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芬;赵惠荣;邓红亮;王岩;许亚茹;元小冬;李静;于垚
目的:探讨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临床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光滑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新生儿感染菌株的同源性,追踪其感染源与传播途径,从而为新生儿假丝酵母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5例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菌株均经过法国科马嘉假丝酵母菌显色鉴定培养基和法国生物梅里埃API20 C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进行鉴定、纯化,其后采用RAPD多态性分析,获得菌株的RAPD指纹图,应用NTSYS软件计算出相似系(SAB),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菌株间的同源性。结果15株菌株中14株被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且鉴定分离的2~14号的光滑假丝酵母菌相似系数均≥0.8,表明菌株之间基因型相似度较高,具有基因同源性,而第一株菌株与其他13株之间的相似系数均<0.6,不具有基因同源性。结论本研究发现新生儿感染的13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具有基因同源性,初步证实了试验分离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在住院患儿间进行水平传播,提示了光滑假丝酵母菌易引起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预防宜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作者:罗春玉;孙丽红;王洪全;孙庆芬;才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健康指导。方法利用14 C呼气试验(14 C-UBT )对来医院健康体检中心4366名体检人员进行检测,并对14 C-UB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 C-UBT 检测4366名中Hp阳性2440名,阳性率为55.89%;男性阳性率为56.43%,女性阳性率为54.70%,显示H p感染率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50岁年龄段 H p感染率较高,不同年龄段 H 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检职业包括学生、工人、农民、教师、公务员、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其中工人和农民的 Hp感染率较高,不同职业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人群中Hp感染普遍,不容忽视,Hp感染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职业有一定关系,做好健康指导非常必要。
作者:梁凤荣;贾彦霞;董海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调查上海市ICU医护人员对科学预防医院感染的认知情况。方法2014年3月上海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SICC)对上海市部分二级综合和三级医院进行督查同时,对ICU进行科学预防医院感染认知度的现场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49所医院的163名医护人员参加了调查,有效答卷163份;对医院感染基本预防控制知识认知度:手卫生理念、标准预防中个人防护用品、需要进行接触隔离的病原体选择的认知率分别为82.2%、45.4%、90.8%;对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预防控制措施认知度: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患者的无菌屏障选择、中心静脉导管留置部位选择、导管留置前首选皮肤消毒剂种类、患者全身擦浴方法的认知率分别为68.1%、89.6%、85.3%、84.7%;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控制措施认知度:床头抬高30~45°、氯己定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每2~6h1次口腔护理频次可预防VAP的认知率分别为94.5%、95.1%、44.2%;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预防控制措施认知度:不建议常规用抗菌药物冲洗膀胱、循证医学推荐的感染预防方法的认知率分别为98.1%、89.6%;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认知率为95.1%。结论通过几年来不断努力,上海市ICU医护人员对科学预防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的认知度有了显著提高。
作者:崔扬文;胡必杰;高晓东;孙伟;沈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趋势,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IC U行中心静脉置管6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将2013年1-12月IC U行中心静脉置管7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观察两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0.96‰,对照组为5.0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P<0.05)。结论通过实施严格的大无菌屏障,正确选择皮肤消毒剂,合理更换敷料,增加医护人员的宣教力度,实施氯己定洗浴等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可减少IC 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 RBS I的发生。
作者:吴晓琴;李琳;廖书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12月临床分离的42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的解释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采用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12年1-12月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21株,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占82.4%,其次为分泌物和尿液,分别占7.6%和5.0%;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占19.9%,其次为神经外科、老年科、心内科、急诊科,分别占12.4%、10.9%、9.3%、9.0%;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100.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2%、32.3%和31.6%,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3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是伤口感染,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
作者:魏绪廷;包健;高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脑脊液分离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3年临床送检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检测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χ2检验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3年共检出病原菌2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9株占57.33%,革兰阴性菌75株占33.34%,真菌21株占9.34%,主要革兰阳性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分别占24.44%和5.78%,主要革兰阴性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6.89%和4.89%;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82.0%,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较敏感,耐药率<20.0%,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耐药率>66.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为16.7%;目标性监测菌中,多药耐药菌分离率为37.09%,每千住院日新发生率为0.004‰。