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修敏;周蕾;吕涌涛;孙先义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漏报原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2年1-12月全院21750份出院病历资料,采用STATA 7.0软件对医院感染率、漏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750例出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19例,感染率为1.9%,抽查4596份病历,医院感染440例,漏报21例漏报率为4.8%;医院感染漏报较高的科室分别为IC U、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产科以及心血管科,分别占28.6%、23.8%、14.3%、14.3%、9.5%;医院感染漏报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分别占33.3%、23.8%、19.1%、14.3%;医院感染漏报原因与诊断标准掌握不准确、病原体送检率低、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方法问题以及管理机制等有关。结论医院感染漏报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感染学知识水平与监测方法的提高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是降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的关键,医院感染漏报的监测是评价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指标。
作者:曹卫平;吕为农;郑君;毛雨;陈宁涛;陶纲;顾红政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变化趋势,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1-4月及2013年1-4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比分析Ⅰ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各类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医院2013年1-4月较2011年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86%下降至21.91%;选用品种由10种下降至3种;2011年的186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35例,占72.58%;2013年同期的178例首剂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76例,占98.87%;用药持续时间<48 h的比率由14.20%提高至87.20%;合理使用率由41.94%上升至94.94%。结论2013年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有明显提高,说明法律法规的实施能有效地改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
作者:邵鹏群;李永胜;孟芹芹;杨秀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医院收治的96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96例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31.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6.4%,其次为尿路、血液及肠道感染,分别占27.3%、18.2%及12.1%;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55.6%、革兰阳性菌17株占37.8%、真菌3株占6.6%;住院时间、狼疮活动性、器官损伤程度、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的应用、白细胞含量、补体C3含量、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等是 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免疫力,以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库尔班江·依麦提;武丽君;古丽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全面了解急诊科护士预防医院感染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期降低患者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医院感染率。方法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管理制度掌握、现场检查护士的无菌操作、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培养等,通过上述调查方法,综合评价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认知的薄弱项目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上述调查项目的结果;同时比较针对性培训前后各1年,护士和急诊科留观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并比较。结果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管理制度调查得分,培养前分别为(86.23±7.15)分及(91.34±3.67)分,培训后分别为(93.45±3.56)分及(98.12±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突击现场观察所有护士的无菌操作率、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合格率分别为66.13%、78.50%、73.81%,培训后显著提升至85.48%、94.39%、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急诊科护士及留观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0.71%、11.97%,显高于培训后0、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认知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培训、降低劳动强度、严格制度等措施,可有效提升其认知程度,降低护士和急诊留观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柏舟;康晶;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1236例产妇临床资料,对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2年1236例产妇中9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93%;感染部位主要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手术切口部位、胃肠道,分别占27.45%、22.45%、16.33%、14.29%、11.22%;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长、行剖宫产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产妇医院感染率高,且感染部位成多样性,临床应采取措施控制产妇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沁松;李丽珍;刘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其引起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57363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43例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7363例住院患者中343例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0.60%,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23%、0.55%、1.06%,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痰液中检出多药耐药菌多136株占39.65%,其次为尿液、分泌物,分别占28.28%、19.53%;检出前3位的多药耐药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55.98%、18.66%及5.54%;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分别占39.36%、30.03%及8.45%;目标性监测标本200份,在媒介物中共检出18株多药耐药菌,检出率为9.00%。结论2010-2011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毛惠珍;刘虹;宇文慧;李晓琴;刘秀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门诊及住院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菌株培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药敏分析采用WHONET5.4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1236例尿液标本,培养阳性301例,阳性率24.4%;共检出病原菌323株,革兰阴性菌212株占65.6%,革兰阳性菌103株占31.9%,真菌8株占2.5%;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6.5%和41.3%,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检出率11.8%;M RS A和M RS N E检出率分别为80.0%和65.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50.4%和40.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12.5%;检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1株、泛耐药株2株;检出耐伊曲康唑假丝酵母菌2株。