者全部达到甲级愈合、B组患者甲级愈合率为95.83%;Ⅱ类切口A组患者甲级和乙级愈合率分别为97.74%和2.26%、B组患者分别为96.17%和3.28%,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应根据切口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备皮方式,Ⅰ类和Ⅱ类切口可以不剔除毛发,而直接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而对于Ⅲ类切口,则应先剔除毛发,然后再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由此通过个体化的备皮方式在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屠芳兰;贾彦霞;刘丽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情况,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为减少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1月128例医院收治的高龄剖宫产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切口愈合和切口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2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3%,对照组发生9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06%;观察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7例,占10.94%,对照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14例,占21.88%;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差有1例,占1.56%,对照组切口愈合差8例,占12.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高龄剖宫产初产妇手术疼痛,改善切口愈合,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率。
作者:吴霭芬;李蓉珍;邱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临床结局,为降低患者病死率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104例大面积脑梗死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75~89岁;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观察组(肺部感染)36例和对照组(非肺部感染)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GC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吸烟史、肺部原发疾病、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实施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史、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高于对照组,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高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概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既往肺部原发疾病、吸烟史、糖尿病及治疗中的各类侵入性操作,一旦发生肺部感染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孟祥武;郑龙;黄淼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保护性毛刷细菌定量培养对机械通气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医院60例使用机械通气疑似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患者,根据分析评定,分成为定植组34例和感染组26例,对60例患者进行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保护性毛刷细菌定量培养,检测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情况,对比记录联合检测方法与常规检测方法在诊断上的差异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APACHE Ⅱ评分定植组为(19±5)分、感染组为(22±4)分;定植组患者中发生呼吸衰竭高占52.94%,发生重症肺炎低占2.94%;感染组无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但发生呼吸衰竭也高,占53.85%;联合诊断比单一诊断方法在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有显著优势,误诊率较低。结论使用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保护性毛刷细菌定量培养,对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诊断价值高。
作者:臧金萍;冯静;陈思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脑脊液不同成分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含量,探讨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脑脊液检查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0例,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化脓性脑膜炎组各30例,同期选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脑脊液中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乳酸指标,并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检测乳酸脱氢酶病毒性脑膜炎组为(17.23±6.87)U/L ,结核性脑膜炎组为(84.33±17.34)U/L ,化脓性脑膜炎组为(71.43±16.78)U/L ,对照组为(16.98±6.59)U/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脑脊液各项指标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需要综合分析不能单靠一种指标进行确诊。
作者:岳新胜;张云峰;李胜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尿毒症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病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548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并发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及耐药性,数据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8例尿毒症患者发生尿路感染231例,感染率为42.15%;共检出病原菌358株,居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07株、铜绿假单胞菌83株、肺炎克雷伯菌32株,分别占57.82%、23.18%和8.9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9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20.00%;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均>66.76%。结论尿毒症患者极易发生细菌性尿路感染,并且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分析,合理选择使用敏感性较强的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于良生;宋金明;纪恒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针对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治疗预防急性喘息性疾病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门诊确诊的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120例,收集其鼻咽分泌物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病毒,并分析呼吸道病毒与患儿年龄、疾病类型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急性喘息性疾病患儿有88例送检标本检测病毒阳性,总检出率达73.33%,按不同年龄病毒感染分析显示,≤1岁患儿病毒感染率高,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病毒感染率随之下降;按不同季节病毒感染分析显示,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春季68.3%、夏季30.0%、秋季26.3%、冬季57.5%,单一性病毒感染多发春冬季,混合病毒感染多发春夏季。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为急性喘息性疾病病毒感染首要病原体,其次为鼻病毒(RHV);RSV易针对约1岁婴幼儿,RHV分析显示针对于约3岁幼儿且易发于冬春季;需要进一步分析患儿年龄、季节、疾病类型特征与发病机制,以获得有效治疗途径。
作者:杨耀锋;柳锡永;金洪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感染与甲状腺功能变化之间的联系,总结临床经验,为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ESS )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8例患有慢性疾病且无甲状腺疾病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医院感染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对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甲状腺功能、血清白蛋白和血白细胞等指标进行感染前后的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08例患有慢性疾病且无甲状腺疾病的老年患者有28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6.9%;发生医院感染前患者出现ESS的概率为89.3%,发生医院感染后,全部患者均出现ESS ,ESS发生率为100.0%;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甲状腺功能T T3、T T4、FT3等指标较感染前有明显下降,数据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游离T4降低。结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的防治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肖红珍;俞芳;项岫秀;李伟娟;李莎;徐奕;刘阁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胃癌术后感染的影响,为糖尿病合并胃癌手术患者选择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糖尿病合并胃癌手术患者184例,随机分为3组,A组58例行Billroth Ⅰ式吻合重建,B组62例行Billroth Ⅱ式吻合重建,C组64例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重建,对比3组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患者感染率为6.90%,B、C两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61%和1.56%;A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空腹血糖分别为(8.51±1.01)mmol/L和(7.42±0.72)mmol/L ,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llroth Ⅱ式以及Roux‐en‐Y吻合重建是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智辉;张丹;李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使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大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比较,为临床提供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102例肾结石患者分别采用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经皮肾镜取石方法为A组53例,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为B组49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应用两种方法手术均获得成功,并且均采用单一通道碎石,术中无腹腔脏器及肾血管损伤;微肾镜与大通道组患者Ⅰ期结石清除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发生率10.20%,显著高于A组的1.89%(P<0.05)。结论微肾镜联合大功率铁激光与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相当,但微肾镜法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大通道法碎石时间较短,所以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佳治疗方法。
作者:于汝通;孙国良;陈志强;张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补锌治疗的临床实效性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76例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口服甘草锌颗粒+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天数及抗菌药物使用等临床指标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天数及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IgA、IgG治疗后与治疗前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一旦锌含量偏低时,需给予补锌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蔡东黎;王雅丽;龚敏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