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研究

邢金芳;贾莉婷;张霞;赵德华;泰淑红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 呼吸道感染, 耐药基因, 耐药表型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提高对儿童呼吸道感染产ESBLs菌的认识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诊治的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产ESBLs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运用PCR技术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71株产ESBLs细菌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2株、大肠埃希菌39株,检出率分别为47.06%、52.70%;分离的产ESBLs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达100.0%;71株产ESBLs细菌检出耐药基因 SHV型9株、TEM型17株、CTX-M型13株、SHV+ CTX-M 型8株,分别占12.68%、23.94%、18.31%、11.27%。结论产ESBLs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具有多药耐药表型特征,大部分菌株同时携带≥2种ESBLs基因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干预措施降低肿瘤患者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研究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MDROs)导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研究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与控制MDROs医院感染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1-12月设为干预前、2012年1-12月设为干预后,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40728例肿瘤患者进行MDROs感染监测,分析感染环节因素,实施过程干预,重点落实MDROs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40728例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39例,感染率0.59%,其中发生 MDROs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0.13%,干预措施的实施使MDROs感染率由干预前的0.18%下降至干预后的0.09%;ICU和肿瘤外科MDROs感染分布率,分别由干预前的75.00%、54.55%下降至干预后的12.50%、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3.33%,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呼吸道感染由41.18%下降至20.00%;干预前检出MDROs以大肠埃希菌及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为主,分别占51.35%、24.33%,干预后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为主,分别占70.00%、25.0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MDROs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时获取信息,尽早实施MDROs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能有效减少肿瘤患者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龚光明;李桃;吴晓燕;周红芳;徐俊炜;张晓芳;蔡晶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切口感染的护理研究

    目的:对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6月接受手术的骨科患者1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198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SSI ,发生率为9.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患者SSI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7%、15.8%、17.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长和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是骨科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论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老年患者要注意采取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医护人员要勤洗手,注意病房的通风和清洁,从而降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SSI的发生。

    作者:沈翠华;刘芳;何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心脏外科患者手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患者手术后感染及其相关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进行心脏及大血管手术患者300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对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67%;感染患者中年龄>60岁的有9例,占81.82%;感染常见的部位为呼吸道,7例占63.64%;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5.46%,革兰阳性菌占27.27%,真菌占27.27%;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24 h输血浆量等是引起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且以呼吸道感染常见,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较多,临床需要密切注意无菌操作及对感染的及时处理。

    作者:张超;高致炳;高建朝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诊科护士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全面了解急诊科护士预防医院感染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期降低患者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医院感染率。方法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管理制度掌握、现场检查护士的无菌操作、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培养等,通过上述调查方法,综合评价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认知的薄弱项目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上述调查项目的结果;同时比较针对性培训前后各1年,护士和急诊科留观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并比较。结果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管理制度调查得分,培养前分别为(86.23±7.15)分及(91.34±3.67)分,培训后分别为(93.45±3.56)分及(98.12±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突击现场观察所有护士的无菌操作率、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合格率分别为66.13%、78.50%、73.81%,培训后显著提升至85.48%、94.39%、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急诊科护士及留观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0.71%、11.97%,显高于培训后0、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认知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培训、降低劳动强度、严格制度等措施,可有效提升其认知程度,降低护士和急诊留观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柏舟;康晶;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ICU留置尿管患者尿路真菌定植与感染的研究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真菌类型和定植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住IC U的81例中段尿培养真菌阳性患者进行分析,并根据真菌菌落计数将其分为定植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真菌类型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1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为58.0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9.62%、8.64%;感染组中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4.84%,而定植组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2.00%;两组患者尿潜血阳性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64.52%、62.00%;在并发尿路细菌及其他部位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并发多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较高,感染组达90.32%、定植组达82.00%;感染组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率高于定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真菌类型与感染状态有关,真菌性尿路感染往往与细菌感染并存,在致病状态下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概率更高,积极预防及治疗,有利于患者全身感染的控制。

