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麻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刘彦;王舒;赵晓民

关键词:麻醉机全麻, 医院感染, 呼吸道感染, 预防对策
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麻醉机全身麻醉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选取因各种疾病行手术治疗,采用麻醉机全身麻醉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分别采用环氧乙烷消毒和含氯消毒液浸泡对各自的麻醉机及其组件进行消毒,对比两种消毒方式消毒后,麻醉机及其组件的细菌学检测结果以及两组患者使用麻醉机全身麻醉后出现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有9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2.31%,明显高于观察组的感染率1.54%;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的合格率为86.15%,明显低于采用环氧乙烷消毒的合格率98.4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肺部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麻醉机及其组件是患者发生医院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麻醉机及其组件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同时减少手术时间以及术中的创伤,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对减少麻醉机全身麻醉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

    目的 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预防,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11月885例在手术室行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研究手术室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85例手术患者中共感染8例,感染率为0.9%,而在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检出4株占50.0%,其余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株占25.0%,假单胞菌属、幽门螺杆菌各1株,各占12.5%,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其他病原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合并外伤及基础疾病、手术时间>4 h、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急诊手术间、急诊手术、住院时间>15 d、侵入性操作(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手卫生较差危险性大(P=0.016).结论 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采取针对性预防对策,如采用微创操作、选用高标准手术间等,从而有效控制感染率.

    作者:赵晶;陈秀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腰大池引流加庆大霉素冲洗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加庆大霉素冲洗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30例颅脑创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脑脊液检查均为鲍氏不动杆菌感染,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腰大池引流加庆大霉素冲洗治疗措施;B组患者给予应用头胞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86.7%、B组为66.7%,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住院时间A组(11.6±1.2)d、B组(23.3±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A组患者体温(37.3±0.5)℃、脑脊液白细胞(35.1±7.5)×106/L,B组分别为(38.2±0.6)℃、(36.1±8.6)×106/L,治疗后7dA组患者体温(37.1±0.4)℃、脑脊液白细胞(9.2±1.4)×106/L;B组分别为(37.6±0.5)℃、(16.6±3.3)×106/L,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者体温及CSF白细胞下降更明显,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大池引流加庆大霉素冲洗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更好地降低患者的体温,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新华;姬广福;朱淑敏;张宁宁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感染率的调查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160例AMI患者按性别、年龄、梗死部位、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分组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160例AMI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6例,感染率为22.50%;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尿路、胃肠道、分别占58.33%、11.11%、13.89%;梗死部位在多壁的患者22例,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6.36%,梗死部位在前壁患者95例,2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达24.21%;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AMI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杜晓马;兰景良;沈昕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眼科手术室相关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预防控制

    目的 调查分析眼科手术室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探讨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于2011年1-12月对手术室护士、手术医师、眼科实习医师、器械清洗人员及护工分别进行锐器伤的回顾性调查,对锐器伤发生原因、锐器种类及操作环节等进行分析;针对调查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采用防护性的显微手术刀,规范锐器的使用、回收及清洗流程,对不同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等.结果 眼科手术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前3位依次为器械清洗人员100.0%、工作年限<3年的手术室护士46.2%、实习医师28.6%;致伤物依次为显微手术刀、头端尖锐的显微器械、注射器针头及缝针.结论 眼科手术室因使用器械精细、手术周转快、医护人员接触尖锐器械多,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科室,而眼科器械清洗人员是高危人群,通过针对性地预防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锐器伤的发生.

    作者:朱海芹;陈彩芬;曹敏;陈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真菌感染种类及耐药性

    目的 讨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真菌种类及耐药性,并对其分布趋势及耐药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及耐药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以确诊为AECOPD的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能自行咳嗽者经3%H2O2溶液漱口后深咳出深部痰液,不能自行咳痰者用无菌痰液收集器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为痰标本,萨布罗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参考NCCLS标准.结果 221例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且有不同程度使用糖皮激素老年患者有118例痰培养出真菌118株,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占83.1%;其中又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占42.4%;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两性霉素B 94.07%、氟胞嘧啶93.22%、伊曲康唑72.03%、咪康唑70.34%、氟康唑33.51%、酮康唑28.81%.结论 院内真菌感染AECOPD合并真菌感染比率呈上升趋势,且以假丝酵母菌属多见,作为条件致病菌的真菌感染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特别是老年AECOPD患者肺部合并各类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有相当一部份成为致死性终末感染.

