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存活时间的影响

许会彬;王青;王化芬;陈国敏;田玉静;张明明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肠黏膜, 细菌移位,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摘要:目的 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S)、失血性休克组(HS)及失血性休克+PUFA干预组(HS-F),每组各20只;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时间、存活率及平均动脉压(MAP)动态变化,取肝、脾、肾及肠系膜淋巴结做细菌培养.结果 SHS、HS、HS-F组大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80 min、(113.0±25.9)min、(138.4±37.1)min,HS组与HS-F组大鼠的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组及HS-F组较SHS组肝、脾、肾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明显升高(P<0.01);HS-F组较HS组肝、脾、肾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脂肪乳对HS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降低HS后肠道细菌移位,并显著延长HS大鼠的存活时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总结景德镇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6月-2010年12月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资料.结果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48例,感染率为80.0%;检出5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占61.4%,革兰阳性菌16株,占28.1%,真菌6株,占1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是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美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小剂量国产两性霉素B对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国产两性霉素B对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78例IFI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初始3d的剂量为1、3、5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 ml,保持速度为5 ml/h,从第4天开始每日增加5 mg,直至25 mg,以后维持该剂量;疗程1~5个月,总用药量1~1.5 9.结果 78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1.5%,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6.7%,光滑假丝酵母菌占7.7%,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3.9%;治疗结束1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痊愈10例,显效51例,进步8例,无效9例,其中1例死亡,总有效率为78.2%;真菌清除66例,未清除12例,清除率为84.6%;有33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33例患者共发生61次不良反应,其中发生1种不良反应14例,2种12例,3种5例,4种2例;低钾血症、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静脉炎和寒颤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7.9%、12.8%、6.4%和7.7%.结论 小剂量国产两性霉素B对IFI临床疗效好,对真菌清除率高,在应用的同时应监测低钾血症和肝肾功能;小剂应用国产两性霉素B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安全的.

    作者:鲍滨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Mohnarin2010年报告:西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2010年西北地区医院临床分离菌构成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西北10所医院的临床分离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10年标准,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细菌17 101株,革兰阳性菌占29.4%,革兰阴性菌占70.6%;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56.5%和77.4%,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2%、0.4%;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6%、0,无利奈唑胺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分别为74.0%和46.2%,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敏感率97.5%~100.0%: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41.4%和45.9%,铜绿假单胞菌对两者的耐药率为26.0%和22.5%;米诺环素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为97.2%.结论 西北地区医疗机构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 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陈晓;杨青;张伟丽;孔海深;陈云波;魏泽庆;沈萍;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OprD的表达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PAE) OprD的表达水平,探讨济南地区PA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机制.方法 收集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的PAE,提取1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菌株的RNA,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PAE外膜蛋白oprD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超声破碎法制备外膜蛋白,超速离心收集外膜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外膜蛋白,观察OprD的表达.结果 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PAEoprD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实验室标准株Ct值oprD/rpsL为1.42;1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Ct值oprD/rpsL平均值为1.17,与实验室标准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16,P<0.01),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株Ct值的oprD/rpsL平均值为1.58,与实验室标准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膜蛋白电泳图谱表明,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在45 kDa处表达明显下降,此处外膜蛋白为OprD.结论 济南地区PA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OprD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耿治英;吴大玮;韩进;冯进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CT介入治疗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CT室主要承担医院住院、门(急)诊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任务及介入治疗工作.随着CT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提高,运用CT进行介入治疗也越来越广泛,由于CT室为半开放区域,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可控性差,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高于临床科室.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对CT室的区域进行改建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制度,以控制CT室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资料我院开展的CT介入手术为全身各部位穿刺活检、椎间盘切吸和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术前穿刺定位、囊肿的穿刺治疗.收集我科改建前12个月内接受治疗的51例患者设置为A组;改建后12个月内接受治疗的56例患者设置为B组,共计107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对两组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

    作者:陈兴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万古霉素对下呼吸道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IC漂移的研究

    目的 监测医院2003-2006年下呼吸道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变化,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连续4年下呼吸道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的MIC变化,用SPSS 10.0软件统计分析MRSA对万古霉素MIC有无漂移发生.结果 2003-2006年下呼吸道分离的MRSA依次为:24、40、52、139株,万古霉素MIC在这4年未发生漂移,万古霉素对MRSA MIC为1.0 μg/ml的占62.5%~85.0%,MIC为0.5μg/ml的在15.0%~37.5%.结论 高比例的MIC 1.0 μg/ml菌株可能是造成万古霉素疗效欠佳的原因.

