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声静
目的 分析肺部真菌感染CT影像学表现的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医院收治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胸部正侧位检查和胸部CT平扫,观察患者肺内病灶的形态影像学特征,并比较分析其与病原学检查结果.结果 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通过X线检查的阳性率为10.26%,CT检出率为74.36%,CT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原菌检查结果分别为肺隐球酵母菌病9例,占23.08%,肺曲霉菌病16例,占41.03%,假丝酵母菌病11例,占28.21%,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影14例占35.90%;晕征9例占23.08%,空洞13例占33.33%,其中洞内球征4例占10.26%,新月征7例占17.95%,渗出性病变8例占20.51%,肺气腔实变4例占10.26%.结论 肺真菌感染表现多种多样,CT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对提示和尽早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李竞;王晶晶;冯凯琳;袁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ATP荧光法比较手工清洗、超声和淋洗3种方式对开腹手术包内器械的清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12个开腹手术包,分别采用手工清洗、超声波清洗和喷淋清洗方式各清洗4包,检测清洗前、预洗后和清洗器械表面清洁度.结果 钳类相对荧光(RLU)值远远高于药杯、巾钳、治疗碗、腹膜钳和弯盘等器械;手工清洗的器械RLU值低于喷淋和超声的RLU值;喷淋清洗和超声清洗针对不同器械的预洗效果不同.结论 具有关节、缝隙的器械较难清洗;在3种清洗方式中手工清洗效果差,喷淋和超声针对不同器械清洗效果不同.
作者:吴佳伟;张鹏;张俊明;徐丽丽;王国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输入血液及血液制品,亦为该病重要传播途径.为防止医院感染,确保输血安全,我院严格按卫生部有关规定对住院患者输血前均进行HIV抗体检测.现将2001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输血前标本HIV抗体检测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2001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住院输血患者17652例,静脉采集血液3~5 ml/例.
作者:王振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预防消化内镜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消化内镜感染的护理措施,以完善消化内镜的诊治工作.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消毒内镜诊疗的300例患者为研究组,给予新型预防消毒内镜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消毒内镜感染的护理措施;将2009年1-10月10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预防消毒内镜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消毒内镜感染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诊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呛咳躁动率、恶心率、患者术后不适率分别为1.7%、2.0%、1.0%,对照组分别为15.0%、21.0%、11.0%,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研究组的病原菌检出率为8.0%,对照组检出率为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败血症.结论 新型消毒内镜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管理效果良好,避免了医院交叉感染.
作者:吴利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菌进行培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要求的药敏质控标准执行.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04株,阳性率为42.86%,革兰阴性菌139株占68.14%,革兰阳性菌65株占31.86%,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分别占26.47%、16.18%、15.69%、10.29%、10.29%;药敏试验发现多数菌株为多药耐药,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率较高,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福平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率较高.结论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尤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药物敏感性不同,临床应加强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监测,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黄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雾化吸入治疗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药物微粒可以进入呼吸道和肺内,达到局部治疗解痉、消炎、祛痰的目的,但雾化装置及其部件的消毒管理问题容易被忽视.由于患儿多、抵抗力差,医护人员忙于治疗,雾化装置及其部件没有进行有效地消毒处理便直接给患儿使用,易造成微生物的污染,引发医院感染.1管理措施(1)加强培训:组织科室护士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雾化装置消毒管理的必要性,建立相关消毒管理制度,严格技术操作规范.加强洗手技术培训,使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手污染带来的危害和清洁洗手的重要性,医务人员在雾化配药、安装雾化器前,必须进行手卫生处理,洗手或用手快消擦拭,抽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药液污染.
作者:王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Ⅰ类切口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后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26例,其中有3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现报道如下.1病例1.1病例1女性,58岁,以右乳肿块两年入院.右乳外上限质硬肿块,大小约3 cm×3 cm,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空心针穿刺提示右乳浸润性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第9天腋窝24 h引流液量为40 ml,出现引流管周皮肤水肿伴全身低热,第10天出现高热,皮瓣红肿,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2.5×109/L、中性85%.行引流管拔除,切开引流,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3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6d后痊愈出院.引流物细菌培养提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敏感.
