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保留内固定物治疗效果分析

杨利斌;董玉珍;杨素敏

关键词:股骨, 开放性骨折, 内固定, 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OFFIF)术后早期感染保留内固定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10月股骨开放性骨折行OFFIF术后发生早期感染的患者24例,在未改变内固定的前提下进行清创、冲洗引流及抗感染治疗。结果16例患者拔管后伤口愈合出院,4例患者行二次清创、冲洗引流后伤口愈合出院,2例患者行3次清创、冲洗引流后伤口愈合出院,仅有2例患者伤口未能及时愈合,在积极换药和中药口服1个月后伤口愈合;随访5个月~3年,平均10.5个月;24例患者中,20例伤口完全愈合未复发,愈合率为83.3%。结论 OFFIF术后早期感染在保留内固定物的前提下,进行清创、冲洗引流及抗感染治疗效果良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实验室结核病检测能力与生物安全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结核病检测实验室现状,为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检测实验室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通过统一下发调查表的形式,对医院实验室基础设施、人员配置及结核病检测项目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xcel表格整理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共调查了267所医院实验室,占全省已注册二级以上医院的60.0%,开展结核病检测的医院有213所,占79.8%;其中25所属于防治所,占11.7%;所有调查的实验室中,符合生物安全二级防护要求的实验室有189个,占70.8%;符合生物安全二级要求的实验室在不同级别医院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P<0.05);符合生物安全二级要求的实验室在二级以上医院和防治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病检测实验室的人员配置在各级医院及防治所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3个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接受过上级部门的培训,培训率为53.1%,其中有专职人员的实验室有63个占44.9%,兼职人员的实验室有50个占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级与三级医院、防治所的室内质量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机构结核病检测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建设、技术人员、检测能力和质量保证方面存在不同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作者:王燕;李学政;于春宝;邓云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循证干预在PICC置管期感染控制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循证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期应用及效果,指导改善 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行PICC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50例患者为常规干预组,2012年3月-2013年3月50例患者为循证干预组,常规干预组给予PICC常规干预,循证干预组给予循证干预模式指导下的PICC循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干预满意度。结果 PICC置管并发症循证干预组患者发生1例,发生率为2.00%,常规干预组患者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0%,循证干预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1个月后,循证干预组患者焦虑标准分降至(44.46±3.52)分,抑郁标准分为(44.26±3.16)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焦虑、抑郁标准分;循证干预组患者干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常规干预组92.00%。结论循证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使其焦虑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干预满意度提高。

    作者:郑小冬;于轶群;韩晓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为可行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365例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性别、心功能、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等,对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心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结果心内科1365例老年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7.91%;感染患者心功能减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非单间病房是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刘志远;李玉东;李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ICU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 U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IC U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给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方法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ICU出院的335例患者,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采用 Excel计算DDDs、AUD、特殊使用级使用率、针剂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病原菌送检率等。结果 ICU出院患者共335例,29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87%;其中235例患者进行临床微生物检查,标本送检率为80.76%;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使用率为34.85%,限制使用级使用率为47.38%,针剂使用率为89.6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23.05 DDDs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多,使用强度分别为24.03 DDDs和13.25 DDDs;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以糖肽类和碳青霉烯类为主,使用强度分别为14.63 DDDs和13.56 DDDs。结论 ICU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使用强度大,需要更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大限度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

    作者:吴积升;苏银法;王小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NICU早产儿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和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C U )早产儿肺炎克雷伯菌的医院感染发生、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其细菌耐药性,以降低医院感染率及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方法收集N IC U自2008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早产儿87例,对发生医院感染早产儿的临床症状、治疗方式、细菌耐药性以及转归等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共收治早产儿患儿1581例,其中87例早产儿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感染率为5.5%;87例早产儿中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2例占48.3%,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率100.0%,静脉营养输注76例占87.4%;76例早产儿治疗好转出院,9例死亡,病死率为10.3%;共培养出105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痰液标本检出58株占55.2%,血液标本检出36株占34.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均为100.0%;共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42株,检出率为40.0%。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是N IC 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耐药菌比例较高,容易造成重症感染,应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率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邵波;胡小红;陆国平;李素芳;卫叶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降钙素原对孕妇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对孕妇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为孕妇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2月孕妇妊娠期宫内细菌感染82例、病毒感染84例、正常孕妇85名,分别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血清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N)水平及PCT检测结果,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细菌感染组孕妇WBC、CRP、IL-6、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病毒组,病毒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孕妇PC T阳性率86.6%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的17.9%与对照组的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C T 对细菌感染诊断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其他检测项目。结论 PC T对孕妇细菌感染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且速度快,准确度高,可作为孕妇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李雪梅;白文娟;柳芬芬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不同清洗方法对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清洗效果的研究