    作者:梁晶晶;吴本权;朱家馨;周宇麒;张天托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皂液与块状肥皂洗手效果的比较

    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手的清洁是降低医院感染基本、简单和重要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和护理过程中手部皮肤的清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感染率.为比较不同洗手方法的洗手质量,在检验科室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做了两种洗手材料洗手效果的对比.1方法新打开皂液1瓶(山东利尔康公司生产的1L装葡清牌天然皂液),放入感应式洗手机内,普通肥皂2块,一块肥皂放在肥皂盒内,另一肥皂块悬吊空中.选择内分泌科15名医护人员分为3组,每组5人,分别以皂液、悬吊的肥皂、盒内肥皂为洗手材料洗手.在新打开的皂液和肥皂于30 min、8、12、24、36、48 h后,用六步洗手法流动水每人各洗手2遍,完毕后用无菌纱布拭干,再用浸润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拭子,在左手的掌面五指每个往返涂抹1次约25 cm2,将棉拭子放入10 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振荡均匀,做10倍递次稀释,每个稀释程度取1ml入培养皿培养24 h,计数菌落.

    作者:余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积极预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目的 探索病毒性腹泻暴发流行的预防控制措施,为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积累经验,提高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法 采取鼓励缺陷报告、信息公开提前预警、信息化平台前瞻性监测以及各部门密切合作落实干预措施等积极应对策略.结果 在多年秋季病毒性腹泻暴发流行的情况下,2009年以来有效地阻断了病毒性腹泻在医院暴发流行.结论 建立健全医院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医院感染监测网络的建设,敏感地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及时的信息交流可防止医院感染蔓延.

    作者:赵冰;马海燕;陈素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基因频率与Th1/Th2因子表达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HLA-DRB1* 03)与Th1/Th2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SSP方法对1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LA-DRB1* 03检测,并同时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的IL-4、IL-10、IL-12、IFN-γ表达水平.结果 1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LA-DRB1* 03携带者34例,携带率为22.22%,HLA-DRB1* 03阳性乙型肝炎患者IL-4、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而IL-12、IFN-γ表达水平则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结论HLA-DRB1* 0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受抑制而以Th2应答为主.

    作者:江华;曹红;韩建萍;孙凯;郑颖;黄巧新;李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009-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医院2009-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珠海迪尔医学细菌测定系统软件,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对两年医院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009-2010年共分离出1586株细菌,革兰阴性杆菌占64.9%,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产ESBLs检出率平均为69.5%、48.5%和4.5%;革兰阳性球菌占35.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阳性率平均为58.59和46.6%;分离率排前5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中介及耐药的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药耐药菌及泛耐药菌株的发生及传播.

    作者:刘小华;温善华;吕志英;刘先林;李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患者不同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102株,按照CLSI操作规程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的确认;采用单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其产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44株,检出率4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连续使用亚胺培南时间、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使用亚胺培南、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均为造成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 CI分别为2.32、10.23、1.38及1.12~3.37、1.86~27.41、1.32~6.81.结论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高的交叉耐药性和多药耐药性;长时间使用亚胺培南、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者易造成细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

    作者:刘萍;张志伦;倪丹妮;吴杰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SIRS评分对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

    目的 评价SIRS评分对ICU危重症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70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其预后与SIRS评分的关系.结果 70例患者中,存活51例,占72.9%,死亡19例,死亡率为27.1%;在死亡的患者当中SIRS评分高的死亡率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ICU患者,SIRS评分分值高可能预示预后不良.

    作者:鲁厚清;吴忠展;汪文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妇科检查床细菌污染与对策

    检查床是妇科患者检查治疗中常用的医疗设备,因其患者多,使用频率高,消毒隔离工作常被忽视,为了解妇科检查床细菌污染状况,对使用中的检查床进行了消毒前、消毒后的微生物监测,为有效控制医源性交叉感染,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随机采集住院部、门诊使用中的妇科检查床8张,分别进行消毒前、消毒后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拭子在检查床脚踏架、扶手、床垫部位进行往返涂擦,以无菌操作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试管中,立即送检.

