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支腾;林井冈;洪献飞
目的:比较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与含氯消毒剂对IC U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并进行使用成本观察。方法在IC U分别使用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和含氯消毒剂对监护仪、呼吸机操作面板或按钮、床头桌或床边护栏、电脑键盘按键进行消毒,消毒前及消毒后1、5 min分别进行表面细菌菌落数采样,比较两者的消毒效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的消毒效果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消毒前监护仪、呼吸机操作面板或按钮、床头桌或床边护栏、电脑键盘按键的细菌菌落数的合格率分别为66.7%、73.3%、63.3%、66.7%;采用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消毒5 min后的合格率分别为96.7%、96.7%、96.7%、96.7%;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5 min后的合格率分别为90.0%、90.0%、86.7%、86.7%,两种方法的消毒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含氯消毒剂相比,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使用方便、消毒依从性高,对物体表面无腐蚀和损害、效果确切,是解决诊疗过程中污点清洁消毒的理想选择。
作者:倪洁;林琳;李光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趋势,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IC U行中心静脉置管6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将2013年1-12月IC U行中心静脉置管7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观察两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0.96‰,对照组为5.0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P<0.05)。结论通过实施严格的大无菌屏障,正确选择皮肤消毒剂,合理更换敷料,增加医护人员的宣教力度,实施氯己定洗浴等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可减少IC 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 RBS I的发生。
作者:吴晓琴;李琳;廖书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患者与环境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ABA )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感染/定植生物膜ABA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探讨生物膜在 ABA 感染/定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检测2011年7月-2012年6月医院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110株ABA及2012年7月外科ICU环境采样分离61株AB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比较ICU患者和环境分离ABA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结果110株患者分离ABA 中73株可形成生物膜,占66.4%;61株环境分离株中,24株为产生物膜株,占39.3%;尿液、血液和导管标本中分离的ABA产生物膜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00.0%、87.5%和75.0%;呼吸机插管患者分离的ABA中产生物膜阳性率为78.3%,非呼吸机插管患者ABA产生物膜阳性率为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ABA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高于环境分离株,说明形成生物膜的ABA更易引起人体的定植和感染,形成生物膜是ABA感染过程中的致病机制之一。
作者:周昭彦;胡必杰;郑雷彪;谢红梅;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调查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医院5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基因型检测,同时检测乙型肝炎DNA、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C型433例占79.0%,B型109例占19.9%,D型有6例占1.1%;B型乙型肝炎患者的 HBV-DNA载量为(2.5±6.8)×104 copies/ml ,其中75例肝功能异常;C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载量为(1.3±5.9)×105 copies/ml ,其中311例肝功能异常。结论天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D型极少,未检出其他型;B型和C型患者相比,肝功能异常者无明显区别,但C型患者的 HBV-DNA载量明显高于B型。
作者:刘纯;刘伟;王凯;李代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大学生群体中水痘传播流行的特征,基于元胞自动机设计水痘传播模型,提供研究水痘传播演化的方法,寻找控制水痘在大学生人群中暴发蔓延的方法。方法调查杭州下沙大学城大学生5671名,以群体水痘传播建立元胞自动机模型,观察感染概率对水痘传播的影响,观察初始感染人数对水痘传播的影响,分析不同时间隔离水痘感染者对水痘传播的影响。结果大学生中发生水痘112例,发生率1.97%;水痘传播速度与感染概率成正比,水痘的传播与元胞空间内初始感染人数成正比,当感染概率取适中值时,初始感染人数比值0.04时,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暴发流行;当感染概率取适中值,初始感染人数比值取0.004时,水痘发病传播情况和2010年秋冬季大学城水痘发病相接近;在潜伏期第1天和第7天隔离水痘感染者可有效控制水痘的传播;在潜伏期第14天及发病期第1天隔离水痘感染者也能很好的控制水痘的传播;但发病期第5天及第9天隔离水痘感染者不能有效控制水痘的传播。结论元胞自动机能较好地模拟水痘传播的演化过程,初始感染人数、水痘感染概率及水痘患者是否及时隔离与水痘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密切相关,也决定了是否会导致暴发流行。
作者:王锰;曹毅;余土根;孙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2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组、健康恢复组及非肝硬化组,对比各组患者相关指标及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x珚±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多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相关度检验。结果肝硬化组HBsAg水平临界指数≥2000患者26例,占42.62%;明显高于非硬化组的2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恢复组、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垂直感染率分别为50.85%、87.65%、96.72%;呈上升趋势,肝硬化组垂直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长、有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家庭史、饮酒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肝硬化组的ALT、HBV-DNA、甲胎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指标均高于非硬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治疗时对具备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重视,进行系统性干预,以延缓或阻止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作者:苏毅;李传腾;刘玉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生物荧光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 )特异性蛋白 PBP2a ,以达到快速检测M RS A的目的。方法采用生物荧光技术分别对不同浓度下、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进行检测,以M RSA PBP2a蛋白提取物标准品为对照;通过T-211D激光诱导检测仪软件数据转换导入Excel软件做曲线图。结果不同浓度下PBP2a蛋白提取物标准品,均在横坐标200(T 线)处有不同的荧光信号,且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峰值增高;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PBP2a蛋白未被荧光信号捕捉到,所以未在200(T线)出现峰值;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约200(T线)与标准品均在同一位置捕捉到荧光信号,且荧光信号与MRSA PBP2a蛋白的含量成正比关系。