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年23期文献
  • 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

    自2010年6月以来,我科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成立CQI小组,CQI小组由病区护士长任组长,科室14名护士为组员,收集分析本科护士在治疗护理中对手卫生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观察改进效果.1存在问题及原因1.1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手卫生知识是手卫生行为的基础,由于受传统惯性工作理念的影响,且日常工作繁忙,大部分护士每天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对院感控制意识不强,对医务人员的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认识不足.

    作者:徐建群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供应室是医院传染物品回收处理的集中点,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和传播的关键科室.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难免受伤,因此,加强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1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1.1 生物性危害 对接触带有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的各类器械,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和清点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尖锐的器械损伤而被传染.1.2化学性危害各种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对供应室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如消毒液60%过氧化氢溅到皮肤上,可灼伤皮肤,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头痛,皮肤发痒,胸闷气短.60%过氧化氧残留在物品上的气体,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

    作者:程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多药耐药菌在医院感染中的控制与预防

    多药耐药菌感染应用抗菌药物,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证患者的安全.1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首先要加强抗菌药物药物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和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的药物.特别是联合用药如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执行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张伟;祁庆彬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压力蒸汽灭菌器湿包形成原因

    压力蒸汽灭菌是医院首选的灭菌方法,具有控制方便、效果可靠、费用经济等优点.但压力蒸汽灭菌属湿热灭菌,灭菌过程中有一定量的冷凝水产生,偶尔灭菌后会发现有湿包现象,不能保证灭菌质量,就要重新处理.为了保证压力蒸汽灭菌物品的质量,经排查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原因与措施:(1)蒸汽含水量高,进气管道内残留有冷凝水,灭菌程序运行时,被压入锅内,导致进气口处多个灭菌包潮湿.经过干燥程序,有的灭菌包外包布潮湿,被消毒员及时检出;有的灭菌包外包布干燥,发往临床使用,打开后发现内部潮湿不能使用,使我们的工作非常被动.请工程师进行检查处理,在进气口处加入滤网,延缓进气速度;与蒸汽房沟通,取得他们的合作,降低蒸汽内水分.经过处理,潮包现象消失.(2)排气管道不通畅,滤网清洁不及时,蒸汽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湿包现象发生.经清洁滤网,湿包现象改善.(3)错误的装载,是导致湿包的又一主要原因.消毒员不重视正确装载,灭菌器内灭菌包摆放过于拥挤,影响蒸汽流通;敷料包、器械包混放,甚至金属灭菌盒、储槽放在敷料包的上面及物品包碰到消毒锅内壁,蒸汽遇到器械、消毒锅内壁形成冷凝水,滴落在敷料包上,导致湿包发生,使灭菌失败.

    作者:汪荣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普外科医院感染控制薄弱环节管理

    随着各级医疗管理机构对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视,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但普外科危急重症患者多、加床多、工作量大,存在病房空气、患者床单等物体表面的医院感染控制薄弱.通过医院感染控制质量检查,取得较好效果.1宣传与培训临床医护人员均重视医疗、护理行为的规范操作,对医院感染控制部分环节忽视.表现在医疗护理行为中不戴工作帽、医师只管换药不管换药室空气、不按手卫生要求洗手,对无菌溶液、无菌包、无菌物品打开后的有效期不明确、不认为无菌棉签是无菌物品、对感染性废弃物的分类不了解等.