结论革兰阳性菌为脑脊液主要致病菌,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在革兰阴性菌中居首位,脑脊液分离病原菌耐药性低于2011年全国监测数据,应多部门联合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孙吉花;于苏国;纪冰;宋茜;邢敏;陈建伟;李卫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08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83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出赘生物的有80例,阳性率为96.4%,其中检出赘生物位于二尖瓣的患者有21例占26.25%、三尖瓣15例占18.75%、主动脉瓣17例占21.25%、肺动脉瓣9例占11.25%、二尖瓣和主动脉瓣13例占16.25%、人工瓣5例占6.25%;超声心动图检出的赘生物<2 mm的14例占17.50%、2~15 mm的55例占68.85%、>15 mm的11例占13.75%;超声心动图显示赘生物数量为1个的21例占26.25%、2个的45例占56.25%、≥3个的14例占17.50%;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快速显示出赘生物的位置、大小和数量,能较准确地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艳飞;许川一;陈冬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为规范清洁切口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了解干预效果,促进抗菌药物围术期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年7月-2013年12月医院所有清洁切口手术患者进行目标监测,按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抗菌药物整治方案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成立相应组织,制定操作性强的推进措施,强化管理,抓好落实,进而评价干预效果;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通过综合干预,清洁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率明显下降,由2011年7月的90.26%下降至2013年12月的2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30 min~2 h给药率持续升高,由2011年7月的81.33%升至2013年12月的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30 min~2 h给药率持续升高,由2011年7月的81.33%升至2013年12月的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24 h的比例持续升高,由2011年7月的6.22%升至2013年12月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清洁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持续缩短,由2011年7月的5.2 d缩短至2013年12月的1.49 d;特别是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由原来经验性或习惯性使用头霉素类、三代头孢或加酶抑制剂等,到现在可以规范使用一、二代头孢菌素。结论通过抗菌药物围术期应用的综合干预,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明显规范。
作者:薛文英;闫勇;陈鹏虎;王瑞芬;胡风军;宋志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监测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2011年1-6月为基线阶段,2012年和2013年1-6月为连续干预后两个阶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用药天数、应用时机合理性及使用种类等变化趋势,并统计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2%下降至84.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均用药天数由8.4d减少到4.1d;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也更为合理,选择种类也更为规范,术前30min~2h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2.0%逐步提升至35.1%、46.4%( P<0.05);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由11.7%增高至23.5%( P<0.0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2 d停药比例分别由19.4%、20.4%提高到31.0%、40.1%( P<0.05);预防性应用单种抗菌药物比例由23.5%显著提升至51.9%、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比例明显升高,由26.2%提高至54.6%( P<0.01);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3.5‰逐渐下降至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有效,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合理和规范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王飞;张秀月;万书;卢岩;施红;齐月;孙明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体检中心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手部消毒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体检中心医院感染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部携带病原菌的构成,并调查体检中心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手卫生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掌握程度、洗手依从率和正确率以及手部微生物数量;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37株,占43.02%,革兰阴性菌49 株,占56.98%;医务人员手部共培养出病原菌78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3 株,占42.31%,革兰阴性菌45 株,占57.69%;干预后体检中心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和依从率分别为92.86%、96.88%,明显高于干预前72.62%、70.24%,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知识掌握程度均明显增加,手部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的重视度,提高洗手的正确率和频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方惠霞;黎瑞莲;陈祖辉;梁洁萍;谢秋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与含氯消毒剂对IC U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并进行使用成本观察。方法在IC U分别使用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和含氯消毒剂对监护仪、呼吸机操作面板或按钮、床头桌或床边护栏、电脑键盘按键进行消毒,消毒前及消毒后1、5 min分别进行表面细菌菌落数采样,比较两者的消毒效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的消毒效果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消毒前监护仪、呼吸机操作面板或按钮、床头桌或床边护栏、电脑键盘按键的细菌菌落数的合格率分别为66.7%、73.3%、63.3%、66.7%;采用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消毒5 min后的合格率分别为96.7%、96.7%、96.7%、96.7%;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5 min后的合格率分别为90.0%、90.0%、86.7%、86.7%,两种方法的消毒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含氯消毒剂相比,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使用方便、消毒依从性高,对物体表面无腐蚀和损害、效果确切,是解决诊疗过程中污点清洁消毒的理想选择。
作者:倪洁;林琳;李光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上海某三级综合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 IC U )环境及临床标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基因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1-7月SICU患者标本中的MRSA ,以及同期SICU环境标本中分离到的MRSA ,对菌株进行常用药物的MIC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SCCmec分型。结果 PFGE共得到7个不同型别,以E型为主要型别,24株占50.0%,包括源自临床感染标本17株和环境标本7株;SCCmec分型为Ⅱ型17株占35.4%、Ⅲ型27株占56.2%、Ⅳ型2株占4.2%、Ⅴ型2株占4.2%,未检测到Ⅰ型菌株;药敏结果显示,Ⅱ型和Ⅲ型菌株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为100.0%,Ⅱa型菌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均敏感,Ⅲ型菌株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4.3%;Ⅳ和Ⅴ型菌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该医院的SICU临床菌株以SCCmecⅢ型和Ⅱ型为主,环境与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M RSA克隆同源。
