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生态制剂对肝性脑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氨的影响

沈哲;马良;章文华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 肝性脑病, 肠道菌群, 血氨
摘要: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对肝性脑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氨的影响,并讨论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2例确诊为肝性脑病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微生态制剂治疗,在治疗前1d及治疗两周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氨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 t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及血氨水平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水平和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氨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乳杆菌属(9.68 ± 0.85) lgCFU/g和肠球菌属的菌落数(11.06 ± 1.11)lgCFU/g 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增加( P<0.01),治疗组患者酵母样真菌菌落数(3.51 ± 0.43)lgCFU/g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亦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氨水平(38.9 ± 9.7)mmol/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较对照组治疗后亦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前提下,微生态制剂可增加肝性脑病患者肠道乳杆菌等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肠源性血氨的产生,从而减轻血氨对大脑的损害,临床疗效确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出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内科IC U急性脑出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抗感染治疗选择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入选186例病例,对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直接从人工气道深部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采集痰标本,细菌培养和鉴定按照临床微生物检验规范、采用常规方法和仪器法进行操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鉴定采用CLSI2010年折点作初筛和确证试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鉴定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药敏试验采用K-B法,抑菌圈敏感、中介、耐药数据评价依据CLSI新折点分析判读。结果186例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出222株病原菌,有36份标本同时培养出两种菌,排名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5.2%、23.4%、10.8%、10.4%、9.0%;M RS A检出率为54.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是为15.4%、26.1%,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56.6%;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66.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2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感染病原菌多药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延缓病原菌耐药性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黄毅;涂强;汪华;马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甘特图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为了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水平,加强过程管理和进度控制,按照年度逐步达到感染控制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方法采用甘特图的方式制定科室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项目内容、进度目标和责任人,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管。结果传统的工作计划由于未落实到责任人,或职责不够细化,无法追溯未按照计划完成工作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甘特图能够反映出每个项目的时间进度,也可以同时反映项目执行的实际进度,实现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控制。结论甘特图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甘特图所反映的信息更加丰富全面具有动态管理和预警作用,是一种有效的项目进度管理工具。

    作者:石月欣;张越巍;程石;胡爱香;李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腹膜炎超声诊断的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腹膜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腹膜炎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调查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医院经超声检查初步诊断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腹膜炎患者病历资料,对其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92例患者中经诊断性治疗、临床表现、体检、超声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腹膜炎患者8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22%;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腹水、网膜肠管粘连、腹膜壁增厚、淋巴结肿大、肠管聚集;发生腹水89例占96.74%,腹膜壁增厚63例占68.48%,网膜肠管粘连33例占35.87%,肠管聚集23例占25.00%,淋巴结肿大19例占20.65%。结论在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性腹膜炎诊断与鉴别时,超声检查具有无创、高效、便捷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赵磊;刘浏;徐新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11-2013年住院患者脑脊液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脑脊液分离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3年临床送检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检测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χ2检验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3年共检出病原菌2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9株占57.33%,革兰阴性菌75株占33.34%,真菌21株占9.34%,主要革兰阳性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分别占24.44%和5.78%,主要革兰阴性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6.89%和4.89%;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82.0%,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较敏感,耐药率<20.0%,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耐药率>66.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为16.7%;目标性监测菌中,多药耐药菌分离率为37.09%,每千住院日新发生率为0.004‰。结论革兰阳性菌为脑脊液主要致病菌,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在革兰阴性菌中居首位,脑脊液分离病原菌耐药性低于2011年全国监测数据,应多部门联合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孙吉花;于苏国;纪冰;宋茜;邢敏;陈建伟;李卫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美罗培南在预防颅内感染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在预防颅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颅内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30 min给予1.0 g美罗培南,分别收集患者静脉泵入美罗培南后30 min、1、2、3、4 h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并检测各个时间点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美罗培南药物浓度,计算出其脑脊液穿透率;与常见颅内感染致病菌的90%低抑菌浓度对比,以探讨美罗培南预防颅内感染的临床效用。结果血清美罗培南药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静脉泵入美罗培南溶液后30 min ,为(53.14 ± 3.85) mg/L ;而脑脊液美罗培南药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静脉泵入美罗培南溶液后2 h ,为(2.91±0.16)mg/L ,美罗培南的脑脊液穿透率为(13.68±7.19)%;美罗培南血清稳定药物浓度高于常见颅内感染致病菌的90%低抑菌浓度,而仅有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90%低抑菌浓度高于美罗培南的脑脊液稳定药物浓度。结论美罗培南对预防颅内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姜克文;张帆;高永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鲍氏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及相关特征分析

