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秀娥;赵新利;李明瑛;王霞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为可行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365例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性别、心功能、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等,对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心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结果心内科1365例老年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7.91%;感染患者心功能减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非单间病房是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刘志远;李玉东;李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病原学分析,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2例口腔颌面部损伤需要接受游离组织皮瓣移植修复手术患者,观察患者SSI发生率,并统计发生SSI的相关因素以及病原学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152例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患者发生SSI 27例,发生率为17.76%;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前的白细胞计数以及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2.96%、革兰阳性菌为29.63%、真菌为7.41%。结论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相关因素与术前白细胞计数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有关,因此应加强患者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加强术后的随访和干预措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
作者:周晓丽;郭福君;李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46例进行分析,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住院天数和使用药物等进行分析,观察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策,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呼吸内科患者中有12例发生VAP ,发生率26.1%;VAP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抑酸剂应用、住院天数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患者发生VAP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为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临床医师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580株流感嗜血菌和185株卡他布兰汉菌进行分析,细菌鉴定采用 VITEK-2 Compact全自动分析系统,药敏检测采用ATBTM HAEMO药敏条,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Cefinase纸片,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流感嗜血菌与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住院患儿,以≤4岁儿童为主,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高发季节分别为春季和冬季;流感嗜血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47.1%、流感嗜血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52.1%,对头孢克洛、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四环素耐药率≥15.0%;流感嗜血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和非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80.0%;卡他布兰汉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52.9%,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8%,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利福平、头孢克洛、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5.0%。结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患儿,检出率受季节变化影响;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流感嗜血菌有较高的β-内酰胺酶检出率,但对临床常用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的敏感性较高。
作者:庄新国;马晓波;张加勤;宋秀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以及感染因素,指导控制和治疗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685例,记录发生感染患者的病例数;对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试验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并研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85例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5例,感染率10.9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3.33%,其次为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及皮肤感染,分别占17.34%、12.00%、8.00%及5.33%;共分离出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43.90%,革兰阴性菌39株占47.56%,真菌7株占8.54%;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真菌对制菌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年龄大、化疗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结论肿瘤化疗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护工作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治疗。
作者:高守宝;台庆阳;怀丽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超声科诊疗过程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12年前超声科诊疗的患者及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制定超声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并于2012年4月起正式施行;选择2011年4月-2012年3月超声科诊疗的38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4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措施实施后对超声科医疗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双手等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7例,感染率为12.21%,观察组无感染病例;控制措施实施后环境微生物监测的细菌菌落数,空气中为(128.63±4.20)CFU/m3,设备表面为(3.86±0.72)CFU/cm2,工作人员手为(2.38±0.40)CFU/cm2;医疗器械消毒的合格率为100.0%。结论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实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陶肖樱;樊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其引起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57363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43例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7363例住院患者中343例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0.60%,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23%、0.55%、1.06%,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痰液中检出多药耐药菌多136株占39.65%,其次为尿液、分泌物,分别占28.28%、19.53%;检出前3位的多药耐药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55.98%、18.66%及5.54%;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分别占39.36%、30.03%及8.45%;目标性监测标本200份,在媒介物中共检出18株多药耐药菌,检出率为9.00%。结论2010-2011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毛惠珍;刘虹;宇文慧;李晓琴;刘秀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选择更适合用于器械预处理浸泡的多酶清洗剂。方法两种不同多酶清洗剂按照说明书进行配置,分别浸泡相同数量、类型的器械,浸泡时间相同,使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测定不同时间的浸泡液中的相对光单位(RLU),以及浸泡过后的器械上的RLU,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种浸泡液中的RLU检测值差异明显,普通多酶浸泡液中的RLU随着时间的延长迅速增长,60min内检测ATP得到的RLU<600,但是90min后检测得到的RLU数值迅速增加至>1000,240min时RLU数值已经>2000;ANIOSYMEDD1多酶浸泡液的增长缓慢,240min内检测ATP得到的RLU值均<600;ANIOSYMEDD1多酶浸泡液使用240min内,浸泡的器械RLU均<2000。结论ANIOSYMEDD1多酶清洗剂是一种理想的预处理清洗剂,既能提高终的清洗效果,有效避免器械间的交叉污染,又能保障人员的安全。
