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CU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调查

吴积升;苏银法;王小林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 U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IC U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给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方法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ICU出院的335例患者,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采用 Excel计算DDDs、AUD、特殊使用级使用率、针剂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病原菌送检率等。结果 ICU出院患者共335例,29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87%;其中235例患者进行临床微生物检查,标本送检率为80.76%;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使用率为34.85%,限制使用级使用率为47.38%,针剂使用率为89.6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23.05 DDDs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多,使用强度分别为24.03 DDDs和13.25 DDDs;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以糖肽类和碳青霉烯类为主,使用强度分别为14.63 DDDs和13.56 DDDs。结论 ICU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使用强度大,需要更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大限度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ICU留置尿管患者尿路真菌定植与感染的研究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真菌类型和定植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住IC U的81例中段尿培养真菌阳性患者进行分析,并根据真菌菌落计数将其分为定植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真菌类型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1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为58.0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9.62%、8.64%;感染组中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4.84%,而定植组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2.00%;两组患者尿潜血阳性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64.52%、62.00%;在并发尿路细菌及其他部位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并发多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较高,感染组达90.32%、定植组达82.00%;感染组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率高于定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真菌类型与感染状态有关,真菌性尿路感染往往与细菌感染并存,在致病状态下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概率更高,积极预防及治疗,有利于患者全身感染的控制。

    作者:叶宁;骆雪萍;黄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为可行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365例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性别、心功能、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等,对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心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结果心内科1365例老年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7.91%;感染患者心功能减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非单间病房是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刘志远;李玉东;李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46例进行分析,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住院天数和使用药物等进行分析,观察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策,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呼吸内科患者中有12例发生VAP ,发生率26.1%;VAP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抑酸剂应用、住院天数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患者发生VAP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为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临床医师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其引起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57363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43例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7363例住院患者中343例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0.60%,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23%、0.55%、1.06%,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痰液中检出多药耐药菌多136株占39.65%,其次为尿液、分泌物,分别占28.28%、19.53%;检出前3位的多药耐药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55.98%、18.66%及5.54%;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分别占39.36%、30.03%及8.45%;目标性监测标本200份,在媒介物中共检出18株多药耐药菌,检出率为9.00%。结论2010-2011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毛惠珍;刘虹;宇文慧;李晓琴;刘秀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7月9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对其中29例发生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29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2.22%;共检出病原菌1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48%、革兰阳性菌占24.77%、真菌占2.75%;年龄>60岁、GCS评分、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抗菌药物及激素应用、休克是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充分做好入院相关准备且积极预防治疗可降低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娜;张风江;郭敏;程根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耐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20株耐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方法20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2012年1-6月医院住院患者的痰液样本,采用改良的 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活性,再用PCR法检测A~D类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结果20株肺炎克雷伯菌经改良的Hodge试验检测均有碳青霉烯酶活性,均检出 TEM-1和 K PC-2型β-内酰胺酶基因,出现 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 TCC→ATC突变(氨基酸序列S→I),第87位密码子GAC→GGC突变(氨基酸序列D→G )。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携带 K PC-2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存在 gyrA基因QRDR区突变,其是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相同疑似医院感染。

    作者:郑红波;黄东标;王祥德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对湿包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脉动真空蒸汽灭菌湿包的成因,寻找改善湿包的方法,以减少湿包率。方法采用不同的承载方式、不同的包装材料将器械、器具进行打包,灭菌前称重,装载上、中、下3层灭菌架,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灭菌后冷却,结合目测法和称重法共同判断湿包率。结果通过称重法判定为湿包的现象仅带棉布的包装材料存在,目测观察判定湿包的为使用双层无纺布、一层SMMMS无纺布和一层湿法无纺布,其比使用棉布为包装材料的数量多;包裹重量为2600~2900g的湿包率高为28.3%;双层SMMMS无纺布采用方盘作为器械承载托盘的方式湿包率高,为88.9%,而采用篮筐+吸水纸的承载方式产生的湿包率低,为20.0%,湿包与灭菌时的装载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置于底层(排气口)容易产生湿包,中间层次之,顶层不容易湿包。结论更换无纺布可能并不是造成湿包的成因,它可能只是使湿包问题暴露出来;使用篮筐加吸水纸的承载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湿包。

    作者:袁园;巢晓萍;孙学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超声科诊疗中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