    目的:比较患者与环境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ABA )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感染/定植生物膜ABA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探讨生物膜在 ABA 感染/定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检测2011年7月-2012年6月医院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110株ABA及2012年7月外科ICU环境采样分离61株AB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比较ICU患者和环境分离ABA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结果110株患者分离ABA 中73株可形成生物膜,占66.4%;61株环境分离株中,24株为产生物膜株,占39.3%;尿液、血液和导管标本中分离的ABA产生物膜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00.0%、87.5%和75.0%;呼吸机插管患者分离的ABA中产生物膜阳性率为78.3%,非呼吸机插管患者ABA产生物膜阳性率为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ABA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高于环境分离株,说明形成生物膜的ABA更易引起人体的定植和感染,形成生物膜是ABA感染过程中的致病机制之一。

    作者:周昭彦;胡必杰;郑雷彪;谢红梅;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探讨预防策略。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IC U 16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并发症的相关策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6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76例,感染率为47.5%,感染组共分离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3.69%,革兰阴性菌占71.05%,真菌占5.26%,分析发现两组的年龄、昏迷时间、药物使用时间、基础疾病和侵入性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诱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因素。结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应该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周岩方;杨明;刘丽;陈敏江;占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

    目的:探讨在实施外固定器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针对治疗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72例实施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导致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对照组,普通组实施局部换药,对照组实施实施外固定器基础上加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观察记录恢复状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普通组为91.67%、对照组为100.00%,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组有8例患者实施再次清创,占22.22%,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6.87 ± 3.01)个月,有6例患者发生了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占16.67%;对照组再次清创的患者为0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34 ± 2.2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实施外固定器的基础上配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恢复状态理想,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巍;张文龙;徐柏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全基因测序法分析肺炎克雷伯菌JM45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目的:分析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JM45株携带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研究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Roche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肺炎克雷伯菌JM 45株做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图),分析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携带状况,再将 gy rA与p arC全长基因与其他6株肺炎克雷伯菌做分子进化分析。结果终得到JM 45株一条完整的基因组(染色体)序列及两条质粒序列;基因组(染色体)序列大小为5273812 bp (GC含量65.8%),质粒1序列大小为317156 bp(GC含量53.0%),质粒2序列大小为12209 bp(GC含量55.3%);在基因组(染色体)序列中携带了 gyrA基因(全基因组Feature ID :KPN_1614),parC基因(Feature ID :KPN_0743);与肺炎克雷伯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株相比较,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由 TCC→ATC ,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parC基因第80位密码子由AGC→ATC ,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结论肺炎克雷伯菌 JM45株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是 gyrA 基因和 parC 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所致;gyrA与 parC全长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提示JM45株与肺炎克雷伯菌 HS11286关系为接近(序列相同),与肺炎克雷伯菌342关系远。

