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条形码追溯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与应用

费利萍;毛雅琴;邹春芳;陶新华

关键词:条形码, 追溯, 植入型医疗器械
摘要:目的:探讨植入型医疗器械全过程追溯的有效管理方法,以确保植入型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规范植入物的准入流程及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管理,采用条形码追溯技术,结合无线网络进行管理。结果自2011年应用追溯系统对植入型器械进行跟踪,记录回收、清洗、打包、灭菌、发放及使用的全过程以来,所有植入型的灭菌质量合格率为100.0%,无1例患者因植入物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结论运用条形码追溯技术提高了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为医院举证倒置提供了有效依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以及感染因素,指导控制和治疗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685例,记录发生感染患者的病例数;对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试验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并研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85例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5例,感染率10.9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3.33%,其次为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及皮肤感染,分别占17.34%、12.00%、8.00%及5.33%;共分离出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43.90%,革兰阴性菌39株占47.56%,真菌7株占8.54%;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真菌对制菌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年龄大、化疗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结论肿瘤化疗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护工作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治疗。

    作者:高守宝;台庆阳;怀丽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LRI)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12月1525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患儿的痰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流感嗜血菌的药敏试验采用ATB微生物药敏分析仪,采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43株,分离率为35.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19株占58.75%,革兰阳性菌207株占38.12%,真菌17株占3.13%;检出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分别占24.49%、18.23%、12.52%、9.58%、7.18%、6.81%;前两位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及克林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前3位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及头孢唑林、头孢曲松耐药率高;流感嗜血菌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氧氟沙星、利福平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结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是青岛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不同菌种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各有差异,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春冬;王亚秋;杨丽;蒋玉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消化内镜消毒后不同存放时间及地点细菌污染监测研究

    目的:对临床使用消化内镜消毒存放后细菌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监测,了解内镜存放后细菌学指标以及不同存放环境对内镜细菌数的影响。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6月对消毒后胃镜、肠镜进行采样检测;随机放置于镜房、镜柜内,存放15、63 h后,再次对内镜进行采样检测;同时,监测镜房、镜柜内温度、湿度,空气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结果存放后内镜共采样174份,细菌超标9份,超标率为5.17%,超标9份均为存放63 h后内镜,存放15 h内镜全部合格,未检出致病菌;镜房空气、物体表面、内镜表面合格率分别为93.60%、97.80%、96.59%,镜柜空气、内镜表面合格率均为100.00%,内镜合格率为93.02%。结论消毒后内镜存放15 h细菌超标率极低,使用前不用再次消毒;若存放时间≥63 h ,则存在细菌数超标,建议使用前应进行消毒,镜房、镜柜均可用于内镜存放,但应对存放条件进行监控。

    作者:陶西萍;薛卫宁;庄贵华;魏晨波;陈蕾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发生肺感染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3±0.5)d、(8.0±2.1)d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并发肺感染患者疗效显著,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董笑影;于新立;郭颖;张梅;魏蔚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优化流程管理对ICU多发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调查优化流程管理前后重症监护病房(IC U )多发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率和感染管理质量,探讨优化流程管理对IC U多发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优化流程管理前IC U收治的102例多发外伤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7月-2013年6月优化流程管理后IC U收治的100例多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以及感染管理质量的改善,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优化流程管理前对照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为7.8%,优化流程管理后观察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为1.0%,实施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流程管理实施前环境布局、无菌技术、消毒隔离、操作规程、医疗废物处置及健康教育覆盖率各项管理质量得分,分别为(98.77±2.68)、(98.21±2.32)、(99.16±2.75)、(97.92±2.18)、(98.63±2.54)及(99.06±1.27)分,实施后分别为(89.93±3.51)、(90.37±3.12)、(92.14±4.03)、(91.07±3.01)、(91.56±2.89)及(91.31±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化流程管理的实施能够降低多发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率,同时能够提升科室感染管理质量。

    作者:白丽萍;范瑾智;徐晓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糖尿病足多药耐药菌感染的耐药性及易感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多药耐药菌(MDROs)的分布及耐药性,初步探讨MDROs易感因素,为临床有效控制MDRMs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57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分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MDROs易感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118例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足分泌物共分离出146株病原菌,其中MDROs检出78株,检出率为53.4%;居前3位的MDROs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肠杆菌属13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分别占16.7%、16.7%、15.3%;MDROs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和氟喹诺酮类敏感,对三代头孢耐药率为23.0%~50.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5.4%,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为8.3%,革兰阳性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均>70.0%,对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耐药率为57.0%~100.0%,多药耐药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28.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糖尿病足溃疡中MDROs耐药性较严重,及时进行正确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播散。