    目的:探讨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批量清洗的流程和方法,提高器械清洗质量及工作效率。方法将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1650根随机分为试验组850根和对照组800根,分别采用手工预处理+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管腔清洗架机械批量清洗和手工清洗+超声清洗机清洗两种方法,比较两组器械清洗后的返洗率、干燥合格率以及批量处理时间、工作人员满意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器械返洗率试验组为1.88%、对照组为11.87%;干燥合格率试验组为99.41%、对照组为86.37%;试验组单人批量处置50根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时间为(30.35±1.16)min ,较对照组(65.87±1.54)min缩短;工作人员对不同清洗方法满意率试验组为98.26%、对照组为68.1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手工预处理+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管腔清洗架进行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的机械批量清洗,提高了器械清洗质量及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

    作者:刘启华;冷萍;赵蕾;韩玉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流行性感冒患者病原学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及病原学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性,为流感病毒导致SIRS提供新的证据。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9月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经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的53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其中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者与病原学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53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病毒病原学结果中,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221例占41.62%,新型H1N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135例占25.42%,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52例占28.63%;3种主要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SIRS发生率分别为12.24%、6.21%、7.9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行性感冒患者中以感染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甲型 H1N1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为主,并均有>20%的感染者发生了SIRS ,仍需更大样本量的观察以阐明流行性感冒患者中SIRS的发病规律及特点。

    作者:李际强;陆建荣;谭展鹏;胡聪;刘云涛;罗翌;杨子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不同清洗方法对腹腔镜手术器械灭菌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清洗方法对腹腔镜手术器械清洗和灭菌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2月使用后的腹腔镜手术器械2499件,将其随机分为A组833件、B组833件、C组833件,分别采用单纯手工清洗方法、手工加酶清洗方法、加酶超声清洗方法,清洗效果监测采用目测检查,3组器械均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灭菌后采用营养琼脂培养法对腹腔镜手术器械进行细菌学检测,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洗效果合格率A、B、C 3组分别为93.9%、97.4%、100.0%,C组清洗合格率明显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器械灭菌后A、B、C 3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依次为95.7%、97.2%、100.0%,C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明显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多酶清洗显著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清洗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张瑾;王立霞;孙秋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PDCA法在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PDCA法在控制手术室感染方面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推广PDCA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1年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进行手术的4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1-2012年采用 PDCA管理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室空气菌落数研究组为(17.24±10.53)CFU/m3,对照组为(73.17±16.34)CFU/m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为2.22%、对照组为5.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竟( P<0.05);Ⅰ、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分别为0.90%、2.15%、9.76%;对照组为3.76%、6.31%、10.53%,两组Ⅰ、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室采用PDC A管理法,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翠荣;李晓东;于玲;陈强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优化流程管理对ICU多发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调查优化流程管理前后重症监护病房(IC U )多发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率和感染管理质量,探讨优化流程管理对IC U多发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优化流程管理前IC U收治的102例多发外伤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7月-2013年6月优化流程管理后IC U收治的100例多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以及感染管理质量的改善,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优化流程管理前对照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为7.8%,优化流程管理后观察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为1.0%,实施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流程管理实施前环境布局、无菌技术、消毒隔离、操作规程、医疗废物处置及健康教育覆盖率各项管理质量得分,分别为(98.77±2.68)、(98.21±2.32)、(99.16±2.75)、(97.92±2.18)、(98.63±2.54)及(99.06±1.27)分,实施后分别为(89.93±3.51)、(90.37±3.12)、(92.14±4.03)、(91.07±3.01)、(91.56±2.89)及(91.31±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化流程管理的实施能够降低多发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率,同时能够提升科室感染管理质量。

