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妹;胡必杰;陈洪友;叶相如;谢红梅;黄声雷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防治对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老年脑卒中患者503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3例患者共发生肺部感染49例,发生率9.74%,其中39例为社区感染,10例为医院感染;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意识和营养状况、是否吸烟饮酒、是否伴有糖尿病和肺部疾病以及住院时间均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胃管以及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与其是否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年龄>65岁、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及肺部疾病、住院时间>14 d、在住院期间进行了气管切开及插管、使用了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等因素均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多种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尽量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许燕莉;许永霞;沈曼璇;罗美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改善预后。方法分别检索CBM、CNKI、VIP、Wanfang、Pubmed、ISI、Embase、Cochrane数据库文献,采用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肝衰竭1284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64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死亡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9),感染组发生死亡比例更高;肝衰竭患者使用激素(OR=2.72)、广谱抗菌药物(OR=4.14)、应用侵入性操作(OR=3.80)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5);MELD评分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28)。结论医院内真菌感染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使用激素、抗菌药物、进行侵入性操作、白细胞减少及M ELD评分升高为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妍雯;胡世芸;潘宗琴;吕红;陈宇;肖政;邱隆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O)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N)的定植情况,评价主动筛查结合接触隔离措施降低其感染的效果。方法队列研究,从2010年1月-2011年2月为第1阶段,采集ESBLs-ECO和ESBLs-KPN医院感染的基线数据;2011年3-8月为第2阶段,主动筛查ESBLs-ECO和ESBLs-KPN ,报告结果但未采取接触隔离措施;2011年9-12月为第3阶段,洗脱期;2012年1-12月为第4阶段,主动筛查,对定植和感染病例均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结果共纳入4031例患者,入PICU时ESBLs-ECO和ESBLs-KPN的定植率分别为45.29%、7.34%;各研究阶段 ESBLs-ECO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46%、0.38%、0.57%、0.55%,无下降趋势;各阶段 ESBLs-KPN 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92%、0.76%、0.57%、0.49%,虽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定植的患者相比,定植了 ESBLs-ECO和ESBLs-KPN的患者更易获得相应细菌的医院感染(P<0.05)。结论 PICU 中ESBLs-ECO和ESBLs-K PN的定植情况非常严重,定植者更易获得相关细菌的医院感染,采取主动筛查或主动筛查结合接触隔离的措施降低ESBLs-ECO和ESBLs-KPN医院感染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评估。
作者:乔甫;李诗雨;唐梦玲;尹维佳;庄红娣;王妍潼;朱仕超;黄文治;宗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中国内地2000-2011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探讨细菌耐药性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搜集2000-2013年中国内地期刊报道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数据,应用荟萃分析法,使用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合并汇总与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对4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呈年度上升趋势,2008年前增长较快,2008年后维持高耐药性;2008年前对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高于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 P<0.05),2008年后两者接近;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高于头孢曲松(P<0.05),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P<0.01);中国内地以华东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4种抗菌药物总耐药率低,其他各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规范使用,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治和产 ESBLs大肠埃希菌的连续监测,有助于控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形成与扩散。
作者:李丽;汪莉萍;王世轶;彭继世;王玥;王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JM45株携带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研究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Roche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肺炎克雷伯菌JM 45株做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图),分析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携带状况,再将 gy rA与p arC全长基因与其他6株肺炎克雷伯菌做分子进化分析。结果终得到JM 45株一条完整的基因组(染色体)序列及两条质粒序列;基因组(染色体)序列大小为5273812 bp (GC含量65.8%),质粒1序列大小为317156 bp(GC含量53.0%),质粒2序列大小为12209 bp(GC含量55.3%);在基因组(染色体)序列中携带了 gyrA基因(全基因组Feature ID :KPN_1614),parC基因(Feature ID :KPN_0743);与肺炎克雷伯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株相比较,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由 TCC→ATC ,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parC基因第80位密码子由AGC→ATC ,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结论肺炎克雷伯菌 JM45株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是 gyrA 基因和 parC 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所致;gyrA与 parC全长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提示JM45株与肺炎克雷伯菌 HS11286关系为接近(序列相同),与肺炎克雷伯菌342关系远。