    作者:冀笑燕;王鹏华;褚月颉;金鹏;冯书红;焦娇;李喜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7月9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对其中29例发生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29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2.22%;共检出病原菌1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48%、革兰阳性菌占24.77%、真菌占2.75%;年龄>60岁、GCS评分、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抗菌药物及激素应用、休克是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充分做好入院相关准备且积极预防治疗可降低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娜;张风江;郭敏;程根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及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抽取2011、2012年住院患者病历各2000份作为非干预组及干预组,通过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对照研究,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3.21±6.10、(1057.25±379.12)元、42.35%,干预组分别为13.59±5.62、(572.43±150.35)元、31.20%,干预组显著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为47.25%,显著高于非干预组2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非干预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使用疗程及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68.27%、71.22%、42.85%及68.74%,干预组分别为90.16%、87.57%、80.40%及89.35%,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围手术期联合用药比例为5.99%,低于非干预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提高了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观念,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

    作者:于卫江;张斌;赵秀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聚维酮碘对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消毒效果的监测分析

    目的:为规范口腔诊疗操作行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口腔医疗感染,监测聚维酮碘浸泡法对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的消毒效果。方法2012年1-12月随机选取日常技工室制作的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上颌)30件,用1000~2000 mg/L聚维酮碘浸泡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3 min ,于义齿佩戴时消毒前与消毒后,分别进行采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30件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消毒前每件义齿菌落数范围为16~51 CFU/件,均值为(31.07±10.97)CFU/件,消毒后细菌未检出;共培养出病原菌932株,其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59株、大肠埃希菌25株、肺炎克雷伯菌22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检出率为6.33%、2.68%、2.36%、1.29%,其余均为非致病菌;检出的病原菌分为5大类,革兰阴性杆菌占53.86%,革兰阳性球菌占40.56%,革兰阴性球菌占4.51%,革兰阳性杆菌占0.75%,真菌占0.32%。结论聚维酮碘浸泡法对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表面的消毒方法达到临床消毒灭菌的要求,可有效控制义齿戴入前的潜在细菌污染,保证了医院和患者的医疗安全。

    作者:景娟;晋兴;饶国洲;耶小伟;洪毅;曹义战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贵州省112所医院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112所医院感染控制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贵州省及各地州市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与发生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1月1日-9月30日对112所贵州省各地州市二级以上医院的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部位感染及重点部位感染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医院通过邮件、传真形式上传数据至省质量控制中心,由质量控制中心审核数据后,录入、分析。结果共112所医院参与调查,106所医院参与感染率调查,占94.64%;共调查医院患者44771例,发生医院感染1279例、1349例次,感染率2.84%、例次感染率3.21%;37128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预防用药、治疗用药的平均使用率分别为44.54%、28.91%、71.09%,病原菌送检率19.41%;调查手术患者58598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70例,感染率为1.14%,肺部感染156例感染率为0.27%。结论通过对贵州省各级医院横断面调查,掌握医院感染变化趋势,提示各医疗机构应进一步规范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高病原菌送检率,减少耐药菌发生,认真落实重点部位感染预防相关指南,以降低侵入性操作的感染率。

    作者:冷应蓉;游灿青;李凌竹;刘伟;查筑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毒力基因sasX 、pvl检测研究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新型毒力基因s as X、p v l存在状况,为预防M RS A医院感染,控制M RS A扩散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5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sasX、pvl基因,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结果73株MRSA sasX基因阳性65株,阳性率89.0%,pvl基因阳性8株,阳性率11.0%;32株MSSA sasX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9.3%,pvl基因阳性24株,阳性率75.0%;MRSA sas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 pvl基因阳性率明显低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SA sasX基因阳性率高于MSSA ,pvl基因阳性率低于MSSA ,MRSA的 sasX基因阳性率高达89.0%,即MRSA既有多耐药特征又带有新型 sasX基因,因此,预防MRSA医院感染是控制MRSA菌扩散的关键。

    作者:钟建平;金法祥;王华钧;许文芳;孙小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效果的荟萃分析

    目的:评价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明确对于该类手术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1月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项随机对照试验,5940例患者纳入研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与未使用抗菌药物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例特征分布均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术后切口总体感染率2.82%及切口浅部感染率2.25%,较对照组的3.88%及4.36%明显降低( P<0.05),而切口深部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切口浅部感染的发生率,而对预防切口深部感染无实质性效果。

    作者:杨杰;何彪;张侠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左卡尼汀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7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染控制、血清中相关炎症介质变化以及超声赘生物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CRP和IL-6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50%和住院时间(11.3±2.7)d,均低于对照组7.89%和(16.8±3.2)d ,且超声检查赘生物缩小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1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显著提高疗效,且降低了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少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作者:卢永艳;陈力;郭莉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受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而对照组则未用,分别在麻醉前和手术结束时用无菌棉签采集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表面标本行细菌学检测;在手术结束时收集钠石灰罐底部10 g钠石灰行细菌学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和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前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细菌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手术结束时,麻醉机吸气端、呼气端和钠石灰的细菌学培养阳性率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5.26%、42.11%和15.79%,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观察组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麻醉机气管插管全麻可增加患者气道感染的机会,通过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及时更换钠石灰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气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亚辉;吕红杰;刘艳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条形码追溯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与应用