    作者:罗利飞;章灵芝;汪官富;韩子华;徐颖鹤;张雪斐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及干预效果现状的研究进展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处于潜伏期而在出院后才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随着国内外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增加新的痛苦,影响疾病的康复,更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因此如何预防医院感染,减少高危患者的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研究重点就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和各种干预效果加以综述.

    作者:魏华;赵庆华;张莉萍;张为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患者及家属对抗菌药物应用认知度的调查

    目的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抗菌药物适应证、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认知度,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应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调查对象对抗菌药物适应证、使用方法、不良反应以及总体认识的认知率分别为15.7%、26.3%、37.3%和17.7%,其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文化程度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总体认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及家属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知普遍较差,呼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共同加大对普通民众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减少医患矛盾,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王述蓉;黄毅岚;刘玲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糖尿病足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糖尿病足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108例内分泌科糖尿病足感染者创面分泌物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分离培养细菌,使用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足感染呈上升趋势,病原菌检出率由22.7%升至46.1%,Wagner病变分级≥3级者多伴混合感染;检出病原菌1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6株占46.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常见,分别占31.9%、7.8%、5.7%,革兰阴性菌61株占43.3%,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常见,分别占15.6%、12.8%、5.7%,真菌14株占9.9%,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4%;革兰阴性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12株占19.7%,大肠埃希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与奇异变形菌各1株,检出率分别为16.4%、1.6%、1.6%;多数肠球菌属呈多药耐药且耐药率高,均≥5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β-内酰胺抑制剂复合剂耐药率低≤11.1%.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多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β-内酰胺抑制剂复合剂的抗菌活性较好,加强对糖尿病足感染的监测,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可延缓病情发展并提高治愈率.

    作者:周莹;陈杏春;农生洲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妊娠妇女合并急性肾盂肾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就诊的120例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产妇作为感染组,选择同期健康的360例孕妇作为非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引起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感染组患者中段尿培养出大肠埃希菌81株占67.50%,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50%和肺炎克雷伯菌占6.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贫血(OR=9.68,95 %CI:2.81~33.27)、高血糖(OR=8.41,95 %CI:2.35~30.08)、妊娠中晚期(OR=7.85,95%CI:2.37~25.94)、妊娠左侧卧位(OR=0.23,95%CI:0.08~0.66)与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贫血、高血糖、妊娠中晚期、妊娠体位是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阮淑萍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16S rRNA基因在检测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病原菌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菌16S rRNA基因,建立快速诊断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病原菌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通过对已知病原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和变异区的序列分析,设计通用引物,对实验室已知的8种病原菌、人类基因组DNA、巨细胞病毒、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空白对照进行PCR扩增,检测其特异性;采用倍比稀释法和与细菌培养法比较进行敏感性检测.结果 8种已知病原菌被扩增后均获得1032 bp的特异性产物,其与人类基因组DNA、巨细胞病毒、白色假丝酵母菌无交叉反应;通过稀释扩增,敏感性测试可达1 pg大肠埃希菌DNA;52份标本PCR扩增15份有阳性产物,阳性率为28.8%,传统的培养法5份为阳性,阳性率为9.6%,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方法能快速、特异、敏感地检出自发性腹膜炎腹水中的病原菌.

    作者:朱国民;王成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其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是否并发尿路感染分为感染(观察组)与未感染(对照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导尿管、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为11.9%;年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9.6±14.7)岁与(55.1±13.6)岁,病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2.8±4.6)年与(6.5±4.1)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3±1.2)%与(6.7±1.0)%,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尿管、抗菌药物使用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2.7%与6.6%、9.9%与4.1%、31.9%与20.1%,住院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8.5±5.2)d与(10.6±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导尿、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等因素相关.

    作者:黄华英;任跃忠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女性生殖道491株解脲脲支原体药敏结果分析

    解脲脲支原体(Uu)寄居于人体泌尿生殖道,是对人类生殖道感染为常见的一种支原体.在女性感染可引起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不孕等疾病,并可引起孕妇的异常围产结局.近年来其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对医院491株解脲脲支原体培养阳性的女性生殖道标本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月红;陆建红;陈国军;董长林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人类微小病毒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80名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率,B19感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关节肿胀、压痛、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血沉、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及IgG水平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率41.7%明显高于对照组3.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与阴性患者关节肿胀、压痛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64.3%、血沉(93.8±7.4)mm/h、C-反应蛋白(65.4±4.7)mg/ml及IgG水平(19.6±2.4)均明显高于感染阴性患者,但血红蛋白水平(45.8±6.9)g/L明显低于感染阴性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因素,并参与到疾病进展过程中,介导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及炎性介质释放.

