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军权;蒋银
目的 建立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动物模型,为临床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用光化学诱导法制备34只血栓性脑梗死小鼠模型,采用Longa 5分法进行模型成功的评价,取其中4只脑组织行病理切片,另3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滴鼻方式滴入50μ1细菌液体,B组滴入PBS液体,感染后1d通过CT检测肺部的变化,并对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30只小鼠脑梗死模型均成功,成功率100.0%,平均Longa评分(2.4±0.3)分;A组小鼠在滴入细菌液体后活动减少,体重逐渐下降(16.3±1.9)g,而B组小鼠一般状态较好,体重基本维持不变,稍有上升(19.8±1.5)g,两组小鼠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检测比较显示,A组小鼠白细胞(10.8士0.7)×109/L明显高于B组小鼠的(7.7±0.6)×109/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均未出现死亡发生,A组小鼠肺部CT检查示,双侧肺部均有多发的斑片状阴影及胸膜增厚,A组小鼠肺组织HE染色后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且肺泡壁结构破坏,可见红细胞;B组小鼠肺组织HE染色后结构完整、肺泡壁光滑.结论 光化学诱导法制备血栓性脑梗死结合经鼻注入细菌可以成功制作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小鼠模型,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不仅可以用于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而且可以对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病原性特征及治疗方法等提供可使用的动物模型.
作者:黄亚平;胡克;雷琳;何家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筛选适合临床常规使用的检测棒杆菌属药敏试验的方法,分析棒杆菌属的耐药状态,为临床合理使用相关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探讨gyrA、parC基因的改变与棒杆菌属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关系.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E-test、VITEK-AMS、微量稀释法等5种方法测试纹带棒杆菌及假结核棒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PCR扩增检测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相关片段并测序,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及BlastX分析并观察氨基酸突变点,用NcoI酶进行PCR-RFLP.结果 5种方法在检测万古霉素药物敏感性无差异,K-B纸片扩散法有极重大误差及重大误差,经Bowker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在AST-GP67卡片中未充分生长;37株纹带棒杆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94.6%,30株菌发生双突变(87位Ser突变为phe,91位Asp突变为Ala),5株菌单点突变(87位Ser突变为phe);PCR-RFLP经NcoI酶切后显示,敏感株和耐药株均产生3个条带.结论 棒杆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VITEK-2 Compact仪器法、K-B纸片扩散法不适用于棒杆菌属药敏试验,E-test、琼脂稀释法可采纳,但红霉素除外;纹带棒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gyrA基因突变引起,尤以双突变占优势,纹带棒杆菌不携带parC基因,不编码拓扑异构酶Ⅳ.
作者:杨雪静;曹俊敏;张伟珍;王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2009-2011年医院感染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174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分别占42.96%、31.59%、23.21%;67.5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48.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来源于下呼吸道,72.03%肠球菌属来源于尿道;会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青霉素等呈高耐药性,对替考拉宁耐药率低,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100.0%敏感;肠球菌属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呈高耐药性,而对利奈唑胺100.0%敏感.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前3位,耐药率高且与临床选择有关,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艳芳;喻莉;詹燏;张远超;龙鼎;杨军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老年住院患者在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及AmpC酶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高龄住院患者进行病例剖析,整理出各类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单产ESBLs、AmpC酶和同产ESBLs及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及耐药性.结果 从老年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到肺炎克雷伯菌97株,单产ESBLs 29株,占29.9%,单产AmpC酶16株,占16.5%,同产ESBLs及AmpC酶8株,占8.3%;产酶与非产酶菌株除对亚胺培南敏感率100.0%外,对其余(p-)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呈高度耐药,产酶菌株耐药率高于非产酶菌株,同产ESBLs及AmpC酶菌株耐药率要高于单产ESBLs和AmpC酶菌株.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单产ESBLs、AmpC酶及同产ESBLs及AmpC酶菌株检出率较高,并且产酶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呈耐药状态.
