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际强;陆建荣;谭展鹏;胡聪;刘云涛;罗翌;杨子峰
目的:检测冲洗后内镜不同部位的有菌率,比较清洗方法改进前后的清洗效果。方法对《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酶处理和刷洗的方法进行改进,刷洗时调整大小螺旋的方向,并在清洗剂中初洗;刷洗手法从直刷改为螺旋式刷洗;延长冲洗时间,流程改进前后采集内镜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改进后采集不同清洗阶段的标本进行A T P值测定,以检测清洗效果。结果内镜有菌率45°孔道高为48.0%、90°孔道次之为44.0%、镜表低为20.0%,不同部位有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进清洗方法前细菌阳性率为34.5%,改进后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离体后-预处理-初洗后(酶洗后)-冲洗后污染物下降明显,提高了内镜清洗的清洁度。结论流程改进后清洗内镜效果优于流程改进前。
作者:焦莉莉;吕艳伟;白晓东;刘俊凯;金砚萍;陆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在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疗效观察,为减少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感染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需要进行腹膜透析患者120例进行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庆大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膜炎及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的发生,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鼻拭子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腹膜炎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率分别为8.33%和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和1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鼻拭子病原菌培养结果显示,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常见,革兰阴性细菌以大肠埃希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常见,且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76.67%,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1.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在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疗效显著,明显降低了透析患者腹膜炎、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率。
作者:张宛哲;舒礼良;王建生;赵瑛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研究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4)3种炎症细胞因子和血钾浓度以及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对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为S T EM 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月随机入选行冠脉造影患者120例,其中STEMI患者3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42例、正常冠脉对照组患者40例,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CRF、TNF-α、IL-4以及常规检测血液血钾浓度及观察白细胞计数,对STEMI患者均于12 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观察治疗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STEMI患者血 CRF、TNF-α、IL-4水平显著高于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且入院时STEMI患者白细胞显著升高、血钾浓度显著降低,与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入院时炎症因子和白细胞水平升高,血钾浓度降低可能表明STEMI的发生,对于早期STEMI的辅助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作者:刘晓晨;刘东升;姜立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CVC-RBF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 U中发生导管相关性真菌血流感染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CVC-RBFI临床特点和主要生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CVC-RBFI患者基础疾病前4位分别为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腹部疾病,分别占34.9%、19.0%、14.3%、14.3%;诱发因素主要有广谱抗菌药物使用>5 d、静脉营养≥10 d、中心静脉导管留置>5 d等,其分别占96.8%、95.2%、93.7%;共检出真菌63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占41.27%,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8.7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细菌菌血症、APACH EⅡ评分>18分是CVC-RBF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 CVC-RBFI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病死率高,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及真菌药敏监测、及早撤除医源性侵入因素,可以改善CVC-RBFI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俊杰;黄芸菲;裘晓慧;金雨虹;石林惠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 U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IC U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给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方法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ICU出院的335例患者,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采用 Excel计算DDDs、AUD、特殊使用级使用率、针剂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病原菌送检率等。结果 ICU出院患者共335例,29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87%;其中235例患者进行临床微生物检查,标本送检率为80.76%;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使用率为34.85%,限制使用级使用率为47.38%,针剂使用率为89.6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23.05 DDDs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多,使用强度分别为24.03 DDDs和13.25 DDDs;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以糖肽类和碳青霉烯类为主,使用强度分别为14.63 DDDs和13.56 DDDs。结论 ICU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使用强度大,需要更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大限度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
作者:吴积升;苏银法;王小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多药耐药菌(MDROs)的分布及耐药性,初步探讨MDROs易感因素,为临床有效控制MDRMs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57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分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MDROs易感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118例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足分泌物共分离出146株病原菌,其中MDROs检出78株,检出率为53.4%;居前3位的MDROs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肠杆菌属13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分别占16.7%、16.7%、15.3%;MDROs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和氟喹诺酮类敏感,对三代头孢耐药率为23.0%~50.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5.4%,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为8.3%,革兰阳性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均>70.0%,对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耐药率为57.0%~100.0%,多药耐药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28.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糖尿病足溃疡中MDROs耐药性较严重,及时进行正确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播散。