    作者:朱健铭;姜如金;吴康乐;翁幸鐾;孔海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污染环境表面在传播医院感染病原体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近十年来,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界十分关注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污染的高频接触表面在传播医院内病原体的作用。目前,尽管缺乏污染的环境表面必定会引发医院相关性感染(HAI)的流行和暴发的因果关系证据,但业内公认污染的环境表面在传播多药耐药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在HAI暴发期间,可以在环境表面检出具有分子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可以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甚至终止 HAI暴发[1]。传统的医院环境卫生与保洁措施被认为是缺乏科学的[2],而现代的医院环境卫生措施引入了HAI预防与控制的理念,并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为具有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院环境感染控制实践不断积累证据。为此,本研究就近年来有关常见的病原体所引发的H A Is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倪凯文;徐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阿德福韦酯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佐治拉米夫定耐药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关注治疗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确诊的拉米夫定耐药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2例,依入院顺序和随机区组的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66例,应用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66例,单纯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对血清中IL-12和IL-18表达的影响,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 ALT、AST、T-Bil的下降值分别为(175.42±34.24)U/L、(80.40±15.42)U/L、(29.64±8.57)μmol/L ,对照组分别为(124.40±24.36)U/L、(56.57±12.87)U/L 和(15.69 ± 2.35)μmol/L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HBV-DNA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69.70%和57.58%,对照组分别为46.97%和34.8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 IL-12和 IL-18分别为(67.80±13.58)μmol/L 和(79.75±19.86)μmol/L、对照组分别为(89.86±28.76)μmol/L和(97.80±24.46)μmol/L ,观察组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理想,且能有效下调血清中IL-12和IL-18的表达,进而调节机体的内环境,临床治疗中可以积极应用。

    作者:黄文豹;吴旻;朱国献;黄美先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新生儿感染光滑假丝酵母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临床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光滑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新生儿感染菌株的同源性,追踪其感染源与传播途径,从而为新生儿假丝酵母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5例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菌株均经过法国科马嘉假丝酵母菌显色鉴定培养基和法国生物梅里埃API20 C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进行鉴定、纯化,其后采用RAPD多态性分析,获得菌株的RAPD指纹图,应用NTSYS软件计算出相似系(SAB),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菌株间的同源性。结果15株菌株中14株被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且鉴定分离的2~14号的光滑假丝酵母菌相似系数均≥0.8,表明菌株之间基因型相似度较高,具有基因同源性,而第一株菌株与其他13株之间的相似系数均<0.6,不具有基因同源性。结论本研究发现新生儿感染的13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具有基因同源性,初步证实了试验分离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在住院患儿间进行水平传播,提示了光滑假丝酵母菌易引起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预防宜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作者:罗春玉;孙丽红;王洪全;孙庆芬;才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09-2013年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演变的趋势和分布规律,为医院感染管理政策、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所有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用SAS 9.13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病的科室、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共出院患者306088例,医院感染3958例、4442例次,感染率1.29%、例次感染率1.45%;病死率12.15%,发病密度1.57‰;医院感染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P<0.05);感染高的科室是IC U占14.14%,病死率亦高,为57.76%;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部位为主,分别占35.70%、23.77%、13.69%;上呼吸道感染构成比逐年下降( P<0.01),手术部位感染构成比逐年上升( P<0.05);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14.93%,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克雷伯菌属,分别占14.55%、13.79%、13.72%。结论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虽逐年下降,但手术部位感染成为突出问题,应作为今后感染控制的重点。

    作者:余红;杨惠英;刘银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隐蔽课程在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隐蔽课程的形式和应用效果,以改变当前培训低效的局面,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方法隐蔽课程的设计依据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入手,改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完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利用各种平台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宣传。结果隐蔽课程的多元化形式满足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展示平台,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隐蔽课程实施较好的科室医务人员对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认知、接受程度、执行力均高于其他病区的医务人员。结论重视隐蔽课程的建设能让医务人员在无威胁的环境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显性课程的学习效率;隐蔽课程的正面影响对医院感染文化软实力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卢珊;殷娅;周霖;刘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9省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项标准执行现状与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9省市落实3项标准的现状,为标准贯彻和修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书面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核对,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百分比描述。结果9省市均开展了标准培训和制定了各省的实施标准;58.9%的医院实现了集中管理,86.3%的医院明确了牵头部门负责制定3项标准的实施方案;94.5%的消毒供应中心(CSSD)负责人参加过标准培训,>80.0%的医院配备了基本的清洗设备和检查包装设备;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和CSSD负责人均认为3项标准的实施对推动医院CSSD实现集中管理、提高CSSD清洗质量和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医院感染发挥了较大作用。结论医院应明确CSSD的主管部门,进一步落实CSSD集中管理,CSSD应细化管理、设备操作规程和各类器械处理流程。

