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清洗方法对腹腔镜手术器械灭菌效果的影响

张瑾;王立霞;孙秋峰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器械, 清洗方法, 灭菌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清洗方法对腹腔镜手术器械清洗和灭菌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2月使用后的腹腔镜手术器械2499件,将其随机分为A组833件、B组833件、C组833件,分别采用单纯手工清洗方法、手工加酶清洗方法、加酶超声清洗方法,清洗效果监测采用目测检查,3组器械均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灭菌后采用营养琼脂培养法对腹腔镜手术器械进行细菌学检测,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洗效果合格率A、B、C 3组分别为93.9%、97.4%、100.0%,C组清洗合格率明显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器械灭菌后A、B、C 3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依次为95.7%、97.2%、100.0%,C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明显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多酶清洗显著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清洗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医院收治的96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96例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31.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6.4%,其次为尿路、血液及肠道感染,分别占27.3%、18.2%及12.1%;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55.6%、革兰阳性菌17株占37.8%、真菌3株占6.6%;住院时间、狼疮活动性、器官损伤程度、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的应用、白细胞含量、补体C3含量、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等是 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免疫力,以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库尔班江·依麦提;武丽君;古丽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受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而对照组则未用,分别在麻醉前和手术结束时用无菌棉签采集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表面标本行细菌学检测;在手术结束时收集钠石灰罐底部10 g钠石灰行细菌学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和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前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细菌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手术结束时,麻醉机吸气端、呼气端和钠石灰的细菌学培养阳性率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5.26%、42.11%和15.79%,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观察组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麻醉机气管插管全麻可增加患者气道感染的机会,通过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及时更换钠石灰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气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亚辉;吕红杰;刘艳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外排泵adeFGH基因与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 ade FG H的表达与其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2月临床分离的60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BD CRYSTAL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检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药敏系统进行药物敏感试验,PCR检测外排泵基因 adeFG H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痰液及伤口分泌物中分别检出鲍氏不动杆菌51及8株,分别占85.0%、13.3%;科室分布主要为IC 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烧伤科,分别占43.3%、28.3%、10.0%、10.0%;60株鲍氏不动杆菌按药敏结果分为A组全耐药共31株,B组为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其他抗菌药物耐药共13株,C组为耐阿莫西林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敏感,共16株;A组均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 ,B组均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 ,C组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G16株、ade H 3株,未检出 ade F。结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与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无关,外排泵基因 adeG与鲍氏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有关。

    作者:刘双全;张秋桂;张凯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优化流程管理对ICU多发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调查优化流程管理前后重症监护病房(IC U )多发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率和感染管理质量,探讨优化流程管理对IC U多发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优化流程管理前IC U收治的102例多发外伤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7月-2013年6月优化流程管理后IC U收治的100例多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以及感染管理质量的改善,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优化流程管理前对照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为7.8%,优化流程管理后观察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为1.0%,实施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流程管理实施前环境布局、无菌技术、消毒隔离、操作规程、医疗废物处置及健康教育覆盖率各项管理质量得分,分别为(98.77±2.68)、(98.21±2.32)、(99.16±2.75)、(97.92±2.18)、(98.63±2.54)及(99.06±1.27)分,实施后分别为(89.93±3.51)、(90.37±3.12)、(92.14±4.03)、(91.07±3.01)、(91.56±2.89)及(91.31±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化流程管理的实施能够降低多发外伤患者伤口感染率,同时能够提升科室感染管理质量。

    作者:白丽萍;范瑾智;徐晓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及 C-反应蛋白检测羊膜腔感染诊断与预后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和胎膜早破并发羊膜腔感染的关系,从而为诊断羊膜腔感染以及预测早产儿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的胎膜早破(PROM )孕妇70例为研究组,正常孕妇50名为对照组,分别行FFN定性检测、CRP检测和胎盘胎膜病理检查,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RP>10 mg/L、FFN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对照组分别为2.00%、4.00%、0,研究组分别为60.00%、71.43%、47.14%,研究组CRP>10 mg/L、FFN阳性和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PROM 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45例,占64.29%;研究组共发生早产儿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37.14%,其中确诊绒毛羊膜炎的45例患者中25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5.55%。结论 CRP和FFN与PROM孕妇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RP和FFN可以提高诊断绒毛羊膜炎和预测早产儿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李喜梅;徐峰;冯泽蛟;赵静;林丽;毛郁蕾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超声科诊疗中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