结论尿路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为主,病原菌主要来源于肾病科和IC U ,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彦民;孟存仁;毛菊秀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超声科诊疗过程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12年前超声科诊疗的患者及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制定超声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并于2012年4月起正式施行;选择2011年4月-2012年3月超声科诊疗的38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4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措施实施后对超声科医疗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双手等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7例,感染率为12.21%,观察组无感染病例;控制措施实施后环境微生物监测的细菌菌落数,空气中为(128.63±4.20)CFU/m3,设备表面为(3.86±0.72)CFU/cm2,工作人员手为(2.38±0.40)CFU/cm2;医疗器械消毒的合格率为100.0%。结论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实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陶肖樱;樊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对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6月接受手术的骨科患者1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198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SSI ,发生率为9.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患者SSI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7%、15.8%、17.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长和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是骨科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论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老年患者要注意采取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医护人员要勤洗手,注意病房的通风和清洁,从而降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SSI的发生。
作者:沈翠华;刘芳;何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MDROs)导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研究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与控制MDROs医院感染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1-12月设为干预前、2012年1-12月设为干预后,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40728例肿瘤患者进行MDROs感染监测,分析感染环节因素,实施过程干预,重点落实MDROs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40728例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39例,感染率0.59%,其中发生 MDROs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0.13%,干预措施的实施使MDROs感染率由干预前的0.18%下降至干预后的0.09%;ICU和肿瘤外科MDROs感染分布率,分别由干预前的75.00%、54.55%下降至干预后的12.50%、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3.33%,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呼吸道感染由41.18%下降至20.00%;干预前检出MDROs以大肠埃希菌及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为主,分别占51.35%、24.33%,干预后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为主,分别占70.00%、25.0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MDROs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时获取信息,尽早实施MDROs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能有效减少肿瘤患者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龚光明;李桃;吴晓燕;周红芳;徐俊炜;张晓芳;蔡晶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评价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明确对于该类手术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1月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项随机对照试验,5940例患者纳入研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与未使用抗菌药物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例特征分布均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术后切口总体感染率2.82%及切口浅部感染率2.25%,较对照组的3.88%及4.36%明显降低( P<0.05),而切口深部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切口浅部感染的发生率,而对预防切口深部感染无实质性效果。
作者:杨杰;何彪;张侠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脉动真空蒸汽灭菌湿包的成因,寻找改善湿包的方法,以减少湿包率。方法采用不同的承载方式、不同的包装材料将器械、器具进行打包,灭菌前称重,装载上、中、下3层灭菌架,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灭菌后冷却,结合目测法和称重法共同判断湿包率。结果通过称重法判定为湿包的现象仅带棉布的包装材料存在,目测观察判定湿包的为使用双层无纺布、一层SMMMS无纺布和一层湿法无纺布,其比使用棉布为包装材料的数量多;包裹重量为2600~2900g的湿包率高为28.3%;双层SMMMS无纺布采用方盘作为器械承载托盘的方式湿包率高,为88.9%,而采用篮筐+吸水纸的承载方式产生的湿包率低,为20.0%,湿包与灭菌时的装载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置于底层(排气口)容易产生湿包,中间层次之,顶层不容易湿包。结论更换无纺布可能并不是造成湿包的成因,它可能只是使湿包问题暴露出来;使用篮筐加吸水纸的承载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湿包。
作者:袁园;巢晓萍;孙学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变化趋势,为临床经验性治疗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美国德灵Autoscan4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细菌作鉴定和药敏分析,药敏试验判断标准和结果解释参照CLSI标准,使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009-2012年共分离病原菌80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82株占73.3%,革兰阳性菌2147株占26.7%;2009-2012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47.8%、56.9%、59.5%、55.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35.4%、41.0%、36.7%、41.8%;M RS A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34.6%、34.3%、35.3%、40.8%,M RC N S的检出率分别为80.9%、83.9%、84.6%、79.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2.0%。结论医院临床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虽较2012年Mohnarin报告的数据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趋势明显,应加以重视。
作者:罗柳荣;韦柳华;周定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检测2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以便了解该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亚型携带存在状况。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分离到的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16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6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3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为100.0%;共检出4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检出blaTEM16株、blaSHV1株、blaCTX-M-1cluster3株、blaCTX-M-9cluster14株,检出率分别为80.0%、5.0%、15.0%、70.0%,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DHA2株,检出率为10.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OXA-1cluster3株,检出率为15.0%;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每一株均有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少者检出1种,多者同时检出2~4种,且该组菌株blaCTX-M总检出率85.0%。