作者:冀笑燕;王鹏华;褚月颉;金鹏;冯书红;焦娇;李喜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LRI)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12月1525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患儿的痰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流感嗜血菌的药敏试验采用ATB微生物药敏分析仪,采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43株,分离率为35.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19株占58.75%,革兰阳性菌207株占38.12%,真菌17株占3.13%;检出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分别占24.49%、18.23%、12.52%、9.58%、7.18%、6.81%;前两位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及克林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前3位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及头孢唑林、头孢曲松耐药率高;流感嗜血菌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氧氟沙星、利福平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结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是青岛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不同菌种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各有差异,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春冬;王亚秋;杨丽;蒋玉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超声科诊疗过程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12年前超声科诊疗的患者及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制定超声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并于2012年4月起正式施行;选择2011年4月-2012年3月超声科诊疗的38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4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措施实施后对超声科医疗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双手等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7例,感染率为12.21%,观察组无感染病例;控制措施实施后环境微生物监测的细菌菌落数,空气中为(128.63±4.20)CFU/m3,设备表面为(3.86±0.72)CFU/cm2,工作人员手为(2.38±0.40)CFU/cm2;医疗器械消毒的合格率为100.0%。结论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实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陶肖樱;樊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率。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呼吸内科收治的82例呼吸系统感染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将单因素自变量进行赋值,再对多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l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2例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感染因素有:自身呼吸系统功能降低、体内真菌生长繁殖、侵入性操作、护理措施不完善、吸烟、微量元素缺乏等,其中自身呼吸系统功能降低79例占96.34%,真菌感染66例占80.49%、侵入性操作22例占26.83%、护理措施不完善20例占24.39%、吸烟16例占19.51%、微量元素缺乏11例占13.41%。结论呼吸内科老年患者诱发感染的因素众多,及时、有效预防措施,是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张风林;袁亚军;蔡海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411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02例、研究组209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组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患者SSI发生率,并对SSI发生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411例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 2例,发生率为0.48%,对照组患者SSI发生率0.49%,研究组为0.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乳腺癌术后SSI与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无关;两组SSI患者在糖尿病、新辅助化疗、高龄等相关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2例SSI均与术后皮下血肿及皮瓣坏死有关。结论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与年龄、肥胖、糖尿病、术后创面血肿及血清肿等高危因素有关,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无关,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并不增加SSI发生率,同时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可以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带来二次感染、耐药等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振晔;孟可馨;宋向阳;张静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及病原学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性,为流感病毒导致SIRS提供新的证据。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9月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经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的53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其中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者与病原学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53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病毒病原学结果中,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221例占41.62%,新型H1N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135例占25.42%,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52例占28.63%;3种主要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SIRS发生率分别为12.24%、6.21%、7.9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行性感冒患者中以感染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甲型 H1N1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为主,并均有>20%的感染者发生了SIRS ,仍需更大样本量的观察以阐明流行性感冒患者中SIRS的发病规律及特点。
作者:李际强;陆建荣;谭展鹏;胡聪;刘云涛;罗翌;杨子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受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而对照组则未用,分别在麻醉前和手术结束时用无菌棉签采集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表面标本行细菌学检测;在手术结束时收集钠石灰罐底部10 g钠石灰行细菌学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和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前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细菌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手术结束时,麻醉机吸气端、呼气端和钠石灰的细菌学培养阳性率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5.26%、42.11%和15.79%,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观察组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麻醉机气管插管全麻可增加患者气道感染的机会,通过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及时更换钠石灰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气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亚辉;吕红杰;刘艳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治疗脑出血患者微创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6月72例脑出血行微创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6例行全身给药+腰穿后鞘内注射为A组,25例行全身给药+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为B组,11例行全身给药+脑脊液生理盐水置换为C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常规指标差异,治疗期间不同时点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以及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脑脊液各项指标平均值恢复正常,颅内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341,P<0.05),C组氯化钠含量较 A、B两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21,P<0.05);B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点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均为高,C组明显低于 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时间中B组时间短,C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鞘内抗菌药物注射结合全身抗感染治疗能有效治疗颅内感染,其中腰大池置管引流比多次腰穿更能保证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赵修敏;周蕾;吕涌涛;孙先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1月-2013年8月将152例COPD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胸部影像的改善时间、细菌清除率及血浆炎症因子变化,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42%,对照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胸部影像改善及血浆炎症因子下降明显,细菌清除率为91.