    作者:廖声静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加强检验科安全防护预防医院感染

    安全化防护管理是近年来受关注的问题.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与具有生物危害的病患接触,是疾病感染高危人群,而且危害其健康的因素日益增多,实验室安全防护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防止各损伤因素侵害检验人员并保护操作者和其他服务人员.1加强实验室防护目前检验科的房屋设置包括通风、标本及人的流向均较合理,有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等标志.(1)实验室入口须张贴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电话;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整齐,戴口罩、帽子、手套;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2)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3)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菌,如高压灭活的物品必须在专用的容器内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4)有条件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预防接种,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血清做检测,如有问题及时处理.(5)将生物安全程序纳入标准操作规范或生物安全手册,由实验室负责人保管.工作人员按照规范要求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6)实验室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作者:张杰;王克荣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艾滋病病房控制感染的措施

    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承担着河南省艾滋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在全国中医院中率先建立了艾滋病病房,进行艾滋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笔者从病房的布局、职业培训、职业防护的规范化教育、安全防护用品的配置、医疗垃圾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探讨艾滋病病房控制感染的措施.1规范病房布局病房设立双通道,两个通道完全分开;严格划分3个区域: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明显标志;病房环境通风良好,配备脚踏式流动水洗手设施,便于及时清洗.

    作者:郑连雪;秦元梅;陈秀敏;丁红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妇科检查床细菌污染与对策

    检查床是妇科患者检查治疗中常用的医疗设备,因其患者多,使用频率高,消毒隔离工作常被忽视,为了解妇科检查床细菌污染状况,对使用中的检查床进行了消毒前、消毒后的微生物监测,为有效控制医源性交叉感染,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随机采集住院部、门诊使用中的妇科检查床8张,分别进行消毒前、消毒后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拭子在检查床脚踏架、扶手、床垫部位进行往返涂擦,以无菌操作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试管中,立即送检.

    作者:黄成凤;姜菲;张爱萍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手术室外来器械的管理

    我院根据卫生部2009年12月1日颁布实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及操作流程.自2010年1-12月对外来器械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现介绍如下.1 目前我院外来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1.1 外来器械清洗质量难以保证几乎所有器械公司均存在同一器械先后在>2所医院使用,由于时间紧急,外来器械代理商对器械清洗流程不了解,常出现重灭菌轻洗涤现象,可能出现器械未清洗或清洗不彻底,而直接进入灭菌状态.1.2有多个厂家的外来器械在手术室内使用 同一日内多台骨科手术,有多个外来器械在手术室内使用,且数量较多,植入物及工具亦不同,容易混淆;骨科医师因工作繁忙与外来器械代理商沟通不到位,造成外来器械迟送或未送等,影响选择佳消毒灭菌方法的时机,延误手术进行时间,有伤口感染的安全隐患存在.

    作者:尹立吾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职能与管理

    医院清毒供应中心(CSSD)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科室.因此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做到:1科学配置人员医院应根据CSSD的工作量与各岗位的需求,科学、合理配置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消毒员和其他工作人员.CSSD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与其岗位职责相应的岗位培训,正确掌握各类诊疗器械、物品的清洗、灭菌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设备操作过程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作者:韩秀娟;王芳;姜静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皂液与块状肥皂洗手效果的比较

    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手的清洁是降低医院感染基本、简单和重要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和护理过程中手部皮肤的清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感染率.为比较不同洗手方法的洗手质量,在检验科室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做了两种洗手材料洗手效果的对比.1方法新打开皂液1瓶(山东利尔康公司生产的1L装葡清牌天然皂液),放入感应式洗手机内,普通肥皂2块,一块肥皂放在肥皂盒内,另一肥皂块悬吊空中.选择内分泌科15名医护人员分为3组,每组5人,分别以皂液、悬吊的肥皂、盒内肥皂为洗手材料洗手.在新打开的皂液和肥皂于30 min、8、12、24、36、48 h后,用六步洗手法流动水每人各洗手2遍,完毕后用无菌纱布拭干,再用浸润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拭子,在左手的掌面五指每个往返涂抹1次约25 cm2,将棉拭子放入10 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振荡均匀,做10倍递次稀释,每个稀释程度取1ml入培养皿培养24 h,计数菌落.

