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查筑红;冷应蓉;程永素;黄冰;罗光英;王敏
目的:了解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及病原学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性,为流感病毒导致SIRS提供新的证据。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9月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经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的53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其中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者与病原学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53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病毒病原学结果中,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221例占41.62%,新型H1N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135例占25.42%,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52例占28.63%;3种主要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SIRS发生率分别为12.24%、6.21%、7.9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行性感冒患者中以感染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甲型 H1N1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为主,并均有>20%的感染者发生了SIRS ,仍需更大样本量的观察以阐明流行性感冒患者中SIRS的发病规律及特点。
作者:李际强;陆建荣;谭展鹏;胡聪;刘云涛;罗翌;杨子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医院收治的96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96例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31.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6.4%,其次为尿路、血液及肠道感染,分别占27.3%、18.2%及12.1%;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55.6%、革兰阳性菌17株占37.8%、真菌3株占6.6%;住院时间、狼疮活动性、器官损伤程度、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的应用、白细胞含量、补体C3含量、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等是 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免疫力,以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库尔班江·依麦提;武丽君;古丽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评价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多种预防干预措施实施的有效作用。方法对医院2011年(干预前)、2012年(干预后)各898名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依据医院2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数据直报系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锐器伤分别发生56、29人次,发生率分别为6.2%、3.2%,上报率为33.9%、55.2%;实习生和护士发生锐器伤所占比例较高,干预前分别为10.8%、8.2%,干预后为5.5%、4.2%;干预前手术室锐器伤发生多,占42.8%;其次为普通病房占39.3%,干预后普通病房锐器伤发生多,占34.5%,其次为手术室、IC U均为24.1%,其他科室均为14.2%;干预前后锐器伤发生以整理及传递手术器械多,分别占19.6%及20.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多种干预措施,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预防控制作用。
作者:相立英;佟青;藏东钰;白璐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158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试验菌株均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58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检出14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占70.83%,革兰阳性菌40株占27.78%,真菌2株占1.3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低为1.96%,其次为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92%、13.73%,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7.50%、80.00%、77.50%。结论及时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有利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制定有效治疗方案,不仅可降低老年患者感染的发生及病死率,而且能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周云芳;丁汀;王双虎;叶菊芬;邹晓华;吴明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E)在骨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中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与控制骨伤科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各科室住院患者的各类细菌培养标本17109份,病原菌培养鉴定依据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使用美国BD-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的试剂盒进行常规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 )法,结果判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执行,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以百分率表示。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1153株,革兰阳性球菌3773株占33.8%,革兰阴性菌7380株占66.2%;检出PA E 2239株,检出率为20.1%,占革兰阴性菌的30.3%;PAE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3%、15.3%、17.4%、17.6%、27.6%,耐药率为30.0%~40.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达85.0%。结论 PAE是骨伤科患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5年间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根据PAE的生物学特性和骨伤科患者感染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变迁,有效地控制骨伤科患者 PA E感染的发生。
作者:薛彩霞;李少侠;任宏伟;赵俊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 IC U )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从而更合理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入住SICU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标本,使用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 Expression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ICU 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率由2008年的39.3%及27.9%分别增加至2011年的89.9%,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由3.3%增加至20.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由68.9%增加至97.5%,阿米卡星由70.5%增加至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P<0.05);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亚胺培南(R=0.619,P=0.011)、美罗培南(R=0.644,P=0.007)、头孢哌酮/舒巴坦(R=0.448,P=0.008)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R=0.699,P=0.003)的耐药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阿米卡星无显著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增加与大量使用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有关。