作者:陈静;尹灼;宋丽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伴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为临床该类患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住的120例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HBV阳性60例、HBV阴性60例,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 HBV阳性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其年龄、性别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阳性患者的血清FT3水平为(9.76±1.62)pmol/L ,高于 HBV阴性患者的(7.04±1.05)p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阳性患者的血清TSH水平为(3.12±1.28)mU/L ,低于HBV阴性患者的(4.67±1.48)m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HBV阴性患者相比,精神分裂伴 HBV阳性患者的FT3水平升高、TSH水平降低,表明肝脏损伤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显著,大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该类患者更易形成焦虑、抑郁等精神状况,临床上应密切注意。
作者:韦伟香;彭国军;黄江;田达永;龙源璐;潘桂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究感染及出血患者采用冷沉淀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7月感染及出血患者各21例,均采用冷沉淀治疗方法;出血患者监测其血压、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等指标,感染患者监测其纤维蛋白(Fn)、脉搏、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冷沉淀疗法患者出血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由(31.47±11.65)s降低至(14.98±4.1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计数稍有增加,引流物量由(168±45)m l/h降低至(81±27)m l/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体温由(38.10±0.70)℃降至(37.50±0.40)℃,纤维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且脉搏恢复平稳。结论冷沉淀应用于感染及出血患者治疗中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少输血量和抗菌药物使用量。
作者:李建道;张琼;陈筱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提高对儿童呼吸道感染产ESBLs菌的认识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诊治的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产ESBLs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运用PCR技术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71株产ESBLs细菌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2株、大肠埃希菌39株,检出率分别为47.06%、52.70%;分离的产ESBLs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达100.0%;71株产ESBLs细菌检出耐药基因 SHV型9株、TEM型17株、CTX-M型13株、SHV+ CTX-M 型8株,分别占12.68%、23.94%、18.31%、11.27%。结论产ESBLs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具有多药耐药表型特征,大部分菌株同时携带≥2种ESBLs基因型。
作者:邢金芳;贾莉婷;张霞;赵德华;泰淑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新型毒力基因s as X、p v l存在状况,为预防M RS A医院感染,控制M RS A扩散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5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sasX、pvl基因,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结果73株MRSA sasX基因阳性65株,阳性率89.0%,pvl基因阳性8株,阳性率11.0%;32株MSSA sasX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9.3%,pvl基因阳性24株,阳性率75.0%;MRSA sas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 pvl基因阳性率明显低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SA sasX基因阳性率高于MSSA ,pvl基因阳性率低于MSSA ,MRSA的 sasX基因阳性率高达89.0%,即MRSA既有多耐药特征又带有新型 sasX基因,因此,预防MRSA医院感染是控制MRSA菌扩散的关键。
作者:钟建平;金法祥;王华钧;许文芳;孙小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医院结核病检测实验室现状,为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检测实验室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通过统一下发调查表的形式,对医院实验室基础设施、人员配置及结核病检测项目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xcel表格整理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共调查了267所医院实验室,占全省已注册二级以上医院的60.0%,开展结核病检测的医院有213所,占79.8%;其中25所属于防治所,占11.7%;所有调查的实验室中,符合生物安全二级防护要求的实验室有189个,占70.8%;符合生物安全二级要求的实验室在不同级别医院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P<0.05);符合生物安全二级要求的实验室在二级以上医院和防治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病检测实验室的人员配置在各级医院及防治所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3个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接受过上级部门的培训,培训率为53.1%,其中有专职人员的实验室有63个占44.9%,兼职人员的实验室有50个占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级与三级医院、防治所的室内质量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机构结核病检测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建设、技术人员、检测能力和质量保证方面存在不同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作者:王燕;李学政;于春宝;邓云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积累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12月25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对感染患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ASS6.12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50例川崎病患儿共发生医院感染44例,感染率为17.60%;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33例占75.0%;共检出病原菌70株,革兰阴性杆菌40株占57.14%,革兰阳性菌28株占40.00%,真菌2株占2.86%;年龄、住院时间延长、长时间应用激素及抗菌药物是增加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100.0%敏感。结论川崎病患儿住院期间应强化医院感染的控制,若患儿出现医院感染,应积极进行细菌学监测,同时关注危险因素,并积极进行治疗。
