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贾磊;张静;李卫光;解晨;朱其凤;孙珍;顾安曼
目的:了解脑脊液分离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3年临床送检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检测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χ2检验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3年共检出病原菌2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9株占57.33%,革兰阴性菌75株占33.34%,真菌21株占9.34%,主要革兰阳性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分别占24.44%和5.78%,主要革兰阴性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6.89%和4.89%;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82.0%,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较敏感,耐药率<20.0%,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耐药率>66.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为16.7%;目标性监测菌中,多药耐药菌分离率为37.09%,每千住院日新发生率为0.004‰。结论革兰阳性菌为脑脊液主要致病菌,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在革兰阴性菌中居首位,脑脊液分离病原菌耐药性低于2011年全国监测数据,应多部门联合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孙吉花;于苏国;纪冰;宋茜;邢敏;陈建伟;李卫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时机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不同时机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治疗COPD合并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COPD合并IFI的102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经验治疗(拟诊及临床诊断患者62例)及目标治疗(微生物确诊患者40例)COPD合并IFI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体温等的变化,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标治疗有效率为45.00%,低于经验治疗的77.42%;经验治疗的平均疗程为(14.02 ± 4.45)d ,比目标治疗的(21.88 ± 5.21)d短;经验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38.71%,低于目标治疗的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有效治疗COPD合并IFI ,经验治疗与目标治疗相比能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刘道猴;颜孙舜;徐慧;吴成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旨在为防治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478例外科实施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478例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者78例,感染率为3.15%;切口局部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73.08%,共分离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60.94%、革兰阳性菌23株占35.94%、真菌2株占3.13%;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5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25.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22.22%,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氨曲南耐药率较低,≤33.33%;革兰阳性菌对头孢唑林、环丙沙星、青霉素G、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5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分呋喃妥因、万古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较低,≤45.45%,表皮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较低,≤37.50%。结论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李支腾;林井冈;洪献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12月临床分离的42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的解释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采用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12年1-12月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21株,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占82.4%,其次为分泌物和尿液,分别占7.6%和5.0%;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占19.9%,其次为神经外科、老年科、心内科、急诊科,分别占12.4%、10.9%、9.3%、9.0%;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100.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2%、32.3%和31.6%,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3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是伤口感染,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
作者:魏绪廷;包健;高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培养报阳瓶数在鉴别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培养结果为CNS的住院患者3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并根据标准判断阳性培养是否血流感染或污染,借此评价血培养报阳瓶数在CNS血流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CNS阳性血培养中78例系CNS引起的菌血症,占21.1%,212例则由CNS污染造成,占57.3%,80例临床意义不明确,占21.6%;以双套4瓶血培养中的CNS阳性瓶数进行判断,1瓶阳性判断为血流感染30例,占38.5%、2瓶12例占15.4%、3瓶20例占25.6%、4瓶16例占20.5%;根据双套血培养中不同阳性瓶数来判断由CNS引起的菌血症的阳性预期值分别为1瓶16.3%、2瓶30.0%、3瓶50.0%和4瓶61.5%。结论虽然血培养报阳性瓶数单独作为鉴别诊断CNS血流感染和血培养污染的指标具有不稳定性,但与患者的临床其他指标相结合,其对早期识别阳性血培养为污染菌或感染菌,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黄声雷;胡必杰;谢红梅;周春妹;马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3月住院的1039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采用SASV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039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59例,感染率5.68%;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71.19%;其次为皮肤软组织、下呼吸道和泌尿道,分别占15.25%、11.86%、1.69%;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医院感染率不同(χ2=12.4193,P<0.01),<1岁患儿医院感染率10.4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不同季节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46,P<0.05);冬季医院感染率10.94%,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季节;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不同住院时间组患儿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125,P<0.05);居住大房间患儿医院感染率高于小房间住院患儿(χ2=5.0536,P<0.05)。结论年幼患儿、住院时间延长、住院环境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呼吸道疾病流行在冬季,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季节,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郑秀芬;赵惠荣;邓红亮;王岩;许亚茹;元小冬;李静;于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3种抗菌药物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4例,分别给予以上3种抗菌药物,疗程7~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三样本率比较采用 Pearson 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A组)有效率为96.8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组(B组)有效率为84.85%;头孢美唑治疗组(C组)有效率为91.18%,3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6.06%、5.88%。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3种抗菌药物均能有效控制肝硬化患者合并SBP ,且安全性高。