    作者:余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皮肤科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策略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做好隔离的前提条件.皮肤科医务人员每天均要接触大量的患者,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直接关系着每一例患者和工作人员,为此,皮肤科制定了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措施:(1)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认识:手卫生知识是手卫生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科室定期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特别是《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进行分层次、有重点、多次学习,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识,提高洗手的依从性.(2)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原,科室制定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作者:陈燕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不同浓度消毒液对洗胃机消毒的效果观察

    为了减少应用洗胃机造成的医院感染,我院急诊科于2008年5月-2010年12月使用不同消毒液对154例洗胃后的洗胃机进行消毒效果比较,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54例洗胃患者,男69例、女85例,年龄13~73岁,平均42.0岁.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88例,鼠药中毒17例,安定中毒23例,砷化物中毒12例,乙醇中毒11例,蘑菇中毒3例.103例经洗胃、解毒等急诊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44例经急诊对症处理之后转入住院部,其中7例因中毒较重死亡,其余治愈出院,均未发生医院感染.

    作者:何春娇;邱雪琴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CT介入治疗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CT室主要承担医院住院、门(急)诊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任务及介入治疗工作.随着CT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提高,运用CT进行介入治疗也越来越广泛,由于CT室为半开放区域,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可控性差,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高于临床科室.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对CT室的区域进行改建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制度,以控制CT室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资料我院开展的CT介入手术为全身各部位穿刺活检、椎间盘切吸和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术前穿刺定位、囊肿的穿刺治疗.收集我科改建前12个月内接受治疗的51例患者设置为A组;改建后12个月内接受治疗的56例患者设置为B组,共计107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对两组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

    作者:陈兴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外包装袋在内镜清洗消毒中的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槽水龙头属于触碰式,水龙头的污染容易忽视,而内镜清洗消毒要求一用一高水平消毒,每个环节都应避免交叉感染.我院自2002年1月开始,采用一次性医用橡胶检查手套外包装袋包裹水龙头,在开关水龙头时不直接接触污染手套,一用一更换,避免了清洗消毒环节的交叉感染,取得了较好效果.1方法将取出一次性橡胶检查手套的外包装袋从中心点向上下两边剪开,上下端各保留1~2 cm,呈帽状,放人清洁袋中备用,在清洗消毒操作前、后套在水龙头上,开关水龙头时手套不直接接触水龙头,用后立即更换.

    作者:彭俊;杨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不同方法书写3M指示胶带的效果观察

    自2009年12月开始,我院对3M指示胶带的书写分别采用了传统卷筒状3M指示胶带手工书写、3M指示胶带标签手工书写和EXCEL软件打印的方法进行了比较.1方法1.1传统卷筒状手工书写方法将传统卷筒状3M指示胶带根据需要剪成一定的长度,而且要有3条3M指示胶带变色条纹,用手工在指示胶带上填写物品的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姓名和消毒锅次号的信息内容.1.2标签手工书写方法因为标签上已有设计好的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姓名和消毒锅次号的信息内容,只需在相应的对应栏内用手工书写好信息内容即可.

    作者:昝东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004-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与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常见的2种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 2004-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75%、39.87%、49.69%、45.46%、37.25%、32.49%;2009年该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30.00%,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40.00%;不动杆菌属的分离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已非常严重.结论 注重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耐药性变迁的抗菌药物压力和减少该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有效防止该菌耐药率增高产生的关键.

