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贵州省112所医院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调查分析

冷应蓉;游灿青;李凌竹;刘伟;查筑红

关键词:医院感染, 监测数据, 预防与控制
摘要:目的:通过对贵州省112所医院感染控制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贵州省及各地州市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与发生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1月1日-9月30日对112所贵州省各地州市二级以上医院的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部位感染及重点部位感染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医院通过邮件、传真形式上传数据至省质量控制中心,由质量控制中心审核数据后,录入、分析。结果共112所医院参与调查,106所医院参与感染率调查,占94.64%;共调查医院患者44771例,发生医院感染1279例、1349例次,感染率2.84%、例次感染率3.21%;37128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预防用药、治疗用药的平均使用率分别为44.54%、28.91%、71.09%,病原菌送检率19.41%;调查手术患者58598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70例,感染率为1.14%,肺部感染156例感染率为0.27%。结论通过对贵州省各级医院横断面调查,掌握医院感染变化趋势,提示各医疗机构应进一步规范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高病原菌送检率,减少耐药菌发生,认真落实重点部位感染预防相关指南,以降低侵入性操作的感染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SICU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 IC U )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从而更合理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入住SICU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标本,使用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 Expression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ICU 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率由2008年的39.3%及27.9%分别增加至2011年的89.9%,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由3.3%增加至20.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由68.9%增加至97.5%,阿米卡星由70.5%增加至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P<0.05);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亚胺培南(R=0.619,P=0.011)、美罗培南(R=0.644,P=0.007)、头孢哌酮/舒巴坦(R=0.448,P=0.008)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R=0.699,P=0.003)的耐药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阿米卡星无显著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增加与大量使用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有关。

    作者:潘熠平;汤展宏;胡军涛;张弛;江家树;陈显峰;覃金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其引起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57363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43例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7363例住院患者中343例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0.60%,2010-2012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23%、0.55%、1.06%,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痰液中检出多药耐药菌多136株占39.65%,其次为尿液、分泌物,分别占28.28%、19.53%;检出前3位的多药耐药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55.98%、18.66%及5.54%;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分别占39.36%、30.03%及8.45%;目标性监测标本200份,在媒介物中共检出18株多药耐药菌,检出率为9.00%。结论2010-2011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毛惠珍;刘虹;宇文慧;李晓琴;刘秀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聚维酮碘对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消毒效果的监测分析

    目的:为规范口腔诊疗操作行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口腔医疗感染,监测聚维酮碘浸泡法对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的消毒效果。方法2012年1-12月随机选取日常技工室制作的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上颌)30件,用1000~2000 mg/L聚维酮碘浸泡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3 min ,于义齿佩戴时消毒前与消毒后,分别进行采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30件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消毒前每件义齿菌落数范围为16~51 CFU/件,均值为(31.07±10.97)CFU/件,消毒后细菌未检出;共培养出病原菌932株,其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59株、大肠埃希菌25株、肺炎克雷伯菌22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检出率为6.33%、2.68%、2.36%、1.29%,其余均为非致病菌;检出的病原菌分为5大类,革兰阴性杆菌占53.86%,革兰阳性球菌占40.56%,革兰阴性球菌占4.51%,革兰阳性杆菌占0.75%,真菌占0.32%。结论聚维酮碘浸泡法对全口金属基板式义齿表面的消毒方法达到临床消毒灭菌的要求,可有效控制义齿戴入前的潜在细菌污染,保证了医院和患者的医疗安全。

    作者:景娟;晋兴;饶国洲;耶小伟;洪毅;曹义战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效果的荟萃分析

    目的:评价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明确对于该类手术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1月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腹股沟无张力疝修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项随机对照试验,5940例患者纳入研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与未使用抗菌药物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例特征分布均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术后切口总体感染率2.82%及切口浅部感染率2.25%,较对照组的3.88%及4.36%明显降低( P<0.05),而切口深部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切口浅部感染的发生率,而对预防切口深部感染无实质性效果。