    目的:探讨超声科诊疗过程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12年前超声科诊疗的患者及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制定超声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并于2012年4月起正式施行;选择2011年4月-2012年3月超声科诊疗的38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4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措施实施后对超声科医疗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双手等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7例,感染率为12.21%,观察组无感染病例;控制措施实施后环境微生物监测的细菌菌落数,空气中为(128.63±4.20)CFU/m3,设备表面为(3.86±0.72)CFU/cm2,工作人员手为(2.38±0.40)CFU/cm2;医疗器械消毒的合格率为100.0%。结论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实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陶肖樱;樊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对湿包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脉动真空蒸汽灭菌湿包的成因,寻找改善湿包的方法,以减少湿包率。方法采用不同的承载方式、不同的包装材料将器械、器具进行打包,灭菌前称重,装载上、中、下3层灭菌架,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灭菌后冷却,结合目测法和称重法共同判断湿包率。结果通过称重法判定为湿包的现象仅带棉布的包装材料存在,目测观察判定湿包的为使用双层无纺布、一层SMMMS无纺布和一层湿法无纺布,其比使用棉布为包装材料的数量多;包裹重量为2600~2900g的湿包率高为28.3%;双层SMMMS无纺布采用方盘作为器械承载托盘的方式湿包率高,为88.9%,而采用篮筐+吸水纸的承载方式产生的湿包率低,为20.0%,湿包与灭菌时的装载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置于底层(排气口)容易产生湿包,中间层次之,顶层不容易湿包。结论更换无纺布可能并不是造成湿包的成因,它可能只是使湿包问题暴露出来;使用篮筐加吸水纸的承载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湿包。

    作者:袁园;巢晓萍;孙学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骨伤科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E)在骨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中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与控制骨伤科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各科室住院患者的各类细菌培养标本17109份,病原菌培养鉴定依据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使用美国BD-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的试剂盒进行常规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 )法,结果判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执行,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以百分率表示。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1153株,革兰阳性球菌3773株占33.8%,革兰阴性菌7380株占66.2%;检出PA E 2239株,检出率为20.1%,占革兰阴性菌的30.3%;PAE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3%、15.3%、17.4%、17.6%、27.6%,耐药率为30.0%~40.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达85.0%。结论 PAE是骨伤科患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5年间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根据PAE的生物学特性和骨伤科患者感染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变迁,有效地控制骨伤科患者 PA E感染的发生。

    作者:薛彩霞;李少侠;任宏伟;赵俊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切口感染的护理研究

    目的:对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6月接受手术的骨科患者1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198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SSI ,发生率为9.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患者SSI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7%、15.8%、17.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长和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是骨科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论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老年患者要注意采取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医护人员要勤洗手,注意病房的通风和清洁,从而降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SSI的发生。

    作者:沈翠华;刘芳;何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诊科护士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全面了解急诊科护士预防医院感染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期降低患者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医院感染率。方法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管理制度掌握、现场检查护士的无菌操作、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培养等,通过上述调查方法,综合评价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认知的薄弱项目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上述调查项目的结果;同时比较针对性培训前后各1年,护士和急诊科留观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并比较。结果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管理制度调查得分,培养前分别为(86.23±7.15)分及(91.34±3.67)分,培训后分别为(93.45±3.56)分及(98.12±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突击现场观察所有护士的无菌操作率、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合格率分别为66.13%、78.50%、73.81%,培训后显著提升至85.48%、94.39%、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急诊科护士及留观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0.71%、11.97%,显高于培训后0、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认知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培训、降低劳动强度、严格制度等措施,可有效提升其认知程度,降低护士和急诊留观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柏舟;康晶;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康复科患者的医院感染临床资料,旨在寻找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以期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4月医院康复科入住患者52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月份、年龄发生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菌群分布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240例康复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25例,感染率6.2%;年龄≤10岁及≥70岁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均为7.9%;共分离出病原菌8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占20.0%,革兰阴性菌50株占62.4%,真菌14株占17.6%,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多,分别占18.7%、13.7%。结论康复科患者存在医院感染发生因素,采取必要的对策可以预防或降低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徐云霞;周泉;朱静芳;欧阳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流感嗜血菌及卡他布兰汉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580株流感嗜血菌和185株卡他布兰汉菌进行分析,细菌鉴定采用 VITEK-2 Compact全自动分析系统,药敏检测采用ATBTM HAEMO药敏条,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Cefinase纸片,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流感嗜血菌与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住院患儿,以≤4岁儿童为主,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高发季节分别为春季和冬季;流感嗜血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47.1%、流感嗜血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52.1%,对头孢克洛、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四环素耐药率≥15.0%;流感嗜血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和非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80.0%;卡他布兰汉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52.9%,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8%,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利福平、头孢克洛、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5.0%。结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患儿,检出率受季节变化影响;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流感嗜血菌有较高的β-内酰胺酶检出率,但对临床常用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的敏感性较高。

