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ICU医院感染的管理及预防

侯金兰;郭艳茹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管理, 预防
摘要:目的 研究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管理情况,为预防RICU医院感染提供指导.方法 以医院呼吸科2010年1月-2012年2月40例RICU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感染原因、下呼吸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要病原菌,患者感染率高达100.0%,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肠球菌属患者感染率分别为7.5%、7.5%、42.5%、50.0%、12.5%;患者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呈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水平耐药;40例重症呼吸监护患者有13例死亡.结论 完善ICU制度管理,加强对患者预防隔离及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合理用药,对减少RICU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COPD患者肺功能易感性与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与感染易感性和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医院呼吸内科2008年4月-2012年10月诊治的COPD患者7645例,根据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将患者分为3组:轻度(2642例)、中度(2684例)、重度(2319例)肺功能损伤组;细菌培养检测细菌的感染,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7645例COPD患者中共检出细菌感染3984例,细菌感染率为52.1%,肺功能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37.9%、53.7%和66.4%,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轻度组显著低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又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TNF-α和IL-6表达水平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轻度组显著低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又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结论 COPD患者肺功能与细菌感染率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细菌感染所引发的呼吸道炎症反应可能是引起患者肺功能减低的主要原因.

    作者:朱健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脑梗死的感染与炎症介质变化

    泌尿系感染或肺炎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任何部位的感染均能引起神经学上的持续恶化,许多的临床研究说明住院患者发生感染预示着患者预后差.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免疫抑制而引起感染脑卒中患者出现相关感染与年龄、吞咽困难及误吸有关,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出现低水平的炎性标志物如肿瘤坏死因子和高水平的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预示着将会出现感染.在急性脑缺血患者中,单核细胞及T细胞出现活性下降,Hug的试验说明单核细胞及T细胞出现活性下降的程度与脑梗死的面积有关.有些研究表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免疫系统低下,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易出现感染.

    作者:闫红;冯国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预防结直肠癌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将选取的60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幼年大鼠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单纯Hp组,用Hp菌灌胃法定植Hp;第2组单纯N-甲基亚硝基脲(MNU)组用Hp菌液等量布氏肉汤灌喂,10周后用MNU灌肠诱发结直肠癌形成;第3组采用Hp+ MNU联合处理定植Hp基础上,10周后用MNU灌肠诱发结直肠癌形成;第4组用与Hp菌液等量布氏肉汤灌喂基础上用MNU等量去离子水经肛门灌肠,定期处死大鼠后提取标本,检测Hp,同时做病理切片标本,观察有无肠壁增厚、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及结节发生.结果 Hp组及Hp+ MNU组大鼠较MNU组、第4组胃黏膜明显偏薄,以胃窦部较为明显,且可见肠上皮化生;Hp组及Hp+ MNU组共定植28只小鼠,尿素酶染色阳性21只,培养阳性17只,Giemsa染色阳性达23只,两项阳性大鼠共有25只,占总定指数89.3%.结论 长期的Hp感染可能会增加大鼠结直肠癌对致癌剂的敏感性,促进结直肠癌病变形成,而血胃泌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是诱导机制之一.

    作者:姜国胜;张庚;任维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加强配置中心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持续质量改进

    目的 加强配置中心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持续质量改进,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120名护士在持续质量改进前(对照组)和持续质量改进后(观察组)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进前执行率、合格率分别为55.0%、66.0%,改进后执行率、合格率分别为95.0%、96.0%,在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后对于配置中心护士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能够有效监督和管理医护人员手卫生的落实,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萍;蒋林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内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2781例(3984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仅3例(3眼)患者术后并发眼内感染,对该3眼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抗菌药物冲洗前房及玻璃体腔,全身应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类,必要时切除受累玻璃体,随访6个月.结果 3例发生眼内感染患者检出细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1株;其中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1周后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行受累玻璃体切除后患眼炎症得到控制,随访复查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眼内炎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可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者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

    作者:沈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9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近3年医院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离株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治疗SAU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方法 对196株SAU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SAU培养与鉴定,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96株SAU中,48.5%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1.5%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在95株MRSA中,ICU、呼吸科、神经内科检出率较高,儿科检出率相对较低;SAU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MRSA的耐药率均高于MSSA.结论 SAU引起的耐药现象严重,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王若飞;丁天鹏;李定宪;龚英英;周志虹;夏云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肝胆外科手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肝胆外科手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有效治疗术后感染.方法 选取肝胆外科56例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然后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耐药率.结果 分离出68株病原菌,标本来源构成以胆汁、血液、脓液及分泌物为主,分别占23.53%、20.59%、14.70%、10.29%,其中革兰阳性菌24株占35.29%,革兰阴性菌44株占64.71%;主要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14.71%、10.29%、5.88%,主要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20.59%、17.65%、16.18%、10.29%;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一旦感染应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及时治疗.

