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峰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的医院感染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医院2002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5例天疱疮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天疱疮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4例,感染率19.2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多占41.67%,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20.83%,皮肤软组织感染占16.66%,上呼吸道感染占8.33%;检出病原菌20株,检出率为83.33%,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40.0%,革兰阴性菌9株占45.0%,真菌3株占15.0%;通过对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年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和侵入性操作等是导致天疱疮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疱疮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应当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合理措施,以有效预防其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付梦珠;蒋亦秀;胡湛歆;吕香花;黄池清;刘冬梅;许功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骶3神经电针预防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情况,并研究分析在不同的电针刺激强度对患者效果,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电针刺激骶3神经的方式预防脊髓损伤后产生的尿路感染,根据不同的患者调节适当电针刺激强度,对照组未使用电针刺激骶3神经,通过是否使用电针刺激骶3神经及电针刺激强度观察患者尿路感染,并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结果显示尿路感染的例数均呈减少的趋势,治疗组患者在经电针刺激骶3神经后尿路感染的例数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特别是在1、2个疗程后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电针刺激骶3神经预防脊髓损伤的患者尿路感染有明显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徐智慧;王彦彬;诸靖宇;黄邦高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选取临床14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血液培养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利用药敏试验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病原菌中主要革兰阳性菌为酿脓链球菌72株占49.7%、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占9.7%、表皮葡萄球菌11株占7.6%、肠球菌属7株占4.8%、溶血性葡萄球菌6株占4.1%;主要革兰阴性菌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6株占11.0%、大肠埃希菌11株占7.6%;革兰阳性菌对克拉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较低.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应依据病原菌的类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减低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陆曹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中信号通路中效应蛋白(Shh)和反式激活活性蛋白(C-myc)表达的关系,可作为胃上皮组织发生肿瘤化的重要指示基因.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00例胃癌组织及46例正常胃上皮组织中的Shh及C-myc进行检测,然后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测两种临床检测方法对Hp进行检测,以了解Shh与C-my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Shh的平均染色得分为(4.02±2.31)分,明显高于正常胃上皮的染色总得分(1.19±0.87)分(P<0.05);胃癌组织中C-myc的平均染色得分为(4.59±2.58)分,明显高于正常胃上皮的染色总得分(2.11±1.77)分(P<0.05);Hp感染呈阳性与阴性胃癌中,Shh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3.68%与6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p感染呈阳性与阴性胃癌中,C-myc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4.76%、7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组织中的Shh及C-myc两种基因的表达与Hp感染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可作为胃上皮组织发生肿瘤化的重要指示基因.
作者:饶远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2009-2011年医院感染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174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分别占42.96%、31.59%、23.21%;67.5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48.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来源于下呼吸道,72.03%肠球菌属来源于尿道;会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青霉素等呈高耐药性,对替考拉宁耐药率低,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100.0%敏感;肠球菌属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呈高耐药性,而对利奈唑胺100.0%敏感.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前3位,耐药率高且与临床选择有关,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艳芳;喻莉;詹燏;张远超;龙鼎;杨军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晚期痴呆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高发因素,为痴呆患者临床康复提供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436例中晚期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原菌特征,采用x2检验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36例痴呆患者发生肺部感染75例,感染率为17.20%;共分离出8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9株占67.05%,革兰阳性菌22株占25.00%,真菌7株占7.95%;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29.55%、17.05%、13.64%、10.23%和9.09%;肺部感染与年龄、病程、住院时间、合并疾病情况、吞咽困难、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精神药物使用时间有关(P<0.05).结论 中晚期痴呆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感染率较高,应针对其高发因素,采用相应的应对策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杨永秀;徐小杰;施剑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CNP)对产褥感染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建立产褥感染患者的佳护理模式.方法 将96例产褥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6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指导的护理模式,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出院时满意度试验组患者为92.9%、对照组为75.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住院天数为(6.5±5.0)d、住院费用为(2520±520)元,对照组为(9.6士4.5)d、(3715±320)元,试验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无护理差错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指导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优于传统的护理模式.