    作者:白丽萍;范瑾智;徐晓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发生肺感染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3±0.5)d、(8.0±2.1)d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并发肺感染患者疗效显著,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董笑影;于新立;郭颖;张梅;魏蔚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降低早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调查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在气管切开使用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使用效果,以降低早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方法将2012年1-12月入住ICU、行气管切开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并机械通气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常规吸引组)和观察组(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组)各23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早发VAP发生率及吸引量,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早发VAP发生率观察组为13.04%、对照组3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天数观察组为(8.29±4.26)、(22.10±12.903)、(6.73±1.78)d,对照组为(10.95±4.75)、(32.38±17.4)、(9.35±2.21)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观察组较对照组有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每日声门下吸引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在临床使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降低早发VAP的发生。

    作者:张美琪;王黎梅;步惠琴;贾利霞;邹翼霜;张红燕;徐笑月;郁慧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及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抽取2011、2012年住院患者病历各2000份作为非干预组及干预组,通过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对照研究,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3.21±6.10、(1057.25±379.12)元、42.35%,干预组分别为13.59±5.62、(572.43±150.35)元、31.20%,干预组显著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为47.25%,显著高于非干预组2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非干预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使用疗程及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68.27%、71.22%、42.85%及68.74%,干预组分别为90.16%、87.57%、80.40%及89.35%,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围手术期联合用药比例为5.99%,低于非干预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提高了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观念,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

    作者:于卫江;张斌;赵秀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1月-2013年8月将152例COPD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胸部影像的改善时间、细菌清除率及血浆炎症因子变化,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42%,对照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胸部影像改善及血浆炎症因子下降明显,细菌清除率为91.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5.26%,对照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3.9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COPD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能够显著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无增加趋势。

    作者:蔺景双;张建;郝兴亮;牛奔;纪艳荣;冯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条形码追溯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与应用

    目的:探讨植入型医疗器械全过程追溯的有效管理方法,以确保植入型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规范植入物的准入流程及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管理,采用条形码追溯技术,结合无线网络进行管理。结果自2011年应用追溯系统对植入型器械进行跟踪,记录回收、清洗、打包、灭菌、发放及使用的全过程以来,所有植入型的灭菌质量合格率为100.0%,无1例患者因植入物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结论运用条形码追溯技术提高了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为医院举证倒置提供了有效依据。

    作者:费利萍;毛雅琴;邹春芳;陶新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左卡尼汀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7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染控制、血清中相关炎症介质变化以及超声赘生物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CRP和IL-6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50%和住院时间(11.3±2.7)d,均低于对照组7.89%和(16.8±3.2)d ,且超声检查赘生物缩小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1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显著提高疗效,且降低了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少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作者:卢永艳;陈力;郭莉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切口感染的护理研究

    目的:对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6月接受手术的骨科患者1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198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SSI ,发生率为9.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患者SSI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7%、15.8%、17.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长和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是骨科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论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老年患者要注意采取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医护人员要勤洗手,注意病房的通风和清洁,从而降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SSI的发生。

    作者:沈翠华;刘芳;何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分析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158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试验菌株均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58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检出14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占70.83%,革兰阳性菌40株占27.78%,真菌2株占1.3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低为1.96%,其次为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92%、13.73%,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7.50%、80.00%、77.50%。结论及时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有利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制定有效治疗方案,不仅可降低老年患者感染的发生及病死率,而且能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周云芳;丁汀;王双虎;叶菊芬;邹晓华;吴明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改进内镜清洗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检测冲洗后内镜不同部位的有菌率,比较清洗方法改进前后的清洗效果。方法对《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酶处理和刷洗的方法进行改进,刷洗时调整大小螺旋的方向,并在清洗剂中初洗;刷洗手法从直刷改为螺旋式刷洗;延长冲洗时间,流程改进前后采集内镜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改进后采集不同清洗阶段的标本进行A T P值测定,以检测清洗效果。结果内镜有菌率45°孔道高为48.0%、90°孔道次之为44.0%、镜表低为20.0%,不同部位有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进清洗方法前细菌阳性率为34.5%,改进后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离体后-预处理-初洗后(酶洗后)-冲洗后污染物下降明显,提高了内镜清洗的清洁度。结论流程改进后清洗内镜效果优于流程改进前。

    作者:焦莉莉;吕艳伟;白晓东;刘俊凯;金砚萍;陆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