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对照研究

于卫江;张斌;赵秀莉

关键词:抗菌药物, 干预对照, 围手术期,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及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抽取2011、2012年住院患者病历各2000份作为非干预组及干预组,通过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对照研究,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3.21±6.10、(1057.25±379.12)元、42.35%,干预组分别为13.59±5.62、(572.43±150.35)元、31.20%,干预组显著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为47.25%,显著高于非干预组2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非干预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使用疗程及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68.27%、71.22%、42.85%及68.74%,干预组分别为90.16%、87.57%、80.40%及89.35%,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围手术期联合用药比例为5.99%,低于非干预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提高了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观念,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洁净手术室保洁员职业防护调查与管理

    目的:了解洁净手术室保洁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危害认知率、职业防护合格率,以便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减少保洁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16名洁净手术室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保洁人员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16名保洁员对保洁工具分区使用和终末处置、消毒剂正确配置和使用、医疗废物收集及保存要求的认知率较高,分别为93.75%、87.50%、81.25%;手术室保洁员对锐器刺伤可导致血源性传染病、医疗废物具有危险性的认知率较高,分别为56.25%、43.75%,对锐器刺伤后伤口正确处理方法的认知率为0;对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防护合格率低。结论手术室管理者有必要对保洁员采取培训、教育、监督、指导等干预对策,提高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及职业防护认知水平。

    作者:张红梅;柴艳红;薛海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ICU中心静脉置管血流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CVC-RBF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 U中发生导管相关性真菌血流感染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CVC-RBFI临床特点和主要生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CVC-RBFI患者基础疾病前4位分别为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腹部疾病,分别占34.9%、19.0%、14.3%、14.3%;诱发因素主要有广谱抗菌药物使用>5 d、静脉营养≥10 d、中心静脉导管留置>5 d等,其分别占96.8%、95.2%、93.7%;共检出真菌63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占41.27%,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8.7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细菌菌血症、APACH EⅡ评分>18分是CVC-RBF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 CVC-RBFI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病死率高,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及真菌药敏监测、及早撤除医源性侵入因素,可以改善CVC-RBFI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俊杰;黄芸菲;裘晓慧;金雨虹;石林惠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及 C-反应蛋白检测羊膜腔感染诊断与预后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和胎膜早破并发羊膜腔感染的关系,从而为诊断羊膜腔感染以及预测早产儿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的胎膜早破(PROM )孕妇70例为研究组,正常孕妇50名为对照组,分别行FFN定性检测、CRP检测和胎盘胎膜病理检查,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RP>10 mg/L、FFN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对照组分别为2.00%、4.00%、0,研究组分别为60.00%、71.43%、47.14%,研究组CRP>10 mg/L、FFN阳性和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PROM 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45例,占64.29%;研究组共发生早产儿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37.14%,其中确诊绒毛羊膜炎的45例患者中25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5.55%。结论 CRP和FFN与PROM孕妇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RP和FFN可以提高诊断绒毛羊膜炎和预测早产儿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李喜梅;徐峰;冯泽蛟;赵静;林丽;毛郁蕾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变化趋势,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1-4月及2013年1-4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比分析Ⅰ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各类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医院2013年1-4月较2011年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86%下降至21.91%;选用品种由10种下降至3种;2011年的186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35例,占72.58%;2013年同期的178例首剂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76例,占98.87%;用药持续时间<48 h的比率由14.20%提高至87.20%;合理使用率由41.94%上升至94.94%。结论2013年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有明显提高,说明法律法规的实施能有效地改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

    作者:邵鹏群;李永胜;孟芹芹;杨秀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术后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2月75例腰椎术后迟发性椎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相关感染指标、影像学评价、功能评价方面的变化,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术后14 d拆线,平均住院34 d;术前、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在 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影像学评价显示,治疗3、6个月后优良率,分别为89.33%、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功能评价显示,治疗6、12个月后优良率,分别为90.67%、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术后迟发性椎间隙感染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樊渊;成文;高跃翔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耐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20株耐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方法20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2012年1-6月医院住院患者的痰液样本,采用改良的 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活性,再用PCR法检测A~D类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结果20株肺炎克雷伯菌经改良的Hodge试验检测均有碳青霉烯酶活性,均检出 TEM-1和 K PC-2型β-内酰胺酶基因,出现 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 TCC→ATC突变(氨基酸序列S→I),第87位密码子GAC→GGC突变(氨基酸序列D→G )。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携带 K PC-2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存在 gyrA基因QRDR区突变,其是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相同疑似医院感染。