    作者:陈浩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临床实习生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紧迫性及对策

    随着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增加,每年进入临床的实习生较多,因医学院校尚未将医院感染学纳入医学教育课程,导致实习生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匮乏,致使医院感染风险显著加大.现根据临床实习现状,针对实习生岗前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的紧迫性进行探析,以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目的.1 实习生临床实习现状1.1 医院感染基础理论知识匮乏 据有关资料显示,实习生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平均为41.06%,了解得少的是职业暴露防护(34.92%)和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处理(23.81%),原因是学校未开设医院感染学课程,只在流行病学课程中提及,仅占3~4个学时,因此,明显存在着岗前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周爱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解脲脲支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及早产关系

    目的 探讨宫颈解脲脲支原体与早产及胎膜早破的关系,为胎膜早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方法 选取就诊的100例胎膜早破孕妇为A组,120例早产孕妇为B组,并且选择同期进行分娩的200例正常孕妇为C组,检测3组孕妇宫颈分泌物、胎膜、胎盘解脲脲支原体感染率.结果 胎膜、胎盘解脲脲支原体感染率A组为80.00%,B组为69.17%,C组为23.00%,C组感染率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剖宫产率为72.00%,产褥感染率为15.00%,新生儿肺炎率为11.00%,明显高于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孕期妇女的生殖健康教育,并进行孕期健康检查,减少解脲脲支原体感染造成的不良妊娠预后.

    作者:张绪东;陈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产ESBLs及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住院患者在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及AmpC酶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高龄住院患者进行病例剖析,整理出各类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单产ESBLs、AmpC酶和同产ESBLs及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及耐药性.结果 从老年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到肺炎克雷伯菌97株,单产ESBLs 29株,占29.9%,单产AmpC酶16株,占16.5%,同产ESBLs及AmpC酶8株,占8.3%;产酶与非产酶菌株除对亚胺培南敏感率100.0%外,对其余(p-)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呈高度耐药,产酶菌株耐药率高于非产酶菌株,同产ESBLs及AmpC酶菌株耐药率要高于单产ESBLs和AmpC酶菌株.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单产ESBLs、AmpC酶及同产ESBLs及AmpC酶菌株检出率较高,并且产酶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呈耐药状态.

    作者:郑素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新趋势

    目的 研究福州地区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新趋势,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2493株尿路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2493株病原菌中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33.2%、屎肠球菌占8.8%、肺炎克雷伯菌占7.1%;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均为氨苄西林;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明显低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P<0.05);两者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也明显低于庆大霉素(P<0.05);屎肠球菌的耐药性比较严重,尤其是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均>90.0%.结论 大肠埃希菌仍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比例有所上升,其耐药性呈上升趋势,部分出现多药耐药,应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甘龙杰;杨滨;欧启水;陈守涛;林宇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天疱疮患者医院感染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的医院感染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医院2002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5例天疱疮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天疱疮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4例,感染率19.2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多占41.67%,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20.83%,皮肤软组织感染占16.66%,上呼吸道感染占8.33%;检出病原菌20株,检出率为83.33%,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40.0%,革兰阴性菌9株占45.0%,真菌3株占15.0%;通过对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年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和侵入性操作等是导致天疱疮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疱疮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应当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合理措施,以有效预防其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付梦珠;蒋亦秀;胡湛歆;吕香花;黄池清;刘冬梅;许功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连续18年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变迁及不同来源分布

    目的 调查18年中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和来源分布,为临床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判定按照CLSI标准,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和EXCEL软件处理.结果 18年中共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4140株,分离菌株数和分离率呈不断增加趋势,从1994年37株升至2011年的534株,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77.6%;鲍氏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上升明显的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从0上升至>80.0%;不同标本来源的鲍氏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略有不同,其中导管标本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耐药率从61.0%~96.0%,而尿标本对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为31.6%~82.6%,不同标本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四环素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连续监测鲍氏不动杆菌的来源分布和耐药变迁,对临床感染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樱;杨继勇;叶丽艳;赵强;郭玲;陈荣;罗燕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RICU医院感染的管理及预防