    目的:探讨超声科诊疗过程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12年前超声科诊疗的患者及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制定超声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并于2012年4月起正式施行;选择2011年4月-2012年3月超声科诊疗的38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4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措施实施后对超声科医疗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双手等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7例,感染率为12.21%,观察组无感染病例;控制措施实施后环境微生物监测的细菌菌落数,空气中为(128.63±4.20)CFU/m3,设备表面为(3.86±0.72)CFU/cm2,工作人员手为(2.38±0.40)CFU/cm2;医疗器械消毒的合格率为100.0%。结论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实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陶肖樱;樊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感染的调查与预防

    目的:研究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诊治的968例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968例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发生感染116例,感染率为12.0%;共检出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3株占35.83%、革兰阴性菌72株占60.00%、真菌5株占4.17%;患者住院时间长、合并有其他疾病、导尿管留置时间长、进行侵入性操作、应用呼吸机以及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开放性损伤出血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感染的发生率高,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应根据开放性损伤出血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控制医院出血患者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忠鸣;朱静静;钟梅芳;夏正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效果的荟萃分析

    目的:评价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明确对于该类手术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1月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项随机对照试验,5940例患者纳入研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与未使用抗菌药物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例特征分布均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术后切口总体感染率2.82%及切口浅部感染率2.25%,较对照组的3.88%及4.36%明显降低( P<0.05),而切口深部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切口浅部感染的发生率,而对预防切口深部感染无实质性效果。

    作者:杨杰;何彪;张侠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1236例产妇临床资料,对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2年1236例产妇中9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93%;感染部位主要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手术切口部位、胃肠道,分别占27.45%、22.45%、16.33%、14.29%、11.22%;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长、行剖宫产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产妇医院感染率高,且感染部位成多样性,临床应采取措施控制产妇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沁松;李丽珍;刘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贵州省112所医院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112所医院感染控制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贵州省及各地州市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与发生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1月1日-9月30日对112所贵州省各地州市二级以上医院的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部位感染及重点部位感染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医院通过邮件、传真形式上传数据至省质量控制中心,由质量控制中心审核数据后,录入、分析。结果共112所医院参与调查,106所医院参与感染率调查,占94.64%;共调查医院患者44771例,发生医院感染1279例、1349例次,感染率2.84%、例次感染率3.21%;37128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预防用药、治疗用药的平均使用率分别为44.54%、28.91%、71.09%,病原菌送检率19.41%;调查手术患者58598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70例,感染率为1.14%,肺部感染156例感染率为0.27%。结论通过对贵州省各级医院横断面调查,掌握医院感染变化趋势,提示各医疗机构应进一步规范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高病原菌送检率,减少耐药菌发生,认真落实重点部位感染预防相关指南,以降低侵入性操作的感染率。

    作者:冷应蓉;游灿青;李凌竹;刘伟;查筑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正确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7例,采集患者痰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4株占69.66%,革兰阳性球菌12株占6.74%,真菌42株占23.6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阿奇霉素及青霉素G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85.71%及1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氨曲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7.37%、94.94%、97.37%;真菌对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为0。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大,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及降低耐药率。

    作者:席秀娥;赵新利;李明瑛;王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综合医院常见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变化趋势,为临床经验性治疗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美国德灵Autoscan4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细菌作鉴定和药敏分析,药敏试验判断标准和结果解释参照CLSI标准,使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009-2012年共分离病原菌80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82株占73.3%,革兰阳性菌2147株占26.7%;2009-2012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47.8%、56.9%、59.5%、55.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35.4%、41.0%、36.7%、41.8%;M RS A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34.6%、34.3%、35.3%、40.8%,M RC N S的检出率分别为80.9%、83.9%、84.6%、79.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2.0%。结论医院临床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虽较2012年Mohnarin报告的数据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趋势明显,应加以重视。

