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高守宝;台庆阳;怀丽梅

关键词:肿瘤, 化疗,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以及感染因素,指导控制和治疗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685例,记录发生感染患者的病例数;对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试验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并研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85例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5例,感染率10.9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3.33%,其次为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及皮肤感染,分别占17.34%、12.00%、8.00%及5.33%;共分离出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43.90%,革兰阴性菌39株占47.56%,真菌7株占8.54%;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真菌对制菌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年龄大、化疗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结论肿瘤化疗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护工作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治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医院收治的96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96例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31.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6.4%,其次为尿路、血液及肠道感染,分别占27.3%、18.2%及12.1%;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55.6%、革兰阳性菌17株占37.8%、真菌3株占6.6%;住院时间、狼疮活动性、器官损伤程度、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的应用、白细胞含量、补体C3含量、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等是 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免疫力,以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库尔班江·依麦提;武丽君;古丽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两种不同多酶清洗剂对器械预处理的方法研究

    目的:选择更适合用于器械预处理浸泡的多酶清洗剂。方法两种不同多酶清洗剂按照说明书进行配置,分别浸泡相同数量、类型的器械,浸泡时间相同,使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测定不同时间的浸泡液中的相对光单位(RLU),以及浸泡过后的器械上的RLU,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种浸泡液中的RLU检测值差异明显,普通多酶浸泡液中的RLU随着时间的延长迅速增长,60min内检测ATP得到的RLU<600,但是90min后检测得到的RLU数值迅速增加至>1000,240min时RLU数值已经>2000;ANIOSYMEDD1多酶浸泡液的增长缓慢,240min内检测ATP得到的RLU值均<600;ANIOSYMEDD1多酶浸泡液使用240min内,浸泡的器械RLU均<2000。结论ANIOSYMEDD1多酶清洗剂是一种理想的预处理清洗剂,既能提高终的清洗效果,有效避免器械间的交叉污染,又能保障人员的安全。

    作者:陈静;尹灼;宋丽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肺癌化疗老年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及免疫功能分析

    目的:研究肺癌化疗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和医院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医院进行化疗的老年肺癌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与未感染组124例;对感染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化疗的老年肺癌患者当中有2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7.33%,17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在化疗后1周以内,感染率65.38%,9例患者发生在化疗后2~4周,感染率34.62%;主要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占38.46%、下呼吸道占26.92%和胃肠道占15.38%;26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2株,革兰阴性菌19株,占59.38%,革兰阳性菌9株,占28.12%;真菌4株,占12.50%。结论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可在患者化疗前后给予免疫功能调节治疗和健康干预措施。

    作者:胥桂英;孟月燕;王鲁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1月-2013年8月将152例COPD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胸部影像的改善时间、细菌清除率及血浆炎症因子变化,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42%,对照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胸部影像改善及血浆炎症因子下降明显,细菌清除率为91.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5.26%,对照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3.9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COPD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能够显著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无增加趋势。