结论产β-内酰胺酶基因是该组大肠埃希菌对β-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海英;王金波;白雅红;张亚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 ade FG H的表达与其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2月临床分离的60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BD CRYSTAL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检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药敏系统进行药物敏感试验,PCR检测外排泵基因 adeFG H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痰液及伤口分泌物中分别检出鲍氏不动杆菌51及8株,分别占85.0%、13.3%;科室分布主要为IC 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烧伤科,分别占43.3%、28.3%、10.0%、10.0%;60株鲍氏不动杆菌按药敏结果分为A组全耐药共31株,B组为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其他抗菌药物耐药共13株,C组为耐阿莫西林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敏感,共16株;A组均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 ,B组均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 ,C组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G16株、ade H 3株,未检出 ade F。结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与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无关,外排泵基因 adeG与鲍氏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有关。
作者:刘双全;张秋桂;张凯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和胎膜早破并发羊膜腔感染的关系,从而为诊断羊膜腔感染以及预测早产儿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的胎膜早破(PROM )孕妇70例为研究组,正常孕妇50名为对照组,分别行FFN定性检测、CRP检测和胎盘胎膜病理检查,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RP>10 mg/L、FFN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对照组分别为2.00%、4.00%、0,研究组分别为60.00%、71.43%、47.14%,研究组CRP>10 mg/L、FFN阳性和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PROM 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45例,占64.29%;研究组共发生早产儿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37.14%,其中确诊绒毛羊膜炎的45例患者中25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5.55%。结论 CRP和FFN与PROM孕妇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RP和FFN可以提高诊断绒毛羊膜炎和预测早产儿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李喜梅;徐峰;冯泽蛟;赵静;林丽;毛郁蕾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46例进行分析,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住院天数和使用药物等进行分析,观察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策,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呼吸内科患者中有12例发生VAP ,发生率26.1%;VAP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抑酸剂应用、住院天数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患者发生VAP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为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临床医师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411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02例、研究组209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组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患者SSI发生率,并对SSI发生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411例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 2例,发生率为0.48%,对照组患者SSI发生率0.49%,研究组为0.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乳腺癌术后SSI与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无关;两组SSI患者在糖尿病、新辅助化疗、高龄等相关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2例SSI均与术后皮下血肿及皮瓣坏死有关。结论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与年龄、肥胖、糖尿病、术后创面血肿及血清肿等高危因素有关,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无关,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并不增加SSI发生率,同时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可以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带来二次感染、耐药等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振晔;孟可馨;宋向阳;张静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真菌类型和定植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住IC U的81例中段尿培养真菌阳性患者进行分析,并根据真菌菌落计数将其分为定植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真菌类型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1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为58.0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9.62%、8.64%;感染组中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4.84%,而定植组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2.00%;两组患者尿潜血阳性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64.52%、62.00%;在并发尿路细菌及其他部位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并发多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较高,感染组达90.32%、定植组达82.00%;感染组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率高于定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真菌类型与感染状态有关,真菌性尿路感染往往与细菌感染并存,在致病状态下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概率更高,积极预防及治疗,有利于患者全身感染的控制。
作者:叶宁;骆雪萍;黄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LRI)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12月1525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患儿的痰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流感嗜血菌的药敏试验采用ATB微生物药敏分析仪,采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43株,分离率为35.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19株占58.75%,革兰阳性菌207株占38.12%,真菌17株占3.13%;检出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分别占24.49%、18.23%、12.52%、9.58%、7.18%、6.81%;前两位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及克林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前3位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及头孢唑林、头孢曲松耐药率高;流感嗜血菌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氧氟沙星、利福平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结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是青岛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不同菌种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各有差异,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春冬;王亚秋;杨丽;蒋玉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