作者:张浩;段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老年住院患者在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及AmpC酶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高龄住院患者进行病例剖析,整理出各类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单产ESBLs、AmpC酶和同产ESBLs及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及耐药性.结果 从老年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到肺炎克雷伯菌97株,单产ESBLs 29株,占29.9%,单产AmpC酶16株,占16.5%,同产ESBLs及AmpC酶8株,占8.3%;产酶与非产酶菌株除对亚胺培南敏感率100.0%外,对其余(p-)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呈高度耐药,产酶菌株耐药率高于非产酶菌株,同产ESBLs及AmpC酶菌株耐药率要高于单产ESBLs和AmpC酶菌株.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单产ESBLs、AmpC酶及同产ESBLs及AmpC酶菌株检出率较高,并且产酶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呈耐药状态.
作者:郑素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降低其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12月在医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寻找预防对策.结果 920例糖尿病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5例,发生率为7.07%;65例并发感染的患者痰菌培养阳性36例,阳性率为55.38%,检出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1株、大肠埃希菌8株、肺炎链球菌7株,分别占30.56%、22.2z%、19.44%;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血糖值、抗菌药物的使用、糖尿病并发症等.结论 缩短住院时间、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无菌操作等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鲍哲;陈春青;柯赛赛;王天荣;李建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并分析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赘生物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选取1995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SBE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48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的心内膜赘生物患者有46例,阳性率为95.83%,其中赘生物附着于主动脉瓣的患者有12例、二尖瓣9例、三尖瓣8例、肺动脉瓣10例、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的赘生物大小在2~15 mm的患者例数多,占67.39%;赘生物数量为2个的患者例数多,占56.52%;超声心动图诊断出的瓣膜赘生物附着部位及赘生物大小和数量与手术诊断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检查出赘生物的附着部位和赘生物的大小、数量,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赵中洪;周余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增加,每年进入临床的实习生较多,因医学院校尚未将医院感染学纳入医学教育课程,导致实习生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匮乏,致使医院感染风险显著加大.现根据临床实习现状,针对实习生岗前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的紧迫性进行探析,以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目的.1 实习生临床实习现状1.1 医院感染基础理论知识匮乏 据有关资料显示,实习生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平均为41.06%,了解得少的是职业暴露防护(34.92%)和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处理(23.81%),原因是学校未开设医院感染学课程,只在流行病学课程中提及,仅占3~4个学时,因此,明显存在着岗前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周爱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管理情况,为预防RICU医院感染提供指导.方法 以医院呼吸科2010年1月-2012年2月40例RICU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感染原因、下呼吸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要病原菌,患者感染率高达100.0%,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肠球菌属患者感染率分别为7.5%、7.5%、42.5%、50.0%、12.5%;患者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呈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水平耐药;40例重症呼吸监护患者有13例死亡.结论 完善ICU制度管理,加强对患者预防隔离及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合理用药,对减少RICU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金兰;郭艳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动物模型,为临床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用光化学诱导法制备34只血栓性脑梗死小鼠模型,采用Longa 5分法进行模型成功的评价,取其中4只脑组织行病理切片,另3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滴鼻方式滴入50μ1细菌液体,B组滴入PBS液体,感染后1d通过CT检测肺部的变化,并对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30只小鼠脑梗死模型均成功,成功率100.0%,平均Longa评分(2.4±0.3)分;A组小鼠在滴入细菌液体后活动减少,体重逐渐下降(16.3±1.9)g,而B组小鼠一般状态较好,体重基本维持不变,稍有上升(19.8±1.5)g,两组小鼠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检测比较显示,A组小鼠白细胞(10.8士0.7)×109/L明显高于B组小鼠的(7.7±0.6)×109/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均未出现死亡发生,A组小鼠肺部CT检查示,双侧肺部均有多发的斑片状阴影及胸膜增厚,A组小鼠肺组织HE染色后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且肺泡壁结构破坏,可见红细胞;B组小鼠肺组织HE染色后结构完整、肺泡壁光滑.结论 光化学诱导法制备血栓性脑梗死结合经鼻注入细菌可以成功制作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小鼠模型,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不仅可以用于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而且可以对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病原性特征及治疗方法等提供可使用的动物模型.