    作者:黄成凤;姜菲;张爱萍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7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用K-B纸片法检测MR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7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92株MRSA,检出率为53.2%;其中,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高,占46.2%;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0%敏感,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为23.9%、27.2%;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耐药率为100.0%;对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70.0%.结论 MRSA具有多药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对MRSA的耐药性监测,在治疗时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俊清;穆海霞;吴容;黄诚刚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伽玛刀3.0T磁共振定位降低皮肤灼伤与感染发生率的方法

    目的 控制磁共振射频能量(SAR)影响参数,以降低头部伽玛刀治疗时,在3.0T磁共振定位中局部皮肤的灼伤与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0例伽玛刀3.0T磁共振定位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分组研究,试验组100例患者选择合适扫描序列、调整TR参数等措施以控制射频能量进行磁共振定位,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磁共振定位.结果 试验组手术后7例患者有头架固定头钉部的局部轻度灼伤,发生率为7.0%;对照组常规方法定位有28例患者头架固定头钉部的局部轻度灼伤,发生率为28.0%,两组间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合理调整SAR影响参数,控制射频能量,可以明显控制伽玛刀3.0T磁共振定位中的局部灼伤与感染,使患者缩短住院床日,早日康复出院.

    作者:王峥;厉民;陈书达;周佳;郑新法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社区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社区医院为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中基层的医疗单位,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查找不足,从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模式人手,摸索出了社区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现报道如下.1建立医院感染监控体系1.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由主管院长总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科、社区中心各科室主任及各社区站站长等具体负责实施.1.2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科(室) 具体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定社区医院感染管理计划、质控检查计划、继续教育计划等,明确提出各项工作要求.

    作者:韩燕荣;张金伟;吴丙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Mohnarin2010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掌握全国细菌耐药状况与发展趋势,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方法 方法监测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全国59所医院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细菌敏感性测定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临床微生物测定方法,以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按照监测方案,59所医院共获得131 668株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结果,其中革兰阳性菌39 506株,占30.0%,包括24 672株葡萄球菌属、9942株肠球菌属及4439株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92 162株,占70.0%,其中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及不动杆菌属分别为22 955、16 167株及15 50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3.4%、68.3%,较2008年 度有所减少;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为89.4%;肠杆菌属细菌对大多数被测抗菌药物的敏感率<50.0%,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67.6%,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5.0%;非发酵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6.8%~56.5%,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一步增加.结论 全国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现象较为普遍且耐药率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多药耐药非发酵菌等十分普遍,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下降趋势.

    作者:肖永红;沈萍;魏泽庆;陈云波;孔海深;杨青;张伟丽;陈晓;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ICU288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

    目的 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288株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方法 ABA分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依据CLSI 2009-2010年折点判读结果.结果 ICU中ABA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占首位,达70.1%;AB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达到34.0%和33.3%; ICU分离的ABA中,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16.7%.结论 应加强对多药耐药ABA的动态监测,预防ABA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王顺;王永涛;贾征夫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主要非发酵菌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主要非发酵菌的AmpC酶,了解其耐药性.方法 利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受试菌的AmpC酶,双纸片增效试验确证ESBLs.结果 共分离出3351株非发酵菌,其中ESBLs阳性非发酵菌657株,检出率为19.61%,分离的前3位ESBLs阳性非发酵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分别占32.72%、24.51%、12.02%;657株ESBLs阳性非发酵菌中,检出同产AmpC酶193株,检出率为29.3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的主要菌株,其在ESBLs阳性菌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0.47%、34.78%和37.97% ;SSBL菌株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率较高,均>50.00%.结论 产SSBL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强于单产ESBLs菌株,进行ESBLs阳性非发酵菌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德忠;饶冠利;周文聪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房山区各级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目的 调查房山区各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并探讨解决办法.方法 对房山区的43所医院,采用问卷、查阅档案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各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房山区43所医院中,一级综合性医院占65.12%,感染委员会在90.70%的医院均已设置,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总设置率为23.26%及20.93%,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专职率在二、三级医院中>83.33%;感染管理人员持证率83.05%;全员培训每年≥4次的医院占2.33%;耐药菌监测及细菌培养在基层二、三级医院均已开展,一级医院及其他医院均未开展;医院感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硬件设施不达标,医疗器械消毒方法不正确,手卫生观念差及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结论 房山区基层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结构初具规模,但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资历和能力,专业水平尚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管理及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作者:马玉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