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与甲状腺功能变化的关系

肖红珍;俞芳;项岫秀;李伟娟;李莎;徐奕;刘阁玲

关键词:老年患者, 医院感染, 甲状腺功能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感染与甲状腺功能变化之间的联系,总结临床经验,为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ESS )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8例患有慢性疾病且无甲状腺疾病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医院感染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对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甲状腺功能、血清白蛋白和血白细胞等指标进行感染前后的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08例患有慢性疾病且无甲状腺疾病的老年患者有28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6.9%;发生医院感染前患者出现ESS的概率为89.3%,发生医院感染后,全部患者均出现ESS ,ESS发生率为100.0%;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甲状腺功能T T3、T T4、FT3等指标较感染前有明显下降,数据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游离T4降低。结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的防治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重型病毒型肝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340例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160例,感染率47.06%;检出病原菌主要有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2.92%、27.08%、21.25%、13.75%、5.00%;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硬化、应用抗菌药物、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均为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种类多、感染部位广,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玉柱;闵祥玺;樊艳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 IL27水平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IL27水平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关系,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或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随访400名按标准方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健康大学生志愿者,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后,分别选取无、弱应答者和中、高应答者各4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 IL27含量,并与免疫抗体 HBsA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Graphpad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疫苗免疫后中、强应答组血清中IL27含量为(1607.68±686.82)ng/L ,显著高于无、弱应答组的(266.3±155.1)ng/L (P<0.05);血清 HBsAb 水平与 IL27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P<0.05)。结论血清中IL27水平与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高度相关,IL27水平低下可能是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发生的原因或机制之一。

    作者:张楠;王庆飞;张家;方荣海;顾光煜;生媛;陈军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液病患者未达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不能明确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FD )的临床资料,利于早期把握抗真菌治疗时机,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血液系统疾病且不能明确诊断IFD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感染部位及各不同相关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8例未达到IFD诊断患者分为不能诊断IFD但治疗有效88例和排除IFD诊断30例;真菌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为主,占64.77%;以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者发生率高,10.24%;8~14 d粒细胞缺乏更为明显;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患者;所有上述病例应用抗真菌药物时均已同时应用≥3种抗菌药物,以碳青霉烯类为主,并均联合应用了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结论临床可能对终排除IFD诊断的患者应用了抗真菌治疗,但在患者重症感染而高度疑似IFD阶段,抗真菌治疗利大于弊,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

    作者:林雪梅;邓琦;赵明峰;李玉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HIN )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及健康儿童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261株HIN ,采用K‐B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cefinase纸片检测菌株的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采用SAS 9.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送检717份标本,检出261株H IN ,分离率为36.40%;3年呼吸道感染儿童H IN分离率呈下降趋势;健康儿童 H IN携带率呈上升趋势;儿童呼吸道感染 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克洛100.00%敏感,健康儿童携带的H IN对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克洛、环丙沙星、氯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儿童H IN的分离率较高,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治疗 H IN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无法获得药敏结果可首选亚胺培南、头孢克洛进行治疗。

    作者:乔海霞;张彦霞;张存辉;常月立;张玉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分析

    目的:调查医院感染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感染部位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两所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感染患者不同部位标本,分析分离出的617株 PAE分布及其耐药性,数据采用WHONET5.5‐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617株PAE ,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共333株占54.0%;3年PAE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态势,泛耐药PA E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10.2%、14.6%;PA E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1%、22.8%、25.5%;耐药率<20.0%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年耐药率高,且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60.0%。结论3年PAE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医院行政管理领导应加大监管执行力,扭转国内细菌耐药性快速上升的恶劣倾向。

    作者:蔡兰兰;管有理;谭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胃癌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及其对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24 h内静脉滴注头孢西丁预防感染,观察组在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头孢西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PS 17.0进行软件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感染率观察组为3.06%、对照组为15.31%,观察组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培养出病原菌3株,耐药率为0,对照组培养出病原菌15株,耐药率为80.00%,观察组病原菌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优化胃癌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有利于降低胃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孙晓林;宋展;刘延娟;钱国武;史娟;张海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神经外科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性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以期为控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送检的3623份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 EK‐2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对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2012、2013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14.97%、20.32%、27.81%、36.90%;痰液标本为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共检出116株占62.03%;鲍氏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等耐药率均>7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21.39%。结论神经外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率有逐年升高、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等特点,医务人员需针对以上特点进行干预,以降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涛;史保中;徐东晓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在中等 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154例CHB患者,根据抗病毒药物不同将其分为ADV组52例、LDT 组50例、ETV组52例,均为初次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第0、12、24、36、48、72、96、144周的HBV‐DNA水平,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结果各组患者HBV‐DNA水平随抗病毒疗程延长而下降,ETV组的 HBV‐DNA水平从第12周(2.45±0.53)log10 IU/ml降至96周(1.97±0.78)log10 U/ml ,均为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 不可检测率在第12、24、3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生存分析累计不可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ETV、ADV、LDT 初次治疗中等HBV‐DNA载量的CHB患者,均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ALT复常率高,但ETV能更强、更快抑制 HBV复制,病毒学突破率低,明显优于LDT、ADV。

    作者:黄明星;吴元凯;时红;李新华;揭育胜;林国莉;崇雨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ICU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调查研究