作者:汪素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1999年2月-2012年4月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切口感染的23例产妇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100例产妇作为非感染组,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检验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手术季节为夏季、合并有基础疾病、备皮至手术时间、急诊手术、主刀医师年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指诊次数均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有基础疾病、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切口长度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阴道指诊次数多等因素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以控制和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冯宪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NIH)对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以及术后感染的影响,以探讨临床应用ANIH的安全性.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ASA Ⅰ~Ⅱ级的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NIH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ANIN组采用6%羟乙基淀粉液行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对照组采用常规补充输液量;分别于ANIH前(T1)、ANIH后(T2)、术毕即刻(T3)和术后1 d(T4)、7 d(T5)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并统计术后7d的感染率.结果 两组在T1时间点的CD3+、CD4+、CD8+细胞水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HH组T2、T3时间点的CD3+ [T2(60.6士3.7)%;T3(58.8±3.1)%]、CD4+[T2(37.2±5.0)%;T3(36.4±3.8)%]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T5时间点的CD3+[T4(59.2±3.4)%;T5(61.2±4.3)%]、CD4+ [T4(36.8±4.2)%;T5 (37.5±4.9)%]细胞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内30例患者中有7例并发感染,其中,ANIH组3例,感染率为20.0%;对照组4例,感染率为26.7%,ANIH组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采用6%羟乙基淀粉液进行ANIH可以改善患者围术期的免疫抑制状态,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危险性.
作者:吴林飞;吴艳琴;董小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了解医院收治的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感染性真菌的菌种分类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治疗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选择有效抗真菌药物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无菌手法采集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立即送检;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假丝酵母菌菌种;采用丹麦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和判断结果,同时进行室内质控.结果 223例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中培养出231株假丝酵母菌属,包括5个菌种,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占第1位,占75.1%,第2位热带假丝酵母菌占9.1%,第3位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6%,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分别占5.2%、6.5%;5种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均保持了100.0%的敏感率;对氟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达到5.4%、22.3%、5.4%.结论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致病性真菌除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100.0%敏感以外,对其他3种常用抗真菌药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重视假丝酵母菌属耐药性监测工作,以指导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彭文清;谢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肝胆外科手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有效治疗术后感染.方法 选取肝胆外科56例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然后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耐药率.结果 分离出68株病原菌,标本来源构成以胆汁、血液、脓液及分泌物为主,分别占23.53%、20.59%、14.70%、10.29%,其中革兰阳性菌24株占35.29%,革兰阴性菌44株占64.71%;主要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14.71%、10.29%、5.88%,主要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20.59%、17.65%、16.18%、10.29%;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一旦感染应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及时治疗.
作者:陈浩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降低其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12月在医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寻找预防对策.结果 920例糖尿病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5例,发生率为7.07%;65例并发感染的患者痰菌培养阳性36例,阳性率为55.38%,检出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1株、大肠埃希菌8株、肺炎链球菌7株,分别占30.56%、22.2z%、19.44%;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血糖值、抗菌药物的使用、糖尿病并发症等.结论 缩短住院时间、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无菌操作等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鲍哲;陈春青;柯赛赛;王天荣;李建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进一步了解副溶血弧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粪便与可疑食物中的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布.方法 细菌分离改用L棒推涂其余参照GB/T4789.7-2003方法,对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做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tdh和trh)检测.结果 从4份粪便样品和2份从可疑食品中共检出副溶血弧菌28株可分15个血清型,来源于粪便样本的17株副溶血弧菌tdh阳性、trh阴性,来源于可疑食品中的11株副溶血弧菌tdh与trh均阴性.结论 该次食物中毒是由一组携带tdh毒力基因多种血清型混合的副溶血弧菌污染引起.
作者:张少华;沈飚;王忠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发生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未发生感染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输血量等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有21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发生率在8.86%;检出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28.57%、大肠埃希菌5株占23.81%、铜绿假单胞菌3株占14.29%;长期应用激素史在感染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年龄、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含量、血糖和基础疾病史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出血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感染发生是多因素所致,应当根据危险因素的发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预防.
