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阿培南联合舒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汪雯;李玉;李陶;顾腾振

关键词:比阿培南, 铜绿假单胞菌, 鲍氏不动杆菌, 联合用药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比阿培南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PAE)和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药敏结果,探讨比阿培南在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佳应用方法。方法常规培养分离PAE和ABA ,K-B纸片法常规药敏,包括测定比阿培南联合舒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磷霉素联合药敏;采用棋盘法设计,测定上述联合对指定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 IC ),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 )指数;测定指定ABA的比阿培南联合阿米卡星、舒巴坦的杀菌曲线。结果33.3% PA E对比阿培南及阿米卡星不敏感,对舒巴坦不敏感率(耐药+中介/总数)达100.0%;ABA对比阿培南及阿米卡星的不敏感率达87.5%,对舒巴坦不敏感率为77.1%;PAE中,比阿培南与环丙沙星的协同率低,与磷霉素的协同率高;在ABA中,比阿培南与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均无协同作用,与舒巴坦的协同率高;指定PAE及ABA各4株,经FIC指数测定,比阿培南与舒巴坦的协同作用均达100.0%;杀菌曲线再次提示比阿培南与舒巴坦联合为协同作用,但与阿米卡星联合为无关。结论比阿培南体外联合舒巴坦抗PAE及ABA的协同作用常见,与阿米卡星或环丙沙星联合多表现为无关作用,与以往主要基于敏感菌的联合用药结论不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菌药物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3种抗菌药物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4例,分别给予以上3种抗菌药物,疗程7~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三样本率比较采用 Pearson 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A组)有效率为96.8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组(B组)有效率为84.85%;头孢美唑治疗组(C组)有效率为91.18%,3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6.06%、5.88%。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3种抗菌药物均能有效控制肝硬化患者合并SBP ,且安全性高。

    作者:聂为民;涂波;张昕;李丰衣;秦恩强;黄磊;吴慧敏;赵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主动筛查降低PICU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效果评估研究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O)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N)的定植情况,评价主动筛查结合接触隔离措施降低其感染的效果。方法队列研究,从2010年1月-2011年2月为第1阶段,采集ESBLs-ECO和ESBLs-KPN医院感染的基线数据;2011年3-8月为第2阶段,主动筛查ESBLs-ECO和ESBLs-KPN ,报告结果但未采取接触隔离措施;2011年9-12月为第3阶段,洗脱期;2012年1-12月为第4阶段,主动筛查,对定植和感染病例均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结果共纳入4031例患者,入PICU时ESBLs-ECO和ESBLs-KPN的定植率分别为45.29%、7.34%;各研究阶段 ESBLs-ECO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46%、0.38%、0.57%、0.55%,无下降趋势;各阶段 ESBLs-KPN 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92%、0.76%、0.57%、0.49%,虽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定植的患者相比,定植了 ESBLs-ECO和ESBLs-KPN的患者更易获得相应细菌的医院感染(P<0.05)。结论 PICU 中ESBLs-ECO和ESBLs-K PN的定植情况非常严重,定植者更易获得相关细菌的医院感染,采取主动筛查或主动筛查结合接触隔离的措施降低ESBLs-ECO和ESBLs-KPN医院感染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评估。

    作者:乔甫;李诗雨;唐梦玲;尹维佳;庄红娣;王妍潼;朱仕超;黄文治;宗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天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调查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医院5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基因型检测,同时检测乙型肝炎DNA、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C型433例占79.0%,B型109例占19.9%,D型有6例占1.1%;B型乙型肝炎患者的 HBV-DNA载量为(2.5±6.8)×104 copies/ml ,其中75例肝功能异常;C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载量为(1.3±5.9)×105 copies/ml ,其中311例肝功能异常。结论天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D型极少,未检出其他型;B型和C型患者相比,肝功能异常者无明显区别,但C型患者的 HBV-DNA载量明显高于B型。