    作者:叶宁;骆雪萍;黄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以及感染因素,指导控制和治疗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685例,记录发生感染患者的病例数;对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试验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并研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85例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5例,感染率10.9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3.33%,其次为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及皮肤感染,分别占17.34%、12.00%、8.00%及5.33%;共分离出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43.90%,革兰阴性菌39株占47.56%,真菌7株占8.54%;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真菌对制菌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年龄大、化疗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结论肿瘤化疗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护工作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治疗。

    作者:高守宝;台庆阳;怀丽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受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而对照组则未用,分别在麻醉前和手术结束时用无菌棉签采集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表面标本行细菌学检测;在手术结束时收集钠石灰罐底部10 g钠石灰行细菌学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和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前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细菌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手术结束时,麻醉机吸气端、呼气端和钠石灰的细菌学培养阳性率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5.26%、42.11%和15.79%,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观察组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麻醉机气管插管全麻可增加患者气道感染的机会,通过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及时更换钠石灰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气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亚辉;吕红杰;刘艳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及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抽取2011、2012年住院患者病历各2000份作为非干预组及干预组,通过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对照研究,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3.21±6.10、(1057.25±379.12)元、42.35%,干预组分别为13.59±5.62、(572.43±150.35)元、31.20%,干预组显著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为47.25%,显著高于非干预组2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非干预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使用疗程及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68.27%、71.22%、42.85%及68.74%,干预组分别为90.16%、87.57%、80.40%及89.35%,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围手术期联合用药比例为5.99%,低于非干预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提高了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观念,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

    作者:于卫江;张斌;赵秀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消化内镜消毒后不同存放时间及地点细菌污染监测研究

    目的:对临床使用消化内镜消毒存放后细菌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监测,了解内镜存放后细菌学指标以及不同存放环境对内镜细菌数的影响。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6月对消毒后胃镜、肠镜进行采样检测;随机放置于镜房、镜柜内,存放15、63 h后,再次对内镜进行采样检测;同时,监测镜房、镜柜内温度、湿度,空气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结果存放后内镜共采样174份,细菌超标9份,超标率为5.17%,超标9份均为存放63 h后内镜,存放15 h内镜全部合格,未检出致病菌;镜房空气、物体表面、内镜表面合格率分别为93.60%、97.80%、96.59%,镜柜空气、内镜表面合格率均为100.00%,内镜合格率为93.02%。结论消毒后内镜存放15 h细菌超标率极低,使用前不用再次消毒;若存放时间≥63 h ,则存在细菌数超标,建议使用前应进行消毒,镜房、镜柜均可用于内镜存放,但应对存放条件进行监控。

    作者:陶西萍;薛卫宁;庄贵华;魏晨波;陈蕾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对湿包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脉动真空蒸汽灭菌湿包的成因,寻找改善湿包的方法,以减少湿包率。方法采用不同的承载方式、不同的包装材料将器械、器具进行打包,灭菌前称重,装载上、中、下3层灭菌架,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灭菌后冷却,结合目测法和称重法共同判断湿包率。结果通过称重法判定为湿包的现象仅带棉布的包装材料存在,目测观察判定湿包的为使用双层无纺布、一层SMMMS无纺布和一层湿法无纺布,其比使用棉布为包装材料的数量多;包裹重量为2600~2900g的湿包率高为28.3%;双层SMMMS无纺布采用方盘作为器械承载托盘的方式湿包率高,为88.9%,而采用篮筐+吸水纸的承载方式产生的湿包率低,为20.0%,湿包与灭菌时的装载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置于底层(排气口)容易产生湿包,中间层次之,顶层不容易湿包。结论更换无纺布可能并不是造成湿包的成因,它可能只是使湿包问题暴露出来;使用篮筐加吸水纸的承载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湿包。

