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9-2013年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分析

余红;杨惠英;刘银梅

关键词:医院感染, 流行病学, 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演变的趋势和分布规律,为医院感染管理政策、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所有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用SAS 9.13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病的科室、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共出院患者306088例,医院感染3958例、4442例次,感染率1.29%、例次感染率1.45%;病死率12.15%,发病密度1.57‰;医院感染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P<0.05);感染高的科室是IC U占14.14%,病死率亦高,为57.76%;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部位为主,分别占35.70%、23.77%、13.69%;上呼吸道感染构成比逐年下降( P<0.01),手术部位感染构成比逐年上升( P<0.05);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14.93%,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克雷伯菌属,分别占14.55%、13.79%、13.72%。结论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虽逐年下降,但手术部位感染成为突出问题,应作为今后感染控制的重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检中心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体检中心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手部消毒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体检中心医院感染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部携带病原菌的构成,并调查体检中心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手卫生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掌握程度、洗手依从率和正确率以及手部微生物数量;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37株,占43.02%,革兰阴性菌49 株,占56.98%;医务人员手部共培养出病原菌78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3 株,占42.31%,革兰阴性菌45 株,占57.69%;干预后体检中心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和依从率分别为92.86%、96.88%,明显高于干预前72.62%、70.24%,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知识掌握程度均明显增加,手部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的重视度,提高洗手的正确率和频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方惠霞;黎瑞莲;陈祖辉;梁洁萍;谢秋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了解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3例诊断为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按常规进行消毒尿道口并在排尿后由临床医师无菌操作取得前列腺液后置无菌男性棉拭子管,立即送检,将标本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和巧克力平板,35℃恒温培养箱培养24~48 h ,分离出可疑菌落,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作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33例前列腺炎患者中培养阳性107例,阳性率为80.45%;共分离出病原菌11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9株占87.6%,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45.1%、24.8%;革兰阴性菌14株占12.4%;革兰阳性菌除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较高,>76.7%;革兰阴性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较高,>78.8%,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较敏感,耐药率<14.3%。结论由于临床经验用药和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因此临床应适时监测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以此为依据,进行目标性治疗,尽量避免经验用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车文忠;黄红英;邓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综合措施对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效果,探索我国综合医院提升手卫生依从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76个住院病区和15个医技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每月现场调查手卫生依从率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反馈、将手卫生依从率纳入绩效评估等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的变化。结果手卫生依从率从干预前的39.63%提升至干预后的82.08%,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33,P<0.01),各科室、专业人员、手卫生指征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提升明显( P<0.01),各类科室中五官科手卫生依从率提升效果明显,从16.88%提升至86.09%,各类人员中医技人员的提升明显,从8.00%至76.92%,各手卫生指征中接触患者前提升明显,从37.98%至81.24%。结论本研究实施的综合干预效果对提升手卫生依从率效果明显,有推广价值,干预前手卫生依从率较低的部门和人群干预后的提升效果更明显。

    作者:李六亿;姚希;赵艳春;贾建侠;赵秀莉;任军红;贾会学;李玲;殷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解脲脲支原体感染对男性精液常规主要参数的影响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解脲脲支原体(U u )感染对男性精液常规主要参数的影响并分析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U u培养阳性并同时进行精液常规检查的男性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以U u培养阴性的健康查体男性20例为对照组,分析U u感染对男性精液常规主要参数,包括精液量、p H值、精子密度、精子存活率、精子活力等的影响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结果观察组精子存活率(49.70±21.82)%、a级精子分布率(11.45 ± 9.43)%、a+b级精子分布率(30.23±15.87)%;对照组分别为(65.10±14.25)%、(26.15 ± 9.76)%,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解脲脲支原体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均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95.0%。结论 U u感染可以明显降低精子存活率和精子活力,导致男性精子功能降低;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播散。

    作者:张文玲;赵强;王磊利;张有江;罗燕萍;张立文;王成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00-2011年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荟萃分析