结论在一定浓度下生物荧光技术快速检测到MRSA特异性蛋白PBP2a ,从而达到快速检测M RSA的目的,对临床快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陆烨;李晔;王笑笑;胡国庆;王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山东省肿瘤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医院2012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种类及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2年医院共检出病原菌8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83株占82.99%,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84株占10.2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真菌56株占6.80%,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标本分布以痰标本为主,占69.38%;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在0~25.7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在73.17%~85.37%,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耐药率为0,未出现较严重的耐药性,首次发现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结论定期向临床发布医院细菌耐药性、趋势及变化十分必要,可为临床医师的经验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李冬梅;宋现让;王绍平;荣月;吴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某医院供水系统快速生长分枝杆菌(RGM )污染的状况,为医院水源性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9月某医院部分供水系统(水龙头)水样,过滤后接种7H10培养基培养;疑似菌落经抗酸染色和PCR检测 hsp65基因确认为分枝杆菌属后,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 S )鉴定方法进行菌种鉴定。结果共采集66份水样,有62份水样培养出RGM ,检出率为93.9%;通过16S rR N A基因测序鉴定,62株RGM 中以脓肿分枝杆菌为主49株占79.0%,其次依次为马德里分枝杆菌占6.5%、马西利亚分枝杆菌占3.2%和黏液分枝杆菌占3.2%等,各采样点之间RGM 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测序方法相比,60株RGM经M S鉴定至属水平,符合率达96.8%;49株RGM 鉴定至种或复合群水平,符合率为79.0%。结论医院供水系统RGM污染严重,部分菌株可能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威胁;M S可用于供水系统中RGM的快速鉴定。
作者:鲍容;胡必杰;周昭彦;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莱芜市人民医院中晚期肿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对中晚期肿瘤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选取医院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留取患者的痰液标本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参照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2株占72.02%,革兰阳性菌73株占21.73%,真菌21株占6.25%,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种病原菌为常见,分别占23.81%、15.48%、11.94%和16.07%;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5.00%、26.92%和2.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为7.41%。结论中晚期肿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美罗培南和呋喃妥因可作为治疗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艳萍;张俊华;郭本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12月临床分离的42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的解释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采用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12年1-12月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21株,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占82.4%,其次为分泌物和尿液,分别占7.6%和5.0%;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占19.9%,其次为神经外科、老年科、心内科、急诊科,分别占12.4%、10.9%、9.3%、9.0%;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100.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2%、32.3%和31.6%,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3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是伤口感染,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
作者:魏绪廷;包健;高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3种抗菌药物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4例,分别给予以上3种抗菌药物,疗程7~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三样本率比较采用 Pearson 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A组)有效率为96.8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组(B组)有效率为84.85%;头孢美唑治疗组(C组)有效率为91.18%,3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6.06%、5.88%。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3种抗菌药物均能有效控制肝硬化患者合并SBP ,且安全性高。
作者:聂为民;涂波;张昕;李丰衣;秦恩强;黄磊;吴慧敏;赵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中国内地2000-2011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探讨细菌耐药性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搜集2000-2013年中国内地期刊报道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数据,应用荟萃分析法,使用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合并汇总与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对4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呈年度上升趋势,2008年前增长较快,2008年后维持高耐药性;2008年前对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高于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 P<0.05),2008年后两者接近;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高于头孢曲松(P<0.05),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P<0.01);中国内地以华东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4种抗菌药物总耐药率低,其他各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规范使用,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治和产 ESBLs大肠埃希菌的连续监测,有助于控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形成与扩散。
作者:李丽;汪莉萍;王世轶;彭继世;王玥;王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 U )呼吸衰竭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收集医院RICU收治呼吸衰竭患者的痰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65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76%,革兰阳性菌占10.58%,真菌占9.66%;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耐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ASA、曲霉菌属感染率和混合培养比例显著高于未机械通气的患者( P<0.05)。结论 RIC U的呼吸衰竭患者感染以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及肠杆菌属为主,病原菌耐药率高,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 ASA、曲霉菌属和混合细菌感染率高。