作者:潘熠平;汤展宏;胡军涛;张弛;江家树;陈显峰;覃金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在中毒性休克患者手术中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47例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放性液体复苏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术中补液量和出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入住IC 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为(176.35±43.51)mm Hg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补液量为(1984.28±431.16)m l、术中出血量为(348.72±89.17)m l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时间为(4.39±2.25)d、入住IC U时间为(7.64±3.72)d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5.45%、27.27%,病死率为9.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中应用限制性输液,能更有效纠正脏器组织缺氧,保护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艳萍;李红军;吴亚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真菌类型和定植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住IC U的81例中段尿培养真菌阳性患者进行分析,并根据真菌菌落计数将其分为定植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真菌类型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1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为58.0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9.62%、8.64%;感染组中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4.84%,而定植组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2.00%;两组患者尿潜血阳性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64.52%、62.00%;在并发尿路细菌及其他部位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并发多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较高,感染组达90.32%、定植组达82.00%;感染组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率高于定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C U 留置尿管患者尿路真菌类型与感染状态有关,真菌性尿路感染往往与细菌感染并存,在致病状态下并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概率更高,积极预防及治疗,有利于患者全身感染的控制。
作者:叶宁;骆雪萍;黄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及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抽取2011、2012年住院患者病历各2000份作为非干预组及干预组,通过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对照研究,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3.21±6.10、(1057.25±379.12)元、42.35%,干预组分别为13.59±5.62、(572.43±150.35)元、31.20%,干预组显著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为47.25%,显著高于非干预组2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非干预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使用疗程及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68.27%、71.22%、42.85%及68.74%,干预组分别为90.16%、87.57%、80.40%及89.35%,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围手术期联合用药比例为5.99%,低于非干预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提高了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观念,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
作者:于卫江;张斌;赵秀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对孕妇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为孕妇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2月孕妇妊娠期宫内细菌感染82例、病毒感染84例、正常孕妇85名,分别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血清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N)水平及PCT检测结果,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细菌感染组孕妇WBC、CRP、IL-6、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病毒组,病毒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孕妇PC T阳性率86.6%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的17.9%与对照组的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C T 对细菌感染诊断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其他检测项目。结论 PC T对孕妇细菌感染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且速度快,准确度高,可作为孕妇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李雪梅;白文娟;柳芬芬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脉动真空蒸汽灭菌湿包的成因,寻找改善湿包的方法,以减少湿包率。方法采用不同的承载方式、不同的包装材料将器械、器具进行打包,灭菌前称重,装载上、中、下3层灭菌架,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灭菌后冷却,结合目测法和称重法共同判断湿包率。结果通过称重法判定为湿包的现象仅带棉布的包装材料存在,目测观察判定湿包的为使用双层无纺布、一层SMMMS无纺布和一层湿法无纺布,其比使用棉布为包装材料的数量多;包裹重量为2600~2900g的湿包率高为28.3%;双层SMMMS无纺布采用方盘作为器械承载托盘的方式湿包率高,为88.9%,而采用篮筐+吸水纸的承载方式产生的湿包率低,为20.0%,湿包与灭菌时的装载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置于底层(排气口)容易产生湿包,中间层次之,顶层不容易湿包。结论更换无纺布可能并不是造成湿包的成因,它可能只是使湿包问题暴露出来;使用篮筐加吸水纸的承载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湿包。
作者:袁园;巢晓萍;孙学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112所医院感染控制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贵州省及各地州市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与发生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1月1日-9月30日对112所贵州省各地州市二级以上医院的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部位感染及重点部位感染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医院通过邮件、传真形式上传数据至省质量控制中心,由质量控制中心审核数据后,录入、分析。结果共112所医院参与调查,106所医院参与感染率调查,占94.64%;共调查医院患者44771例,发生医院感染1279例、1349例次,感染率2.84%、例次感染率3.21%;37128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预防用药、治疗用药的平均使用率分别为44.54%、28.91%、71.09%,病原菌送检率19.41%;调查手术患者58598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70例,感染率为1.14%,肺部感染156例感染率为0.27%。结论通过对贵州省各级医院横断面调查,掌握医院感染变化趋势,提示各医疗机构应进一步规范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高病原菌送检率,减少耐药菌发生,认真落实重点部位感染预防相关指南,以降低侵入性操作的感染率。