    作者:蔺景双;张建;郝兴亮;牛奔;纪艳荣;冯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医护人员健康体检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医护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为有效控制幽门螺杆菌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医院2012年采用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1250名体检人员血清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统计不同组别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250名体检人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2.16%,按性别分组,男性阳性率为64.88%、女性为60.73%,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组,青年组感染阳性率为61.17%、中年组为63.66%、老年组为58.73%,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不同岗位分组,医疗组阳性率为63.81%、护理组为62.15%、后勤组为26.31%,医疗组和护理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医护组和后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罹患不同上消化道疾病医护人员 Hp感染阳性率为72.88%,3种疾病间H 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罹患上消化道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作者:李航;马春燕;李相磊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左卡尼汀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7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染控制、血清中相关炎症介质变化以及超声赘生物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CRP和IL-6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50%和住院时间(11.3±2.7)d,均低于对照组7.89%和(16.8±3.2)d ,且超声检查赘生物缩小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1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显著提高疗效,且降低了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少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作者:卢永艳;陈力;郭莉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46例进行分析,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住院天数和使用药物等进行分析,观察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策,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呼吸内科患者中有12例发生VAP ,发生率26.1%;VAP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抑酸剂应用、住院天数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患者发生VAP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为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临床医师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降钙素原与 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成人细菌性肺炎中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成人细菌性肺炎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评价,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6月进行治疗的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各60例,分别对其进行PCT和CRP联合的检测,将60例细菌性肺炎患者按病情轻重程度分组,统计各组PCT和CRP含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肺炎患者PCT水平细菌性肺炎组为(9.31±4.76)μg/L、病毒性肺炎组(1.30±0.68)μg/L、支原体肺炎组(1.45±0.87)μg/L ;CRP水平细菌性肺炎组为(64.21±16.97)mmol/L 、支原体肺炎组(30.05±10.02)mmol/L、病毒性肺炎组(4.79±1.22)mmol/L ,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患者病情越重,PCT 与CRP的水平也越高。结论 PCT 及CRP的水平与细菌性肺炎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成人细菌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曹校校;李强;陈荣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LRI)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12月1525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患儿的痰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流感嗜血菌的药敏试验采用ATB微生物药敏分析仪,采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43株,分离率为35.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19株占58.75%,革兰阳性菌207株占38.12%,真菌17株占3.13%;检出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分别占24.49%、18.23%、12.52%、9.58%、7.18%、6.81%;前两位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及克林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前3位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及头孢唑林、头孢曲松耐药率高;流感嗜血菌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氧氟沙星、利福平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结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是青岛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不同菌种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各有差异,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春冬;王亚秋;杨丽;蒋玉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治疗脑出血患者微创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6月72例脑出血行微创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6例行全身给药+腰穿后鞘内注射为A组,25例行全身给药+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为B组,11例行全身给药+脑脊液生理盐水置换为C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常规指标差异,治疗期间不同时点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以及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脑脊液各项指标平均值恢复正常,颅内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341,P<0.05),C组氯化钠含量较 A、B两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21,P<0.05);B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点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均为高,C组明显低于 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时间中B组时间短,C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鞘内抗菌药物注射结合全身抗感染治疗能有效治疗颅内感染,其中腰大池置管引流比多次腰穿更能保证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赵修敏;周蕾;吕涌涛;孙先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SICU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 IC U )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从而更合理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入住SICU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标本,使用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 Expression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ICU 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率由2008年的39.3%及27.9%分别增加至2011年的89.9%,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由3.3%增加至20.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由68.9%增加至97.5%,阿米卡星由70.5%增加至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P<0.05);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亚胺培南(R=0.619,P=0.011)、美罗培南(R=0.644,P=0.007)、头孢哌酮/舒巴坦(R=0.448,P=0.008)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R=0.699,P=0.003)的耐药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阿米卡星无显著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增加与大量使用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有关。

    作者:潘熠平;汤展宏;胡军涛;张弛;江家树;陈显峰;覃金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感染及出血患者冷沉淀疗法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感染及出血患者采用冷沉淀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7月感染及出血患者各21例,均采用冷沉淀治疗方法;出血患者监测其血压、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等指标,感染患者监测其纤维蛋白(Fn)、脉搏、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冷沉淀疗法患者出血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由(31.47±11.65)s降低至(14.98±4.1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计数稍有增加,引流物量由(168±45)m l/h降低至(81±27)m l/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体温由(38.10±0.70)℃降至(37.50±0.40)℃,纤维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且脉搏恢复平稳。结论冷沉淀应用于感染及出血患者治疗中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少输血量和抗菌药物使用量。

    作者:李建道;张琼;陈筱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条形码追溯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与应用

    目的:探讨植入型医疗器械全过程追溯的有效管理方法,以确保植入型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规范植入物的准入流程及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管理,采用条形码追溯技术,结合无线网络进行管理。结果自2011年应用追溯系统对植入型器械进行跟踪,记录回收、清洗、打包、灭菌、发放及使用的全过程以来,所有植入型的灭菌质量合格率为100.0%,无1例患者因植入物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结论运用条形码追溯技术提高了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为医院举证倒置提供了有效依据。