    作者:郑红波;黄东标;王祥德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依托信息化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原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逐床查阅预警病例,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监测患者2186例,实际监测2186例,实查率为100.00%;发生医院感染患者86例、122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93%、例次感染率为5.58%;IC U、血液科、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高,分别为47.62%、26.67%、17.65%,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6.72%;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24%,抗菌药物使用者病原学送检率为40.38%;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率22.22%,送检率43.48%;特殊类抗菌药物使用率3.38%,送检率57.14%;引起医院感染的前3位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0.45%、18.20%、13.93%;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时间仅用12 h。结论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显著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率,应给予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使医院感染管理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张骥;王翀;刘玮;陈京;杨怀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川崎病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积累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12月25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对感染患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ASS6.12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50例川崎病患儿共发生医院感染44例,感染率为17.60%;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33例占75.0%;共检出病原菌70株,革兰阴性杆菌40株占57.14%,革兰阳性菌28株占40.00%,真菌2株占2.86%;年龄、住院时间延长、长时间应用激素及抗菌药物是增加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100.0%敏感。结论川崎病患儿住院期间应强化医院感染的控制,若患儿出现医院感染,应积极进行细菌学监测,同时关注危险因素,并积极进行治疗。

    作者:徐华英;徐康;周正可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发生肺感染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3±0.5)d、(8.0±2.1)d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并发肺感染患者疗效显著,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董笑影;于新立;郭颖;张梅;魏蔚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预防控制措施的监测分析

    目的:评价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多种预防干预措施实施的有效作用。方法对医院2011年(干预前)、2012年(干预后)各898名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依据医院2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数据直报系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锐器伤分别发生56、29人次,发生率分别为6.2%、3.2%,上报率为33.9%、55.2%;实习生和护士发生锐器伤所占比例较高,干预前分别为10.8%、8.2%,干预后为5.5%、4.2%;干预前手术室锐器伤发生多,占42.8%;其次为普通病房占39.3%,干预后普通病房锐器伤发生多,占34.5%,其次为手术室、IC U均为24.1%,其他科室均为14.2%;干预前后锐器伤发生以整理及传递手术器械多,分别占19.6%及20.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多种干预措施,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预防控制作用。

    作者:相立英;佟青;藏东钰;白璐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的预防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主要原因以及相关防护措施实施,以提高其防范手术室血源性感染的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9月135名血源性感染的手术室医护人员资料,分析其感染疾病类型以及感染途径,并根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设计的职业暴露调查问卷并结合医院的相关实际情况,设计手术室血源性感染的调查问卷。结果135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途径中,110人被锐气割伤、刺伤,占81.48%;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是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的主要疾病,分别占61.48%、20.00%、10.37%;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中大多数未重视日常工作的防护措施,严格戴手套进行操作的人员少14人,占10.37%,而偶尔戴手套甚至不戴手套的医护人员约占70.00%。结论血源性感染是手术室医务人员感染中主要的感染,预防血源性感染对手术室医务人员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勤;陈静;李群;刘贵琴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结核性与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目的:建立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C-反应蛋白(CRP)、腺苷脱氨酶(ADA)、肿瘤标记物及感染相关细胞因子等鉴别手段的联合检测体系,提高临床对于结核性与癌性胸膜炎的诊断能力。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9月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胸腔积液患者86例,将其分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组59例、癌性胸腔积液组27例,均常规进行IGRA检测,同时综合评估并筛选ADA、CRP、白介素-2、4、6、10(IL-2、4、6、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链抗原CA125、糖链抗原CA 15-3等疾病指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组IFN-γ、IL-6含量及ADA水平,分别为(22.2±0.6)、(80.1±46.7)pg/ml及(53.2±9.5)μ/ml ,明显高于癌性胸腔积液组(8.5±2.5)、(34.5±17.4)pg/ml及(18.9±5.0)μ/ml ,CEA明显低于癌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检测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各指标佳界定值为 ADA>40.3 U/ml ,CEA<15.0 ng/ml ,IL-6>47.6 pg/ml ,IFN-γ>13.2 pg/ml;用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IGRA敏感性为72.9%、特异性为84.0%;建立了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联合检测体系,组合效率高的为IGRA+ ADA+CEA联合检测敏感性92.4%、特异性94.5%、准确性93.2%。结论联合诊断可避免单项指标的片面化、绝对化,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李月翠;周晶;李成行;胡伟跃;李进;骆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正确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7例,采集患者痰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4株占69.66%,革兰阳性球菌12株占6.74%,真菌42株占23.6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阿奇霉素及青霉素G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85.71%及1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氨曲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7.37%、94.94%、97.37%;真菌对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为0。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大,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及降低耐药率。