    作者:庄新国;马晓波;张加勤;宋秀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1236例产妇临床资料,对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2年1236例产妇中9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93%;感染部位主要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手术切口部位、胃肠道,分别占27.45%、22.45%、16.33%、14.29%、11.22%;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长、行剖宫产及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产妇医院感染率高,且感染部位成多样性,临床应采取措施控制产妇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沁松;李丽珍;刘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变化趋势,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1-4月及2013年1-4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比分析Ⅰ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各类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医院2013年1-4月较2011年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86%下降至21.91%;选用品种由10种下降至3种;2011年的186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35例,占72.58%;2013年同期的178例首剂用在术前30 min~2 h的176例,占98.87%;用药持续时间<48 h的比率由14.20%提高至87.20%;合理使用率由41.94%上升至94.94%。结论2013年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有明显提高,说明法律法规的实施能有效地改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

    作者:邵鹏群;李永胜;孟芹芹;杨秀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循证干预在PICC置管期感染控制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循证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期应用及效果,指导改善 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行PICC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50例患者为常规干预组,2012年3月-2013年3月50例患者为循证干预组,常规干预组给予PICC常规干预,循证干预组给予循证干预模式指导下的PICC循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干预满意度。结果 PICC置管并发症循证干预组患者发生1例,发生率为2.00%,常规干预组患者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0%,循证干预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1个月后,循证干预组患者焦虑标准分降至(44.46±3.52)分,抑郁标准分为(44.26±3.16)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焦虑、抑郁标准分;循证干预组患者干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常规干预组92.00%。结论循证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使其焦虑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干预满意度提高。

    作者:郑小冬;于轶群;韩晓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ICU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 U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IC U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给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方法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ICU出院的335例患者,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采用 Excel计算DDDs、AUD、特殊使用级使用率、针剂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病原菌送检率等。结果 ICU出院患者共335例,29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87%;其中235例患者进行临床微生物检查,标本送检率为80.76%;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使用率为34.85%,限制使用级使用率为47.38%,针剂使用率为89.6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23.05 DDDs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多,使用强度分别为24.03 DDDs和13.25 DDDs;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以糖肽类和碳青霉烯类为主,使用强度分别为14.63 DDDs和13.56 DDDs。结论 ICU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使用强度大,需要更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大限度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

    作者:吴积升;苏银法;王小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感染及出血患者冷沉淀疗法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感染及出血患者采用冷沉淀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7月感染及出血患者各21例,均采用冷沉淀治疗方法;出血患者监测其血压、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等指标,感染患者监测其纤维蛋白(Fn)、脉搏、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冷沉淀疗法患者出血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由(31.47±11.65)s降低至(14.98±4.1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计数稍有增加,引流物量由(168±45)m l/h降低至(81±27)m l/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体温由(38.10±0.70)℃降至(37.50±0.40)℃,纤维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且脉搏恢复平稳。结论冷沉淀应用于感染及出血患者治疗中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少输血量和抗菌药物使用量。

    作者:李建道;张琼;陈筱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PDCA法在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PDCA法在控制手术室感染方面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推广PDCA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1年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进行手术的4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1-2012年采用 PDCA管理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室空气菌落数研究组为(17.24±10.53)CFU/m3,对照组为(73.17±16.34)CFU/m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为2.22%、对照组为5.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竟( P<0.05);Ⅰ、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分别为0.90%、2.15%、9.76%;对照组为3.76%、6.31%、10.53%,两组Ⅰ、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室采用PDC A管理法,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翠荣;李晓东;于玲;陈强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限制性输液在中毒性休克患者手术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在中毒性休克患者手术中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47例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放性液体复苏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术中补液量和出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入住IC 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为(176.35±43.51)mm Hg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补液量为(1984.28±431.16)m l、术中出血量为(348.72±89.17)m l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时间为(4.39±2.25)d、入住IC U时间为(7.64±3.72)d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5.45%、27.27%,病死率为9.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中应用限制性输液,能更有效纠正脏器组织缺氧,保护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艳萍;李红军;吴亚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提高对儿童呼吸道感染产ESBLs菌的认识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诊治的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产ESBLs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运用PCR技术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71株产ESBLs细菌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2株、大肠埃希菌39株,检出率分别为47.06%、52.70%;分离的产ESBLs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达100.0%;71株产ESBLs细菌检出耐药基因 SHV型9株、TEM型17株、CTX-M型13株、SHV+ CTX-M 型8株,分别占12.68%、23.94%、18.31%、11.27%。结论产ESBLs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具有多药耐药表型特征,大部分菌株同时携带≥2种ESBLs基因型。

    作者:邢金芳;贾莉婷;张霞;赵德华;泰淑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