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5.26%,对照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3.9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COPD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能够显著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无增加趋势。
作者:蔺景双;张建;郝兴亮;牛奔;纪艳荣;冯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产科质量持续改进的实施与效果评价,降低会阴切口感染率。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分娩室成立专科质控小组,进行降低会阴切口感染的产科质量持续改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及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1年的产科质量持续改进,会阴切口感染率从改进前的3.78%降低至0.76%;产褥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娩室整体产科质量得到提高,助产士助产技能明显提升。结论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蓉梅;徐嘉;范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为规范口腔诊疗操作行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口腔医疗感染,监测聚维酮碘浸泡法对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的消毒效果。方法2012年1-12月随机选取日常技工室制作的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上颌)30件,用1000~2000 mg/L聚维酮碘浸泡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3 min ,于义齿佩戴时消毒前与消毒后,分别进行采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30件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消毒前每件义齿菌落数范围为16~51 CFU/件,均值为(31.07±10.97)CFU/件,消毒后细菌未检出;共培养出病原菌932株,其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59株、大肠埃希菌25株、肺炎克雷伯菌22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检出率为6.33%、2.68%、2.36%、1.29%,其余均为非致病菌;检出的病原菌分为5大类,革兰阴性杆菌占53.86%,革兰阳性球菌占40.56%,革兰阴性球菌占4.51%,革兰阳性杆菌占0.75%,真菌占0.32%。结论聚维酮碘浸泡法对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表面的消毒方法达到临床消毒灭菌的要求,可有效控制义齿戴入前的潜在细菌污染,保证了医院和患者的医疗安全。
作者:景娟;晋兴;饶国洲;耶小伟;洪毅;曹义战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原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逐床查阅预警病例,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监测患者2186例,实际监测2186例,实查率为100.00%;发生医院感染患者86例、122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93%、例次感染率为5.58%;IC U、血液科、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高,分别为47.62%、26.67%、17.65%,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6.72%;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24%,抗菌药物使用者病原学送检率为40.38%;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率22.22%,送检率43.48%;特殊类抗菌药物使用率3.38%,送检率57.14%;引起医院感染的前3位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0.45%、18.20%、13.93%;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时间仅用12 h。结论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显著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率,应给予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使医院感染管理更加完善。
作者:牟霞;徐艳;张骥;王翀;刘玮;陈京;杨怀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对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6月接受手术的骨科患者1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198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SSI ,发生率为9.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患者SSI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7%、15.8%、17.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长和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是骨科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论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老年患者要注意采取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医护人员要勤洗手,注意病房的通风和清洁,从而降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SSI的发生。
作者:沈翠华;刘芳;何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其引起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57363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43例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7363例住院患者中343例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0.60%,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23%、0.55%、1.06%,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痰液中检出多药耐药菌多136株占39.65%,其次为尿液、分泌物,分别占28.28%、19.53%;检出前3位的多药耐药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55.98%、18.66%及5.54%;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分别占39.36%、30.03%及8.45%;目标性监测标本200份,在媒介物中共检出18株多药耐药菌,检出率为9.00%。结论2010-2011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毛惠珍;刘虹;宇文慧;李晓琴;刘秀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肺癌化疗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和医院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医院进行化疗的老年肺癌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与未感染组124例;对感染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化疗的老年肺癌患者当中有2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7.33%,17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在化疗后1周以内,感染率65.38%,9例患者发生在化疗后2~4周,感染率34.62%;主要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占38.46%、下呼吸道占26.92%和胃肠道占15.38%;26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2株,革兰阴性菌19株,占59.38%,革兰阳性菌9株,占28.12%;真菌4株,占12.50%。结论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可在患者化疗前后给予免疫功能调节治疗和健康干预措施。
作者:胥桂英;孟月燕;王鲁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