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刘伟;王凯;李代红
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性静脉输液途径,但置管所带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是PICC常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PICC置管过程中做到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琼;付艳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趋势,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IC U行中心静脉置管6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将2013年1-12月IC U行中心静脉置管7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观察两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0.96‰,对照组为5.0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P<0.05)。结论通过实施严格的大无菌屏障,正确选择皮肤消毒剂,合理更换敷料,增加医护人员的宣教力度,实施氯己定洗浴等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可减少IC 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 RBS I的发生。
作者:吴晓琴;李琳;廖书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防治对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老年脑卒中患者503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3例患者共发生肺部感染49例,发生率9.74%,其中39例为社区感染,10例为医院感染;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意识和营养状况、是否吸烟饮酒、是否伴有糖尿病和肺部疾病以及住院时间均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胃管以及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与其是否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年龄>65岁、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及肺部疾病、住院时间>14 d、在住院期间进行了气管切开及插管、使用了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等因素均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多种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尽量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许燕莉;许永霞;沈曼璇;罗美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改善预后。方法分别检索CBM、CNKI、VIP、Wanfang、Pubmed、ISI、Embase、Cochrane数据库文献,采用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肝衰竭1284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64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死亡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9),感染组发生死亡比例更高;肝衰竭患者使用激素(OR=2.72)、广谱抗菌药物(OR=4.14)、应用侵入性操作(OR=3.80)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5);MELD评分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28)。结论医院内真菌感染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使用激素、抗菌药物、进行侵入性操作、白细胞减少及M ELD评分升高为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妍雯;胡世芸;潘宗琴;吕红;陈宇;肖政;邱隆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隐蔽课程的形式和应用效果,以改变当前培训低效的局面,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方法隐蔽课程的设计依据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入手,改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完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利用各种平台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宣传。结果隐蔽课程的多元化形式满足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展示平台,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隐蔽课程实施较好的科室医务人员对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认知、接受程度、执行力均高于其他病区的医务人员。结论重视隐蔽课程的建设能让医务人员在无威胁的环境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显性课程的学习效率;隐蔽课程的正面影响对医院感染文化软实力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卢珊;殷娅;周霖;刘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乳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加强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140例乳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140例乳腺疾病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83例,使用率59.29%,使用105例次,使用例次率为5.00%;使用频率高的是第一代头孢菌素类36例次占34.29%,其次是呋布西林19例次占18.10%;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81例占97.59%,术前未用术后使用2例占2.41%;单一用药75例占53.57%,二联用药5例占3.57%,三联用药3例占2.14%;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76例占91.57%。结论医院乳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仍然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选药不当、用药时机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盲目联用等不合理现象;因此,应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干预,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使抗菌药物的应用能够更加科学、合理。
作者:李毓芹;陈国富;林惊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某三级综合性医院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的医务人员向患者宣教的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并探究医务人员宣教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按照统一的调查问卷和方法,对医院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资料采用 Epida-ta3.1软件录入,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3个部门472名医务人员,对宣教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的时机掌握较好,正确率达91.6%;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较好的均约占50.0%,并呈现相同的规律,均是接触患者时较仅仅看到患者时高,提醒患者使用口罩的较提醒患者使用纸巾和速干手消毒剂的高;医务人员的行为与职称、工作年限无关,与行为意向、工作岗位和性别有关。结论医务人员需加强患者的呼吸道卫生宣教,尤其是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作者:殷环;姚希;任军红;贾建侠;赵秀莉;贾会学;李六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医系统医院感染现状,为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采用查阅住院病历和床旁调查的方法,于2013年5月20日在河南省60所中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借助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的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数据。