    作者:冉素平;张洪姣;王惠;易勇;李东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4-2008年临床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分布状况和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4-2008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用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 1598株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和中段尿标本,两者分别占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的72.4%和2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菌株近5年无显著变化,对一~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一直很高;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总体上有较高的敏感性,但耐药率也在逐年上升.结论 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5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泛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难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作者:曲颖;蒋晓飞;阮斐怡;俞莲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襄阳市中医院医院感染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9年分离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感染相关因素及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9年1-12月发生医院感染的细菌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临床感染病原菌排在首位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24.80%,其余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分别占15.62%、14.21%、10.33%、9.27%;革兰阳性球菌对磷霉素、利福平等耐药率相对较低,目前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氯霉素耐药率相对较低,尚未发现耐亚胺培南的肠杆菌科细菌.结论 了解医院感染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加强医护人员防范意识,指导临床医师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吕春兰;丁志红;张有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005-2009年医院感染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2005-2009年医院感染的细菌分布情况和耐药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9年15 858株病原菌分离株在临床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其中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结果 15 858株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阴性菌占65.8%,革兰阳性菌占34.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它们仍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2.5%;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平均检出率为71.1%,其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 细菌耐药形势非常严峻,应重视多药耐药菌的预防隔离工作,加强监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秦琴;许育;沈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4011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参照CLSI 2008年版判定.结果 临床分离病原菌401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47株,占36.1%,革兰阴性菌2340株,占58.3%,真菌224株,占5.6%;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16.1%和62.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7.1%和45.9%;分离出7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1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4%和2.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敏感性检出率高,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性高.结论 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革兰阳性球菌,但首次发现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高度耐药.

    作者:刘莉;马燕军;李桂侠;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医院感染高发科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为医院MRSA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分离的MRSA进行耐药性检测,并分析其耐药性特点等.结果 MRSA检出率为62.4%,对所选用的21种抗菌药物中的β-内酰胺类100.0%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100.0%敏感;有87.8%的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MRSA株为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表型.结论 该次试验分离获得的MRSA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多药耐药性,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的菌株;D-试验结果有助于临床合理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作者:纵帅;贾伟;赵志军;徐广贤;李刚;师志云;魏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患者不同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102株,按照CLSI操作规程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的确认;采用单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其产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44株,检出率4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连续使用亚胺培南时间、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使用亚胺培南、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均为造成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 CI分别为2.32、10.23、1.38及1.12~3.37、1.86~27.41、1.32~6.81.结论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高的交叉耐药性和多药耐药性;长时间使用亚胺培南、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者易造成细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

    作者:刘萍;张志伦;倪丹妮;吴杰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6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科室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呼吸科、神经外科、血液科,分别占37.10%、16.13%、16.13%;耐药率>50.00%的抗菌药物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敏感率为96.77%;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他啶,敏感率>80.00%;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敏感率>70.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已有明显耐药趋势,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张慧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镜湖医院ICU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通过了解ICU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经验性及更替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ICU送检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5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2株,占53.5%,革兰阳性球菌97株,占27.0%,真菌70株,占19.5%;革兰阴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6.4%、11.7%、8.6%、6.1%、5.3%;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32.3%和40.9%;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0.8%、13.4%;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60.0%及72.9%;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高度敏感.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部分病原菌呈现高度耐药和多药耐药的特点;定期对ICU进行细菌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分析十分重要.

    作者:黎启盛;梁泳诗;李达滨;卢正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主要非发酵菌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主要非发酵菌的AmpC酶,了解其耐药性.方法 利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受试菌的AmpC酶,双纸片增效试验确证ESBLs.结果 共分离出3351株非发酵菌,其中ESBLs阳性非发酵菌657株,检出率为19.61%,分离的前3位ESBLs阳性非发酵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分别占32.72%、24.51%、12.02%;657株ESBLs阳性非发酵菌中,检出同产AmpC酶193株,检出率为29.3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的主要菌株,其在ESBLs阳性菌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0.47%、34.78%和37.97% ;SSBL菌株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率较高,均>50.00%.结论 产SSBL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强于单产ESBLs菌株,进行ESBLs阳性非发酵菌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德忠;饶冠利;周文聪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7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用K-B纸片法检测MR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7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92株MRSA,检出率为53.2%;其中,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高,占46.2%;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0%敏感,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为23.9%、27.2%;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耐药率为100.0%;对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70.0%.结论 MRSA具有多药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对MRSA的耐药性监测,在治疗时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俊清;穆海霞;吴容;黄诚刚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009-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医院2009-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珠海迪尔医学细菌测定系统软件,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对两年医院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009-2010年共分离出1586株细菌,革兰阴性杆菌占64.9%,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产ESBLs检出率平均为69.5%、48.5%和4.5%;革兰阳性球菌占35.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阳性率平均为58.59和46.6%;分离率排前5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中介及耐药的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药耐药菌及泛耐药菌株的发生及传播.