    作者:董奕裕;陆建良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及耐药表型的研究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型及其对氨基糖苷类(AGs)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米卡星(AMK)、庆大霉素(GEN)、妥布霉素(TOB)、奈替米星(NTM)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npm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16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AMK、GEN、TOB、NTM的耐药率分别为17.3%、37.7%、26.5%、25.3%;armA、rmt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1.1%、6.2%,未检出rmtA、rmtC、rmtD、npmA基因;28株携带armA或rmtB基因菌株对AMK、GEN、TOB、NTM的MIC50均为256 μg/ml、MIC90均≥512 μg/ml.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中流行ArmA型和RmtB型16S rRNA甲基化酶,并介导AMK、GEN、TOB、NTM的高水平耐药表型.

    作者:梁彩倩;张永标;杨晓燕;冯亚群;符永玫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两种皮肤消毒剂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作用的荟萃分析

    目的 比较术前氯己定和聚维酮碘皮肤消毒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有效选择消毒剂,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3月前发表的关于氯己定与聚维酮碘消毒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影响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选取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CI表示.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5633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聚维酮碘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9.29%,氯己定组为6.95%,氯己定消毒可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RR=0.75,95%CI=0.63~0.89).结论 术前氯己定消毒比聚维酮碘消毒能更好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作者:蒋雪松;秦元梅;崔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心肌损伤心肌酶谱的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谱的变化,为临床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和健康儿童59名作为研究对象,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照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分别分析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有54例发生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其发生率为10.05%,患儿均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占22.22%,窦性心动过缓占27.78%,ST-T改变占24.07%,房性心律失常占5.56%,室性心律失常占9.26%,传导阻滞占11.11%;心肌损伤组患儿心肌酶谱各指标较非心肌损伤和正常组明显增高,而非心肌损伤组患儿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a-羟丁酸脱氢酶、同工酶等指标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均表现异常,可作为临床诊断方法.

    作者:孙熙璇;管健;杨海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了解干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影响,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对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1年7-12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572例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调查,建立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政策干预前后的结果.结果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89.29%、干预后75.68%;尤其是甲状腺手术,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100.00%降至干预后的41.54%,无手术切口感染病例发生;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 h的使用率从干预前27.20%升至36.65%.结论 通过干预措施,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下降,预防用药疗程缩短,能促进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

    作者:叶顾萍;吴景芳;应庆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颅脑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及时诊断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1例颅脑损伤尿路感染的患者调查和分析,包括相关因素及感染临床症状、尿液特点和培养病原菌种类.结果 61例脑损伤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有平均住院时间22 d、留置尿管时间>21 d、占59.00%、病情危重、GCS评分<8分45例,占73.80%;发热患者48例占78.69%,尿路刺激症状5例占8.20%;尿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33例占54.10%,尿培养阳性23例占37.71%;抗菌治疗有效率为100.00%;尿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与真菌感染为主,分别占43.48%、56.52%.结论 降低危险因素、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尿液检察结果尽早诊断尿路感染、及时采取抗菌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重型颅脑损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桂玲;鲁俊晶;胡伟;孙建梅;章红梅;吴青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医院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1年1-12月住院患者采集的血液、尿液、大便、各类分泌物等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要求培养并做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6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9株占26.1%,革兰阴性菌153株占58.0%,真菌42株占15.9%;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19.3%、12.1%,铜绿假单胞菌对克林霉素、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92.2%、92.2%;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1.6%、93.8%、79.7%、82.8%;其中革兰阴性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第一、二代等头孢菌素天然耐药并具有多药耐药性,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哌拉西林高度耐药.结论 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蔓延.

    作者:刘群;张浩;陈燕;杨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布地奈德与舒利迭序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在使用抗菌药物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与舒利迭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改进该病的治疗效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治疗的72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3d后,序贯使用舒利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抗感染基础上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用药1周后对患者肺功能指标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平均1秒用力呼气容积值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值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使用抗菌药物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与舒利迭序贯治疗COPD发作合并感染,可迅速控制感染症状,改善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骆健峰;朱丹;陈慧;陈卫松;王临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