作者:聂为民;涂波;张昕;李丰衣;秦恩强;黄磊;吴慧敏;赵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 U )呼吸衰竭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收集医院RICU收治呼吸衰竭患者的痰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65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76%,革兰阳性菌占10.58%,真菌占9.66%;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耐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ASA、曲霉菌属感染率和混合培养比例显著高于未机械通气的患者( P<0.05)。结论 RIC U的呼吸衰竭患者感染以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及肠杆菌属为主,病原菌耐药率高,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 ASA、曲霉菌属和混合细菌感染率高。
作者:赵京明;成炜;陈春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防治对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老年脑卒中患者503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3例患者共发生肺部感染49例,发生率9.74%,其中39例为社区感染,10例为医院感染;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意识和营养状况、是否吸烟饮酒、是否伴有糖尿病和肺部疾病以及住院时间均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胃管以及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与其是否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年龄>65岁、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及肺部疾病、住院时间>14 d、在住院期间进行了气管切开及插管、使用了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等因素均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多种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尽量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许燕莉;许永霞;沈曼璇;罗美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性静脉输液途径,但置管所带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是PICC常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PICC置管过程中做到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琼;付艳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医务人员医用口罩佩戴依从率与正确率的作用,探索适合我国综合医院的提升医用口罩佩戴情况的有效综合干预措施。方法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呼吸内科病房、儿科门诊、成人门诊、急诊科等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实施包括医用口罩佩戴多种形式的宣传、院科两级逐级多次培训、依从率与正确率调查与反馈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佩戴的依从率与正确率的变化;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医用外科口罩依从率和正确率从干预前的85.0%和42.0%,提升至93.5%( P<0.01)和100.0%( P<0.01) ,医用防护口罩的依从率和正确率从68.8%和95.2%,提升至94.2%( P<0.01)和100.0%( P=0.57);除成人门诊以外,不同科室、专业人员和指征的医用外科口罩佩戴依从率与正确率均提升十分明显。结论综合干预效果对于医用口罩佩戴依从率与正确率的提升效果明显,值得借鉴,对于成人门诊还需要额外的干预措施。
作者:姚希;任军红;贾建侠;赵秀莉;殷环;李六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山东省肿瘤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医院2012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种类及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2年医院共检出病原菌8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83株占82.99%,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84株占10.2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真菌56株占6.80%,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标本分布以痰标本为主,占69.38%;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在0~25.7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在73.17%~85.37%,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耐药率为0,未出现较严重的耐药性,首次发现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结论定期向临床发布医院细菌耐药性、趋势及变化十分必要,可为临床医师的经验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李冬梅;宋现让;王绍平;荣月;吴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监测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2011年1-6月为基线阶段,2012年和2013年1-6月为连续干预后两个阶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用药天数、应用时机合理性及使用种类等变化趋势,并统计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2%下降至84.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均用药天数由8.4d减少到4.1d;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也更为合理,选择种类也更为规范,术前30min~2h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2.0%逐步提升至35.1%、46.4%( P<0.05);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由11.7%增高至23.5%( P<0.0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2 d停药比例分别由19.4%、20.4%提高到31.0%、40.1%( P<0.05);预防性应用单种抗菌药物比例由23.5%显著提升至51.9%、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比例明显升高,由26.2%提高至54.6%( P<0.01);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3.5‰逐渐下降至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有效,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合理和规范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王飞;张秀月;万书;卢岩;施红;齐月;孙明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46所医院ICU环境物体表面的洁净度状况,以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的播散。方法对ICU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采样,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法进行检测,评估其洁净度。结果46所医院共计采集450份标本,ATP读数范围为5~197584RLU,以<250RLU为洁净度合格标准,本次检测标本的平均合格率为37.1%;按医院类型分类,二级医院合格率37.3%,三级医院36.9%;按环境物体表面类型分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合格率47.3%,各类把手33.8%,电脑键盘及鼠标20.0%,各类台面30.0%,电话机13.8%,水龙头手柄63.2%,其他物体表面39.3%。结论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显示,上海市医院ICU环境物体表面洁净度状况不理想,是医院感染管理和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重要隐患,如何加强常规清洁消毒工作,有效提高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的整体洁净度,亟待重视。