    作者:刘小华;温善华;吕志英;刘先林;李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ICU288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

    目的 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288株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方法 ABA分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依据CLSI 2009-2010年折点判读结果.结果 ICU中ABA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占首位,达70.1%;AB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达到34.0%和33.3%; ICU分离的ABA中,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16.7%.结论 应加强对多药耐药ABA的动态监测,预防ABA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王顺;王永涛;贾征夫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ADC型AmpC酶的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ADC型AmpC酶基因的检出.方法 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分离的39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微量稀释法检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分析ADC型AmpC酶基因.结果 3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米诺环素的耐药性分别为5.1%、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90.0%,39株鲍氏不动杆菌全部检测到ADC型AmpC酶基因.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对头孢菌属的耐药可能与其产ADC型AmpC酶相关.

    作者:吉珉;马红映;秦超;汪丽;张宇超;邓在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元件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研究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遗传学背景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状况.方法 收集2008年1-12月某县级市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获得性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其余28种基因未检出;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结果指标聚类分析可见,ant(3”)-Ⅰ、aph (3 ')-Ⅰ由tnpU、tnp513、int Ⅰ 1介导,其他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也相关联;样本聚类分析示,3、12~15号株;4、11、16、19号株;5、8、10号株为3个克隆传播.结论 在细菌耐药基因研究中,将检测结果分别作指标聚类分析和样本聚类分析,用于探讨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获得性耐药状况和菌株亲缘性简便有效.

    作者:童辉;蒋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毒力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研究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毒力相关因素,评估其致病力的强弱.方法 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共135株,对其进行蹭行运动、明胶酶,生物被膜和甘露糖抵抗的红细胞凝集作用的研究.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的蹭行直径≤10mm平均为4.50 mm;135株鲍氏不动杆菌均未检出明胶酶活性;其中有15株形成生物被膜,检出率为11.11%;D-甘露糖存在条件下,37株鲍氏不动杆菌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发生率为27.41%,83株与AB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发生率为61.48%,无D-甘露糖存在条件下,10株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发生率为7.40%,所有菌株均与AB型红细胞未发生凝集.结论 引起医院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的毒力总体较弱,但多种因素影响鲍氏不动杆菌在体内的定植和感染,仍需长期监测,防止强毒力株的产生及播散.

    作者:刘彩霞;乔增培;杨锦红;蒋伟燕;李向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存活时间的影响

    目的 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S)、失血性休克组(HS)及失血性休克+PUFA干预组(HS-F),每组各20只;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时间、存活率及平均动脉压(MAP)动态变化,取肝、脾、肾及肠系膜淋巴结做细菌培养.结果 SHS、HS、HS-F组大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80 min、(113.0±25.9)min、(138.4±37.1)min,HS组与HS-F组大鼠的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组及HS-F组较SHS组肝、脾、肾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明显升高(P<0.01);HS-F组较HS组肝、脾、肾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脂肪乳对HS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降低HS后肠道细菌移位,并显著延长HS大鼠的存活时间.

    作者:许会彬;王青;王化芬;陈国敏;田玉静;张明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Taqman实时定量PCR检测产毒艰难梭菌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以毒素基因A/B为靶基因的产毒艰难梭菌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设计艰难梭菌毒素A/B基因的特异引物及探针,建立标准产毒菌株DNA(ng)含量与Ct值的标准曲线.结果 该方法仅对产毒艰难梭菌进行特异性扩增,11种其他常见的致病菌及非产毒艰难梭菌均不能扩增; tcdA和tcdB基因扩增标准曲线线性关系R值分别为0.9975、0.9984,检测低限均为2.5×10-3ng.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高等优点,可用于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的定量检测.