    目的:对临汾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菌株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临汾地区IC U住院患者所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和279株鲍氏不动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部位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分离出的386株铜绿假单胞菌在痰及咽拭子检出高,共243株占62.95%,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均>60.00%;分离出的279株鲍氏不动杆菌在痰液及咽拭子检出高,共145株占51.97%,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70.00%;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均在 IC U 及呼吸科检出率高,分别为32.14%、22.31%,23.24%、21.05%。结论 IC U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多的部位是下呼吸道,且耐药性严重,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崔向荣;井宣;武学清;李强;王振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对病情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35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60例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60例未合并肺部感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抗感染治疗,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6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1株占68.33%;两组患者治疗后21 d ,NIHSS评分及M R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但对照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 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1.66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复杂,神经功能障碍加重,预后不佳。

    作者:冯雪华;王金光;丁健;朱素玲;李进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与病原菌耐药性变迁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性,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1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有15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14.2%;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共4例占26.7%;分离出3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69.2%;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耐药率均>5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加替沙星敏感性较高。结论开放性骨折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严纪辉;胡建忠;夏既柏;孟凡磊;张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分析和脑脊液(CSF)中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和肌酸激酶(CK)在病毒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为临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30例头疼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RI检查研究组阳性率为98.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 P<0.01),研究组早期M RI阳性率91.58%也明显高于后期24.21%( P<0.01);脑脊液分析中按照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进行疾病分组,其中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LDH浓度高;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CK浓度高,3组试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检查和脑脊液分析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种方法联合能有效鉴别疾病的感染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王建东;王岩;李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患者腹膜透析感染性腹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的临床意义,为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早期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患者12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组62例、非腹膜炎组64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血清PCT水平检测,比较其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腹膜炎组、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CT 水平和阳性率分别为(5.25±1.72)(0.68±0.16)(0.51±0.13)μg/L和88.71%、4.69%、3.33%;腹膜炎组PC T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腹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 P<0.05);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后血清PC T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中明显升高,是一项良好的对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指标。

    作者:陶瑾;申新宏;艾永红;杨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白内障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对术后眼内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针对性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分析其对降低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500例(527眼)为研究对象,采集入院后术前未使用与使用抗菌滴眼液后结膜囊及内眦局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前3d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滴眼液至术前,观察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滴眼液使用前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8.18%,抗菌滴眼液使用后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27.32%,检出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92.96%、92.36%,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治疗前后分别占74.27%、74.31%;根据药敏使用结果,术前选择相对耐药率较低的抗菌滴眼液进行治疗,527只眼术后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内存在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术前给予抗菌滴眼液治疗能明显降低结膜囊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有助于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王玉娟;霍永军;张承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妊娠期阴道微生态与阴道感染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女性阴道的微环境健康状态是女性生殖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阴道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阴道内的菌群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各菌群共存共生、互相依存,共同维持阴道内微生态菌群平衡,阴道内的这种微生态的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较容易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影响;传统的治疗阴道感染方法主要是以杀灭阴道内的微生物为主,随着对阴道内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持阴道内微生态平衡的意义、而非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由于妊娠期女性孕激素的分泌增多,因此阴道的内环境平衡状态被打破,阴道微生态环境异常,导致很多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该研究就妊娠期阴道的微生态与阴道感染性疾病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何丽;黄琳娟;徐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高龄产妇剖宫产切口感染的护理干预

    目的:了解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情况,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为减少高龄剖宫产初产妇腹部切口感染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1月128例医院收治的高龄剖宫产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切口愈合和切口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2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3%,对照组发生9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06%;观察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7例,占10.94%,对照组疼痛分级为重度的共14例,占21.88%;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差有1例,占1.56%,对照组切口愈合差8例,占12.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高龄剖宫产初产妇手术疼痛,改善切口愈合,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率。

    作者:吴霭芬;李蓉珍;邱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液真菌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 )中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液培养真菌阳性在V A 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IC U临床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痰培养结果分为真菌阳性组77例和真菌阴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394株,其中真菌检出126株,占32.0%;在142例临床诊断的V A P患者中真菌阳性77例占54.2%;患者真菌感染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P<0.05);真菌阳性组及真菌阴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63±85)h和(300±67)h ,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9.0%、4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真菌阳性率高,与其年龄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作者:占大钱;陈娣;胡伟林;陈正平;李永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ISO15189标准在血液核酸检测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核酸实验室的管理方法,为提高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保障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方法分析核酸实验室应用ISO15189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核酸实验室质量认可管理体系,进行核酸检测前、中、后全过程质量管理。结果通过ISO15189标准的应用,建立了核酸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实验室人员、检测结果、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论 ISO15189标准为血液核酸检测实验室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和思路;在血液集中化检测中有效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减少重复性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采购,大限度为实验室服务对象和社会节约成本,保障我国血液核酸检测的有序健康开展。

    作者:李天君;张文学;郭崇健;宋艳;张微;王鹏;郭金金;张嘉洪;李美霖;车进;张燕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7例作为研究样本中的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即单纯性消化性溃疡组,另选取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对比3组受试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41例,感染率为47.13%;对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73例,感染率为81.11%;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9.49%;观察组与门诊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门诊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观察组肝源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正常体检人群相差不大,且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因此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杨铁军;张东锋;胡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69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检测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69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3289例,阳性率为37.8%;在3289例阳性病中有641例存在混合感染,以肺炎支原体合并流感病毒B、肺炎支原体合并腺病毒、肺炎支原体合并呼吸合胞病毒多见;肺炎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Ig M 抗体阳性率高达93.3%。结论肺炎支原体为佛山地区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9种呼吸道病原体Ig M 抗体联合检测,为儿童急性非典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相新;李凯;芮勇宇;海军;江润昌;韦僖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