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姜黄素衍生物FM04体外抗淋菌的效果与机制

孙各琴;张秀明;朱涛;徐全中;卢兰芬;吴秀娟;冯雪琴;王结珍

关键词:姜黄素, 衍生物, 淋菌, 抗菌, 耐药基因
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衍生物FM04体外抗淋菌的效果与机制.方法 应用K-B法检测40株淋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煮沸法提取菌株DNA,随机抽取增其中22株PCR扩TEM、tetM、erm和mefA基因;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初步判断FM04是否有抗菌作用,作用结果结合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分析FM04体外抗淋菌作用可能的机制.结果 淋菌的敏感性测定显示多药耐药现象明显;TEM、tetM的检出率均为77.3%,未检出erm和mefA 基因;FM04对8株淋菌的抑菌环直径均为10~1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姜黄素衍生物FM04具有体外抗淋菌作用,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前景;未发现其作用机制与淋菌耐药表型及基因型有关系.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细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研究

    目的 研究骨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临床常见致病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能够准确反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DDD/(100人·d)对2006-2009年医院骨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分析同期常见致病菌耐药的变化趋势.结果 头孢地嗪的使用强度2006-2009年分别为7.81、7.66、2.92和0.84,呈下降趋势,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地嗪的耐药率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使用强度分别为3.92、3.55、3.40和0.90,2009年下降幅度较大,2009年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的使用强度变化趋势与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的变化相一致;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作为主要预防性抗菌药物,其使用强度的变化趋势与主要致病菌对其耐药率的变化无一致性.结论 细菌耐药趋势与部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作者:戴滨;房德敏;王捷;吕鹏;周淼;乔红;王学民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脊柱外科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脊柱外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脊柱外科医院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57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2例、314例次,医院感染率6.95%、例次感染率7.74%;不同原发疾病中骨折脱位、退行性改变的感染率为11.80%、5.2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35.67%、30.57%、14.01%;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截瘫程度、手术及侵入性操作有关(P<0.01).结论 针对引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对策,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及手卫生,减少医院感染.

    作者:闫桂虹;张培红;程慧玲;郭江雪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及管理对策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易发生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流行,如何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1 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状临床上滥用抗菌药物表现为无指征或指征不明用药、预防用药;术前用药过早或术后用药>24 h;抗菌药物超量使用,疗程过长;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缺乏依据甚至三联、四联使用;盲目选用昂贵新品种或进口抗菌药物;超短期应用或频繁更换品种;不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仅凭经验用药.

    作者:戴攀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卡泊芬净经验性治疗白血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与评价

    目的 评估卡泊芬净经验性治疗白血病并发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医院白血病并发真菌感染的50例患者,分为卡泊芬净及伊曲康唑两组,每组25例,卡泊芬净组给予卡泊芬净经验性治疗,伊曲康唑组给予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后5d或疗程达14 d或连续痰涂片阴性后3d;对两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卡泊芬净和伊曲康唑在治疗白血病并发真菌感染中,总有效率分别为88.0%和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后发现,卡泊芬净较伊曲康唑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结论 在白血病并发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卡泊芬净较伊曲康唑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患者耐受性更好,是治疗白血病并发真菌感染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于文征;王学霞;孙建荣;陈绍水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ATP检测法监测腹腔镜两种清洗方法的效果探讨

    ATP生物荧光法是一种快速的检测方法,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10年10月,将ATP生物荧光法用于监测手工清洗和手工加超声酶洗腹腔镜器械的清洗效果,观察其相对光值,判断其清洁度,对两种清洗方法进行比较.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ATP测试仪,腹腔镜器械,肽夹钳、左弯钳、双极电凝各100件.