    作者:吴琳;王毅谦;邵景东;吴福平;傅春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基因频率与Th1/Th2因子表达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HLA-DRB1* 03)与Th1/Th2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SSP方法对1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LA-DRB1* 03检测,并同时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的IL-4、IL-10、IL-12、IFN-γ表达水平.结果 1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LA-DRB1* 03携带者34例,携带率为22.22%,HLA-DRB1* 03阳性乙型肝炎患者IL-4、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而IL-12、IFN-γ表达水平则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结论HLA-DRB1* 0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受抑制而以Th2应答为主.

    作者:江华;曹红;韩建萍;孙凯;郑颖;黄巧新;李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万古霉素对下呼吸道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IC漂移的研究

    目的 监测医院2003-2006年下呼吸道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变化,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连续4年下呼吸道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的MIC变化,用SPSS 10.0软件统计分析MRSA对万古霉素MIC有无漂移发生.结果 2003-2006年下呼吸道分离的MRSA依次为:24、40、52、139株,万古霉素MIC在这4年未发生漂移,万古霉素对MRSA MIC为1.0 μg/ml的占62.5%~85.0%,MIC为0.5μg/ml的在15.0%~37.5%.结论 高比例的MIC 1.0 μg/ml菌株可能是造成万古霉素疗效欠佳的原因.

    作者:梁晶晶;吴本权;朱家馨;周宇麒;张天托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OprD的表达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PAE) OprD的表达水平,探讨济南地区PA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机制.方法 收集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的PAE,提取1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菌株的RNA,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PAE外膜蛋白oprD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超声破碎法制备外膜蛋白,超速离心收集外膜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外膜蛋白,观察OprD的表达.结果 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PAEoprD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实验室标准株Ct值oprD/rpsL为1.42;1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Ct值oprD/rpsL平均值为1.17,与实验室标准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16,P<0.01),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株Ct值的oprD/rpsL平均值为1.58,与实验室标准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膜蛋白电泳图谱表明,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在45 kDa处表达明显下降,此处外膜蛋白为OprD.结论 济南地区PA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OprD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耿治英;吴大玮;韩进;冯进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Mohnarin2010年报告:西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2010年西北地区医院临床分离菌构成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西北10所医院的临床分离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10年标准,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细菌17 101株,革兰阳性菌占29.4%,革兰阴性菌占70.6%;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56.5%和77.4%,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2%、0.4%;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6%、0,无利奈唑胺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分别为74.0%和46.2%,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敏感率97.5%~100.0%: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41.4%和45.9%,铜绿假单胞菌对两者的耐药率为26.0%和22.5%;米诺环素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为97.2%.结论 西北地区医疗机构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 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陈晓;杨青;张伟丽;孔海深;陈云波;魏泽庆;沈萍;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总结景德镇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6月-2010年12月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资料.结果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48例,感染率为80.0%;检出5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占61.4%,革兰阳性菌16株,占28.1%,真菌6株,占1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是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美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颅脑创伤术后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多黏菌素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多黏菌素治疗23例颅脑创伤术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3例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患者,2例死于中枢系统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自动出院;19例临床治愈,治愈率82.6%;19例治愈病例均随访1~6个月,无一例再次发生颅内感染.结论 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多黏菌素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再丰;许信龙;傅小君;魏晓捷;潘红松;谢青松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控制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7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组(CSII组)38例,及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组(MSII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感染控制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等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CSII组对血糖的控制优于MSI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住院天数均低于MSI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迅速控制血糖,缩短感染控制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安全有效,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锦欢;孙鹏飞;覃灿彬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伽玛刀3.0T磁共振定位降低皮肤灼伤与感染发生率的方法

