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庆;穆廷杰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中的自身免疫抗体,提高对临床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HBV相关疾病243例、AIH68例、PBC 25例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肝细胞溶质抗原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同时以6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应用生化法分别检测各组ANA阳性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胆汁酸(TBA)水平.结果 HBV组ANA、SMA、AMA M2、LKM-1、LC-1、SLA/LP阳性率分别为21.8%、5.3%、0.4%、0、0、0;AIH组阳性率分别为82.3%、64.3%、4.4%、17.6%、4.4%、2.9%;PBC组阳性率分别为76.0%、0、68.0%、0、0、0;HBV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占83.0%,AIH组和PBC组以高滴度(≥1∶320)为主,分别占94.6%、94.7%;ANA高滴度组血清ALT、AST、ALP、TBA水平明显高于低滴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AIH、PBC组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ANA滴度的升高,肝功能损害明显严重,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朱静;沈伟峰;张黎霞;丁韧烨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抑酸药物使用、手术时间、白蛋白水平、APACHEⅡ评分等影响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x2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收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2例,发生率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胃管留置、抗菌药物使用、手术时间、白蛋白水平、APACHEⅡ评分与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有关(P<0.05),而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机械通气时间(x2=4.638,P=0.032)、手术时间(x2=6.137,P=0.014)、年龄(x2=6.798,P=0.008)、抑酸药物使用(x2=3.876,P=0.048)是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引发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有很多,重视术前评估,加强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等措施有助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王春利;柴素梅;李天春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不同外观性状痰标本的合格率,探索痰培养检测流程优化方法,缩短痰培养的报告时间(Turnaround-time,TAT),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指导临床更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评估痰标本外观性状与镜下涂片合格的相关性,统计呼吸道标本的处理流程记录及不同时间段、不同质量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制定呼吸道标本处理流程优化措施并评估优化成效.结果 痰标本的不合格率为42.6%,不同外观痰标本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脓痰高70.7%,白沫痰低为0;不同质量痰标本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痰标本的阳性率为38.3%,不合格标本为0;36.2%的痰标本培养24h后菌群正常生长,继续放置24 h或更长时间未发现可疑病原菌;在执行流程优化措施后,痰标本的阳性率由27.5%降为18.5%,是由真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可疑定植菌的分离率减少所致,培养鉴定成本减少24.6%;阴性报告的TAT较干预前显著缩短.结论 通过开展痰标本处理流程优化项目,降低了可疑定植菌的检出率,缩短了TAT,节约了实验室的成本,促进了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和临床的合理用药.
作者:廖亚龙;侯铁英;陈晓丽;刘伟江;黄爱伟;张莉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儿童医院呼吸道合胞病毒(HA-RS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控制措施,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依据,防止医院内暴发流行.方法 调查2005年1月-2011年12月HA-RSV感染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82例患儿年龄1~29月龄,中位年龄7月龄;原发病以腹泻为主,32例占39.0%,其次为婴儿肝炎综合征30例占36.6%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5例占18.3%;23例患儿占28.0%有基础疾病;临床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占50.0%,肺炎占36.6%和支气管炎占13.4%;HA-RSV感染全年均可发病,其中秋冬季发病63例占76.8%;8例占9.8%患儿因病情加重转入PICU,有基础疾病患儿入住PICU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基础疾病患儿(P<0.005);对确诊HA-RSV感染的患儿实施接触隔离、分组护理、减少探视、加强手卫生和环境、物品消毒等措施后,感染得到控制,71例治愈86.8%,11例好转出院13.4%,无死亡病例.结论 HA-RSV感染好发于1岁以内,尤其是3月龄以内的婴儿,以秋冬季发病为多,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有基础疾病者病情较重,人住PICU比例较高,总体预后良好;及时隔离患儿、分组护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对于控制HA-RSV感染的蔓延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蔡蓓蓓;董琳;徐月波;刘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医院泌尿生殖道疾病中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的感染状况及对不同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分离培养药敏试剂盒,对2011年1-12月在医院就诊的3574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支原体属培养,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574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支原体属感染1779例,总阳性率49.8%,其中Uu感染1249例占70.2%,Mh感染187例占10.5%,Uu+Mh感染343例占19.3%;支原体属对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四环素敏感率均>90.0%;Uu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为72.8%;Mh、Uu+ Mh对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85.0%.结论 支原体属感染以单纯Uu感染为主,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四环素可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卢珍;杨金军;周田美;董晓勤;张卫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2010-2012年医院感染的部位及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160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部位,并采集患者的脓液、切Ⅱ分泌物、尿液、痰液等进行病原菌培养、革兰染色等鉴定菌种,采用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对病原菌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多,占31.88%,上呼吸道感染占24.38%,消化道感染占17.50%;共分离出193株病原菌,检出多为埃希菌属占29.02%,其次为链球菌属占19.17%,肠杆菌属占15.02%;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较低的有阿米卡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革兰阳性菌耐药性较低的为万古霉素.结论 医院感染部位多集中在呼吸道、消化道部位,病原菌以埃希菌属为主,并且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较为严重,临床上应及时调整用药方针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作者:杨桂君;黄必义;陈晓燕;王玉春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调查某省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任职条件的认知度,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选拔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省各市、州、县医院进行调查,发放调查表,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全省47所医院,有139名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正高或副高职称的占46.76%;有82.02%认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对任职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的工龄条件,其中48.20%的管理者认为应具备5~10年工龄,41.01%的管理者认为工龄应具备2~5年,业务能力及管理能力被认为是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的重要的工作能力,分别占33.13%及27.50%;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被认为可由多种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其中临床医学占24.02%,预防医学占22.59%.结论 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任职条件认知度较高,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任职条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选拔.