结果60所中医院应查18112例,实查18031例,实查率99.55%;医院感染平均现患率为2.21%,综合IC U医院感染现患率高,为23.68%;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平均现患率为0.74%;医院感染现患率按科室排列由高到低为:综合IC U、儿科新生儿组、神经外科、胸外科、血液病科、肿瘤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普外科、消化科;不同规模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调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为35.24%,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儿科及综合ICU 外,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前十位均为外科。结论中医系统内综合IC U为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医院规模越大,抗菌药物使用率越低;中医系统医疗机构依然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郭凤玲;温世宝;胡旻;张巾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105例绝经后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患者,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雌激素,观察两组在临床效果、症状改善和子宫内膜厚度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症状改善率治疗两周时为69.8%、治疗4周为94.4%、治疗1个月为98.3%、治疗6个月为100.0%,观察组症状改善率治疗两周后为96.1%、治疗4周、1、6个月后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愈率21.57%,总有效率为82.36%,观察组治愈率64.81%,总有效率为9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两组除子宫内膜厚度外,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 E2值、pH值、乳杆菌、阴道健康评分、阴道细胞成熟度、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能有效减少绝经后妇女的反复泌尿系感染。
作者:胡平;邓敏;刘守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调查上海市ICU医护人员对科学预防医院感染的认知情况。方法2014年3月上海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SICC)对上海市部分二级综合和三级医院进行督查同时,对ICU进行科学预防医院感染认知度的现场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49所医院的163名医护人员参加了调查,有效答卷163份;对医院感染基本预防控制知识认知度:手卫生理念、标准预防中个人防护用品、需要进行接触隔离的病原体选择的认知率分别为82.2%、45.4%、90.8%;对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预防控制措施认知度: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患者的无菌屏障选择、中心静脉导管留置部位选择、导管留置前首选皮肤消毒剂种类、患者全身擦浴方法的认知率分别为68.1%、89.6%、85.3%、84.7%;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控制措施认知度:床头抬高30~45°、氯己定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每2~6h1次口腔护理频次可预防VAP的认知率分别为94.5%、95.1%、44.2%;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预防控制措施认知度:不建议常规用抗菌药物冲洗膀胱、循证医学推荐的感染预防方法的认知率分别为98.1%、89.6%;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认知率为95.1%。结论通过几年来不断努力,上海市ICU医护人员对科学预防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的认知度有了显著提高。
作者:崔扬文;胡必杰;高晓东;孙伟;沈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568株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半自动细菌鉴定仪ATB Expression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10年标准进行判读。结果568株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尿液和痰液标本,分别占34.0%和28.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在8.9%~56.8%,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60.9%~84.3%。结论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临床上应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进行抗感染治疗。
作者:陈国敏;王东辰;李晓霞;申宝鸣;王化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演变的趋势和分布规律,为医院感染管理政策、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所有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用SAS 9.13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病的科室、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共出院患者306088例,医院感染3958例、4442例次,感染率1.29%、例次感染率1.45%;病死率12.15%,发病密度1.57‰;医院感染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P<0.05);感染高的科室是IC U占14.14%,病死率亦高,为57.76%;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部位为主,分别占35.70%、23.77%、13.69%;上呼吸道感染构成比逐年下降( P<0.01),手术部位感染构成比逐年上升( P<0.05);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14.93%,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克雷伯菌属,分别占14.55%、13.79%、13.72%。结论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虽逐年下降,但手术部位感染成为突出问题,应作为今后感染控制的重点。
作者:余红;杨惠英;刘银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08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83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出赘生物的有80例,阳性率为96.4%,其中检出赘生物位于二尖瓣的患者有21例占26.25%、三尖瓣15例占18.75%、主动脉瓣17例占21.25%、肺动脉瓣9例占11.25%、二尖瓣和主动脉瓣13例占16.25%、人工瓣5例占6.25%;超声心动图检出的赘生物<2 mm的14例占17.50%、2~15 mm的55例占68.85%、>15 mm的11例占13.75%;超声心动图显示赘生物数量为1个的21例占26.25%、2个的45例占56.25%、≥3个的14例占17.50%;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快速显示出赘生物的位置、大小和数量,能较准确地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艳飞;许川一;陈冬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3月住院的1039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采用SASV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039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59例,感染率5.68%;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71.19%;其次为皮肤软组织、下呼吸道和泌尿道,分别占15.25%、11.86%、1.69%;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医院感染率不同(χ2=12.4193,P<0.01),<1岁患儿医院感染率10.4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不同季节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46,P<0.05);冬季医院感染率10.94%,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季节;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不同住院时间组患儿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125,P<0.05);居住大房间患儿医院感染率高于小房间住院患儿(χ2=5.0536,P<0.05)。