    作者:费利萍;毛雅琴;邹春芳;陶新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专科质控小组在降低会阴切口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产科质量持续改进的实施与效果评价,降低会阴切口感染率。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分娩室成立专科质控小组,进行降低会阴切口感染的产科质量持续改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及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1年的产科质量持续改进,会阴切口感染率从改进前的3.78%降低至0.76%;产褥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娩室整体产科质量得到提高,助产士助产技能明显提升。结论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蓉梅;徐嘉;范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正确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7例,采集患者痰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4株占69.66%,革兰阳性球菌12株占6.74%,真菌42株占23.6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阿奇霉素及青霉素G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85.71%及1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氨曲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7.37%、94.94%、97.37%;真菌对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为0。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大,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及降低耐药率。

    作者:席秀娥;赵新利;李明瑛;王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伴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为临床该类患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住的120例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HBV阳性60例、HBV阴性60例,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 HBV阳性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其年龄、性别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阳性患者的血清FT3水平为(9.76±1.62)pmol/L ,高于 HBV阴性患者的(7.04±1.05)p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阳性患者的血清TSH水平为(3.12±1.28)mU/L ,低于HBV阴性患者的(4.67±1.48)m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HBV阴性患者相比,精神分裂伴 HBV阳性患者的FT3水平升高、TSH水平降低,表明肝脏损伤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显著,大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该类患者更易形成焦虑、抑郁等精神状况,临床上应密切注意。

    作者:韦伟香;彭国军;黄江;田达永;龙源璐;潘桂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

    目的:检测2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以便了解该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亚型携带存在状况。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分离到的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16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6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3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为100.0%;共检出4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检出blaTEM16株、blaSHV1株、blaCTX-M-1cluster3株、blaCTX-M-9cluster14株,检出率分别为80.0%、5.0%、15.0%、70.0%,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DHA2株,检出率为10.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OXA-1cluster3株,检出率为15.0%;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每一株均有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少者检出1种,多者同时检出2~4种,且该组菌株blaCTX-M总检出率85.0%。结论产β-内酰胺酶基因是该组大肠埃希菌对β-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海英;王金波;白雅红;张亚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提高对儿童呼吸道感染产ESBLs菌的认识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诊治的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产ESBLs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运用PCR技术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71株产ESBLs细菌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2株、大肠埃希菌39株,检出率分别为47.06%、52.70%;分离的产ESBLs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达100.0%;71株产ESBLs细菌检出耐药基因 SHV型9株、TEM型17株、CTX-M型13株、SHV+ CTX-M 型8株,分别占12.68%、23.94%、18.31%、11.27%。结论产ESBLs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具有多药耐药表型特征,大部分菌株同时携带≥2种ESBLs基因型。

    作者:邢金芳;贾莉婷;张霞;赵德华;泰淑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限制性输液在中毒性休克患者手术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在中毒性休克患者手术中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47例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放性液体复苏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术中补液量和出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入住IC 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为(176.35±43.51)mm Hg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补液量为(1984.28±431.16)m l、术中出血量为(348.72±89.17)m l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时间为(4.39±2.25)d、入住IC U时间为(7.64±3.72)d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5.45%、27.27%,病死率为9.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中应用限制性输液,能更有效纠正脏器组织缺氧,保护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艳萍;李红军;吴亚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对湿包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脉动真空蒸汽灭菌湿包的成因,寻找改善湿包的方法,以减少湿包率。方法采用不同的承载方式、不同的包装材料将器械、器具进行打包,灭菌前称重,装载上、中、下3层灭菌架,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灭菌后冷却,结合目测法和称重法共同判断湿包率。结果通过称重法判定为湿包的现象仅带棉布的包装材料存在,目测观察判定湿包的为使用双层无纺布、一层SMMMS无纺布和一层湿法无纺布,其比使用棉布为包装材料的数量多;包裹重量为2600~2900g的湿包率高为28.3%;双层SMMMS无纺布采用方盘作为器械承载托盘的方式湿包率高,为88.9%,而采用篮筐+吸水纸的承载方式产生的湿包率低,为20.0%,湿包与灭菌时的装载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置于底层(排气口)容易产生湿包,中间层次之,顶层不容易湿包。结论更换无纺布可能并不是造成湿包的成因,它可能只是使湿包问题暴露出来;使用篮筐加吸水纸的承载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湿包。

    作者:袁园;巢晓萍;孙学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