    作者:刘纯;刘伟;王凯;李代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9省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项标准执行现状与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9省市落实3项标准的现状,为标准贯彻和修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书面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核对,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百分比描述。结果9省市均开展了标准培训和制定了各省的实施标准;58.9%的医院实现了集中管理,86.3%的医院明确了牵头部门负责制定3项标准的实施方案;94.5%的消毒供应中心(CSSD)负责人参加过标准培训,>80.0%的医院配备了基本的清洗设备和检查包装设备;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和CSSD负责人均认为3项标准的实施对推动医院CSSD实现集中管理、提高CSSD清洗质量和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医院感染发挥了较大作用。结论医院应明确CSSD的主管部门,进一步落实CSSD集中管理,CSSD应细化管理、设备操作规程和各类器械处理流程。

    作者:张宇;冯秀兰;任伍爱;巩玉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对经济损失与住院日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456例MRSA感染和250例MSSA感染患者的住院费用与住院天数,并按照1∶1匹配设立对照组,比较各组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结果 MRSA感染组、MSSA感染组住院费用分别增加82694.8元和18735.3元,延长住院天数14.1 d和5.9 d;IC U中M RS A感染增加费用高,为153344.5元,延长住院天数则以外科明显;60~75岁M RS A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208.9元,延长住院天数22 d;MSSA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则以>75岁组大,直接经济损失23914.4元,延长住院天数6.9 d。结论 M RS A感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同时也影响医院病床周转率。

    作者:傅建国;陈宝勤;王雪莲;叶清星;卢珍玲;苏成豪;牛建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鲁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鲁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2007年5月-2012年10月20株鲁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采用美国 BD公司 phoenixTM l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及配套试剂N M IC/ID-4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其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20株鲁氏不动杆菌从男性标本分离出的有12株占60.0%,女性8株,占40.0%;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泌尿科、IC U为主,分别占25.0%、15.0%、10.0%、10.0%、10.0%;标本分布以痰液和尿液为主,分别占50.0%和25.0%;鲁氏不动杆菌仅40.0%为多药耐药菌,该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拉定的耐药率高,>90.0%;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较敏感,耐药率<40.0%。结论鲁氏不动杆菌在男性患者、痰液标本及呼吸内科中检出居多,目前耐药性尚不严重,对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普遍耐药,临床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明德松;潘艳萍;朱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某三甲综合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特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对2012年1-12月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杭州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主要病原菌构成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共调查1883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10例,医院感染率为5.84%,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次,例次感染率7.01%;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69%,革兰阳性菌占20.86%,真菌占2.45%,前5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0.25%、13.50%、12.88%、10.43%、9.2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54.1%;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5.0%,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76.0%,仅对多黏菌素、莫西沙星敏感率较高;使用抗菌药物1008例,使用率为53.53%,病原学送检245例,送检率为24.31%。结论神经外科不仅医院感染率较高,而且细菌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杨怀;徐艳;张骥;王翀;刘玮;陈京;牟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在预防ICU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作用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制度在预防IC U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作用。方法运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建立IC U患者多药耐药菌预警制度,对患者感染多药耐药菌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报、制定风险预警管理方案并实施。结果通过建立危重症患者多药耐药菌风险预警制度,2013年7月起医院多药耐药菌预防实施对象由2种增至5种,护士对多药耐药菌预防知识知晓率由26.60%增至99.28%,有效预防64.86%预警对象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完善护理部多药耐药菌培训与考核制度。结论建立危重症患者多药耐药菌风险预警制度有助于护理人员识别与应对多药耐药菌易感患者,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作者:潘文彦;徐建鸣;郑业伟;朱晓玲;张琦;胡必杰;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呼吸衰竭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目的:研究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 U )呼吸衰竭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收集医院RICU收治呼吸衰竭患者的痰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65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76%,革兰阳性菌占10.58%,真菌占9.66%;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耐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ASA、曲霉菌属感染率和混合培养比例显著高于未机械通气的患者( P<0.05)。结论 RIC U的呼吸衰竭患者感染以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及肠杆菌属为主,病原菌耐药率高,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 ASA、曲霉菌属和混合细菌感染率高。