作者:朱健铭;姜如金;吴康乐;翁幸鐾;孔海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特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对2012年1-12月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杭州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主要病原菌构成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共调查1883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10例,医院感染率为5.84%,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次,例次感染率7.01%;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69%,革兰阳性菌占20.86%,真菌占2.45%,前5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0.25%、13.50%、12.88%、10.43%、9.2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54.1%;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5.0%,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76.0%,仅对多黏菌素、莫西沙星敏感率较高;使用抗菌药物1008例,使用率为53.53%,病原学送检245例,送检率为24.31%。结论神经外科不仅医院感染率较高,而且细菌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杨怀;徐艳;张骥;王翀;刘玮;陈京;牟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调查2009-2013年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流行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查找问题所在,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检索2009-2013年的相关官方媒介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检索发现2009-2013年卫生行政部门等官方媒体通报处理的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事件12起,共发生436例医院感染丙型肝炎,其中血液透析感染丙型肝炎170例,不安全注射感染丙型肝炎266例;12起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事件均存在明确的医源性血液暴露,由医疗器械器具消毒、灭菌不当或手卫生不良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血液传播造成,血液接触传播与医源性传播是感染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隐匿性特点,导致医务人员对感染预防控制及易感人群的重视不够,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措施落实不力,二级及以下医院是感染的高发区,须加强监管。
作者:张红;张丽敏;张炳华;马晓丽;王炳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调查杭州市部分医院IC U不同类型的高频接触环境表面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 RS A )的污染情况,为医院重点部门环境清洁卫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所教学医院的IC U ,确定10类高频接触表面,采用无菌棉签采样,现场直接接种至M RSA显色培养基上,进行M RSA培养、分离,可疑菌株采用PCR技术扩增nuc和mecA 基因鉴定。结果共采集3所医院的IC U高频接触表面样本101份,显色培养基上生长的可疑菌落73株,经PCR鉴定为MRSA的有35株,符合率为47.9%;10类高频接触表面均分离到MRSA ,检出率在25.0%~48.1%,平均检出率为34.7%,3所医院IC U的M RS 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类高频接触的表面中,M RS A检出率较高的环境表面为呼吸机、床边桌、床栏,分别为64.3%、50.0%和46.7%。结论杭州市IC U内高频接触环境表面M RS A污染程度较高,应高度重视医院内IC U等重点部门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消除M RS A院内传播的隐患。
作者:金慧;徐虹;查捷;沈林海;倪晓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比阿培南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PAE)和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药敏结果,探讨比阿培南在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佳应用方法。方法常规培养分离PAE和ABA ,K-B纸片法常规药敏,包括测定比阿培南联合舒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磷霉素联合药敏;采用棋盘法设计,测定上述联合对指定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 IC ),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 )指数;测定指定ABA的比阿培南联合阿米卡星、舒巴坦的杀菌曲线。结果33.3% PA E对比阿培南及阿米卡星不敏感,对舒巴坦不敏感率(耐药+中介/总数)达100.0%;ABA对比阿培南及阿米卡星的不敏感率达87.5%,对舒巴坦不敏感率为77.1%;PAE中,比阿培南与环丙沙星的协同率低,与磷霉素的协同率高;在ABA中,比阿培南与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均无协同作用,与舒巴坦的协同率高;指定PAE及ABA各4株,经FIC指数测定,比阿培南与舒巴坦的协同作用均达100.0%;杀菌曲线再次提示比阿培南与舒巴坦联合为协同作用,但与阿米卡星联合为无关。结论比阿培南体外联合舒巴坦抗PAE及ABA的协同作用常见,与阿米卡星或环丙沙星联合多表现为无关作用,与以往主要基于敏感菌的联合用药结论不同。
作者:汪雯;李玉;李陶;顾腾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综合措施对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效果,探索我国综合医院提升手卫生依从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76个住院病区和15个医技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每月现场调查手卫生依从率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反馈、将手卫生依从率纳入绩效评估等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的变化。结果手卫生依从率从干预前的39.63%提升至干预后的82.08%,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33,P<0.01),各科室、专业人员、手卫生指征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提升明显( P<0.01),各类科室中五官科手卫生依从率提升效果明显,从16.88%提升至86.09%,各类人员中医技人员的提升明显,从8.00%至76.92%,各手卫生指征中接触患者前提升明显,从37.98%至81.24%。结论本研究实施的综合干预效果对提升手卫生依从率效果明显,有推广价值,干预前手卫生依从率较低的部门和人群干预后的提升效果更明显。
