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飞;陈聚伍;周筠;杨国辉;任佳
目的:探讨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临床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光滑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新生儿感染菌株的同源性,追踪其感染源与传播途径,从而为新生儿假丝酵母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5例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菌株均经过法国科马嘉假丝酵母菌显色鉴定培养基和法国生物梅里埃API20 C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进行鉴定、纯化,其后采用RAPD多态性分析,获得菌株的RAPD指纹图,应用NTSYS软件计算出相似系(SAB),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菌株间的同源性。结果15株菌株中14株被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且鉴定分离的2~14号的光滑假丝酵母菌相似系数均≥0.8,表明菌株之间基因型相似度较高,具有基因同源性,而第一株菌株与其他13株之间的相似系数均<0.6,不具有基因同源性。结论本研究发现新生儿感染的13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具有基因同源性,初步证实了试验分离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在住院患儿间进行水平传播,提示了光滑假丝酵母菌易引起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预防宜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作者:罗春玉;孙丽红;王洪全;孙庆芬;才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内科IC U急性脑出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抗感染治疗选择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入选186例病例,对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直接从人工气道深部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采集痰标本,细菌培养和鉴定按照临床微生物检验规范、采用常规方法和仪器法进行操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鉴定采用CLSI2010年折点作初筛和确证试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鉴定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药敏试验采用K-B法,抑菌圈敏感、中介、耐药数据评价依据CLSI新折点分析判读。结果186例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出222株病原菌,有36份标本同时培养出两种菌,排名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5.2%、23.4%、10.8%、10.4%、9.0%;M RS A检出率为54.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是为15.4%、26.1%,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56.6%;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66.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2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感染病原菌多药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延缓病原菌耐药性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黄毅;涂强;汪华;马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实施外固定器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针对治疗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72例实施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导致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对照组,普通组实施局部换药,对照组实施实施外固定器基础上加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观察记录恢复状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普通组为91.67%、对照组为100.00%,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组有8例患者实施再次清创,占22.22%,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6.87 ± 3.01)个月,有6例患者发生了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占16.67%;对照组再次清创的患者为0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34 ± 2.2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实施外固定器的基础上配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恢复状态理想,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巍;张文龙;徐柏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防治对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老年脑卒中患者503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3例患者共发生肺部感染49例,发生率9.74%,其中39例为社区感染,10例为医院感染;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意识和营养状况、是否吸烟饮酒、是否伴有糖尿病和肺部疾病以及住院时间均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胃管以及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与其是否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年龄>65岁、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及肺部疾病、住院时间>14 d、在住院期间进行了气管切开及插管、使用了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等因素均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多种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尽量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许燕莉;许永霞;沈曼璇;罗美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佐治拉米夫定耐药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关注治疗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确诊的拉米夫定耐药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2例,依入院顺序和随机区组的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66例,应用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66例,单纯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对血清中IL-12和IL-18表达的影响,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 ALT、AST、T-Bil的下降值分别为(175.42±34.24)U/L、(80.40±15.42)U/L、(29.64±8.57)μmol/L ,对照组分别为(124.40±24.36)U/L、(56.57±12.87)U/L 和(15.69 ± 2.35)μmol/L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HBV-DNA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69.70%和57.58%,对照组分别为46.97%和34.8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 IL-12和 IL-18分别为(67.80±13.58)μmol/L 和(79.75±19.86)μmol/L、对照组分别为(89.86±28.76)μmol/L和(97.80±24.46)μmol/L ,观察组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理想,且能有效下调血清中IL-12和IL-18的表达,进而调节机体的内环境,临床治疗中可以积极应用。