作者:郑素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糖尿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采取有针对性诊疗护理措施,为有效防治糖尿病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895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糖尿病患者有4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为4.92%;糖尿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呼吸道17例占38.64%、泌尿道12例占27.27%、皮肤7例占15.91%和胃肠道6例占13.64%;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36株占81.82%,革兰阳性球菌4株占9.09%,真菌3株占6.82%;单因素X2检验分析,医院感染与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有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血糖控制水平、侵入性操作和抗菌药物种类是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多样,应根据相应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诊疗护理措施,密切监测高龄患者,减少侵入性操作,控制血糖水平,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秋霞;李小红;魏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分析鼻内镜手术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抗感染药物疗效,为预防和治疗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鼻内镜手术治疗患者5185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生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鼻内镜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51例,感染率为0.98%;鼻部肿瘤患者、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息肉患者、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4.20%、2.00%、0.54%、0.40%,鼻部肿瘤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息肉患者、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时间≥2h患者的感染率为2.42%,明显高于<2 h患者的0.47%;血糖(Glu)>11.0 mmol/L患者术后感染率为3.29%,高于<7.0 mol/L患者的0.21%、7.0~11.0 mmol/L患者的1.24%;年龄≥60岁、吸烟、每日吸烟>20支、体重指数(BMI)> 28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1.99%、1.72%、2.32%、1.44%,明显高于年龄<60岁、不吸烟、每日吸烟>20支、BMI≤28患者的0.42%、0.55%、1.01%、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手术术后感染与围手术期的因素密切相关,控制血糖水平、劝导患者戒烟、熟练地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促进手术部位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侯丽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前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配置大型设备有脉动真空灭菌器、等离子低温灭菌器、超声波清洗机、快速清洗消毒机等.为控制医院感染起到重要作用.1 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中承担的责任消毒供应中心主要承担的是为医院的各种无菌器械、敷料及其他诊疗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和保存、发放的重要科室.其中对于再生医疗器械使用的无菌器械是从消毒、清洗、分检、打包至灭菌,每一步骤都在规章制度和要求下严格完成.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和交叉感染.因此医院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管理,强化护理人员业务学习,督促护理人员学习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知识、熟练各种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流程.
作者:谢萍;唐云;詹月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操作规范》实行,灭菌过程批量放行装置在灭菌过程中开始大范围使用,如何正确选择一款合适的灭菌过程批量放行装置困扰我们.笔者结合医院的实际使用情况,对灭菌过程批量放行装置进行分析,对医院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灭菌过程验证装置提供指导意见.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新华牌压力蒸汽灭菌过程化学验证装置(山东新华医疗器械);新华牌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测试包(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自制纯棉布巾标准测试包,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取16块新洗好纯棉布巾,每块布巾40 cm×65 cm,体积23cm×23 cm×15 cm;新华牌压力蒸汽灭菌爬行式化学指示卡;新华牌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作者:黄桂桂;许和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关系,总结减少产褥感染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162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选择121例进行支原体属培养,41例进行细菌培养,分析产妇的感染情况,根据感染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 支原体属培养阳性率为52.1%,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为39.0%,支原体属培养中解脲脲支原体占47.6%,人支原体占52.4%,细菌培养中表皮葡萄球菌多,占43.8%,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分别占31.2%、12.5%、6.3%、6.3%.结论 孕期生殖道支原体属培养阳性是产妇剖宫产术后易发生产褥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孕前阴道炎的检查和治疗,减少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优君;顾红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上腹部全身麻醉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干预,以预防及减少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5例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感染率为19.2%,病原菌检出率54.2%,以多药耐药细菌、真菌为主;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01例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中年龄≥60岁分别为44、17例,肿瘤7、8例,存在并发症35、16例,血清白蛋白为(36.73士6.92)、(31.83±7.08) mmol/L,手术时间为(2.52±1.39)、(3.19±1.41)h,留置胃管时间为(2.1±2.1)、(4.5±6.1)d,入住ICU4、10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较多,病原菌以多药耐药细菌、真菌为主,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及减少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杰;程向阳;徐利平;曹高健;孙广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急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37例,随机分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组(静吸组)17例、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阻滞组)20例,分别观察两组在各个麻醉时期循环系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入室时两组心率、动脉平均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入麻醉诱导期,两组心率明显下降,SpO2仍能维持于99%;拔管时,静吸组心率高于阻滞组(P<0.05);在麻醉的各时期,静吸组MAP均高于阻滞组;阻滞组有着更好的麻醉效果及更少的不良反应.结论 硬膜外阻滞加复合全麻在急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急诊手术中麻醉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风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706例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统计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及感染部位,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706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4例,感染率3.42%;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是否患有基础疾病为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为主,14例占58.33%.结论 应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规范手术操作以降低术后感染.
作者:忻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比较克霉唑与制霉菌素栓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为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3月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妊娠期妇女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给予克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制霉菌素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V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5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观察组的无效率为1.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5% (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3% (P<0.05).结论 克霉唑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优于制霉菌素栓,两种药物均安全性良好.