作者:沈燕;胡必杰;高晓东;周晴;崔扬文;孙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键盘保护膜对降低IC U键盘微生物污染的效果,以预防医院感染。方法2014年2-4月某医院两个IC U的109个键盘配备键盘保护膜为研究对象,根据对键盘保护膜的清洗消毒方式分为两组,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 )50个键盘保护膜采用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外科重症监护病房A (SICU-A )59个键盘保护膜用流动水冲洗,对清洗前后的键盘及键盘保护膜进行采样,监测和计算污染菌落数。结果两组IC U 采集键盘样本,清洗干预前后键盘菌落均数分别为349.3 CFU/10键、226.2 CFU/10键,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U-A清洗后的菌落均数173.5 CFU/10键,远低于清洗前的458.6 CFU/10键(P=0.01),SICU 擦拭前后的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键盘保护膜可降低电脑键盘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对键盘保护膜的清洗消毒,水洗比擦拭更有效。
作者:高晓东;胡必杰;鲍容;崔扬文;孙伟;沈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患者与环境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ABA )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感染/定植生物膜ABA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探讨生物膜在 ABA 感染/定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检测2011年7月-2012年6月医院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110株ABA及2012年7月外科ICU环境采样分离61株AB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比较ICU患者和环境分离ABA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结果110株患者分离ABA 中73株可形成生物膜,占66.4%;61株环境分离株中,24株为产生物膜株,占39.3%;尿液、血液和导管标本中分离的ABA产生物膜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00.0%、87.5%和75.0%;呼吸机插管患者分离的ABA中产生物膜阳性率为78.3%,非呼吸机插管患者ABA产生物膜阳性率为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ABA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高于环境分离株,说明形成生物膜的ABA更易引起人体的定植和感染,形成生物膜是ABA感染过程中的致病机制之一。
作者:周昭彦;胡必杰;郑雷彪;谢红梅;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县市级医院综合ICU多药耐药菌(MDROs)的定植/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咽拭子和人工气道吸痰标本,采样时间为入住IC U 24 h内、第4天、第8天及以后每7 d;两种标本均筛选MDROs ,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测试;分析MDROs定植/感染、分布、变迁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筛查152例患者,检出MDROs 59株,其中前3位为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7.6%、20.3%、13.6%;MDROs定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占36.4%,MDROs感染以鲍氏不动杆菌为多,占52.8%;入住ICU 24 h内、第4天、第8天、≥15 d MDROs检出分别占13.2%、22.4%、48.4%、52.2%,呈线性上升趋势(P<0.01)。结论县市级医院综合ICU患者入住24 h内及24 h后均有MDROs的定植及感染;MDROs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是鲍氏不动杆菌;MDROs检出率随入住ICU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指征,及早评估拔管,降低患者MDROs感染率。
作者:唐红萍;高晓东;张亚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住院慢性肾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1月-2013年8月住院治疗的744例慢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的病原菌的构成以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744例慢性肾炎患者中有89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1.96%,其中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感染率高,为39.13%,其次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别占18.52%、12.90%;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7.08%,其次为下呼吸道和肺部分别占24.72%和13.48%;共分离出病原菌1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73.33%,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摩氏摩根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株占26.6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妥布霉素、氨曲喃、庆大霉素、头孢替坦敏感,耐药率均为0,铜绿假单胞菌和摩氏摩根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为0。结论住院慢性肾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性较高,临床治疗可以此为指导选择用药。
作者:石梅;徐涛;张金锋;侯华;邢建华;王鹏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3例诊断为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按常规进行消毒尿道口并在排尿后由临床医师无菌操作取得前列腺液后置无菌男性棉拭子管,立即送检,将标本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和巧克力平板,35℃恒温培养箱培养24~48 h ,分离出可疑菌落,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作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33例前列腺炎患者中培养阳性107例,阳性率为80.45%;共分离出病原菌11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9株占87.6%,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45.1%、24.8%;革兰阴性菌14株占12.4%;革兰阳性菌除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较高,>76.7%;革兰阴性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较高,>78.8%,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较敏感,耐药率<14.3%。结论由于临床经验用药和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因此临床应适时监测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以此为依据,进行目标性治疗,尽量避免经验用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车文忠;黄红英;邓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调查杭州市部分医院IC U不同类型的高频接触环境表面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 RS A )的污染情况,为医院重点部门环境清洁卫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所教学医院的IC U ,确定10类高频接触表面,采用无菌棉签采样,现场直接接种至M RSA显色培养基上,进行M RSA培养、分离,可疑菌株采用PCR技术扩增nuc和mecA 基因鉴定。结果共采集3所医院的IC U高频接触表面样本101份,显色培养基上生长的可疑菌落73株,经PCR鉴定为MRSA的有35株,符合率为47.9%;10类高频接触表面均分离到MRSA ,检出率在25.0%~48.1%,平均检出率为34.7%,3所医院IC U的M RS 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类高频接触的表面中,M RS A检出率较高的环境表面为呼吸机、床边桌、床栏,分别为64.3%、50.0%和46.7%。结论杭州市IC U内高频接触环境表面M RS A污染程度较高,应高度重视医院内IC U等重点部门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消除M RS A院内传播的隐患。
作者:金慧;徐虹;查捷;沈林海;倪晓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