    目的 研究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管理情况,为预防RICU医院感染提供指导.方法 以医院呼吸科2010年1月-2012年2月40例RICU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感染原因、下呼吸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要病原菌,患者感染率高达100.0%,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肠球菌属患者感染率分别为7.5%、7.5%、42.5%、50.0%、12.5%;患者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呈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水平耐药;40例重症呼吸监护患者有13例死亡.结论 完善ICU制度管理,加强对患者预防隔离及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合理用药,对减少RICU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金兰;郭艳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白内障术后并发虹睫炎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探讨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我院2010-2011年共做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370例,其中术后并发虹睫炎7例,感染率为1.89%.患糖尿病4例、肾功能不全1例、慢性泪囊炎2例,年龄61~83岁,平均73岁.1发生感染原因从资料显示,高龄伴慢性病,患者平均年龄为73岁,伴有糖尿病术后发病有4例,占发病率57.1%;肾功能不全1例,占发病率14.3%;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力下降,若多病共存易发生感染;术眼术前准备欠佳,原有眼疾未得到根治导致合并感染;手术操作间存在危险因素,白内障一般是连台手术,易造成手术室空气污染而导致感染;部分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作者:王春莲;沈瑞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干预

    目的 探讨上腹部全身麻醉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干预,以预防及减少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5例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感染率为19.2%,病原菌检出率54.2%,以多药耐药细菌、真菌为主;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01例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中年龄≥60岁分别为44、17例,肿瘤7、8例,存在并发症35、16例,血清白蛋白为(36.73士6.92)、(31.83±7.08) mmol/L,手术时间为(2.52±1.39)、(3.19±1.41)h,留置胃管时间为(2.1±2.1)、(4.5±6.1)d,入住ICU4、10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较多,病原菌以多药耐药细菌、真菌为主,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及减少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杰;程向阳;徐利平;曹高健;孙广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妇产科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对策,为控制和预防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7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后进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786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3例,感染率5.47%,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占27.91%,其次为腹部切口、阴道、呼吸道、皮肤黏膜,分别占23.26%、16.28%、13.95%、11.63%;单因素分析发现医院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术后留置导管时间、手术方式、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3.812,P=0.037)、侵入性操作(OR=2.547,P=0.012)、手术时间(OR=2.804,P=0.041)和合并基础疾病(OR=3.758,P=0.023)是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率较高,应根据相应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诊疗措施,密切监测高龄患者,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胡京辉;王鑫炎;蒋珊珊;李丽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价值

    目的 探究并分析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赘生物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选取1995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SBE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48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的心内膜赘生物患者有46例,阳性率为95.83%,其中赘生物附着于主动脉瓣的患者有12例、二尖瓣9例、三尖瓣8例、肺动脉瓣10例、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的赘生物大小在2~15 mm的患者例数多,占67.39%;赘生物数量为2个的患者例数多,占56.52%;超声心动图诊断出的瓣膜赘生物附着部位及赘生物大小和数量与手术诊断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检查出赘生物的附着部位和赘生物的大小、数量,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赵中洪;周余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革兰阳性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2009-2011年医院感染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174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分别占42.96%、31.59%、23.21%;67.5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48.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来源于下呼吸道,72.03%肠球菌属来源于尿道;会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青霉素等呈高耐药性,对替考拉宁耐药率低,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100.0%敏感;肠球菌属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呈高耐药性,而对利奈唑胺100.0%敏感.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前3位,耐药率高且与临床选择有关,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艳芳;喻莉;詹燏;张远超;龙鼎;杨军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中信号通路中效应蛋白及反式激活活性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中信号通路中效应蛋白(Shh)和反式激活活性蛋白(C-myc)表达的关系,可作为胃上皮组织发生肿瘤化的重要指示基因.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00例胃癌组织及46例正常胃上皮组织中的Shh及C-myc进行检测,然后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测两种临床检测方法对Hp进行检测,以了解Shh与C-my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Shh的平均染色得分为(4.02±2.31)分,明显高于正常胃上皮的染色总得分(1.19±0.87)分(P<0.05);胃癌组织中C-myc的平均染色得分为(4.59±2.58)分,明显高于正常胃上皮的染色总得分(2.11±1.77)分(P<0.05);Hp感染呈阳性与阴性胃癌中,Shh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3.68%与6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p感染呈阳性与阴性胃癌中,C-myc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4.76%、7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组织中的Shh及C-myc两种基因的表达与Hp感染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可作为胃上皮组织发生肿瘤化的重要指示基因.

    作者:饶远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