    作者:袁园;巢晓萍;孙学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引发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控制感染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肺部感染的35例患者为感染组,余75例为未感染组,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35例,感染率为31.8%;35例感染患者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咳嗽、咳痰的阳性率分别为57.1%、51.4%、48.6%;共培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4%,革兰阳性菌占21.1%,真菌占10.5%;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住院时间、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合并基础疾病有关(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采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发现,年龄(OR=5.791,95% C I=1.704~19.681)、住院时间(OR=4.335,95% C I=1.341~14.017)、肝衰竭(OR=4.338,95% CI=1.012~19.198)、消化道出血(OR=6.909,95% CI=1.643~29.053)、细菌性腹膜炎(OR=5.593,95% CI=1.189~26.311)、肝性脑病(OR=3.939,95% CI=1.162~13.424)、合并基础性疾病(OR=5.259,95% CI=1.602~17.072)是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其危险因素,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作者:杨明;李晓波;马歌;饶慧瑛;魏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钾及炎症因子浓度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4)3种炎症细胞因子和血钾浓度以及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对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为S T EM 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月随机入选行冠脉造影患者120例,其中STEMI患者3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42例、正常冠脉对照组患者40例,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CRF、TNF-α、IL-4以及常规检测血液血钾浓度及观察白细胞计数,对STEMI患者均于12 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观察治疗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STEMI患者血 CRF、TNF-α、IL-4水平显著高于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且入院时STEMI患者白细胞显著升高、血钾浓度显著降低,与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入院时炎症因子和白细胞水平升高,血钾浓度降低可能表明STEMI的发生,对于早期STEMI的辅助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作者:刘晓晨;刘东升;姜立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结核性与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目的:建立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C-反应蛋白(CRP)、腺苷脱氨酶(ADA)、肿瘤标记物及感染相关细胞因子等鉴别手段的联合检测体系,提高临床对于结核性与癌性胸膜炎的诊断能力。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9月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胸腔积液患者86例,将其分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组59例、癌性胸腔积液组27例,均常规进行IGRA检测,同时综合评估并筛选ADA、CRP、白介素-2、4、6、10(IL-2、4、6、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链抗原CA125、糖链抗原CA 15-3等疾病指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组IFN-γ、IL-6含量及ADA水平,分别为(22.2±0.6)、(80.1±46.7)pg/ml及(53.2±9.5)μ/ml ,明显高于癌性胸腔积液组(8.5±2.5)、(34.5±17.4)pg/ml及(18.9±5.0)μ/ml ,CEA明显低于癌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检测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各指标佳界定值为 ADA>40.3 U/ml ,CEA<15.0 ng/ml ,IL-6>47.6 pg/ml ,IFN-γ>13.2 pg/ml;用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IGRA敏感性为72.9%、特异性为84.0%;建立了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联合检测体系,组合效率高的为IGRA+ ADA+CEA联合检测敏感性92.4%、特异性94.5%、准确性93.2%。结论联合诊断可避免单项指标的片面化、绝对化,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李月翠;周晶;李成行;胡伟跃;李进;骆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川崎病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积累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12月25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对感染患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ASS6.12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50例川崎病患儿共发生医院感染44例,感染率为17.60%;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33例占75.0%;共检出病原菌70株,革兰阴性杆菌40株占57.14%,革兰阳性菌28株占40.00%,真菌2株占2.86%;年龄、住院时间延长、长时间应用激素及抗菌药物是增加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100.0%敏感。结论川崎病患儿住院期间应强化医院感染的控制,若患儿出现医院感染,应积极进行细菌学监测,同时关注危险因素,并积极进行治疗。

    作者:徐华英;徐康;周正可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流行性感冒患者病原学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及病原学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性,为流感病毒导致SIRS提供新的证据。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9月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经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的53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其中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者与病原学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53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病毒病原学结果中,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221例占41.62%,新型H1N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135例占25.42%,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52例占28.63%;3种主要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SIRS发生率分别为12.24%、6.21%、7.9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行性感冒患者中以感染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甲型 H1N1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为主,并均有>20%的感染者发生了SIRS ,仍需更大样本量的观察以阐明流行性感冒患者中SIRS的发病规律及特点。