    目的:分析中国内地2000-2011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探讨细菌耐药性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搜集2000-2013年中国内地期刊报道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数据,应用荟萃分析法,使用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合并汇总与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对4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呈年度上升趋势,2008年前增长较快,2008年后维持高耐药性;2008年前对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高于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 P<0.05),2008年后两者接近;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高于头孢曲松(P<0.05),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P<0.01);中国内地以华东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4种抗菌药物总耐药率低,其他各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规范使用,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治和产 ESBLs大肠埃希菌的连续监测,有助于控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形成与扩散。

    作者:李丽;汪莉萍;王世轶;彭继世;王玥;王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SICU环境与临床标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分型

    目的:了解上海某三级综合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 IC U )环境及临床标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基因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1-7月SICU患者标本中的MRSA ,以及同期SICU环境标本中分离到的MRSA ,对菌株进行常用药物的MIC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SCCmec分型。结果 PFGE共得到7个不同型别,以E型为主要型别,24株占50.0%,包括源自临床感染标本17株和环境标本7株;SCCmec分型为Ⅱ型17株占35.4%、Ⅲ型27株占56.2%、Ⅳ型2株占4.2%、Ⅴ型2株占4.2%,未检测到Ⅰ型菌株;药敏结果显示,Ⅱ型和Ⅲ型菌株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为100.0%,Ⅱa型菌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均敏感,Ⅲ型菌株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4.3%;Ⅳ和Ⅴ型菌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该医院的SICU临床菌株以SCCmecⅢ型和Ⅱ型为主,环境与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M RSA克隆同源。

    作者:周春妹;胡必杰;陈洪友;叶相如;谢红梅;黄声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隐蔽课程在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隐蔽课程的形式和应用效果,以改变当前培训低效的局面,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方法隐蔽课程的设计依据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入手,改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完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利用各种平台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宣传。结果隐蔽课程的多元化形式满足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展示平台,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隐蔽课程实施较好的科室医务人员对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认知、接受程度、执行力均高于其他病区的医务人员。结论重视隐蔽课程的建设能让医务人员在无威胁的环境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显性课程的学习效率;隐蔽课程的正面影响对医院感染文化软实力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卢珊;殷娅;周霖;刘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比阿培南联合舒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比阿培南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PAE)和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药敏结果,探讨比阿培南在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佳应用方法。方法常规培养分离PAE和ABA ,K-B纸片法常规药敏,包括测定比阿培南联合舒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磷霉素联合药敏;采用棋盘法设计,测定上述联合对指定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 IC ),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 )指数;测定指定ABA的比阿培南联合阿米卡星、舒巴坦的杀菌曲线。结果33.3% PA E对比阿培南及阿米卡星不敏感,对舒巴坦不敏感率(耐药+中介/总数)达100.0%;ABA对比阿培南及阿米卡星的不敏感率达87.5%,对舒巴坦不敏感率为77.1%;PAE中,比阿培南与环丙沙星的协同率低,与磷霉素的协同率高;在ABA中,比阿培南与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均无协同作用,与舒巴坦的协同率高;指定PAE及ABA各4株,经FIC指数测定,比阿培南与舒巴坦的协同作用均达100.0%;杀菌曲线再次提示比阿培南与舒巴坦联合为协同作用,但与阿米卡星联合为无关。结论比阿培南体外联合舒巴坦抗PAE及ABA的协同作用常见,与阿米卡星或环丙沙星联合多表现为无关作用,与以往主要基于敏感菌的联合用药结论不同。

    作者:汪雯;李玉;李陶;顾腾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对经济损失与住院日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456例MRSA感染和250例MSSA感染患者的住院费用与住院天数,并按照1∶1匹配设立对照组,比较各组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结果 MRSA感染组、MSSA感染组住院费用分别增加82694.8元和18735.3元,延长住院天数14.1 d和5.9 d;IC U中M RS A感染增加费用高,为153344.5元,延长住院天数则以外科明显;60~75岁M RS A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208.9元,延长住院天数22 d;MSSA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则以>75岁组大,直接经济损失23914.4元,延长住院天数6.9 d。结论 M RS A感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同时也影响医院病床周转率。