作者:王燕;齐海燕;赵小莲;张俭;张浩军;杨菊兰;蔡玲;周垚;张映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552例COPD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COPD医院感染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一记录、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52例COPD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71例,感染率49.1%;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时间、营养状况、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糖皮质激素使用及泌尿道插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2周、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行泌尿道插管是影响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根据影响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雾化吸入及留置导管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建玲;雷琰;杜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血流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及112例血培养阴性患者血培养采血当日CRP和PCT测定结果,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血培养阳性组按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再次分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CRP、PCT的比较,阳性组内CRP、PCT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12例血培养阴性患者与12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其CRP阳性率分别为97.3%和100.0%,PCT阳性率分别为31.3%和100.0%;血培养阳性组CRP测定值为18.9~217 mg/L,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测定值3.5~138.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PCT测定值0.21~100 ng/ml亦显著高于阴性组测定值0.02~1.76 ng/ml(P<0.01);血培养阳性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组间CRP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CT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与CRP可作为血流细菌感染的监测指标;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PCT较阳性菌血流感染的PCT值更高.
作者:杨朵;胡梅;李莉;张曼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因乳腺癌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89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45例及非感染组244例,系统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统计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检验,找出潜在危险因素,并对各手术方式进行感染率的评价.结果 289例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5例,感染率15.6%,两组患者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患有糖尿病31.1%与12.0%(P<0.01)、吸烟20.0%与10.5%(P<0.01)、活动性皮肤疾病17.8%与2.5%(P<0.01),其余相关因素包括临床分期较晚(P=0.001)及接受新辅助治疗40.0%与19.7%(P=0.003);另外保乳手术相对于其他手术方式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更低13.3%与86.7%%(P<0.01).结论 乳腺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既有基础指标又有手术相关指标,对相应因素的控制可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周余人;杨卫锋;宋国良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表面形成黑色污渍的原因,并找出降低黑污形成的相关控制方法,从而确保铜材质手术器械的使用时清洁质量合格.方法 对360件铜材质器械按性能及工艺构造分为A、B、C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在每次完成操作程序后检查器械表面及管腔内面的清洁程度.结果 铜材质器械在CSSD的常规再处理流程中器械表面常会有一定程度的黑污形成,有黑污器械率达53.33%;新器械直接进入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后表面也会生成黑色污渍,柔性器械黑污率高于实体器械,二者产生器械的黑污率均>80.0%;处理过程中温度、湿度及操作方法的不同所引起器械表面黑污程度也有区别,高温高湿易引起铜材质表面氧化;在同样清洗消毒灭菌过程,铜材质器械中柔性器械的黑污程度比实体器械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器械制造工艺影响其表面清洁度,管腔器械内面表面氧化程度比管腔外表面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铜材质手术器械的材质特点决定其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在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控制处理过程的温度、湿度可以降低该类器械的氧化反应,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作者:俞丽云;周霞;应瑶芸;朱赛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9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吸烟史与吸烟量、是否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否合并糖尿病等相关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行比较,并分析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结果 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长期大量吸烟史、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等都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76.4%.结论 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长期大量吸烟史、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刘伟华;吴玉敬;杨兆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评价两性霉素B完整疗程与卡泊芬净静脉注射后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序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继发侵入性真菌感染68例患者,根据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35例采用完整疗程两性霉素B针,B组33例采用卡泊芬净静脉注射后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序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抗菌药物费用等.结果 A组35例患者中共25例有效,总有效率71.42%,B组33例患者中共25例有效,总有效率75.75%,两组均有较高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严重输液反应A组占31.34%、B组为6.06%,肝肾功能损伤A组51.43%、B组为18.18%,严重低钾血症A组60.00%、B组为9.09%,A组治疗费用平均约为4200元、B组治疗费用平均约为43 000元,A组严重不良反应明显高于B组,但抗真菌药物费用显著低于B组.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对侵人性真菌感染均有较好疗效,而两性霉素治疗费用低廉,只要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可长期安全使用.
