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国;陈宝勤;王雪莲;叶清星;卢珍玲;苏成豪;牛建军
目的:了解某医院供水系统快速生长分枝杆菌(RGM )污染的状况,为医院水源性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9月某医院部分供水系统(水龙头)水样,过滤后接种7H10培养基培养;疑似菌落经抗酸染色和PCR检测 hsp65基因确认为分枝杆菌属后,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 S )鉴定方法进行菌种鉴定。结果共采集66份水样,有62份水样培养出RGM ,检出率为93.9%;通过16S rR N A基因测序鉴定,62株RGM 中以脓肿分枝杆菌为主49株占79.0%,其次依次为马德里分枝杆菌占6.5%、马西利亚分枝杆菌占3.2%和黏液分枝杆菌占3.2%等,各采样点之间RGM 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测序方法相比,60株RGM经M S鉴定至属水平,符合率达96.8%;49株RGM 鉴定至种或复合群水平,符合率为79.0%。结论医院供水系统RGM污染严重,部分菌株可能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威胁;M S可用于供水系统中RGM的快速鉴定。
作者:鲍容;胡必杰;周昭彦;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隐蔽课程的形式和应用效果,以改变当前培训低效的局面,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方法隐蔽课程的设计依据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入手,改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完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利用各种平台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宣传。结果隐蔽课程的多元化形式满足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展示平台,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隐蔽课程实施较好的科室医务人员对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认知、接受程度、执行力均高于其他病区的医务人员。结论重视隐蔽课程的建设能让医务人员在无威胁的环境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显性课程的学习效率;隐蔽课程的正面影响对医院感染文化软实力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卢珊;殷娅;周霖;刘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调查杭州市部分医院IC U不同类型的高频接触环境表面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 RS A )的污染情况,为医院重点部门环境清洁卫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所教学医院的IC U ,确定10类高频接触表面,采用无菌棉签采样,现场直接接种至M RSA显色培养基上,进行M RSA培养、分离,可疑菌株采用PCR技术扩增nuc和mecA 基因鉴定。结果共采集3所医院的IC U高频接触表面样本101份,显色培养基上生长的可疑菌落73株,经PCR鉴定为MRSA的有35株,符合率为47.9%;10类高频接触表面均分离到MRSA ,检出率在25.0%~48.1%,平均检出率为34.7%,3所医院IC U的M RS 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类高频接触的表面中,M RS A检出率较高的环境表面为呼吸机、床边桌、床栏,分别为64.3%、50.0%和46.7%。结论杭州市IC U内高频接触环境表面M RS A污染程度较高,应高度重视医院内IC U等重点部门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消除M RS A院内传播的隐患。
作者:金慧;徐虹;查捷;沈林海;倪晓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46所医院ICU环境物体表面的洁净度状况,以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的播散。方法对ICU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采样,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法进行检测,评估其洁净度。结果46所医院共计采集450份标本,ATP读数范围为5~197584RLU,以<250RLU为洁净度合格标准,本次检测标本的平均合格率为37.1%;按医院类型分类,二级医院合格率37.3%,三级医院36.9%;按环境物体表面类型分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合格率47.3%,各类把手33.8%,电脑键盘及鼠标20.0%,各类台面30.0%,电话机13.8%,水龙头手柄63.2%,其他物体表面39.3%。结论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显示,上海市医院ICU环境物体表面洁净度状况不理想,是医院感染管理和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重要隐患,如何加强常规清洁消毒工作,有效提高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的整体洁净度,亟待重视。
作者:沈燕;胡必杰;高晓东;周晴;崔扬文;孙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实施外固定器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针对治疗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72例实施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导致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对照组,普通组实施局部换药,对照组实施实施外固定器基础上加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观察记录恢复状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普通组为91.67%、对照组为100.00%,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组有8例患者实施再次清创,占22.22%,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6.87 ± 3.01)个月,有6例患者发生了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占16.67%;对照组再次清创的患者为0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34 ± 2.2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实施外固定器的基础上配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恢复状态理想,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巍;张文龙;徐柏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莱芜市人民医院中晚期肿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对中晚期肿瘤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选取医院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留取患者的痰液标本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参照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2株占72.02%,革兰阳性菌73株占21.73%,真菌21株占6.25%,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种病原菌为常见,分别占23.81%、15.48%、11.94%和16.07%;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5.00%、26.92%和2.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为7.41%。结论中晚期肿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美罗培南和呋喃妥因可作为治疗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艳萍;张俊华;郭本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监测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2011年1-6月为基线阶段,2012年和2013年1-6月为连续干预后两个阶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用药天数、应用时机合理性及使用种类等变化趋势,并统计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2%下降至84.