    作者:傅建国;陈宝勤;王雪莲;叶清星;卢珍玲;苏成豪;牛建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采用ATP生物荧光法对46所医院ICU环境物体表面洁净度的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46所医院ICU环境物体表面的洁净度状况,以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的播散。方法对ICU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采样,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法进行检测,评估其洁净度。结果46所医院共计采集450份标本,ATP读数范围为5~197584RLU,以<250RLU为洁净度合格标准,本次检测标本的平均合格率为37.1%;按医院类型分类,二级医院合格率37.3%,三级医院36.9%;按环境物体表面类型分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合格率47.3%,各类把手33.8%,电脑键盘及鼠标20.0%,各类台面30.0%,电话机13.8%,水龙头手柄63.2%,其他物体表面39.3%。结论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显示,上海市医院ICU环境物体表面洁净度状况不理想,是医院感染管理和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重要隐患,如何加强常规清洁消毒工作,有效提高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的整体洁净度,亟待重视。

    作者:沈燕;胡必杰;高晓东;周晴;崔扬文;孙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培养报阳瓶数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流感染鉴别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培养报阳瓶数在鉴别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培养结果为CNS的住院患者3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并根据标准判断阳性培养是否血流感染或污染,借此评价血培养报阳瓶数在CNS血流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CNS阳性血培养中78例系CNS引起的菌血症,占21.1%,212例则由CNS污染造成,占57.3%,80例临床意义不明确,占21.6%;以双套4瓶血培养中的CNS阳性瓶数进行判断,1瓶阳性判断为血流感染30例,占38.5%、2瓶12例占15.4%、3瓶20例占25.6%、4瓶16例占20.5%;根据双套血培养中不同阳性瓶数来判断由CNS引起的菌血症的阳性预期值分别为1瓶16.3%、2瓶30.0%、3瓶50.0%和4瓶61.5%。结论虽然血培养报阳性瓶数单独作为鉴别诊断CNS血流感染和血培养污染的指标具有不稳定性,但与患者的临床其他指标相结合,其对早期识别阳性血培养为污染菌或感染菌,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黄声雷;胡必杰;谢红梅;周春妹;马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包炎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研究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2年12月126例心包炎住院患者,探讨其临床特点、病因分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126例心包炎患者病因分布:结核性心包炎29例占23.0%,非特异性心包炎25例占19.8%,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炎18例占14.3,肿瘤性心包炎18例占14.3%,尿毒症性心包炎15例占11.9%,感染性心包炎8例占6.3%,风湿性心包炎5例占4.0%,药物性心包炎5例占4.0%,PCI术后心包炎3例占2.4%;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敏感可靠的方法,有助于探查心包渗液量和穿刺定位;经临床治疗治愈68例、好转39例,外科手术7例、病情恶化7例、死亡5例。结论早期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是成功治疗心包炎的关键。

    作者:吴小滢;刘晓丽;史冬梅;刘威;杨士伟;杨丽霞;高菲;周玉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抗菌药物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3种抗菌药物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4例,分别给予以上3种抗菌药物,疗程7~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三样本率比较采用 Pearson 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A组)有效率为96.8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组(B组)有效率为84.85%;头孢美唑治疗组(C组)有效率为91.18%,3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6.06%、5.88%。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3种抗菌药物均能有效控制肝硬化患者合并SBP ,且安全性高。