作者:黄文豹;吴旻;朱国献;黄美先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感染在三级综合医院分布特征及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on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菌种鉴定,回顾性调查2013年全年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全年共检出目标菌3115株,多药耐药菌为541株,占17.37%,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为多见,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并且以高龄和低龄患者居多,年龄≥60岁老年患者占36.78%,而年龄≤1岁婴儿占10.17%;多药耐药菌前3位标本来源分别为呼吸道、创面分泌物和尿标本,其中呼吸道标本占56.56%;呼吸道标本和尿标本中均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多,创面分泌物中则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多数分布在IC U中,占全部菌株的34.38%。结论多药耐药菌感染分布较广,应高度重视多药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从整体上预防、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作者:徐华;贾磊;张静;李卫光;解晨;朱其凤;孙珍;顾安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大学生群体中水痘传播流行的特征,基于元胞自动机设计水痘传播模型,提供研究水痘传播演化的方法,寻找控制水痘在大学生人群中暴发蔓延的方法。方法调查杭州下沙大学城大学生5671名,以群体水痘传播建立元胞自动机模型,观察感染概率对水痘传播的影响,观察初始感染人数对水痘传播的影响,分析不同时间隔离水痘感染者对水痘传播的影响。结果大学生中发生水痘112例,发生率1.97%;水痘传播速度与感染概率成正比,水痘的传播与元胞空间内初始感染人数成正比,当感染概率取适中值时,初始感染人数比值0.04时,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暴发流行;当感染概率取适中值,初始感染人数比值取0.004时,水痘发病传播情况和2010年秋冬季大学城水痘发病相接近;在潜伏期第1天和第7天隔离水痘感染者可有效控制水痘的传播;在潜伏期第14天及发病期第1天隔离水痘感染者也能很好的控制水痘的传播;但发病期第5天及第9天隔离水痘感染者不能有效控制水痘的传播。结论元胞自动机能较好地模拟水痘传播的演化过程,初始感染人数、水痘感染概率及水痘患者是否及时隔离与水痘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密切相关,也决定了是否会导致暴发流行。
作者:王锰;曹毅;余土根;孙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威利坦预防和减轻包皮环切术后水肿及感染的临床价值,以降低临床包皮环切术后水肿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2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10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威利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两周对照组切口愈合1级占64.00%、2级占29.00%、3级占7.00%,试验组分别占85.44%、13.59%、0.97%,试验组1级愈合高于对照组,2级愈合低于对照组( P<0.05),3级愈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为36.00%和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威利坦具有预防和减轻包皮环切术后组织水肿及感染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鹏;徐智慧;诸靖宇;王彦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改善预后。方法分别检索CBM、CNKI、VIP、Wanfang、Pubmed、ISI、Embase、Cochrane数据库文献,采用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肝衰竭1284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64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死亡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9),感染组发生死亡比例更高;肝衰竭患者使用激素(OR=2.72)、广谱抗菌药物(OR=4.14)、应用侵入性操作(OR=3.80)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比例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5);MELD评分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28)。结论医院内真菌感染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使用激素、抗菌药物、进行侵入性操作、白细胞减少及M ELD评分升高为肝衰竭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妍雯;胡世芸;潘宗琴;吕红;陈宇;肖政;邱隆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相关文献,集成分析VAP高危因素特征,为早产儿VAP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及embas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采用NOS标准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定性及荟萃分析定量结合分析研究数据。结果纳入11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为1999-2012年1096例早产儿,发生VAP522例发生率47.63%,共21种高危因素;荟萃分析显示,VAP与非VAP组早产儿病死率、贫血、再次插管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P早产儿胎龄<32周与≥32周、体质量<1500kg与≥1500kg、呼吸机使用时间<72h与≥72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VAP发病率高,为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相关因素复杂多样,研究证实早产儿体质量、胎龄、贫血、呼吸机使用时间、再次插管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高危因素。
作者:肖政;汪成琼;楚亚林;胡世芸;张啟鹏;傅小云;邱隆敏;余昌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近十年来,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界十分关注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污染的高频接触表面在传播医院内病原体的作用。目前,尽管缺乏污染的环境表面必定会引发医院相关性感染(HAI)的流行和暴发的因果关系证据,但业内公认污染的环境表面在传播多药耐药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在HAI暴发期间,可以在环境表面检出具有分子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可以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甚至终止 HAI暴发[1]。传统的医院环境卫生与保洁措施被认为是缺乏科学的[2],而现代的医院环境卫生措施引入了HAI预防与控制的理念,并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为具有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院环境感染控制实践不断积累证据。为此,本研究就近年来有关常见的病原体所引发的H A Is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倪凯文;徐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特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对2012年1-12月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杭州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主要病原菌构成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共调查1883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10例,医院感染率为5.84%,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次,例次感染率7.01%;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69%,革兰阳性菌占20.86%,真菌占2.45%,前5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0.25%、13.50%、12.88%、10.43%、9.2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54.1%;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5.0%,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76.0%,仅对多黏菌素、莫西沙星敏感率较高;使用抗菌药物1008例,使用率为53.53%,病原学送检245例,送检率为24.31%。结论神经外科不仅医院感染率较高,而且细菌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杨怀;徐艳;张骥;王翀;刘玮;陈京;牟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 U )呼吸衰竭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收集医院RICU收治呼吸衰竭患者的痰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65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76%,革兰阳性菌占10.58%,真菌占9.66%;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耐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ASA、曲霉菌属感染率和混合培养比例显著高于未机械通气的患者( P<0.05)。结论 RIC U的呼吸衰竭患者感染以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及肠杆菌属为主,病原菌耐药率高,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 ASA、曲霉菌属和混合细菌感染率高。