    作者:李际强;陆建荣;谭展鹏;胡聪;刘云涛;罗翌;杨子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效果的荟萃分析

    目的:评价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明确对于该类手术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1月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项随机对照试验,5940例患者纳入研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与未使用抗菌药物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例特征分布均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术后切口总体感染率2.82%及切口浅部感染率2.25%,较对照组的3.88%及4.36%明显降低( P<0.05),而切口深部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切口浅部感染的发生率,而对预防切口深部感染无实质性效果。

    作者:杨杰;何彪;张侠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外排泵adeFGH基因与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 ade FG H的表达与其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2月临床分离的60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BD CRYSTAL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检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药敏系统进行药物敏感试验,PCR检测外排泵基因 adeFG H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痰液及伤口分泌物中分别检出鲍氏不动杆菌51及8株,分别占85.0%、13.3%;科室分布主要为IC 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烧伤科,分别占43.3%、28.3%、10.0%、10.0%;60株鲍氏不动杆菌按药敏结果分为A组全耐药共31株,B组为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其他抗菌药物耐药共13株,C组为耐阿莫西林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敏感,共16株;A组均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 ,B组均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 ,C组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G16株、ade H 3株,未检出 ade F。结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与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无关,外排泵基因 adeG与鲍氏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有关。

    作者:刘双全;张秋桂;张凯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骨伤科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E)在骨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中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与控制骨伤科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各科室住院患者的各类细菌培养标本17109份,病原菌培养鉴定依据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使用美国BD-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的试剂盒进行常规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 )法,结果判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执行,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以百分率表示。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1153株,革兰阳性球菌3773株占33.8%,革兰阴性菌7380株占66.2%;检出PA E 2239株,检出率为20.1%,占革兰阴性菌的30.3%;PAE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3%、15.3%、17.4%、17.6%、27.6%,耐药率为30.0%~40.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达85.0%。结论 PAE是骨伤科患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5年间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根据PAE的生物学特性和骨伤科患者感染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变迁,有效地控制骨伤科患者 PA E感染的发生。

    作者:薛彩霞;李少侠;任宏伟;赵俊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其引起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57363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43例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7363例住院患者中343例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0.60%,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23%、0.55%、1.06%,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痰液中检出多药耐药菌多136株占39.65%,其次为尿液、分泌物,分别占28.28%、19.53%;检出前3位的多药耐药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55.98%、18.66%及5.54%;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分别占39.36%、30.03%及8.45%;目标性监测标本200份,在媒介物中共检出18株多药耐药菌,检出率为9.00%。结论2010-2011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毛惠珍;刘虹;宇文慧;李晓琴;刘秀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HBsAg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情进展及癌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 HBsA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的作用以及对癌变过程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8月390例行肝穿刺或手术切除的 HBV感染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94例HBV慢性感染者、102例肝硬化(LC)和94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 HBsAg与Fas和其配体(FasL)的表达,并分析 HBsAg与Fas、FasL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BV的慢性感染者、LC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HBsAg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2%、60.2%和64.9%,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9.2%、49.0%和58.5%,3组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细胞中F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5%、17.4%和3.2%,肝内淋巴细胞中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1%、57.1%和88.3%,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 HCC患者的表达强度要显著的高于 HBV慢性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与 Fas和 FaSL表达强度存在相关性。结论 HBsAg对 HBV感染相关性患者的各期均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早期主要通过增加肝细胞Fas表达从而诱导肝细胞凋亡的发生,使肝脏的炎症坏死加重,而在后期则主要增加肝细胞 FasL表达以产生免疫逃避,这在肝细胞的癌变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延玲;张怀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