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毒力基因sasX 、pvl检测研究

钟建平;金法祥;王华钧;许文芳;孙小军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药敏试验, 毒力基因
摘要: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新型毒力基因s as X、p v l存在状况,为预防M RS A医院感染,控制M RS A扩散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5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sasX、pvl基因,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结果73株MRSA sasX基因阳性65株,阳性率89.0%,pvl基因阳性8株,阳性率11.0%;32株MSSA sasX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9.3%,pvl基因阳性24株,阳性率75.0%;MRSA sas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 pvl基因阳性率明显低于MS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SA sasX基因阳性率高于MSSA ,pvl基因阳性率低于MSSA ,MRSA的 sasX基因阳性率高达89.0%,即MRSA既有多耐药特征又带有新型 sasX基因,因此,预防MRSA医院感染是控制MRSA菌扩散的关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左卡尼汀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7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染控制、血清中相关炎症介质变化以及超声赘生物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CRP和IL-6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50%和住院时间(11.3±2.7)d,均低于对照组7.89%和(16.8±3.2)d ,且超声检查赘生物缩小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1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显著提高疗效,且降低了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少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作者:卢永艳;陈力;郭莉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及整合子检测与分析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和整合子分布,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12月医院各种标本5208份,使用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对14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改良Hodge试验,亚胺培南-EDTA协同试验,使用PCR技术检测blaNDM、blaIMP、blaIMI、blaVIM、blaGES、blaKPC、Ⅰ~Ⅲ类整合酶及整合子可变区,并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14株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为71.42%,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及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00%;14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改良Hodge试验有13株表现为阳性,阳性率92.86%;亚胺培南-EDTA纸条法协同试验检测均表现为阴性;PCR检测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均携带KPC-2基因和Ⅰ类整合子;7株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出dfrA12-aadA2基因。结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的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携带KPC-2基因和Ⅰ类整合子,耐药机制与KPC-2和Ⅰ类整合子有关。

    作者:李智伟;韩艳;莫红梅;马慧霞;李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综合医院常见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变化趋势,为临床经验性治疗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美国德灵Autoscan4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细菌作鉴定和药敏分析,药敏试验判断标准和结果解释参照CLSI标准,使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009-2012年共分离病原菌80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82株占73.3%,革兰阳性菌2147株占26.7%;2009-2012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47.8%、56.9%、59.5%、55.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35.4%、41.0%、36.7%、41.8%;M RS A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34.6%、34.3%、35.3%、40.8%,M RC N S的检出率分别为80.9%、83.9%、84.6%、79.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2.0%。结论医院临床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虽较2012年Mohnarin报告的数据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趋势明显,应加以重视。

    作者:罗柳荣;韦柳华;周定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医护人员健康体检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医护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为有效控制幽门螺杆菌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医院2012年采用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1250名体检人员血清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统计不同组别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250名体检人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2.16%,按性别分组,男性阳性率为64.88%、女性为60.73%,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组,青年组感染阳性率为61.17%、中年组为63.66%、老年组为58.73%,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不同岗位分组,医疗组阳性率为63.81%、护理组为62.15%、后勤组为26.31%,医疗组和护理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医护组和后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罹患不同上消化道疾病医护人员 Hp感染阳性率为72.88%,3种疾病间H 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罹患上消化道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作者:李航;马春燕;李相磊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以及感染因素,指导控制和治疗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685例,记录发生感染患者的病例数;对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病原菌;采用K-B琼脂试验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并研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85例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5例,感染率10.9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3.33%,其次为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及皮肤感染,分别占17.34%、12.00%、8.00%及5.33%;共分离出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43.90%,革兰阴性菌39株占47.56%,真菌7株占8.54%;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真菌对制菌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年龄大、化疗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结论肿瘤化疗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护工作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治疗。

    作者:高守宝;台庆阳;怀丽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骨伤科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E)在骨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中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与控制骨伤科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各科室住院患者的各类细菌培养标本17109份,病原菌培养鉴定依据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使用美国BD-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的试剂盒进行常规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 )法,结果判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执行,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以百分率表示。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1153株,革兰阳性球菌3773株占33.8%,革兰阴性菌7380株占66.2%;检出PA E 2239株,检出率为20.1%,占革兰阴性菌的30.3%;PAE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3%、15.3%、17.4%、17.6%、27.6%,耐药率为30.0%~40.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达85.0%。结论 PAE是骨伤科患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5年间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根据PAE的生物学特性和骨伤科患者感染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变迁,有效地控制骨伤科患者 PA E感染的发生。