    作者:聂为民;涂波;张昕;李丰衣;秦恩强;黄磊;吴慧敏;赵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11年与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比较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查2011年和2012年所有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2011年和2012年的患者分别为41691例和43872例,与2011年相比,2012年医院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指标上均有所下降,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上升;两年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均以氟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酶抑制剂类为主,氟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分别为10.88和11.29,青霉素类+酶抑制剂类的使用强度分别为9.22和8.13;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头孢米诺的使用强度均排在前3位,2011年使用强度分别为5.29、4.56、4.74,2012年使用强度分别为5.66、5.10、3.85。结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在总体上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还需要出台具体措施,加强管理控制。

    作者:吴积升;王淑君;杨秀斐;王小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血管住院患者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心血管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预防或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0例心血管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和总结预防措施;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结果 1200例心血管住院患者发生感染132例,感染率为11.00%,感染患者死亡19例,病死率14.39%;非感染患者死亡45例,病死率4.21%,感染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感染为主,分别占51.52%、16.67%、22.73%,单个部位感染者占27.27%,≥2个部位感染者占72.73%;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 d、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并>2种疾病及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心血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侵入性操作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增强免疫力等预防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龚世峰;陈刚;罗立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我国肝衰竭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荟萃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改善预后。方法分别检索CBM、CNKI、VIP、Wanfang、Pubmed、ISI、Embase、Cochrane数据库文献,采用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肝衰竭1284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64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死亡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9),感染组发生死亡比例更高;肝衰竭患者使用激素(OR=2.72)、广谱抗菌药物(OR=4.14)、应用侵入性操作(OR=3.80)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5);MELD评分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28)。结论医院内真菌感染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使用激素、抗菌药物、进行侵入性操作、白细胞减少及M ELD评分升高为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妍雯;胡世芸;潘宗琴;吕红;陈宇;肖政;邱隆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9省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项标准执行现状与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9省市落实3项标准的现状,为标准贯彻和修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书面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核对,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百分比描述。结果9省市均开展了标准培训和制定了各省的实施标准;58.9%的医院实现了集中管理,86.3%的医院明确了牵头部门负责制定3项标准的实施方案;94.5%的消毒供应中心(CSSD)负责人参加过标准培训,>80.0%的医院配备了基本的清洗设备和检查包装设备;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和CSSD负责人均认为3项标准的实施对推动医院CSSD实现集中管理、提高CSSD清洗质量和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医院感染发挥了较大作用。结论医院应明确CSSD的主管部门,进一步落实CSSD集中管理,CSSD应细化管理、设备操作规程和各类器械处理流程。

    作者:张宇;冯秀兰;任伍爱;巩玉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防治对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老年脑卒中患者503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3例患者共发生肺部感染49例,发生率9.74%,其中39例为社区感染,10例为医院感染;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意识和营养状况、是否吸烟饮酒、是否伴有糖尿病和肺部疾病以及住院时间均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胃管以及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与其是否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年龄>65岁、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及肺部疾病、住院时间>14 d、在住院期间进行了气管切开及插管、使用了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等因素均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多种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尽量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许燕莉;许永霞;沈曼璇;罗美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威利坦预防包皮环切术后水肿及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威利坦预防和减轻包皮环切术后水肿及感染的临床价值,以降低临床包皮环切术后水肿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2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10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威利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两周对照组切口愈合1级占64.00%、2级占29.00%、3级占7.00%,试验组分别占85.44%、13.59%、0.97%,试验组1级愈合高于对照组,2级愈合低于对照组( P<0.05),3级愈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为36.00%和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威利坦具有预防和减轻包皮环切术后组织水肿及感染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鹏;徐智慧;诸靖宇;王彦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持续质量改进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趋势,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IC U行中心静脉置管6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将2013年1-12月IC U行中心静脉置管7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观察两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0.96‰,对照组为5.0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P<0.05)。结论通过实施严格的大无菌屏障,正确选择皮肤消毒剂,合理更换敷料,增加医护人员的宣教力度,实施氯己定洗浴等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可减少IC 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 RBS I的发生。

    作者:吴晓琴;李琳;廖书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