作者:周春妹;胡必杰;陈洪友;叶相如;谢红梅;黄声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医系统医院感染现状,为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采用查阅住院病历和床旁调查的方法,于2013年5月20日在河南省60所中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借助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的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数据。结果60所中医院应查18112例,实查18031例,实查率99.55%;医院感染平均现患率为2.21%,综合IC U医院感染现患率高,为23.68%;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平均现患率为0.74%;医院感染现患率按科室排列由高到低为:综合IC U、儿科新生儿组、神经外科、胸外科、血液病科、肿瘤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普外科、消化科;不同规模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调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为35.24%,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儿科及综合ICU 外,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前十位均为外科。结论中医系统内综合IC U为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医院规模越大,抗菌药物使用率越低;中医系统医疗机构依然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郭凤玲;温世宝;胡旻;张巾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为了解贵州省医院手卫生执行情况,评估手卫生工作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方法遴选贵州省9个地州市19所医院,按照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5要素》,集中培训,统一监测方案及统计软件,每月统计重点部门手卫生数据;数据录入OQSS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13年5-12月19所医院综合ICU共观察11559人次手卫生时机,手卫生依从率为66.8%,其中医师依从率为68.4%、实习医师为66.9%、护士为71.9%、实习护士为63.2%、保洁员及护理员为52.2%、其他人群为36.4%;单项目指征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清洁/无菌操作前61.8%、接触血液/体液后81.2%、接触患者后77.6%、接触患者前53.1%、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61.1%;5月手卫生依从率为59.3%,6-12月手卫生依从率波动范围为63.8%~70.4%,5月分别与6-12月手卫生依从率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快速手消毒剂平均住院日消耗量为41ml,洗手液平均住院日消耗量35ml,平均住院日手卫生次数为50次。结论贵州省19所医院同时开展手卫生促进项目,获得省重点部门手卫生基线调查数据,手卫生依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加强对接触患者前手卫生督导,加强对保洁员、护理员及探视家属等其他人群手卫生宣教,从而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徐艳;牟霞;杨怀;张骥;刘玮;王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在预防颅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颅内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30 min给予1.0 g美罗培南,分别收集患者静脉泵入美罗培南后30 min、1、2、3、4 h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并检测各个时间点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美罗培南药物浓度,计算出其脑脊液穿透率;与常见颅内感染致病菌的90%低抑菌浓度对比,以探讨美罗培南预防颅内感染的临床效用。结果血清美罗培南药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静脉泵入美罗培南溶液后30 min ,为(53.14 ± 3.85) mg/L ;而脑脊液美罗培南药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静脉泵入美罗培南溶液后2 h ,为(2.91±0.16)mg/L ,美罗培南的脑脊液穿透率为(13.68±7.19)%;美罗培南血清稳定药物浓度高于常见颅内感染致病菌的90%低抑菌浓度,而仅有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90%低抑菌浓度高于美罗培南的脑脊液稳定药物浓度。结论美罗培南对预防颅内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姜克文;张帆;高永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时机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不同时机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治疗COPD合并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COPD合并IFI的102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经验治疗(拟诊及临床诊断患者62例)及目标治疗(微生物确诊患者40例)COPD合并IFI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体温等的变化,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标治疗有效率为45.00%,低于经验治疗的77.42%;经验治疗的平均疗程为(14.02 ± 4.45)d ,比目标治疗的(21.88 ± 5.21)d短;经验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38.71%,低于目标治疗的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有效治疗COPD合并IFI ,经验治疗与目标治疗相比能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刘道猴;颜孙舜;徐慧;吴成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调查2009-2013年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流行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查找问题所在,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检索2009-2013年的相关官方媒介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检索发现2009-2013年卫生行政部门等官方媒体通报处理的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事件12起,共发生436例医院感染丙型肝炎,其中血液透析感染丙型肝炎170例,不安全注射感染丙型肝炎266例;12起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事件均存在明确的医源性血液暴露,由医疗器械器具消毒、灭菌不当或手卫生不良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血液传播造成,血液接触传播与医源性传播是感染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隐匿性特点,导致医务人员对感染预防控制及易感人群的重视不够,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措施落实不力,二级及以下医院是感染的高发区,须加强监管。
作者:张红;张丽敏;张炳华;马晓丽;王炳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性静脉输液途径,但置管所带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是PICC常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PICC置管过程中做到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琼;付艳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568株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半自动细菌鉴定仪ATB Expression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10年标准进行判读。结果568株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尿液和痰液标本,分别占34.0%和28.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在8.9%~56.8%,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60.9%~84.3%。结论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临床上应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进行抗感染治疗。
作者:陈国敏;王东辰;李晓霞;申宝鸣;王化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为了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水平,加强过程管理和进度控制,按照年度逐步达到感染控制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方法采用甘特图的方式制定科室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项目内容、进度目标和责任人,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管。结果传统的工作计划由于未落实到责任人,或职责不够细化,无法追溯未按照计划完成工作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甘特图能够反映出每个项目的时间进度,也可以同时反映项目执行的实际进度,实现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控制。结论甘特图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甘特图所反映的信息更加丰富全面具有动态管理和预警作用,是一种有效的项目进度管理工具。
作者:石月欣;张越巍;程石;胡爱香;李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