    作者:薛彩霞;李少侠;任宏伟;赵俊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受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而对照组则未用,分别在麻醉前和手术结束时用无菌棉签采集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表面标本行细菌学检测;在手术结束时收集钠石灰罐底部10 g钠石灰行细菌学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和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前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细菌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手术结束时,麻醉机吸气端、呼气端和钠石灰的细菌学培养阳性率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5.26%、42.11%和15.79%,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观察组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麻醉机气管插管全麻可增加患者气道感染的机会,通过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及时更换钠石灰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气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亚辉;吕红杰;刘艳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改进内镜清洗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检测冲洗后内镜不同部位的有菌率,比较清洗方法改进前后的清洗效果。方法对《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酶处理和刷洗的方法进行改进,刷洗时调整大小螺旋的方向,并在清洗剂中初洗;刷洗手法从直刷改为螺旋式刷洗;延长冲洗时间,流程改进前后采集内镜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改进后采集不同清洗阶段的标本进行A T P值测定,以检测清洗效果。结果内镜有菌率45°孔道高为48.0%、90°孔道次之为44.0%、镜表低为20.0%,不同部位有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进清洗方法前细菌阳性率为34.5%,改进后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离体后-预处理-初洗后(酶洗后)-冲洗后污染物下降明显,提高了内镜清洗的清洁度。结论流程改进后清洗内镜效果优于流程改进前。

    作者:焦莉莉;吕艳伟;白晓东;刘俊凯;金砚萍;陆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46例进行分析,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住院天数和使用药物等进行分析,观察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策,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呼吸内科患者中有12例发生VAP ,发生率26.1%;VAP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APACHE Ⅱ评分、抑酸剂应用、住院天数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患者发生VAP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为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临床医师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康复科患者的医院感染临床资料,旨在寻找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以期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4月医院康复科入住患者52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月份、年龄发生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菌群分布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5240例康复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25例,感染率6.2%;年龄≤10岁及≥70岁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均为7.9%;共分离出病原菌8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占20.0%,革兰阴性菌50株占62.4%,真菌14株占17.6%,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多,分别占18.7%、13.7%。结论康复科患者存在医院感染发生因素,采取必要的对策可以预防或降低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徐云霞;周泉;朱静芳;欧阳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循证干预在PICC置管期感染控制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循证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期应用及效果,指导改善 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行PICC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50例患者为常规干预组,2012年3月-2013年3月50例患者为循证干预组,常规干预组给予PICC常规干预,循证干预组给予循证干预模式指导下的PICC循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干预满意度。结果 PICC置管并发症循证干预组患者发生1例,发生率为2.00%,常规干预组患者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0%,循证干预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1个月后,循证干预组患者焦虑标准分降至(44.46±3.52)分,抑郁标准分为(44.26±3.16)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焦虑、抑郁标准分;循证干预组患者干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常规干预组92.00%。结论循证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使其焦虑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干预满意度提高。

    作者:郑小冬;于轶群;韩晓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率。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呼吸内科收治的82例呼吸系统感染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将单因素自变量进行赋值,再对多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l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2例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感染因素有:自身呼吸系统功能降低、体内真菌生长繁殖、侵入性操作、护理措施不完善、吸烟、微量元素缺乏等,其中自身呼吸系统功能降低79例占96.34%,真菌感染66例占80.49%、侵入性操作22例占26.83%、护理措施不完善20例占24.39%、吸烟16例占19.51%、微量元素缺乏11例占13.41%。结论呼吸内科老年患者诱发感染的因素众多,及时、有效预防措施,是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张风林;袁亚军;蔡海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钾及炎症因子浓度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4)3种炎症细胞因子和血钾浓度以及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对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为S T EM 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月随机入选行冠脉造影患者120例,其中STEMI患者3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42例、正常冠脉对照组患者40例,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CRF、TNF-α、IL-4以及常规检测血液血钾浓度及观察白细胞计数,对STEMI患者均于12 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观察治疗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STEMI患者血 CRF、TNF-α、IL-4水平显著高于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且入院时STEMI患者白细胞显著升高、血钾浓度显著降低,与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入院时炎症因子和白细胞水平升高,血钾浓度降低可能表明STEMI的发生,对于早期STEMI的辅助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作者:刘晓晨;刘东升;姜立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在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疗效观察,为减少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感染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需要进行腹膜透析患者120例进行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庆大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膜炎及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的发生,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鼻拭子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腹膜炎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率分别为8.33%和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和1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鼻拭子病原菌培养结果显示,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常见,革兰阴性细菌以大肠埃希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常见,且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76.67%,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1.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莫匹罗星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在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疗效显著,明显降低了透析患者腹膜炎、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率。