作者:李六亿;姚希;赵艳春;贾建侠;赵秀莉;任军红;贾会学;李玲;殷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监测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2011年1-6月为基线阶段,2012年和2013年1-6月为连续干预后两个阶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用药天数、应用时机合理性及使用种类等变化趋势,并统计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2%下降至84.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均用药天数由8.4d减少到4.1d;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也更为合理,选择种类也更为规范,术前30min~2h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2.0%逐步提升至35.1%、46.4%( P<0.05);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由11.7%增高至23.5%( P<0.0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2 d停药比例分别由19.4%、20.4%提高到31.0%、40.1%( P<0.05);预防性应用单种抗菌药物比例由23.5%显著提升至51.9%、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比例明显升高,由26.2%提高至54.6%( P<0.01);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3.5‰逐渐下降至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有效,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合理和规范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王飞;张秀月;万书;卢岩;施红;齐月;孙明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针对头颈部肿瘤放化疗患者口腔感染及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605例头颈部肿瘤放化疗患者口腔咽拭子样本进行感染分析,并对检出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605例接受放化疗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发生口腔感染63例,感染率10.41%;共检测病原菌125株,其中细菌61株占48.80%,真菌64株占51.20%,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31株占24.80%;主要真菌对益康唑、酮康唑耐药率较高,对氟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低,其中对两性霉素 B敏感,耐药率≤3.23%。结论头颈部肿瘤放化疗患者真菌感染率相对较高,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较多,针对真菌感染患者采用的治疗药物中氟康唑耐药率较低,效果显著,同时也可以考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晓珍;郑勤红;邹燕;吕珍;王丹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医系统医院感染现状,为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采用查阅住院病历和床旁调查的方法,于2013年5月20日在河南省60所中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借助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的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数据。结果60所中医院应查18112例,实查18031例,实查率99.55%;医院感染平均现患率为2.21%,综合IC U医院感染现患率高,为23.68%;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平均现患率为0.74%;医院感染现患率按科室排列由高到低为:综合IC U、儿科新生儿组、神经外科、胸外科、血液病科、肿瘤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普外科、消化科;不同规模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调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为35.24%,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儿科及综合ICU 外,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前十位均为外科。结论中医系统内综合IC U为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医院规模越大,抗菌药物使用率越低;中医系统医疗机构依然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郭凤玲;温世宝;胡旻;张巾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健康指导。方法利用14 C呼气试验(14 C-UBT )对来医院健康体检中心4366名体检人员进行检测,并对14 C-UB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 C-UBT 检测4366名中Hp阳性2440名,阳性率为55.89%;男性阳性率为56.43%,女性阳性率为54.70%,显示H p感染率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50岁年龄段 H p感染率较高,不同年龄段 H 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检职业包括学生、工人、农民、教师、公务员、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其中工人和农民的 Hp感染率较高,不同职业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人群中Hp感染普遍,不容忽视,Hp感染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职业有一定关系,做好健康指导非常必要。
作者:梁凤荣;贾彦霞;董海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乳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加强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140例乳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140例乳腺疾病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83例,使用率59.29%,使用105例次,使用例次率为5.00%;使用频率高的是第一代头孢菌素类36例次占34.29%,其次是呋布西林19例次占18.10%;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81例占97.59%,术前未用术后使用2例占2.41%;单一用药75例占53.57%,二联用药5例占3.57%,三联用药3例占2.14%;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76例占91.57%。结论医院乳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仍然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选药不当、用药时机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盲目联用等不合理现象;因此,应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干预,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使抗菌药物的应用能够更加科学、合理。