作者:冷应蓉;游灿青;李凌竹;刘伟;查筑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580株流感嗜血菌和185株卡他布兰汉菌进行分析,细菌鉴定采用 VITEK-2 Compact全自动分析系统,药敏检测采用ATBTM HAEMO药敏条,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Cefinase纸片,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流感嗜血菌与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住院患儿,以≤4岁儿童为主,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高发季节分别为春季和冬季;流感嗜血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47.1%、流感嗜血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52.1%,对头孢克洛、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四环素耐药率≥15.0%;流感嗜血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和非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80.0%;卡他布兰汉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52.9%,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8%,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利福平、头孢克洛、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5.0%。结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患儿,检出率受季节变化影响;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流感嗜血菌有较高的β-内酰胺酶检出率,但对临床常用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的敏感性较高。
作者:庄新国;马晓波;张加勤;宋秀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提高对儿童呼吸道感染产ESBLs菌的认识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诊治的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产ESBLs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运用PCR技术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71株产ESBLs细菌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2株、大肠埃希菌39株,检出率分别为47.06%、52.70%;分离的产ESBLs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达100.0%;71株产ESBLs细菌检出耐药基因 SHV型9株、TEM型17株、CTX-M型13株、SHV+ CTX-M 型8株,分别占12.68%、23.94%、18.31%、11.27%。结论产ESBLs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具有多药耐药表型特征,大部分菌株同时携带≥2种ESBLs基因型。
作者:邢金芳;贾莉婷;张霞;赵德华;泰淑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新型毒力基因s as X、p v l存在状况,为预防M RS A医院感染,控制M RS A扩散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5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sasX、pvl基因,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结果73株MRSA sasX基因阳性65株,阳性率89.0%,pvl基因阳性8株,阳性率11.0%;32株MSSA sasX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9.3%,pvl基因阳性24株,阳性率75.0%;MRSA sas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 pvl基因阳性率明显低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SA sasX基因阳性率高于MSSA ,pvl基因阳性率低于MSSA ,MRSA的 sasX基因阳性率高达89.0%,即MRSA既有多耐药特征又带有新型 sasX基因,因此,预防MRSA医院感染是控制MRSA菌扩散的关键。
作者:钟建平;金法祥;王华钧;许文芳;孙小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发生肺感染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3±0.5)d、(8.0±2.1)d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并发肺感染患者疗效显著,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董笑影;于新立;郭颖;张梅;魏蔚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病原学分析,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2例口腔颌面部损伤需要接受游离组织皮瓣移植修复手术患者,观察患者SSI发生率,并统计发生SSI的相关因素以及病原学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152例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患者发生SSI 27例,发生率为17.76%;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前的白细胞计数以及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2.96%、革兰阳性菌为29.63%、真菌为7.41%。结论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相关因素与术前白细胞计数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有关,因此应加强患者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加强术后的随访和干预措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
作者:周晓丽;郭福君;李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股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OFFIF)术后早期感染保留内固定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10月股骨开放性骨折行OFFIF术后发生早期感染的患者24例,在未改变内固定的前提下进行清创、冲洗引流及抗感染治疗。结果16例患者拔管后伤口愈合出院,4例患者行二次清创、冲洗引流后伤口愈合出院,2例患者行3次清创、冲洗引流后伤口愈合出院,仅有2例患者伤口未能及时愈合,在积极换药和中药口服1个月后伤口愈合;随访5个月~3年,平均10.5个月;24例患者中,20例伤口完全愈合未复发,愈合率为83.3%。结论 OFFIF术后早期感染在保留内固定物的前提下,进行清创、冲洗引流及抗感染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杨利斌;董玉珍;杨素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分析引发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控制感染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肺部感染的35例患者为感染组,余75例为未感染组,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35例,感染率为31.8%;35例感染患者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咳嗽、咳痰的阳性率分别为57.1%、51.4%、48.6%;共培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4%,革兰阳性菌占21.1%,真菌占10.5%;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住院时间、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合并基础疾病有关(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采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发现,年龄(OR=5.791,95% C I=1.704~19.681)、住院时间(OR=4.335,95% C I=1.341~14.017)、肝衰竭(OR=4.338,95% CI=1.012~19.198)、消化道出血(OR=6.909,95% CI=1.643~29.053)、细菌性腹膜炎(OR=5.593,95% CI=1.189~26.311)、肝性脑病(OR=3.939,95% CI=1.162~13.424)、合并基础性疾病(OR=5.259,95% CI=1.602~17.072)是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其危险因素,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作者:杨明;李晓波;马歌;饶慧瑛;魏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率。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呼吸内科收治的82例呼吸系统感染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将单因素自变量进行赋值,再对多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l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2例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感染因素有:自身呼吸系统功能降低、体内真菌生长繁殖、侵入性操作、护理措施不完善、吸烟、微量元素缺乏等,其中自身呼吸系统功能降低79例占96.34%,真菌感染66例占80.49%、侵入性操作22例占26.83%、护理措施不完善20例占24.39%、吸烟16例占19.51%、微量元素缺乏11例占13.41%。结论呼吸内科老年患者诱发感染的因素众多,及时、有效预防措施,是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张风林;袁亚军;蔡海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