    作者:李淑玲;胡国风;黎云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感染病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Auto Cyte PREP(LCT)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98例体检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作液基薄片细胞学检查,细胞学诊断采用2001年TBS诊断标准,阳性诊断包括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结果 3198例受检者中,2283例检出感染性病变,检出率为71.39%;特异性炎症中,感染假丝酵母菌76例,感染率为2.38%,滴虫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7%,疱疹病毒感染5例,感染率为占0.16%,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98例,感染率为3.06%,尖锐湿疣15例,感染率为占0.47%;轻、中度炎症、假丝酵母菌属、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感染在30~39岁的人群高,其次是40~49岁的人群,重度宫颈炎则是40~49岁的人群高,其次是30~39岁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CUS、LSIL、HSIL的检出率在40~49岁的人群高,其次是30~39岁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C检出8例,检出率为0.25%.结论 宫颈感染病及宫颈上皮内病变多集中在30~49岁的人群;LCT检查对于宫颈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积极预防的作用.

    作者:朱明范;陈慧;何红;许仰;吴丽萍;曾讯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支原体属感染与女性继发性不孕的相关性调查

    目的 探讨支原体属感染与女性继发性不孕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不同种属支原体与女性继发性不孕相关性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医院妇科病房收治的继发性不孕患者96例做为观察组;同期来医院行健康体检的103例女性作为对照组,就两组支原体属检出率及计数进行比较并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支原体属感染检测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Uu+ Mh阳性率分别为64.6%、21.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8.7%、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Uu计数>104 CFU的为49例,与对照组的8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性不孕组Uu阳性率高于非输卵管性不孕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性不孕组和非输卵管性不孕组的Mh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支原体属感染与女性继发性不孕关系密切,Uu是女性继发性不孕主要致病支原体属.

    作者:钟汉威;凌勇;赵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分析19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共报告222人次职业暴露,其中护士150人次,医师47人次;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占86.0%;暴露地点主要为手术室,占23.4%;78.5%的医务人员在锐器伤发生后能正确进行局部处理.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督促医务人员认真执行标准预防.

    作者:张勤;朱华云;刘亮宝;谌科;黄春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骨科手术铺治疗巾的误区

    我院曾经有两名骨科植入物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在院感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中,患者均无任何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同期洁净手术间监测合格,外来植入物由中心供应室接收后清洗、灭菌,灭菌器运行正常,生物指示剂合格.追溯术前准备、术中无菌操作和术后无菌操作环节,分析后发现手术铺巾中有一个传统的错误.

    作者:李运萍;董颖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呋喃西林涂层尿管的制作方法及药物缓释效果研究

    目的 研制可预防尿路感染的呋喃西林洗脱可降解涂层硅橡胶导尿管(新型尿管).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呋喃西林为抗菌物质,使用浸涂提拉法制造尿管涂层;采用改良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呋喃西林浓度,评估新型尿管的药物缓释效果.结果 以374 nm为紫外检测波长,测得浓度为8.00、24.00、40.00、56.00、80.00 μg/ml呋喃西林溶液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为3.6621×106、10.8524×106、18.3275×106、26.9443×106和36.6285×106,回归方程为:A=4.6464×105C-4.5961×104,r=0.9990,线性关系良好;以该法测得新型尿管涂层连续释放7d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为29.673×105、23.562×105、16.851×10 5、14.524×105、9.562×105、7.395×105和4.231×105,药物释放曲线符合2阶多项式:y=38320×X2-720661×X+4×106,r=0.9969,药物释放的色谱峰面积及相对药物保留浓度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结论 以14d为界设计的尿管药物涂层缓释效果理想,有望用于预防短期留置尿管感染.

    作者:朱元元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恶性腹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恶性腹水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情况及耐药性.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和鉴定PAE,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5株PAE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腹水标本;其中痰液占42.44%,腹水占20.49%;PAE泛耐药株检出12株,检出率为5.85%;PAE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好的敏感性,敏感率为81.45%~93.66%,而PAE对庆大霉素、头孢唑林显示出很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为52.68%~96.58%.结论 临床医师应根据PAE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PAE感染,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诊疗操作过程中出现医源性感染.