结论年幼患儿、住院时间延长、住院环境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呼吸道疾病流行在冬季,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季节,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郑秀芬;赵惠荣;邓红亮;王岩;许亚茹;元小冬;李静;于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探讨预防策略。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IC U 16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并发症的相关策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6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76例,感染率为47.5%,感染组共分离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3.69%,革兰阴性菌占71.05%,真菌占5.26%,分析发现两组的年龄、昏迷时间、药物使用时间、基础疾病和侵入性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诱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因素。结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应该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周岩方;杨明;刘丽;陈敏江;占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 )目标性监测,了解NSICU感染现状,为提高NSICU 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入住NSICU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感染监测规范》对NSICU进行目标性监测;利用医院感染监控管理软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40例患者共发生感染65例、72例次,感染率为27.1%、例次感染率30.0%;日感染率为17.2‰;NSICU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分别占68.1%和19.4%;全年NSICU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共4456例,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70.1‰,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为4.9‰,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为3.3‰;240例患者送检标本103份,标本送检率42.9%,送检标本以痰液为主,占63.1%;共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39.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43株,占53.1%,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真菌6株,占7.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泌尿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为NSICU的主要感染方式,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所以NSICU应重点加强对使用呼吸机及泌尿道插管患者的管理和监控,制定有效对策,减少NSICU感染的发生。
作者:罗金光;朱燕华;刘树兰;王玉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医护人员手部携带的病原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提高手卫生执行率是降低医院感染简单、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之一,医护人员经常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媒介,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更是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难关。
作者:安建仓;刘玉凤;路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2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组、健康恢复组及非肝硬化组,对比各组患者相关指标及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x珚±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多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相关度检验。结果肝硬化组HBsAg水平临界指数≥2000患者26例,占42.62%;明显高于非硬化组的2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恢复组、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垂直感染率分别为50.85%、87.65%、96.72%;呈上升趋势,肝硬化组垂直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长、有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家庭史、饮酒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肝硬化组的ALT、HBV-DNA、甲胎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指标均高于非硬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治疗时对具备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重视,进行系统性干预,以延缓或阻止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作者:苏毅;李传腾;刘玉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近十年来,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界十分关注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污染的高频接触表面在传播医院内病原体的作用。目前,尽管缺乏污染的环境表面必定会引发医院相关性感染(HAI)的流行和暴发的因果关系证据,但业内公认污染的环境表面在传播多药耐药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在HAI暴发期间,可以在环境表面检出具有分子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可以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甚至终止 HAI暴发[1]。传统的医院环境卫生与保洁措施被认为是缺乏科学的[2],而现代的医院环境卫生措施引入了HAI预防与控制的理念,并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为具有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院环境感染控制实践不断积累证据。为此,本研究就近年来有关常见的病原体所引发的H A Is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倪凯文;徐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时机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不同时机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治疗COPD合并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COPD合并IFI的102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经验治疗(拟诊及临床诊断患者62例)及目标治疗(微生物确诊患者40例)COPD合并IFI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体温等的变化,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标治疗有效率为45.00%,低于经验治疗的77.42%;经验治疗的平均疗程为(14.02 ± 4.45)d ,比目标治疗的(21.88 ± 5.21)d短;经验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38.71%,低于目标治疗的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有效治疗COPD合并IFI ,经验治疗与目标治疗相比能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刘道猴;颜孙舜;徐慧;吴成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