作者:赵京明;成炜;陈春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调查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医院5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基因型检测,同时检测乙型肝炎DNA、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C型433例占79.0%,B型109例占19.9%,D型有6例占1.1%;B型乙型肝炎患者的 HBV-DNA载量为(2.5±6.8)×104 copies/ml ,其中75例肝功能异常;C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载量为(1.3±5.9)×105 copies/ml ,其中311例肝功能异常。结论天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D型极少,未检出其他型;B型和C型患者相比,肝功能异常者无明显区别,但C型患者的 HBV-DNA载量明显高于B型。
作者:刘纯;刘伟;王凯;李代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医院不同病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感染特点及耐药性,为患者临床预防控制和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2年医院各科室送检的标本检出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采用Microscan Walkaway-96SI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53份标本共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13株,检出率为7.7%,不同病区的洋葱伯克霍尔菌检出率也有所差异,IC U、呼吸内科、康复科、血液科的检出率分别为14.6%、12.0%、8.5%、4.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标本来源痰液占45.1%、尿液占25.8%、血液占16.4%、其他标本占12.7%;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1.13%、49.30%和2.82%,其次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约65.00%,其余均>75.00%,而不同病区的耐药率也有所不同,其中IC U分离株的耐药率普遍高于其他病区,血液科中分离株的耐药率低。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医院检出率较高,重点科室的分离率及耐药性普遍严重,应加强重点科室的预防和控制。
作者:贾方增;郑小涛;陈统献;吴先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住院慢性肾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1月-2013年8月住院治疗的744例慢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的病原菌的构成以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744例慢性肾炎患者中有89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1.96%,其中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感染率高,为39.13%,其次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别占18.52%、12.90%;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7.08%,其次为下呼吸道和肺部分别占24.72%和13.48%;共分离出病原菌1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73.33%,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摩氏摩根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株占26.6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妥布霉素、氨曲喃、庆大霉素、头孢替坦敏感,耐药率均为0,铜绿假单胞菌和摩氏摩根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为0。结论住院慢性肾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性较高,临床治疗可以此为指导选择用药。
作者:石梅;徐涛;张金锋;侯华;邢建华;王鹏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隐蔽课程的形式和应用效果,以改变当前培训低效的局面,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方法隐蔽课程的设计依据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入手,改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完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利用各种平台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宣传。结果隐蔽课程的多元化形式满足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展示平台,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隐蔽课程实施较好的科室医务人员对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认知、接受程度、执行力均高于其他病区的医务人员。结论重视隐蔽课程的建设能让医务人员在无威胁的环境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显性课程的学习效率;隐蔽课程的正面影响对医院感染文化软实力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卢珊;殷娅;周霖;刘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体检中心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手部消毒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体检中心医院感染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部携带病原菌的构成,并调查体检中心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手卫生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掌握程度、洗手依从率和正确率以及手部微生物数量;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37株,占43.02%,革兰阴性菌49 株,占56.98%;医务人员手部共培养出病原菌78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3 株,占42.31%,革兰阴性菌45 株,占57.69%;干预后体检中心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和依从率分别为92.86%、96.88%,明显高于干预前72.62%、70.24%,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知识掌握程度均明显增加,手部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的重视度,提高洗手的正确率和频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方惠霞;黎瑞莲;陈祖辉;梁洁萍;谢秋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105例绝经后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患者,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雌激素,观察两组在临床效果、症状改善和子宫内膜厚度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症状改善率治疗两周时为69.8%、治疗4周为94.4%、治疗1个月为98.3%、治疗6个月为100.0%,观察组症状改善率治疗两周后为96.1%、治疗4周、1、6个月后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愈率21.57%,总有效率为82.36%,观察组治愈率64.81%,总有效率为9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两组除子宫内膜厚度外,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 E2值、pH值、乳杆菌、阴道健康评分、阴道细胞成熟度、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能有效减少绝经后妇女的反复泌尿系感染。
作者:胡平;邓敏;刘守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院肝病患者感染率及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医院诊治的864例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6例感染患者设为感染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76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探讨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864例肝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96例,感染率为11.11%;其中呼吸道感染35例占36.46%,消化道感染28例占29.17%,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8例占18.75%,皮肤软组织感染5例占5.2%,腹腔感染10例占10.42%;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导管、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是医院肝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导管、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及护理。
作者:韩津萍;轧春妹;尤炜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