    作者:赵京明;成炜;陈春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肾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住院慢性肾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1月-2013年8月住院治疗的744例慢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的病原菌的构成以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744例慢性肾炎患者中有89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1.96%,其中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感染率高,为39.13%,其次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别占18.52%、12.90%;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7.08%,其次为下呼吸道和肺部分别占24.72%和13.48%;共分离出病原菌1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73.33%,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摩氏摩根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株占26.6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妥布霉素、氨曲喃、庆大霉素、头孢替坦敏感,耐药率均为0,铜绿假单胞菌和摩氏摩根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为0。结论住院慢性肾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性较高,临床治疗可以此为指导选择用药。

    作者:石梅;徐涛;张金锋;侯华;邢建华;王鹏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我国肝衰竭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荟萃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改善预后。方法分别检索CBM、CNKI、VIP、Wanfang、Pubmed、ISI、Embase、Cochrane数据库文献,采用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肝衰竭1284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64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死亡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9),感染组发生死亡比例更高;肝衰竭患者使用激素(OR=2.72)、广谱抗菌药物(OR=4.14)、应用侵入性操作(OR=3.80)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5);MELD评分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28)。结论医院内真菌感染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使用激素、抗菌药物、进行侵入性操作、白细胞减少及M ELD评分升高为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妍雯;胡世芸;潘宗琴;吕红;陈宇;肖政;邱隆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

    目的:探讨在实施外固定器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针对治疗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72例实施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导致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对照组,普通组实施局部换药,对照组实施实施外固定器基础上加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观察记录恢复状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普通组为91.67%、对照组为100.00%,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组有8例患者实施再次清创,占22.22%,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6.87 ± 3.01)个月,有6例患者发生了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占16.67%;对照组再次清创的患者为0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34 ± 2.2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实施外固定器的基础上配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恢复状态理想,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巍;张文龙;徐柏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超声心动图的诊断

    目的:探讨用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2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试验,所有患者在住院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并对试验过程中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诊患者手术成功率较低,为83.33%,而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合理选择手术时间的成功率较高,为98.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体内赘生物的直径2~15mm,占88.10%,患者体内赘生物数量一般≤3个,占90.47%,≥3个的比例仅占9.52%;对患者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患者的瓣膜脱垂、瓣周漏、主动脉瓣,二尖瓣检测的阳性符合率均>90.00%,而对瓣膜穿孔检测的阳性符合率较低,为25.00%。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心脏内赘生物进行定位,并能够确定赘生物的大小以及数目等,能够给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张兰莉;郑广;姜敏;关守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ICU环境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调查杭州市部分医院IC U不同类型的高频接触环境表面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 RS A )的污染情况,为医院重点部门环境清洁卫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所教学医院的IC U ,确定10类高频接触表面,采用无菌棉签采样,现场直接接种至M RSA显色培养基上,进行M RSA培养、分离,可疑菌株采用PCR技术扩增nuc和mecA 基因鉴定。结果共采集3所医院的IC U高频接触表面样本101份,显色培养基上生长的可疑菌落73株,经PCR鉴定为MRSA的有35株,符合率为47.9%;10类高频接触表面均分离到MRSA ,检出率在25.0%~48.1%,平均检出率为34.7%,3所医院IC U的M RS 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类高频接触的表面中,M RS A检出率较高的环境表面为呼吸机、床边桌、床栏,分别为64.3%、50.0%和46.7%。结论杭州市IC U内高频接触环境表面M RS A污染程度较高,应高度重视医院内IC U等重点部门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消除M RS A院内传播的隐患。

    作者:金慧;徐虹;查捷;沈林海;倪晓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及干预措施

    医护人员手部携带的病原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提高手卫生执行率是降低医院感染简单、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之一,医护人员经常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媒介,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更是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难关。