作者:徐华英;徐康;周正可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医院收治的96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96例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31.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6.4%,其次为尿路、血液及肠道感染,分别占27.3%、18.2%及12.1%;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55.6%、革兰阳性菌17株占37.8%、真菌3株占6.6%;住院时间、狼疮活动性、器官损伤程度、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的应用、白细胞含量、补体C3含量、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等是 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免疫力,以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库尔班江·依麦提;武丽君;古丽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评价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明确对于该类手术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1月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项随机对照试验,5940例患者纳入研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与未使用抗菌药物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例特征分布均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术后切口总体感染率2.82%及切口浅部感染率2.25%,较对照组的3.88%及4.36%明显降低( P<0.05),而切口深部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切口浅部感染的发生率,而对预防切口深部感染无实质性效果。
作者:杨杰;何彪;张侠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 U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IC U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给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方法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ICU出院的335例患者,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采用 Excel计算DDDs、AUD、特殊使用级使用率、针剂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病原菌送检率等。结果 ICU出院患者共335例,29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87%;其中235例患者进行临床微生物检查,标本送检率为80.76%;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使用率为34.85%,限制使用级使用率为47.38%,针剂使用率为89.6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23.05 DDDs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多,使用强度分别为24.03 DDDs和13.25 DDDs;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以糖肽类和碳青霉烯类为主,使用强度分别为14.63 DDDs和13.56 DDDs。结论 ICU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使用强度大,需要更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大限度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
作者:吴积升;苏银法;王小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在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疗效观察,为减少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感染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需要进行腹膜透析患者120例进行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庆大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膜炎及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的发生,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鼻拭子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腹膜炎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率分别为8.33%和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和1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鼻拭子病原菌培养结果显示,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常见,革兰阴性细菌以大肠埃希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常见,且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76.67%,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1.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在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疗效显著,明显降低了透析患者腹膜炎、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率。
作者:张宛哲;舒礼良;王建生;赵瑛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不同清洗剂和清洗时间对内镜清洗效果是否有显著影响,以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方法通过三磷酸腺苷荧光检测方法和蛋白质残留方法检测分别使用含酶清洗剂(A组)、碱性清洗剂(B组)和抗菌活性物质的清洗剂(C组),对术后内镜清洗2、5、10 min后内镜表面和活检管腔清洗的效果,各50件样本,测量数据由Excel录入并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3种清洗剂均能够使术后内镜表面和活检管腔清洗的污染物降低90.0%以上,但清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清洗时间条件下,清洗效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洗能够显著性降低临床使用后内镜表面和活检管腔的污染情况,在严格按照规范的清洗操作下不同清洗剂的清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洗2 min后即可达到理想清洗效果。
作者:鲍曼曼;夏致华;章虹霞;林正燕;吕天旻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220例恶性肿瘤经放化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非恶性肿瘤住院患者220例作为对照组,对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和耐药性特征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20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真菌感染42例,感染率为19.1%,220例非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18例,感染率为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2例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率高为54.8%;年龄、临床分期、住院时间、广谱抗菌药物和激素使用等均为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真菌对酮康唑的耐药率高为28.6%,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略低为16.7%。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具有较高的真菌感染率,且真菌感染的发生部位多为呼吸道感染,年龄、临床分期、住院时间等为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用药,较大程度上降低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的真菌感染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冯桂青;许宗磊;肖玉荣;王宝中;张伟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