    作者:席秀娥;赵新利;李明瑛;王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特点,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与耐药性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12月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采用K-B法对4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差异将其分成普通组23株(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和泛耐药组17株,对40株细菌利用 PCR法扩增耐药相关基因,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普通组23株占57.5%,泛耐药组17株占42.5%,普通组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8.7%、0、8.7%、4.3%,泛耐药组耐药率分别为94.1%、52.9%、100.0%、100.0%、100.0%,两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组V IM、aac(6′)-Ⅰb、aac(6′)-Ⅱ、ant(2′)-Ⅰ基因检出率分别为0、100.0%、100.0%、52.2%,泛耐药组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7.1%、70.6%、70.6%、100.0%,两组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是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之一,OprD2表达缺失与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不是细菌耐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决定性因素;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季铵类、双胍类消毒剂耐药。

    作者:陈璐;查筑红;冷应蓉;程永素;黄冰;罗光英;王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门诊及住院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菌株培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药敏分析采用WHONET5.4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1236例尿液标本,培养阳性301例,阳性率24.4%;共检出病原菌323株,革兰阴性菌212株占65.6%,革兰阳性菌103株占31.9%,真菌8株占2.5%;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6.5%和41.3%,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检出率11.8%;M RS A和M RS N E检出率分别为80.0%和65.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50.4%和40.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12.5%;检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1株、泛耐药株2株;检出耐伊曲康唑假丝酵母菌2株。结论尿路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为主,病原菌主要来源于肾病科和IC U ,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彦民;孟存仁;毛菊秀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毒力基因sasX 、pvl检测研究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新型毒力基因s as X、p v l存在状况,为预防M RS A医院感染,控制M RS A扩散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5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sasX、pvl基因,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结果73株MRSA sasX基因阳性65株,阳性率89.0%,pvl基因阳性8株,阳性率11.0%;32株MSSA sasX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9.3%,pvl基因阳性24株,阳性率75.0%;MRSA sas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 pvl基因阳性率明显低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SA sasX基因阳性率高于MSSA ,pvl基因阳性率低于MSSA ,MRSA的 sasX基因阳性率高达89.0%,即MRSA既有多耐药特征又带有新型 sasX基因,因此,预防MRSA医院感染是控制MRSA菌扩散的关键。

    作者:钟建平;金法祥;王华钧;许文芳;孙小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提高对儿童呼吸道感染产ESBLs菌的认识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诊治的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产ESBLs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运用PCR技术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71株产ESBLs细菌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2株、大肠埃希菌39株,检出率分别为47.06%、52.70%;分离的产ESBLs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达100.0%;71株产ESBLs细菌检出耐药基因 SHV型9株、TEM型17株、CTX-M型13株、SHV+ CTX-M 型8株,分别占12.68%、23.94%、18.31%、11.27%。结论产ESBLs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具有多药耐药表型特征,大部分菌株同时携带≥2种ESBLs基因型。

    作者:邢金芳;贾莉婷;张霞;赵德华;泰淑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指标变化研究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的相关性,并探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10-2013年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50名健康体验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清 Hp-lgG抗体,同时对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进行检测,分析 Hp感染与血脂的相关性,并分析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血清 H p-Ig G抗体阳性率研究组为78.0%,对照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研究组TC、Fg、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IgG抗体阳性表达者的TG、TC、Fg、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 Hp感染的治疗采用联合用药具有良好效果。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p感染同血浆 TG、TC、Fg、CRP水平具有相关性,及时治疗Hp感染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秀芹;孟昭昀;高明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46例进行分析,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住院天数和使用药物等进行分析,观察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策,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呼吸内科患者中有12例发生VAP ,发生率26.1%;VAP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抑酸剂应用、住院天数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患者发生VAP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为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临床医师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流感嗜血菌及卡他布兰汉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580株流感嗜血菌和185株卡他布兰汉菌进行分析,细菌鉴定采用 VITEK-2 Compact全自动分析系统,药敏检测采用ATBTM HAEMO药敏条,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Cefinase纸片,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流感嗜血菌与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住院患儿,以≤4岁儿童为主,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高发季节分别为春季和冬季;流感嗜血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47.1%、流感嗜血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52.1%,对头孢克洛、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四环素耐药率≥15.0%;流感嗜血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和非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80.0%;卡他布兰汉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52.9%,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8%,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利福平、头孢克洛、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5.0%。结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患儿,检出率受季节变化影响;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流感嗜血菌有较高的β-内酰胺酶检出率,但对临床常用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的敏感性较高。

    作者:庄新国;马晓波;张加勤;宋秀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