作者:吴熊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1999年2月-2012年4月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切口感染的23例产妇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100例产妇作为非感染组,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检验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手术季节为夏季、合并有基础疾病、备皮至手术时间、急诊手术、主刀医师年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指诊次数均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有基础疾病、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切口长度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阴道指诊次数多等因素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以控制和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冯宪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医院2011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Etest法测定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低抑菌浓度(MIC),以CLSI 2010年标准判断结果,WHONET5.6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全年共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255株,其中MRSA检出率为51.4%,以神经外科、ICU检出率高,分别为85.4%、80.1%,门诊患者低为15.2%;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青霉素高度耐药,对红霉素耐药率为41.7%,对其余抗菌药物均高度敏感,敏感率> 70.0%;MRS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MSSA,MRSA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率100.0%外,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利福平敏感率分别为92.0%、80.4%;Etest结果显示MRSA对万古霉素MIC50和MIC90分别为1.0、2.0 μg/ml,MIC> 1.0 μg/ml菌株所占比例为44.3%,未发现有万古霉素非敏感株.结论 神经外科和ICU是MRSA感染的高危部门,MRSA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应重视MRSA万古霉素MIC的监测.
作者:诸军权;蒋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预防结直肠癌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将选取的60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幼年大鼠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单纯Hp组,用Hp菌灌胃法定植Hp;第2组单纯N-甲基亚硝基脲(MNU)组用Hp菌液等量布氏肉汤灌喂,10周后用MNU灌肠诱发结直肠癌形成;第3组采用Hp+ MNU联合处理定植Hp基础上,10周后用MNU灌肠诱发结直肠癌形成;第4组用与Hp菌液等量布氏肉汤灌喂基础上用MNU等量去离子水经肛门灌肠,定期处死大鼠后提取标本,检测Hp,同时做病理切片标本,观察有无肠壁增厚、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及结节发生.结果 Hp组及Hp+ MNU组大鼠较MNU组、第4组胃黏膜明显偏薄,以胃窦部较为明显,且可见肠上皮化生;Hp组及Hp+ MNU组共定植28只小鼠,尿素酶染色阳性21只,培养阳性17只,Giemsa染色阳性达23只,两项阳性大鼠共有25只,占总定指数89.3%.结论 长期的Hp感染可能会增加大鼠结直肠癌对致癌剂的敏感性,促进结直肠癌病变形成,而血胃泌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是诱导机制之一.
作者:姜国胜;张庚;任维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18年中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和来源分布,为临床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判定按照CLSI标准,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和EXCEL软件处理.结果 18年中共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4140株,分离菌株数和分离率呈不断增加趋势,从1994年37株升至2011年的534株,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77.6%;鲍氏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上升明显的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从0上升至>80.0%;不同标本来源的鲍氏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略有不同,其中导管标本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耐药率从61.0%~96.0%,而尿标本对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为31.6%~82.6%,不同标本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四环素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连续监测鲍氏不动杆菌的来源分布和耐药变迁,对临床感染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樱;杨继勇;叶丽艳;赵强;郭玲;陈荣;罗燕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复方甘草酸注射液(SNMC)治疗晚期妊娠乙型肝炎患者及新生儿的疗效、安全性及对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Vac)、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收集100例医院妊娠晚期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复方甘草酸注射液治疗组(试验组)和腺苷蛋氨酸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4周为1疗程,定期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两组孕妇新生儿出生时测量体重、身长,计算Apgar评分,新生儿出生后12 h、1、6个月分别给予HBVac 20、10、10μg肌内注射,同时于出生后12 h及1个月肌内注射HBIG 200 IU;1周岁时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滴度以评估对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影响.结果 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及新生儿体重、身长、Apgar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T的复常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2.0%和60.0% (P<0.05);AST的复常率,试验组亦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8.0%和68.0%(P<0.05);两组治疗前后TBil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1周岁婴儿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2.0%和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抗-HBs滴度为(553.9±72.35)mIU/ml和(537.6士53.54) mIU/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联合免疫效果相仿.结论 复方甘草酸注射液能改善患慢性乙型肝炎的晚期妊娠患者的肝功能,且不影响新生儿联合免疫.
作者:陈威;高悠婷;孙庆丰;吴杨荷;周青青;蔡福景;丁继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加强配置中心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持续质量改进,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120名护士在持续质量改进前(对照组)和持续质量改进后(观察组)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进前执行率、合格率分别为55.0%、66.0%,改进后执行率、合格率分别为95.0%、96.0%,在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后对于配置中心护士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能够有效监督和管理医护人员手卫生的落实,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萍;蒋林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预防消化内镜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消化内镜感染的护理措施,以完善消化内镜的诊治工作.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消毒内镜诊疗的300例患者为研究组,给予新型预防消毒内镜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消毒内镜感染的护理措施;将2009年1-10月10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预防消毒内镜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消毒内镜感染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诊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呛咳躁动率、恶心率、患者术后不适率分别为1.7%、2.0%、1.0%,对照组分别为15.0%、21.0%、11.0%,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研究组的病原菌检出率为8.0%,对照组检出率为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败血症.结论 新型消毒内镜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管理效果良好,避免了医院交叉感染.
作者:吴利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