    作者:杨杰;何彪;张侠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循证干预在PICC置管期感染控制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循证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期应用及效果,指导改善 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行PICC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50例患者为常规干预组,2012年3月-2013年3月50例患者为循证干预组,常规干预组给予PICC常规干预,循证干预组给予循证干预模式指导下的PICC循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干预满意度。结果 PICC置管并发症循证干预组患者发生1例,发生率为2.00%,常规干预组患者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0%,循证干预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1个月后,循证干预组患者焦虑标准分降至(44.46±3.52)分,抑郁标准分为(44.26±3.16)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焦虑、抑郁标准分;循证干预组患者干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常规干预组92.00%。结论循证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使其焦虑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干预满意度提高。

    作者:郑小冬;于轶群;韩晓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医院实验室结核病检测能力与生物安全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结核病检测实验室现状,为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检测实验室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通过统一下发调查表的形式,对医院实验室基础设施、人员配置及结核病检测项目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xcel表格整理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共调查了267所医院实验室,占全省已注册二级以上医院的60.0%,开展结核病检测的医院有213所,占79.8%;其中25所属于防治所,占11.7%;所有调查的实验室中,符合生物安全二级防护要求的实验室有189个,占70.8%;符合生物安全二级要求的实验室在不同级别医院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P<0.05);符合生物安全二级要求的实验室在二级以上医院和防治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病检测实验室的人员配置在各级医院及防治所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3个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接受过上级部门的培训,培训率为53.1%,其中有专职人员的实验室有63个占44.9%,兼职人员的实验室有50个占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级与三级医院、防治所的室内质量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机构结核病检测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建设、技术人员、检测能力和质量保证方面存在不同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作者:王燕;李学政;于春宝;邓云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不同清洗方法对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清洗效果的研究

    目的:探讨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批量清洗的流程和方法,提高器械清洗质量及工作效率。方法将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1650根随机分为试验组850根和对照组800根,分别采用手工预处理+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管腔清洗架机械批量清洗和手工清洗+超声清洗机清洗两种方法,比较两组器械清洗后的返洗率、干燥合格率以及批量处理时间、工作人员满意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器械返洗率试验组为1.88%、对照组为11.87%;干燥合格率试验组为99.41%、对照组为86.37%;试验组单人批量处置50根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时间为(30.35±1.16)min ,较对照组(65.87±1.54)min缩短;工作人员对不同清洗方法满意率试验组为98.26%、对照组为68.1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手工预处理+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管腔清洗架进行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的机械批量清洗,提高了器械清洗质量及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

    作者:刘启华;冷萍;赵蕾;韩玉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诊科护士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全面了解急诊科护士预防医院感染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期降低患者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医院感染率。方法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管理制度掌握、现场检查护士的无菌操作、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培养等,通过上述调查方法,综合评价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认知的薄弱项目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上述调查项目的结果;同时比较针对性培训前后各1年,护士和急诊科留观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并比较。结果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管理制度调查得分,培养前分别为(86.23±7.15)分及(91.34±3.67)分,培训后分别为(93.45±3.56)分及(98.12±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突击现场观察所有护士的无菌操作率、着装、洗手后的手指菌合格率分别为66.13%、78.50%、73.81%,培训后显著提升至85.48%、94.39%、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急诊科护士及留观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0.71%、11.97%,显高于培训后0、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认知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培训、降低劳动强度、严格制度等措施,可有效提升其认知程度,降低护士和急诊留观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柏舟;康晶;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的预防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主要原因以及相关防护措施实施,以提高其防范手术室血源性感染的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9月135名血源性感染的手术室医护人员资料,分析其感染疾病类型以及感染途径,并根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设计的职业暴露调查问卷并结合医院的相关实际情况,设计手术室血源性感染的调查问卷。结果135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途径中,110人被锐气割伤、刺伤,占81.48%;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是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的主要疾病,分别占61.48%、20.00%、10.37%;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中大多数未重视日常工作的防护措施,严格戴手套进行操作的人员少14人,占10.37%,而偶尔戴手套甚至不戴手套的医护人员约占70.00%。结论血源性感染是手术室医务人员感染中主要的感染,预防血源性感染对手术室医务人员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勤;陈静;李群;刘贵琴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为可行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365例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性别、心功能、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等,对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心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结果心内科1365例老年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7.91%;感染患者心功能减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非单间病房是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刘志远;李玉东;李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洁净手术室保洁员职业防护调查与管理