    目的:探讨植入型医疗器械全过程追溯的有效管理方法,以确保植入型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规范植入物的准入流程及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管理,采用条形码追溯技术,结合无线网络进行管理。结果自2011年应用追溯系统对植入型器械进行跟踪,记录回收、清洗、打包、灭菌、发放及使用的全过程以来,所有植入型的灭菌质量合格率为100.0%,无1例患者因植入物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结论运用条形码追溯技术提高了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为医院举证倒置提供了有效依据。

    作者:费利萍;毛雅琴;邹春芳;陶新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ICU留置尿管患者尿路真菌定植与感染的研究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真菌类型和定植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住IC U的81例中段尿培养真菌阳性患者进行分析,并根据真菌菌落计数将其分为定植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真菌类型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1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为58.0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9.62%、8.64%;感染组中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4.84%,而定植组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2.00%;两组患者尿潜血阳性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64.52%、62.00%;在并发尿路细菌及其他部位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并发多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较高,感染组达90.32%、定植组达82.00%;感染组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率高于定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真菌类型与感染状态有关,真菌性尿路感染往往与细菌感染并存,在致病状态下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概率更高,积极预防及治疗,有利于患者全身感染的控制。

    作者:叶宁;骆雪萍;黄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变化趋势,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1-4月及2013年1-4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比分析Ⅰ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各类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医院2013年1-4月较2011年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86%下降至21.91%;选用品种由10种下降至3种;2011年的186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35例,占72.58%;2013年同期的178例首剂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76例,占98.87%;用药持续时间<48 h的比率由14.20%提高至87.20%;合理使用率由41.94%上升至94.94%。结论2013年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有明显提高,说明法律法规的实施能有效地改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

    作者:邵鹏群;李永胜;孟芹芹;杨秀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引发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控制感染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肺部感染的35例患者为感染组,余75例为未感染组,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35例,感染率为31.8%;35例感染患者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咳嗽、咳痰的阳性率分别为57.1%、51.4%、48.6%;共培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4%,革兰阳性菌占21.1%,真菌占10.5%;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住院时间、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合并基础疾病有关(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采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发现,年龄(OR=5.791,95% C I=1.704~19.681)、住院时间(OR=4.335,95% C I=1.341~14.017)、肝衰竭(OR=4.338,95% CI=1.012~19.198)、消化道出血(OR=6.909,95% CI=1.643~29.053)、细菌性腹膜炎(OR=5.593,95% CI=1.189~26.311)、肝性脑病(OR=3.939,95% CI=1.162~13.424)、合并基础性疾病(OR=5.259,95% CI=1.602~17.072)是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其危险因素,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作者:杨明;李晓波;马歌;饶慧瑛;魏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结核性与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目的:建立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C-反应蛋白(CRP)、腺苷脱氨酶(ADA)、肿瘤标记物及感染相关细胞因子等鉴别手段的联合检测体系,提高临床对于结核性与癌性胸膜炎的诊断能力。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9月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胸腔积液患者86例,将其分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组59例、癌性胸腔积液组27例,均常规进行IGRA检测,同时综合评估并筛选ADA、CRP、白介素-2、4、6、10(IL-2、4、6、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链抗原CA125、糖链抗原CA 15-3等疾病指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组IFN-γ、IL-6含量及ADA水平,分别为(22.2±0.6)、(80.1±46.7)pg/ml及(53.2±9.5)μ/ml ,明显高于癌性胸腔积液组(8.5±2.5)、(34.5±17.4)pg/ml及(18.9±5.0)μ/ml ,CEA明显低于癌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检测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各指标佳界定值为 ADA>40.3 U/ml ,CEA<15.0 ng/ml ,IL-6>47.6 pg/ml ,IFN-γ>13.2 pg/ml;用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IGRA敏感性为72.9%、特异性为84.0%;建立了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联合检测体系,组合效率高的为IGRA+ ADA+CEA联合检测敏感性92.4%、特异性94.5%、准确性93.2%。结论联合诊断可避免单项指标的片面化、绝对化,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李月翠;周晶;李成行;胡伟跃;李进;骆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依托信息化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原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逐床查阅预警病例,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监测患者2186例,实际监测2186例,实查率为100.00%;发生医院感染患者86例、122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93%、例次感染率为5.58%;IC U、血液科、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高,分别为47.62%、26.67%、17.65%,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6.72%;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24%,抗菌药物使用者病原学送检率为40.38%;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率22.22%,送检率43.48%;特殊类抗菌药物使用率3.38%,送检率57.14%;引起医院感染的前3位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0.45%、18.20%、13.93%;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时间仅用12 h。结论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显著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率,应给予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使医院感染管理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张骥;王翀;刘玮;陈京;杨怀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