    作者:安建仓;刘玉凤;路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3月住院的1039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采用SASV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039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59例,感染率5.68%;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71.19%;其次为皮肤软组织、下呼吸道和泌尿道,分别占15.25%、11.86%、1.69%;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医院感染率不同(χ2=12.4193,P<0.01),<1岁患儿医院感染率10.4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不同季节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46,P<0.05);冬季医院感染率10.94%,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季节;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不同住院时间组患儿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125,P<0.05);居住大房间患儿医院感染率高于小房间住院患儿(χ2=5.0536,P<0.05)。结论年幼患儿、住院时间延长、住院环境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呼吸道疾病流行在冬季,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季节,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郑秀芬;赵惠荣;邓红亮;王岩;许亚茹;元小冬;李静;于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键盘保护膜对降低电脑键盘微生物污染的作用

    目的:评价键盘保护膜对降低IC U键盘微生物污染的效果,以预防医院感染。方法2014年2-4月某医院两个IC U的109个键盘配备键盘保护膜为研究对象,根据对键盘保护膜的清洗消毒方式分为两组,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 )50个键盘保护膜采用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外科重症监护病房A (SICU-A )59个键盘保护膜用流动水冲洗,对清洗前后的键盘及键盘保护膜进行采样,监测和计算污染菌落数。结果两组IC U 采集键盘样本,清洗干预前后键盘菌落均数分别为349.3 CFU/10键、226.2 CFU/10键,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U-A清洗后的菌落均数173.5 CFU/10键,远低于清洗前的458.6 CFU/10键(P=0.01),SICU 擦拭前后的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键盘保护膜可降低电脑键盘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对键盘保护膜的清洗消毒,水洗比擦拭更有效。

    作者:高晓东;胡必杰;鲍容;崔扬文;孙伟;沈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NSICU目标性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 )目标性监测,了解NSICU感染现状,为提高NSICU 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入住NSICU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感染监测规范》对NSICU进行目标性监测;利用医院感染监控管理软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40例患者共发生感染65例、72例次,感染率为27.1%、例次感染率30.0%;日感染率为17.2‰;NSICU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分别占68.1%和19.4%;全年NSICU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共4456例,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70.1‰,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为4.9‰,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为3.3‰;240例患者送检标本103份,标本送检率42.9%,送检标本以痰液为主,占63.1%;共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39.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43株,占53.1%,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真菌6株,占7.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泌尿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为NSICU的主要感染方式,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所以NSICU应重点加强对使用呼吸机及泌尿道插管患者的管理和监控,制定有效对策,减少NSICU感染的发生。

    作者:罗金光;朱燕华;刘树兰;王玉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13年河南省60所中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医系统医院感染现状,为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采用查阅住院病历和床旁调查的方法,于2013年5月20日在河南省60所中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借助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的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数据。结果60所中医院应查18112例,实查18031例,实查率99.55%;医院感染平均现患率为2.21%,综合IC U医院感染现患率高,为23.68%;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平均现患率为0.74%;医院感染现患率按科室排列由高到低为:综合IC U、儿科新生儿组、神经外科、胸外科、血液病科、肿瘤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普外科、消化科;不同规模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调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为35.24%,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儿科及综合ICU 外,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前十位均为外科。结论中医系统内综合IC U为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医院规模越大,抗菌药物使用率越低;中医系统医疗机构依然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郭凤玲;温世宝;胡旻;张巾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污染环境表面在传播医院感染病原体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近十年来,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界十分关注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污染的高频接触表面在传播医院内病原体的作用。目前,尽管缺乏污染的环境表面必定会引发医院相关性感染(HAI)的流行和暴发的因果关系证据,但业内公认污染的环境表面在传播多药耐药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在HAI暴发期间,可以在环境表面检出具有分子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可以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甚至终止 HAI暴发[1]。传统的医院环境卫生与保洁措施被认为是缺乏科学的[2],而现代的医院环境卫生措施引入了HAI预防与控制的理念,并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为具有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院环境感染控制实践不断积累证据。为此,本研究就近年来有关常见的病原体所引发的H A Is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倪凯文;徐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