作者:黄亚平;胡克;雷琳;何家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石性胆囊炎的关系,探讨其对结石性胆囊炎术后基因表达及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行胆囊切除术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76例与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80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理检验结果.结果 结石性胆囊炎组患者胆汁Hp DNA阳性率为33.52%,胆囊黏膜HpDNA为37.50%,对照组分别为20.00%、22.50%,结石性胆囊炎组患者H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患者胆汁、胆囊黏膜PLA2活性、CCK-A受体mRNA基因表达相对量分别为(426.2±135.5)U/L、(195.2士62.0)U/L、(2.3士1.1)%,Hp阴性组患者分别为(280.6±86.7)U/L、(159.5士55.4)U/L、(9.5士3.6)%,Hp阳性组患者胆汁、胆囊黏膜PLA2活性显著高于Hp阴性组,胆囊壁CCK-A受体mRNA基因表达相对量则显著低于H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术后并发症患者36例,发生率为20.5%,包括胆汁反流10例和术后综合征26例,Hp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导致结石性胆囊炎及术后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关注研究.
作者:胡正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筛选适合临床常规使用的检测棒杆菌属药敏试验的方法,分析棒杆菌属的耐药状态,为临床合理使用相关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探讨gyrA、parC基因的改变与棒杆菌属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关系.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E-test、VITEK-AMS、微量稀释法等5种方法测试纹带棒杆菌及假结核棒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PCR扩增检测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相关片段并测序,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及BlastX分析并观察氨基酸突变点,用NcoI酶进行PCR-RFLP.结果 5种方法在检测万古霉素药物敏感性无差异,K-B纸片扩散法有极重大误差及重大误差,经Bowker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在AST-GP67卡片中未充分生长;37株纹带棒杆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94.6%,30株菌发生双突变(87位Ser突变为phe,91位Asp突变为Ala),5株菌单点突变(87位Ser突变为phe);PCR-RFLP经NcoI酶切后显示,敏感株和耐药株均产生3个条带.结论 棒杆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VITEK-2 Compact仪器法、K-B纸片扩散法不适用于棒杆菌属药敏试验,E-test、琼脂稀释法可采纳,但红霉素除外;纹带棒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gyrA基因突变引起,尤以双突变占优势,纹带棒杆菌不携带parC基因,不编码拓扑异构酶Ⅳ.
作者:杨雪静;曹俊敏;张伟珍;王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前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配置大型设备有脉动真空灭菌器、等离子低温灭菌器、超声波清洗机、快速清洗消毒机等.为控制医院感染起到重要作用.1 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中承担的责任消毒供应中心主要承担的是为医院的各种无菌器械、敷料及其他诊疗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和保存、发放的重要科室.其中对于再生医疗器械使用的无菌器械是从消毒、清洗、分检、打包至灭菌,每一步骤都在规章制度和要求下严格完成.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和交叉感染.因此医院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管理,强化护理人员业务学习,督促护理人员学习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知识、熟练各种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流程.
作者:谢萍;唐云;詹月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影响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诸多因素,讨论临床上应对感染的防治措施,为防治阑尾炎术后感染奠定临床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7月-2012年2月在医院进行检查且进行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患者共350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共50例,其余的300例未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并根据其影响因素的结果制定临床的防治措施.结果 研究组的体重指数(BMI)为25.1±1.8,对照组患者BMI为23.2±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程≥24h的患者占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7%;研究组手术时间<1 h的患者占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7%;研究组未进行切口保护的患者占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7%;研究组切除方法为逆行者占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0%,研究组引流出口为原切口者占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研究组病理类型为化脓性占70.0%,单纯性占6.0%,坏疽穿孔性占24.0%与对照组的51.0%、16.7%和3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因素众多,临床应进行积极有效地防治,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王介营;李芹;王洪辉;王玉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1999年2月-2012年4月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切口感染的23例产妇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100例产妇作为非感染组,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检验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手术季节为夏季、合并有基础疾病、备皮至手术时间、急诊手术、主刀医师年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指诊次数均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有基础疾病、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切口长度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阴道指诊次数多等因素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以控制和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冯宪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关系,总结减少产褥感染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162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选择121例进行支原体属培养,41例进行细菌培养,分析产妇的感染情况,根据感染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 支原体属培养阳性率为52.1%,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为39.0%,支原体属培养中解脲脲支原体占47.6%,人支原体占52.4%,细菌培养中表皮葡萄球菌多,占43.8%,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分别占31.2%、12.5%、6.3%、6.3%.结论 孕期生殖道支原体属培养阳性是产妇剖宫产术后易发生产褥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孕前阴道炎的检查和治疗,减少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优君;顾红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比较克霉唑与制霉菌素栓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为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3月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妊娠期妇女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给予克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制霉菌素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V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5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观察组的无效率为1.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5% (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3% (P<0.05).结论 克霉唑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优于制霉菌素栓,两种药物均安全性良好.
作者:吴熊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