作者:赵京明;成炜;陈春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对肝性脑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氨的影响,并讨论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2例确诊为肝性脑病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微生态制剂治疗,在治疗前1d及治疗两周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氨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 t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及血氨水平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水平和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氨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乳杆菌属(9.68 ± 0.85) lgCFU/g和肠球菌属的菌落数(11.06 ± 1.11)lgCFU/g 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增加( P<0.01),治疗组患者酵母样真菌菌落数(3.51 ± 0.43)lgCFU/g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亦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氨水平(38.9 ± 9.7)mmol/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较对照组治疗后亦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前提下,微生态制剂可增加肝性脑病患者肠道乳杆菌等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肠源性血氨的产生,从而减轻血氨对大脑的损害,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沈哲;马良;章文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改善预后。方法分别检索CBM、CNKI、VIP、Wanfang、Pubmed、ISI、Embase、Cochrane数据库文献,采用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肝衰竭1284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64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死亡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9),感染组发生死亡比例更高;肝衰竭患者使用激素(OR=2.72)、广谱抗菌药物(OR=4.14)、应用侵入性操作(OR=3.80)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5);MELD评分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28)。结论医院内真菌感染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使用激素、抗菌药物、进行侵入性操作、白细胞减少及M ELD评分升高为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妍雯;胡世芸;潘宗琴;吕红;陈宇;肖政;邱隆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乳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加强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140例乳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140例乳腺疾病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83例,使用率59.29%,使用105例次,使用例次率为5.00%;使用频率高的是第一代头孢菌素类36例次占34.29%,其次是呋布西林19例次占18.10%;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81例占97.59%,术前未用术后使用2例占2.41%;单一用药75例占53.57%,二联用药5例占3.57%,三联用药3例占2.14%;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76例占91.57%。结论医院乳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仍然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选药不当、用药时机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盲目联用等不合理现象;因此,应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干预,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使抗菌药物的应用能够更加科学、合理。
作者:李毓芹;陈国富;林惊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2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试验,所有患者在住院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并对试验过程中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诊患者手术成功率较低,为83.33%,而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合理选择手术时间的成功率较高,为98.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体内赘生物的直径2~15mm,占88.10%,患者体内赘生物数量一般≤3个,占90.47%,≥3个的比例仅占9.52%;对患者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患者的瓣膜脱垂、瓣周漏、主动脉瓣,二尖瓣检测的阳性符合率均>90.00%,而对瓣膜穿孔检测的阳性符合率较低,为25.00%。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心脏内赘生物进行定位,并能够确定赘生物的大小以及数目等,能够给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张兰莉;郑广;姜敏;关守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O)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N)的定植情况,评价主动筛查结合接触隔离措施降低其感染的效果。方法队列研究,从2010年1月-2011年2月为第1阶段,采集ESBLs-ECO和ESBLs-KPN医院感染的基线数据;2011年3-8月为第2阶段,主动筛查ESBLs-ECO和ESBLs-KPN ,报告结果但未采取接触隔离措施;2011年9-12月为第3阶段,洗脱期;2012年1-12月为第4阶段,主动筛查,对定植和感染病例均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结果共纳入4031例患者,入PICU时ESBLs-ECO和ESBLs-KPN的定植率分别为45.29%、7.34%;各研究阶段 ESBLs-ECO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46%、0.38%、0.57%、0.55%,无下降趋势;各阶段 ESBLs-KPN 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92%、0.76%、0.57%、0.49%,虽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定植的患者相比,定植了 ESBLs-ECO和ESBLs-KPN的患者更易获得相应细菌的医院感染(P<0.05)。结论 PICU 中ESBLs-ECO和ESBLs-K PN的定植情况非常严重,定植者更易获得相关细菌的医院感染,采取主动筛查或主动筛查结合接触隔离的措施降低ESBLs-ECO和ESBLs-KPN医院感染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评估。
作者:乔甫;李诗雨;唐梦玲;尹维佳;庄红娣;王妍潼;朱仕超;黄文治;宗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2年12月126例心包炎住院患者,探讨其临床特点、病因分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126例心包炎患者病因分布:结核性心包炎29例占23.0%,非特异性心包炎25例占19.8%,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炎18例占14.3,肿瘤性心包炎18例占14.3%,尿毒症性心包炎15例占11.9%,感染性心包炎8例占6.3%,风湿性心包炎5例占4.0%,药物性心包炎5例占4.0%,PCI术后心包炎3例占2.4%;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敏感可靠的方法,有助于探查心包渗液量和穿刺定位;经临床治疗治愈68例、好转39例,外科手术7例、病情恶化7例、死亡5例。结论早期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是成功治疗心包炎的关键。
作者:吴小滢;刘晓丽;史冬梅;刘威;杨士伟;杨丽霞;高菲;周玉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