    目的 控制磁共振射频能量(SAR)影响参数,以降低头部伽玛刀治疗时,在3.0T磁共振定位中局部皮肤的灼伤与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0例伽玛刀3.0T磁共振定位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分组研究,试验组100例患者选择合适扫描序列、调整TR参数等措施以控制射频能量进行磁共振定位,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磁共振定位.结果 试验组手术后7例患者有头架固定头钉部的局部轻度灼伤,发生率为7.0%;对照组常规方法定位有28例患者头架固定头钉部的局部轻度灼伤,发生率为28.0%,两组间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合理调整SAR影响参数,控制射频能量,可以明显控制伽玛刀3.0T磁共振定位中的局部灼伤与感染,使患者缩短住院床日,早日康复出院.

    作者:王峥;厉民;陈书达;周佳;郑新法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Mohnarin2010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掌握全国细菌耐药状况与发展趋势,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方法 方法监测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全国59所医院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细菌敏感性测定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临床微生物测定方法,以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按照监测方案,59所医院共获得131 668株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结果,其中革兰阳性菌39 506株,占30.0%,包括24 672株葡萄球菌属、9942株肠球菌属及4439株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92 162株,占70.0%,其中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及不动杆菌属分别为22 955、16 167株及15 50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3.4%、68.3%,较2008年 度有所减少;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为89.4%;肠杆菌属细菌对大多数被测抗菌药物的敏感率<50.0%,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67.6%,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5.0%;非发酵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6.8%~56.5%,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一步增加.结论 全国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现象较为普遍且耐药率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多药耐药非发酵菌等十分普遍,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下降趋势.

    作者:肖永红;沈萍;魏泽庆;陈云波;孔海深;杨青;张伟丽;陈晓;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病房环境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目的 对医院病房环境表面多药耐药细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为更好的遏制多药耐药细菌交叉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8月采用棉拭子法及接触式培养基法对病房环境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布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采用抗菌药物耐药表型方法比较环境表面、医护人员手分离MRSA与同期病房中MRSA阳性患者分离菌株的一致性.结果 MRSA患者居住病房环境表面,MRSA检出率为24.17%;患者周边环境中,患者袖带表面MRSA检出率高,为59.32%,其次为床单、床头桌、地板、护栏、呼吸机面板,检出率分别为33.33%、22.37%、21.88%、13.51%、11.54%;患者周边环境表面单位面积MRSA密度高可达23 CFU/10 cm2;接触环境表面后医护人员手部MRSA污染率为18.18%;抗菌药物表型分析结果显示,MRSA阳性患者分离MRSA菌株与其周边环境及同期病房环境检出的MRSA菌株高度一致,一致性达96.37%.结论 病房环境表面MRSA污染严重,特别是MRSA阳性患者周边环境,应对这些患者居住病房进行更为严格的定期环境消毒,并强化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以降低MRSA等其他多药耐药细菌的交叉传播风险.

    作者:张军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 研究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PDRAB医院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PDRAB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61例PDRAB医院感染患者,感染多发生于入院后1~3周,感染类型以肺部感染为主,占70.5%,其次为创面及血液感染,分别占16.4%、6.6%;单因素分析显示,PDR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气管切开(OR=31.0)、呼吸机通气(OR=31.0)、气管插管(OR=16.5)、人住ICU(OR=11.3)、其他插管(()R=2.3)及输氧(OR=2.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PDRAB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气管切开和呼吸机通气.结论 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或规避侵入性诊疗操作,是有效预防和控制PDRAB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郭毅;王倩;焦雪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97例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临床分析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通常发生于烧伤48 h以后,是烧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我院目标性监测烧伤患者,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97例烧伤患者做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97例烧伤患者.1.3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系统全面地查阅2007年1月-2010年1月全部烧伤患者病历,结合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及监控措施效果评价记录资料,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情况进行统计总结.