    目的:了解洁净手术室保洁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危害认知率、职业防护合格率,以便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减少保洁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16名洁净手术室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保洁人员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16名保洁员对保洁工具分区使用和终末处置、消毒剂正确配置和使用、医疗废物收集及保存要求的认知率较高,分别为93.75%、87.50%、81.25%;手术室保洁员对锐器刺伤可导致血源性传染病、医疗废物具有危险性的认知率较高,分别为56.25%、43.75%,对锐器刺伤后伤口正确处理方法的认知率为0;对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防护合格率低。结论手术室管理者有必要对保洁员采取培训、教育、监督、指导等干预对策,提高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及职业防护认知水平。

    作者:张红梅;柴艳红;薛海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PDCA法在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PDCA法在控制手术室感染方面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推广PDCA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1年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进行手术的4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1-2012年采用 PDCA管理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室空气菌落数研究组为(17.24±10.53)CFU/m3,对照组为(73.17±16.34)CFU/m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为2.22%、对照组为5.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竟( P<0.05);Ⅰ、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分别为0.90%、2.15%、9.76%;对照组为3.76%、6.31%、10.53%,两组Ⅰ、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室采用PDC A管理法,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翠荣;李晓东;于玲;陈强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HBsAg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情进展及癌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 HBsA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的作用以及对癌变过程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8月390例行肝穿刺或手术切除的 HBV感染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94例HBV慢性感染者、102例肝硬化(LC)和94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 HBsAg与Fas和其配体(FasL)的表达,并分析 HBsAg与Fas、FasL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BV的慢性感染者、LC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HBsAg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2%、60.2%和64.9%,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9.2%、49.0%和58.5%,3组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细胞中F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5%、17.4%和3.2%,肝内淋巴细胞中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1%、57.1%和88.3%,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 HCC患者的表达强度要显著的高于 HBV慢性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与 Fas和 FaSL表达强度存在相关性。结论 HBsAg对 HBV感染相关性患者的各期均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早期主要通过增加肝细胞Fas表达从而诱导肝细胞凋亡的发生,使肝脏的炎症坏死加重,而在后期则主要增加肝细胞 FasL表达以产生免疫逃避,这在肝细胞的癌变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延玲;张怀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外排泵adeFGH基因与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 ade FG H的表达与其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2月临床分离的60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BD CRYSTAL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检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药敏系统进行药物敏感试验,PCR检测外排泵基因 adeFG H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痰液及伤口分泌物中分别检出鲍氏不动杆菌51及8株,分别占85.0%、13.3%;科室分布主要为IC 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烧伤科,分别占43.3%、28.3%、10.0%、10.0%;60株鲍氏不动杆菌按药敏结果分为A组全耐药共31株,B组为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其他抗菌药物耐药共13株,C组为耐阿莫西林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敏感,共16株;A组均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 ,B组均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 ,C组检出外排泵基因 adeG16株、ade H 3株,未检出 ade F。结论外排泵基因 ade FG H与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无关,外排泵基因 adeG与鲍氏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有关。