作者:李毓芹;陈国富;林惊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80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取K-B纸片扩散法进行测定,药敏结果依据CLSI的规定进行判读。结果对80例患者腹膜液进行细菌培养,共有60例培养为阳性,阳性率为75.0%;分离出病原菌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3株占66.2%,革兰阴性菌17株占26.2%,真菌5株占7.6%;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达80.0%,对阿米卡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耐药性低,≤10.0%;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率,达77.3%;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临床应该重视病原学监测,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刘春雅;喻敏;李玉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相关文献,集成分析VAP高危因素特征,为早产儿VAP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及embas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采用NOS标准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定性及荟萃分析定量结合分析研究数据。结果纳入11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为1999-2012年1096例早产儿,发生VAP522例发生率47.63%,共21种高危因素;荟萃分析显示,VAP与非VAP组早产儿病死率、贫血、再次插管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P早产儿胎龄<32周与≥32周、体质量<1500kg与≥1500kg、呼吸机使用时间<72h与≥72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VAP发病率高,为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相关因素复杂多样,研究证实早产儿体质量、胎龄、贫血、呼吸机使用时间、再次插管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高危因素。
作者:肖政;汪成琼;楚亚林;胡世芸;张啟鹏;傅小云;邱隆敏;余昌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大学生群体中水痘传播流行的特征,基于元胞自动机设计水痘传播模型,提供研究水痘传播演化的方法,寻找控制水痘在大学生人群中暴发蔓延的方法。方法调查杭州下沙大学城大学生5671名,以群体水痘传播建立元胞自动机模型,观察感染概率对水痘传播的影响,观察初始感染人数对水痘传播的影响,分析不同时间隔离水痘感染者对水痘传播的影响。结果大学生中发生水痘112例,发生率1.97%;水痘传播速度与感染概率成正比,水痘的传播与元胞空间内初始感染人数成正比,当感染概率取适中值时,初始感染人数比值0.04时,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暴发流行;当感染概率取适中值,初始感染人数比值取0.004时,水痘发病传播情况和2010年秋冬季大学城水痘发病相接近;在潜伏期第1天和第7天隔离水痘感染者可有效控制水痘的传播;在潜伏期第14天及发病期第1天隔离水痘感染者也能很好的控制水痘的传播;但发病期第5天及第9天隔离水痘感染者不能有效控制水痘的传播。结论元胞自动机能较好地模拟水痘传播的演化过程,初始感染人数、水痘感染概率及水痘患者是否及时隔离与水痘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密切相关,也决定了是否会导致暴发流行。
作者:王锰;曹毅;余土根;孙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对肝性脑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氨的影响,并讨论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2例确诊为肝性脑病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微生态制剂治疗,在治疗前1d及治疗两周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氨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 t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及血氨水平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水平和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氨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乳杆菌属(9.68 ± 0.85) lgCFU/g和肠球菌属的菌落数(11.06 ± 1.11)lgCFU/g 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增加( P<0.01),治疗组患者酵母样真菌菌落数(3.51 ± 0.43)lgCFU/g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亦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氨水平(38.9 ± 9.7)mmol/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较对照组治疗后亦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前提下,微生态制剂可增加肝性脑病患者肠道乳杆菌等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肠源性血氨的产生,从而减轻血氨对大脑的损害,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沈哲;马良;章文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心血管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预防或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0例心血管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和总结预防措施;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结果 1200例心血管住院患者发生感染132例,感染率为11.00%,感染患者死亡19例,病死率14.39%;非感染患者死亡45例,病死率4.21%,感染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感染为主,分别占51.52%、16.67%、22.73%,单个部位感染者占27.27%,≥2个部位感染者占72.73%;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 d、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并>2种疾病及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心血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侵入性操作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增强免疫力等预防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龚世峰;陈刚;罗立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