    作者:张宇;冯秀兰;任伍爱;巩玉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肝病患者感染率及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医院诊治的864例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6例感染患者设为感染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76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探讨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864例肝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96例,感染率为11.11%;其中呼吸道感染35例占36.46%,消化道感染28例占29.17%,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8例占18.75%,皮肤软组织感染5例占5.2%,腹腔感染10例占10.42%;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导管、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是医院肝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导管、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及护理。

    作者:韩津萍;轧春妹;尤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天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调查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医院5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基因型检测,同时检测乙型肝炎DNA、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C型433例占79.0%,B型109例占19.9%,D型有6例占1.1%;B型乙型肝炎患者的 HBV-DNA载量为(2.5±6.8)×104 copies/ml ,其中75例肝功能异常;C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载量为(1.3±5.9)×105 copies/ml ,其中311例肝功能异常。结论天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D型极少,未检出其他型;B型和C型患者相比,肝功能异常者无明显区别,但C型患者的 HBV-DNA载量明显高于B型。

    作者:刘纯;刘伟;王凯;李代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临床防治研究

    目的:对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进行病原菌分析及临床防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有效防治的目的。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3月急诊外科收治骨科手术的1100例患者,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并对术后切口的分泌物进行常规培养和细菌学分析。结果 1100例手术患者中有29例出现了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64%;共分离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86.21%,革兰阳性菌4株占13.79%,排名前3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4.48%、20.69%、13.79%;Ⅰ、Ⅱ、Ⅲ类手术切口分别出现6、11、12例感染,感染率分别为0.98%、3.03%、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时长<120、120~240、>240 min分别出现2、14、13例感染,感染率分别为0.65%、1.96%、1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防治,一方面要了解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做好针对性的应对准备;另一方面应有效控制手术时间、对重点切口类型加以重点的关注。

    作者:肖飞;陈聚伍;周筠;杨国辉;任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水痘传播演化模拟

    目的:研究大学生群体中水痘传播流行的特征,基于元胞自动机设计水痘传播模型,提供研究水痘传播演化的方法,寻找控制水痘在大学生人群中暴发蔓延的方法。方法调查杭州下沙大学城大学生5671名,以群体水痘传播建立元胞自动机模型,观察感染概率对水痘传播的影响,观察初始感染人数对水痘传播的影响,分析不同时间隔离水痘感染者对水痘传播的影响。结果大学生中发生水痘112例,发生率1.97%;水痘传播速度与感染概率成正比,水痘的传播与元胞空间内初始感染人数成正比,当感染概率取适中值时,初始感染人数比值0.04时,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暴发流行;当感染概率取适中值,初始感染人数比值取0.004时,水痘发病传播情况和2010年秋冬季大学城水痘发病相接近;在潜伏期第1天和第7天隔离水痘感染者可有效控制水痘的传播;在潜伏期第14天及发病期第1天隔离水痘感染者也能很好的控制水痘的传播;但发病期第5天及第9天隔离水痘感染者不能有效控制水痘的传播。结论元胞自动机能较好地模拟水痘传播的演化过程,初始感染人数、水痘感染概率及水痘患者是否及时隔离与水痘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密切相关,也决定了是否会导致暴发流行。

    作者:王锰;曹毅;余土根;孙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提高综合医院医用口罩佩戴依从性的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医务人员医用口罩佩戴依从率与正确率的作用,探索适合我国综合医院的提升医用口罩佩戴情况的有效综合干预措施。方法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呼吸内科病房、儿科门诊、成人门诊、急诊科等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实施包括医用口罩佩戴多种形式的宣传、院科两级逐级多次培训、依从率与正确率调查与反馈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佩戴的依从率与正确率的变化;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医用外科口罩依从率和正确率从干预前的85.0%和42.0%,提升至93.5%( P<0.01)和100.0%( P<0.01) ,医用防护口罩的依从率和正确率从68.8%和95.2%,提升至94.2%( P<0.01)和100.0%( P=0.57);除成人门诊以外,不同科室、专业人员和指征的医用外科口罩佩戴依从率与正确率均提升十分明显。结论综合干预效果对于医用口罩佩戴依从率与正确率的提升效果明显,值得借鉴,对于成人门诊还需要额外的干预措施。

    作者:姚希;任军红;贾建侠;赵秀莉;殷环;李六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