    作者:刘双全;张秋桂;张凯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保留内固定物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OFFIF)术后早期感染保留内固定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10月股骨开放性骨折行OFFIF术后发生早期感染的患者24例,在未改变内固定的前提下进行清创、冲洗引流及抗感染治疗。结果16例患者拔管后伤口愈合出院,4例患者行二次清创、冲洗引流后伤口愈合出院,2例患者行3次清创、冲洗引流后伤口愈合出院,仅有2例患者伤口未能及时愈合,在积极换药和中药口服1个月后伤口愈合;随访5个月~3年,平均10.5个月;24例患者中,20例伤口完全愈合未复发,愈合率为83.3%。结论 OFFIF术后早期感染在保留内固定物的前提下,进行清创、冲洗引流及抗感染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杨利斌;董玉珍;杨素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提高对儿童呼吸道感染产ESBLs菌的认识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诊治的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产ESBLs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运用PCR技术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的71株产ESBLs细菌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2株、大肠埃希菌39株,检出率分别为47.06%、52.70%;分离的产ESBLs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达100.0%;71株产ESBLs细菌检出耐药基因 SHV型9株、TEM型17株、CTX-M型13株、SHV+ CTX-M 型8株,分别占12.68%、23.94%、18.31%、11.27%。结论产ESBLs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具有多药耐药表型特征,大部分菌株同时携带≥2种ESBLs基因型。

    作者:邢金芳;贾莉婷;张霞;赵德华;泰淑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肿瘤专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CQI)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为持续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提供指引。方法医疗废物监控与质量改进小组全面收集医疗废物管理信息,找出薄弱环节,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并加以实施;调查实施前(2009年1月-2010年12月)92次与实施后(2011年1月-2012年12月)98次医疗废物管理检查9项主要指标变化,比较两组合格率。结果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实施前医疗废物管理9项主要指标检查92次,平均合格67.44次,合格率73.31%;实施后检查98次,平均合格90.33次,合格率92.18%;实施后9项主要指标合格率明显提高,其中8项主要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肿瘤专科医院的特点,实施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有助于持续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

    作者:王海剑;林兰;顾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神经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有效预防与控制神经康复患者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1-12月在接受神经康复的2641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并对其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641例神经康复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2例,感染率为2.7%,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率高>3.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5.3%,其次为泌尿道占29.2%,基础疾病以脑梗死为主占47.2%,其次为脑出血占33.4%;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接受侵入性操作23例占31.9%,抗菌药物单一使用46例、二联使用21例、三联使用5例,分别占63.9%、29.2%、6.9%,其中经验用药58例占80.5%,给药途径静脉滴注65例占90.3%。结论应针对神经康复患者特点,及时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赵徐萍;曹玲珍;姚敏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综合医院常见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变化趋势,为临床经验性治疗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美国德灵Autoscan4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细菌作鉴定和药敏分析,药敏试验判断标准和结果解释参照CLSI标准,使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009-2012年共分离病原菌80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82株占73.3%,革兰阳性菌2147株占26.7%;2009-2012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47.8%、56.9%、59.5%、55.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35.4%、41.0%、36.7%、41.8%;M RS A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34.6%、34.3%、35.3%、40.8%,M RC N S的检出率分别为80.9%、83.9%、84.6%、79.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2.0%。结论医院临床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虽较2012年Mohnarin报告的数据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趋势明显,应加以重视。

    作者:罗柳荣;韦柳华;周定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糖尿病足多药耐药菌感染的耐药性及易感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多药耐药菌(MDROs)的分布及耐药性,初步探讨MDROs易感因素,为临床有效控制MDRMs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57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分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MDROs易感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118例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足分泌物共分离出146株病原菌,其中MDROs检出78株,检出率为53.4%;居前3位的MDROs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肠杆菌属13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分别占16.7%、16.7%、15.3%;MDROs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和氟喹诺酮类敏感,对三代头孢耐药率为23.0%~50.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5.4%,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为8.3%,革兰阳性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均>70.0%,对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耐药率为57.0%~100.0%,多药耐药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28.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糖尿病足溃疡中MDROs耐药性较严重,及时进行正确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播散。

    作者:冀笑燕;王鹏华;褚月颉;金鹏;冯书红;焦娇;李喜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