    作者:罗柳荣;韦柳华;周定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门诊及住院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菌株培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药敏分析采用WHONET5.4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1236例尿液标本,培养阳性301例,阳性率24.4%;共检出病原菌323株,革兰阴性菌212株占65.6%,革兰阳性菌103株占31.9%,真菌8株占2.5%;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6.5%和41.3%,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检出率11.8%;M RS A和M RS N E检出率分别为80.0%和65.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50.4%和40.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12.5%;检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1株、泛耐药株2株;检出耐伊曲康唑假丝酵母菌2株。结论尿路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为主,病原菌主要来源于肾病科和IC U ,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彦民;孟存仁;毛菊秀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结核性与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目的:建立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C-反应蛋白(CRP)、腺苷脱氨酶(ADA)、肿瘤标记物及感染相关细胞因子等鉴别手段的联合检测体系,提高临床对于结核性与癌性胸膜炎的诊断能力。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9月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胸腔积液患者86例,将其分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组59例、癌性胸腔积液组27例,均常规进行IGRA检测,同时综合评估并筛选ADA、CRP、白介素-2、4、6、10(IL-2、4、6、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链抗原CA125、糖链抗原CA 15-3等疾病指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组IFN-γ、IL-6含量及ADA水平,分别为(22.2±0.6)、(80.1±46.7)pg/ml及(53.2±9.5)μ/ml ,明显高于癌性胸腔积液组(8.5±2.5)、(34.5±17.4)pg/ml及(18.9±5.0)μ/ml ,CEA明显低于癌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检测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各指标佳界定值为 ADA>40.3 U/ml ,CEA<15.0 ng/ml ,IL-6>47.6 pg/ml ,IFN-γ>13.2 pg/ml;用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IGRA敏感性为72.9%、特异性为84.0%;建立了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联合检测体系,组合效率高的为IGRA+ ADA+CEA联合检测敏感性92.4%、特异性94.5%、准确性93.2%。结论联合诊断可避免单项指标的片面化、绝对化,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李月翠;周晶;李成行;胡伟跃;李进;骆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康复科患者的医院感染临床资料,旨在寻找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以期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4月医院康复科入住患者52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月份、年龄发生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菌群分布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240例康复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25例,感染率6.2%;年龄≤10岁及≥70岁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均为7.9%;共分离出病原菌8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占20.0%,革兰阴性菌50株占62.4%,真菌14株占17.6%,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多,分别占18.7%、13.7%。结论康复科患者存在医院感染发生因素,采取必要的对策可以预防或降低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徐云霞;周泉;朱静芳;欧阳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

    目的:检测2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以便了解该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亚型携带存在状况。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分离到的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16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6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3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为100.0%;共检出4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检出blaTEM16株、blaSHV1株、blaCTX-M-1cluster3株、blaCTX-M-9cluster14株,检出率分别为80.0%、5.0%、15.0%、70.0%,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DHA2株,检出率为10.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OXA-1cluster3株,检出率为15.0%;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每一株均有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少者检出1种,多者同时检出2~4种,且该组菌株blaCTX-M总检出率85.0%。结论产β-内酰胺酶基因是该组大肠埃希菌对β-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海英;王金波;白雅红;张亚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诊科护士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全面了解急诊科护士预防医院感染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期降低患者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医院感染率。方法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管理制度掌握、现场检查护士的无菌操作、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培养等,通过上述调查方法,综合评价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认知的薄弱项目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上述调查项目的结果;同时比较针对性培训前后各1年,护士和急诊科留观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并比较。结果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管理制度调查得分,培养前分别为(86.23±7.15)分及(91.34±3.67)分,培训后分别为(93.45±3.56)分及(98.12±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突击现场观察所有护士的无菌操作率、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合格率分别为66.13%、78.50%、73.81%,培训后显著提升至85.48%、94.39%、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急诊科护士及留观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0.71%、11.97%,显高于培训后0、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认知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培训、降低劳动强度、严格制度等措施,可有效提升其认知程度,降低护士和急诊留观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柏舟;康晶;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医院感染漏报的监测及其评价研究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漏报原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2年1-12月全院21750份出院病历资料,采用STATA 7.0软件对医院感染率、漏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750例出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19例,感染率为1.9%,抽查4596份病历,医院感染440例,漏报21例漏报率为4.8%;医院感染漏报较高的科室分别为IC U、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产科以及心血管科,分别占28.6%、23.8%、14.3%、14.3%、9.5%;医院感染漏报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分别占33.3%、23.8%、19.1%、14.3%;医院感染漏报原因与诊断标准掌握不准确、病原体送检率低、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方法问题以及管理机制等有关。结论医院感染漏报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感染学知识水平与监测方法的提高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是降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的关键,医院感染漏报的监测是评价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指标。

    作者:曹卫平;吕为农;郑君;毛雨;陈宁涛;陶纲;顾红政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