    作者:徐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婴儿暖箱的清洁与消毒

    婴儿暖箱是新生儿病房必不可少的医疗设备,它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重要措施之一.现将暖箱清洁与消毒方法介绍如下.1 出院患儿婴儿暖箱的清洁与消毒

    作者:吴昊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导管相关性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还增加了住院费用,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相关预防措施:1 医护人员的教育教育和培训医护工作者如何置管与护理,有经验的医师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韩璐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多药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策略

    目的 监测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情况,为临床有效控制MDROs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0年医院微生物室检测到的MDROs,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隔离MDROs感染患者,控制MDROs的蔓延.结果 2010年MDROs感染例数较2009年升高,由311例上升至435例,增加124例;MDROs感染率较2009年升高,由1.70%上升至2.14%(x2=9.95,P=0.00);MDROs社区感染率较2009年增高,由1.47%上升至1.91%(x2=11.18,P=0.00),两年MDROs医院感染率一致,均为0.23%(x2=0.00,P=0.97);两年医院感染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瞻性监测不能降低MDROs医院感染率,需制定更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黄冠新;廖丹;黎小金;黄维真;岑雪梅;曾尚娟;黄丝妮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褪色沙雷菌3-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了解褪色沙雷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272株褪色沙雷菌进行药敏试验;用表型筛选及三维试验法进行ESBLs和AmpC酶检测;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以厄他培南为指示药物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结果 褪色沙雷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80.0%,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10.0%;272株褪色沙雷菌中产ESBLs菌30株,检出率为11.0%,产AmpC酶菌41株,检出率为15.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5株,检出率为5.5%;Hodge试验结果,有15株为阳性.结论 褪色沙雷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耐药性的产生与细菌产AmpC酶、ESBLs以及碳青霉烯酶有关,实验室应加强检测和监控.

    作者:苏维奇;谢在海;朱元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供应室工作人员洗手与消毒手效果比较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我院供应室不同洗手方法的效果,为今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随机选择本科护士、护工、消毒员、工人共计60名,进行手卫生的培训、洗手方法的指导,然后分别使用常规洗手法、试验洗手法,并均在工作人员手部涂有污染物.

    作者:刘敏;曹华;尹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控制策略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人群、时间以及操作环节,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方法 依据医疗锐器伤发生后登记上报的69例案例发生情况,进行监测追踪,对锐器伤的发生原因、锐器种类、操作环节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占62.32%、55.07%;周一、五及上午时段锐器伤发生率高;病室内发生锐器伤占37.68%,手术室占33.33%;发生锐器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其次是输液器针头及缝合针,分别占26.09%、21.74%、17.39%;处理使用过的锐器(28.99%)、手术(27.54%)、经皮拔针(23.19%)等环节容易发生锐器伤;有63.77%的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结论 护士、低年资医务人员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操作不规范、防护不当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安全操作行为,是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有效控制措施.

    作者:陈敏;郑艳;王文爱;刘君;苗勤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调查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6-12月出院的外科手术患者病历268份,对抗菌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手术时间、用药频度、药物利用及药物联用等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用药频度,评价其合理性.结果 全部手术患者均应用抗菌药物,其中单用159例占59.33%,二联102例占38.06%,三联7例占2.61%,无>3种抗菌药物联用现象;前10位抗菌药物中主要品种是头孢菌素类;普外科围手术期存在用药疗程偏长、选药起点偏高等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 普外科围手术期用药基本能达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目的,但还需要加深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的意识,加强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教育与管理.

    作者:黄晨;诸林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常见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机采血小板护理风险是指采血护士从献血者招募登记、血液采集、到献血后服务的整个环节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护理危险.机采血小板护理风险或隐患一旦发展成为事故,给献血者带来损失,而采血护士也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笔者通过对中心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的过程中出现的机采异常情况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修订和完善机采血小板过程管理制度和细则提供依据.

    作者:张杰;周倩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0年12月医院老年临床医学部呼吸内科诊断为VAP并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0例老年VAP患者检出病原菌40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各分离出17、8、8株,分别占42.5%、20.0%、20.0%;40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15例、进步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65.0%;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VAP患者有效且安全.

    作者:赵丽敏;马利军;吴纪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