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均用药天数由8.4d减少到4.1d;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也更为合理,选择种类也更为规范,术前30min~2h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2.0%逐步提升至35.1%、46.4%( P<0.05);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由11.7%增高至23.5%( P<0.0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2 d停药比例分别由19.4%、20.4%提高到31.0%、40.1%( P<0.05);预防性应用单种抗菌药物比例由23.5%显著提升至51.9%、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比例明显升高,由26.2%提高至54.6%( P<0.01);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3.5‰逐渐下降至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有效,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合理和规范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王飞;张秀月;万书;卢岩;施红;齐月;孙明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脑脊液分离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3年临床送检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检测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χ2检验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3年共检出病原菌2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9株占57.33%,革兰阴性菌75株占33.34%,真菌21株占9.34%,主要革兰阳性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分别占24.44%和5.78%,主要革兰阴性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6.89%和4.89%;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82.0%,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较敏感,耐药率<20.0%,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耐药率>66.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为16.7%;目标性监测菌中,多药耐药菌分离率为37.09%,每千住院日新发生率为0.004‰。结论革兰阳性菌为脑脊液主要致病菌,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在革兰阴性菌中居首位,脑脊液分离病原菌耐药性低于2011年全国监测数据,应多部门联合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孙吉花;于苏国;纪冰;宋茜;邢敏;陈建伟;李卫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008-2013年医院老年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3年1月在医院治疗的1684例老年肿瘤患者,对其中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分布调查。结果 1684例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1例,感染率为6.5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51例占46.0%;共分离病原菌1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8株占63.4%,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1株占25.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4株占11.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9%,其中放疗和手术以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普遍,而化疗则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常见,在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上,放疗、化疗以一联使用为主,而手术则以二联使用为主,总体上仍以一联用药为主。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作者:李清文;黄丽红;张俊;陶红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解脲脲支原体(U u )感染对男性精液常规主要参数的影响并分析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U u培养阳性并同时进行精液常规检查的男性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以U u培养阴性的健康查体男性20例为对照组,分析U u感染对男性精液常规主要参数,包括精液量、p H值、精子密度、精子存活率、精子活力等的影响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结果观察组精子存活率(49.70±21.82)%、a级精子分布率(11.45 ± 9.43)%、a+b级精子分布率(30.23±15.87)%;对照组分别为(65.10±14.25)%、(26.15 ± 9.76)%,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解脲脲支原体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均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95.0%。结论 U u感染可以明显降低精子存活率和精子活力,导致男性精子功能降低;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播散。
作者:张文玲;赵强;王磊利;张有江;罗燕萍;张立文;王成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患者与环境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ABA )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感染/定植生物膜ABA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探讨生物膜在 ABA 感染/定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检测2011年7月-2012年6月医院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110株ABA及2012年7月外科ICU环境采样分离61株AB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比较ICU患者和环境分离ABA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结果110株患者分离ABA 中73株可形成生物膜,占66.4%;61株环境分离株中,24株为产生物膜株,占39.3%;尿液、血液和导管标本中分离的ABA产生物膜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00.0%、87.5%和75.0%;呼吸机插管患者分离的ABA中产生物膜阳性率为78.3%,非呼吸机插管患者ABA产生物膜阳性率为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ABA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高于环境分离株,说明形成生物膜的ABA更易引起人体的定植和感染,形成生物膜是ABA感染过程中的致病机制之一。
作者:周昭彦;胡必杰;郑雷彪;谢红梅;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近十年来,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界十分关注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污染的高频接触表面在传播医院内病原体的作用。目前,尽管缺乏污染的环境表面必定会引发医院相关性感染(HAI)的流行和暴发的因果关系证据,但业内公认污染的环境表面在传播多药耐药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在HAI暴发期间,可以在环境表面检出具有分子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可以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甚至终止 HAI暴发[1]。传统的医院环境卫生与保洁措施被认为是缺乏科学的[2],而现代的医院环境卫生措施引入了HAI预防与控制的理念,并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为具有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院环境感染控制实践不断积累证据。为此,本研究就近年来有关常见的病原体所引发的H A Is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倪凯文;徐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相关文献,集成分析VAP高危因素特征,为早产儿VAP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及embas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采用NOS标准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定性及荟萃分析定量结合分析研究数据。结果纳入11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为1999-2012年1096例早产儿,发生VAP522例发生率47.63%,共21种高危因素;荟萃分析显示,VAP与非VAP组早产儿病死率、贫血、再次插管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P早产儿胎龄<32周与≥32周、体质量<1500kg与≥1500kg、呼吸机使用时间<72h与≥72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VAP发病率高,为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相关因素复杂多样,研究证实早产儿体质量、胎龄、贫血、呼吸机使用时间、再次插管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高危因素。