作者:罗洪强;傅佳萍;钟永根;封蔚莹;洪攀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为临床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NICU应用呼吸机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结果、危险因素及对预后影响.结果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37.50%;痰培养检出8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68.29%,革兰阳性菌16株占19.51%,真菌10株占12.20%,前5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假丝酵母菌属;>2种细菌混合感染10例,细菌合并真菌感染7例;年龄大、营养不良、应用镇静剂及制酸剂、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撤机困难多、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结论 NICU患者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高,痰培养结果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吴盛;吴迪;王家泰;于长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合并败血症患儿的病原学特点和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240例AL血培养阳性患儿病例,并回顾性分析其病原学特点、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治疗及转归.结果 AL合并败血症患儿检出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23.33%、表皮葡萄球菌占11.67%、肺炎克雷伯菌占10.83%;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100.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00%;发热6h内及时经验应用抗菌药物疗效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且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患儿败血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AL合并败血症患儿检出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其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早期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作者:孔令军;郭宏卿;赵文理;何海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麻醉相关因素,对麻醉因素所致的感染率进行总结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3例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感染例数、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以及与感染相关的手术及麻醉因素.结果 调查1823例,感染56例,感染率为3.0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手术切口为主,分别占33.93%、21.43%、19.64%;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75.00%、革兰阳性菌14株占25.00%;分布多的3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0.36%、19.64%、17.86%;经x2检验,医院感染与骨折类型、切口类型、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是否使用一次性过滤器和是否使用止吐药物有关(P<0.05).结论 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率相对较高,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和麻醉特点,尽可能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发生.
作者:栾海星;林扬;林梁;高海鹰;刘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生殖道支原体属及衣原体属感染与妇女不孕的相关性,为不孕不育的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146例不孕不育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选择人流术的健康女性146名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妇女的宫颈分泌物,对其进行支原体属与衣原体属检测.结果 观察组的支原体属感染35例感染率为23.97%,衣原体属感染29例感染率为19.86%,混合感染14例感染率为9.59%;而对照组支原体属、衣原体属及混合感染率分别占8.22%、7.53%、2.74%;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支原体属、衣原体属及混合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原发不孕组与继发不孕组在支原体属、衣原体属及混合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生殖道的支原体属、衣原体属感染是造成女性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积极有效的做好感染的防治工作,以保护妇女生殖道健康,降低不孕症发生率.
作者:游燕;王梦花;戴琼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与社区感染的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床旁调查与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记录2012年6月19日0:00-24:00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住院患者1107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和社区感染率分别为3.79%和9.94%;医院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手术切口和泌尿道,分别占26.67%、24.44%和22.22%;而社区感染高发部位则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和上呼吸道,分别占42.73%、23.64%、20.00%;医院感染病例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鲍氏不动杆菌和褪色沙雷菌为主,分别占28.57%、14.29%,而社区感染病例中则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18.18%、18.18%;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33%,而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为50.33%.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可基本反映医院感染情况,可根据该结果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从而不断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莹;孙丽丽;朴海燕;牛延军;崔善;金兰姬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ABA)感染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磐安区2009年1月-2011年12月检出的490株鲍氏不动杆菌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009-2011年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95、178、217株,检出率逐年增多,标本主要来自痰液及咽拭子,占78.57%,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上升,2011年多黏菌素E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1.27%和31.34%,其他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多耐药与泛耐药的菌株呈逐年增加,并发现了ADC基因新的变异型ADC-60型(GenBank登录号:JQ692087).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且具多药耐药性,临床开展连续性耐药监测,并根据药敏结果及细菌耐药机制选择抗菌药物,对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十分重要.
作者:黄东标;胡晓燕;周茂亮;孔海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肿瘤专科医院介入手术、乳腺、甲状腺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达到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方法 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出院病历中随机抽取303份患者病历,对抗菌药物的品种、联合使用、疗程等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 303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共99例,预防用药率为32.67%;98例为静脉滴注给药;使用排名前3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哌拉西林/舒巴坦、萘夫西林、头孢唑林,使用率分别为19.19%、18.18%、11.11%;19例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术后平均用药3.3 d;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一用药为主,共85例,占85.86%,二联用药12例,占12.12%,三联用药2例,占2.02%.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率偏高、用药起点高、用药时间过长、重复给药等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徐艳艳;郭小红;冯平;姚敏;顾海娟 刊期: 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