    作者:张宛哲;舒礼良;王建生;赵瑛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治疗脑出血患者微创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6月72例脑出血行微创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6例行全身给药+腰穿后鞘内注射为A组,25例行全身给药+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为B组,11例行全身给药+脑脊液生理盐水置换为C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常规指标差异,治疗期间不同时点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以及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脑脊液各项指标平均值恢复正常,颅内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341,P<0.05),C组氯化钠含量较 A、B两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21,P<0.05);B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点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均为高,C组明显低于 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时间中B组时间短,C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鞘内抗菌药物注射结合全身抗感染治疗能有效治疗颅内感染,其中腰大池置管引流比多次腰穿更能保证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赵修敏;周蕾;吕涌涛;孙先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乳腺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411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02例、研究组209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组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患者SSI发生率,并对SSI发生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411例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 2例,发生率为0.48%,对照组患者SSI发生率0.49%,研究组为0.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乳腺癌术后SSI与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无关;两组SSI患者在糖尿病、新辅助化疗、高龄等相关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2例SSI均与术后皮下血肿及皮瓣坏死有关。结论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与年龄、肥胖、糖尿病、术后创面血肿及血清肿等高危因素有关,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无关,乳腺癌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并不增加SSI发生率,同时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可以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带来二次感染、耐药等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振晔;孟可馨;宋向阳;张静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

    目的:检测2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以便了解该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亚型携带存在状况。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分离到的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16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6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3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为100.0%;共检出4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检出blaTEM16株、blaSHV1株、blaCTX-M-1cluster3株、blaCTX-M-9cluster14株,检出率分别为80.0%、5.0%、15.0%、70.0%,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DHA2株,检出率为10.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OXA-1cluster3株,检出率为15.0%;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每一株均有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少者检出1种,多者同时检出2~4种,且该组菌株blaCTX-M总检出率85.0%。结论产β-内酰胺酶基因是该组大肠埃希菌对β-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海英;王金波;白雅红;张亚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不同清洗剂与清洗时间对内镜清洗效果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清洗剂和清洗时间对内镜清洗效果是否有显著影响,以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方法通过三磷酸腺苷荧光检测方法和蛋白质残留方法检测分别使用含酶清洗剂(A组)、碱性清洗剂(B组)和抗菌活性物质的清洗剂(C组),对术后内镜清洗2、5、10 min后内镜表面和活检管腔清洗的效果,各50件样本,测量数据由Excel录入并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3种清洗剂均能够使术后内镜表面和活检管腔清洗的污染物降低90.0%以上,但清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清洗时间条件下,清洗效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洗能够显著性降低临床使用后内镜表面和活检管腔的污染情况,在严格按照规范的清洗操作下不同清洗剂的清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洗2 min后即可达到理想清洗效果。

    作者:鲍曼曼;夏致华;章虹霞;林正燕;吕天旻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肿瘤专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CQI)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为持续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提供指引。方法医疗废物监控与质量改进小组全面收集医疗废物管理信息,找出薄弱环节,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并加以实施;调查实施前(2009年1月-2010年12月)92次与实施后(2011年1月-2012年12月)98次医疗废物管理检查9项主要指标变化,比较两组合格率。结果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实施前医疗废物管理9项主要指标检查92次,平均合格67.44次,合格率73.31%;实施后检查98次,平均合格90.33次,合格率92.18%;实施后9项主要指标合格率明显提高,其中8项主要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肿瘤专科医院的特点,实施医疗废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有助于持续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

    作者:王海剑;林兰;顾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切口感染的护理研究

    目的:对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6月接受手术的骨科患者1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198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SSI ,发生率为9.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患者SSI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7%、15.8%、17.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长和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是骨科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论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老年患者要注意采取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医护人员要勤洗手,注意病房的通风和清洁,从而降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SSI的发生。

    作者:沈翠华;刘芳;何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