作者:吕亮;王福生;卢敏;黄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肿瘤化疗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应对措施,以减少肿瘤化疗患者感染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1122例肿瘤化疗患者临床资料,对肿瘤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应对措施.结果 共有169例肿瘤化疗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1.417,OR=2.027)、住院天数(β=1.562,OR=3.997)、侵入性操作(β=1.544,OR=2.455)、合并糖尿病(β=1.718,OR=4.397)、伴皮肤或黏膜型溃疡(β=1.699,OR=2.701)是肿瘤化疗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院肿瘤化疗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多数是非人为因素,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治疗行为导致的,针对可人为改善的因素加强管理,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得到大化的保证,针对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郦荣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经皮中心静脉插管血液透析导致感染的护理对策,为慢性肾衰竭患者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82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1例,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A、B组感染率分别为39.02%、2.44%;A组导管阻塞、滑脱发生率为19.51%,B组无1例出现导管阻塞、滑脱;A、B组置管时间分别为(101.5±8.4)d、(142.5±10.2)d,B组感染率、导管阻塞及滑脱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1).结论 肾功能衰竭患者因自身机体免疫力下降及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等原因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临床应加强护理,积极预防感染,延长置管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改善预后.
作者:吴文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上腹部全身麻醉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干预,以预防及减少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5例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感染率为19.2%,病原菌检出率54.2%,以多药耐药细菌、真菌为主;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01例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中年龄≥60岁分别为44、17例,肿瘤7、8例,存在并发症35、16例,血清白蛋白为(36.73士6.92)、(31.83±7.08) mmol/L,手术时间为(2.52±1.39)、(3.19±1.41)h,留置胃管时间为(2.1±2.1)、(4.5±6.1)d,入住ICU4、10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较多,病原菌以多药耐药细菌、真菌为主,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及减少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杰;程向阳;徐利平;曹高健;孙广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在内镜消毒中的效果,选择佳的内镜消毒方法,提高内镜灭菌效果.方法 通过对该技术的研究和使用,确定它的适用范围,并结合手术室340个灭菌结果的记录找出灭菌失败的原因.结果 在340个低温灭菌使用中,332个灭菌合格,合格率为97.64%;8个灭菌循环终止,其中3个物品潮湿,3个物品包装不合格,1个有机物残留,1个舱内物品摆放不准确,经过处理,重新灭菌均达标.结论 严格按照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操作规范,由专业人员操作,保证灭菌前物品干燥及正确灭菌舱内物品的摆放和包装,就能保证灭菌程序的顺利完成及内镜灭菌效果,从而保证患者的健康及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周完英;支彩英;汪巧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预防消化内镜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消化内镜感染的护理措施,以完善消化内镜的诊治工作.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消毒内镜诊疗的300例患者为研究组,给予新型预防消毒内镜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消毒内镜感染的护理措施;将2009年1-10月10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预防消毒内镜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消毒内镜感染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诊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呛咳躁动率、恶心率、患者术后不适率分别为1.7%、2.0%、1.0%,对照组分别为15.0%、21.0%、11.0%,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研究组的病原菌检出率为8.0%,对照组检出率为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败血症.结论 新型消毒内镜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管理效果良好,避免了医院交叉感染.
作者:吴利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临床实验室血培养中分离出病原菌的菌种构成比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3623份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将分离出的344株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药敏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44株,阳性率为9.5%,革兰阳性球菌占41.9%,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占53.8%,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真菌占4.3%;病原菌科室分布ICU占25.9%,大外科占22.7%,神经内科占16.6%,呼吸内科占8.4%,血液内科占4.6%,儿科占4.2%,其他科室占17.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64.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41.4%;MRCNS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MRSA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所有葡萄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菌株分别占23.9%、38.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的敏感性高,无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菌株发现;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他抗菌药物体现出耐药性.结论 对于血液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治,应加强实验室血培养的检测工作,了解其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制定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作者:陆国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