作者:肖政;汪成琼;楚亚林;胡世芸;张啟鹏;傅小云;邱隆敏;余昌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改善预后。方法分别检索CBM、CNKI、VIP、Wanfang、Pubmed、ISI、Embase、Cochrane数据库文献,采用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肝衰竭1284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64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死亡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9),感染组发生死亡比例更高;肝衰竭患者使用激素(OR=2.72)、广谱抗菌药物(OR=4.14)、应用侵入性操作(OR=3.80)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5);MELD评分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28)。结论医院内真菌感染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使用激素、抗菌药物、进行侵入性操作、白细胞减少及M ELD评分升高为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妍雯;胡世芸;潘宗琴;吕红;陈宇;肖政;邱隆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县市级医院综合ICU多药耐药菌(MDROs)的定植/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咽拭子和人工气道吸痰标本,采样时间为入住IC U 24 h内、第4天、第8天及以后每7 d;两种标本均筛选MDROs ,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测试;分析MDROs定植/感染、分布、变迁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筛查152例患者,检出MDROs 59株,其中前3位为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7.6%、20.3%、13.6%;MDROs定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占36.4%,MDROs感染以鲍氏不动杆菌为多,占52.8%;入住ICU 24 h内、第4天、第8天、≥15 d MDROs检出分别占13.2%、22.4%、48.4%、52.2%,呈线性上升趋势(P<0.01)。结论县市级医院综合ICU患者入住24 h内及24 h后均有MDROs的定植及感染;MDROs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是鲍氏不动杆菌;MDROs检出率随入住ICU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指征,及早评估拔管,降低患者MDROs感染率。
作者:唐红萍;高晓东;张亚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旨在为防治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478例外科实施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478例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者78例,感染率为3.15%;切口局部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73.08%,共分离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60.94%、革兰阳性菌23株占35.94%、真菌2株占3.13%;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5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25.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22.22%,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氨曲南耐药率较低,≤33.33%;革兰阳性菌对头孢唑林、环丙沙星、青霉素G、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5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分呋喃妥因、万古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较低,≤45.45%,表皮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较低,≤37.50%。结论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李支腾;林井冈;洪献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内科IC U急性脑出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抗感染治疗选择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入选186例病例,对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直接从人工气道深部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采集痰标本,细菌培养和鉴定按照临床微生物检验规范、采用常规方法和仪器法进行操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鉴定采用CLSI2010年折点作初筛和确证试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鉴定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药敏试验采用K-B法,抑菌圈敏感、中介、耐药数据评价依据CLSI新折点分析判读。结果186例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出222株病原菌,有36份标本同时培养出两种菌,排名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5.2%、23.4%、10.8%、10.4%、9.0%;M RS A检出率为54.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是为15.4%、26.1%,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56.6%;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66.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2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感染病原菌多药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延缓病原菌耐药性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黄毅;涂强;汪华;马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演变的趋势和分布规律,为医院感染管理政策、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所有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用SAS 9.13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病的科室、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共出院患者306088例,医院感染3958例、4442例次,感染率1.29%、例次感染率1.45%;病死率12.15%,发病密度1.57‰;医院感染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P<0.05);感染高的科室是IC U占14.14%,病死率亦高,为57.76%;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部位为主,分别占35.70%、23.77%、13.69%;上呼吸道感染构成比逐年下降( P<0.01),手术部位感染构成比逐年上升( P<0.05);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14.93%,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克雷伯菌属,分别占14.55%、13.79%、13.72%。结论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虽逐年下降,但手术部位感染成为突出问题,应作为今后感染控制的重点。
作者:余红;杨惠英;刘银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腹膜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腹膜炎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调查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医院经超声检查初步诊断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腹膜炎患者病历资料,对其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92例患者中经诊断性治疗、临床表现、体检、超声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腹膜炎患者8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22%;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腹水、网膜肠管粘连、腹膜壁增厚、淋巴结肿大、肠管聚集;发生腹水89例占96.74%,腹膜壁增厚63例占68.48%,网膜肠管粘连33例占35.87%,肠管聚集23例占25.00%,淋巴结肿大19例占20.65%。结论在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性腹膜炎诊断与鉴别时,超声检查具有无创、高效、便捷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赵磊;刘浏;徐新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08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83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出赘生物的有80例,阳性率为96.4%,其中检出赘生物位于二尖瓣的患者有21例占26.25%、三尖瓣15例占18.75%、主动脉瓣17例占21.25%、肺动脉瓣9例占11.25%、二尖瓣和主动脉瓣13例占16.25%、人工瓣5例占6.25%;超声心动图检出的赘生物<2 mm的14例占17.50%、2~15 mm的55例占68.85%、>15 mm的11例占13.75%;超声心动图显示赘生物数量为1个的21例占26.25%、2个的45例占56.25%、≥3个的14例占17.50%;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快速显示出赘生物的位置、大小和数量,能较准确地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艳飞;许川一;陈冬冬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