    作者:刘辉;刘晓红;刘芳芳;王金锁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标准操作规程在控制老年精神病患者医院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老年精神病患者医院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老年精神科≥60岁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针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医院呼吸道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实施.结果 2009年141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发生医院呼吸道感染42例,感染率为2.98%;2010年1278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发生医院呼吸道感染26例,感染率为2.03%;住院时间长、年龄大、原发疾病基础上合并其他疾病是其医院感染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预防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能有效降低医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曹玲珍;赵徐萍;夏娟静;朱建中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Mohnarin2010年报告:西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2010年西南地区医院临床分离菌构成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西南地区9所医院的临床分离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10年标准,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细菌14 936株,革兰阳性菌占31.2%,革兰阴性菌占68.8%;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51.0%和83.8%,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但对四环素的耐药率相反,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4%、0.2%;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6%、0.5%,无利奈唑胺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分别为65.3%和44.3%,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敏感率92.5%~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36.0%和39.5%,鲍氏不动杆菌对两者的耐药率为52.7%和58.9%;米诺环素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为98.0%.结论 西南地区医疗机构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陈晓;张伟丽;杨青;孔海深;陈云波;魏泽庆;沈萍;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12例妇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同顾性分析妇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妇科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妇科手术患者212例,其中14例出现医院感染为感染组,选取同一时期同一病区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妇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妇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6.6%;t、x2检验结果提示,年龄、是否伴有慢性疾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留管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伴有慢性疾病、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后留置导管均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伴有慢性疾病、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后留置导管均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宋霖;张宁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0例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130例,发生率11.82%,临床表现咳嗽、咳痰70例,单纯发热20例,无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者40例;白细胞计数≥10×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0.70%的75例;痰培养分离出病原菌98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占30.61%,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占22.45%,真菌占10.21%;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心功能差、存在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获得性肺炎组死亡率为10.77%,高于无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的2.06%.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高,感染症状部分不典型,造成病情加重,因此胸部X线检查应作为检查常规;规范性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以减少或避免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裘益仁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老年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202例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中发生HAP 54例,感染率为26.7%,例次感染率为49.0%;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分离得到革兰阴性菌42株,占61.8%;住院时间>30 d、抗菌药物滥用及有侵入性操作的老年脑卒中患者HAP发生率明显高于住院时间≤30 d、无抗菌药物滥用及无侵入性操作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是HAP高发人群,住院时间长、侵人性操作及滥用抗菌药物等是HAP的危险因素,故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减少危险因素,是降低HAP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谷素洁;曾明;石晓磊;印红梅;杨荣丽;杨峰;崔哲;段颖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农村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农村糖尿病(DM)患者并发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制定农村糖尿病综合健康管理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年10月-2010年9月体检的705例DM患者发生过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有103例患者发生136例次感染,感染率为14.6%,例次感染率19.3%,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泌尿道和和皮肤黏膜;共分离病原菌144株,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7.6%,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占29.2%和13.2%;高龄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较长的病程、血糖控制不佳、存在其他合并症等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建立农村社区糖尿病个人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和随访;开展社区人群健康教育,为社区责任医师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诊断和救治的技术水平等综合措施干预,是减少DM患者并发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夏建娥;钱岸锋;钱小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N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目的 调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1CU的2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器械使用率及相关感染率,并与国际数据加以对比.结果 NICU患者的例次感染率为21.76%,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76.60%,根据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后的患者日感染率为4.30‰;呼吸机、留置尿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分别为15.12%、80.40%和33.81%,而相关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3.44‰、2.20‰和0.结论 NICU有其特有的危险因素,感染率较高,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远高于国外水平,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干预措施.

    作者:李海英;李淑娟;胡文立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Mohnarin2010年度报告:中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分析中南地区2010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2010年中南地区8所医院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10年标准判定结果,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南地区2010年共分离细菌19 2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9.8%,革兰阳性菌占30.1%,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63.2%和80.5%;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是2.3%和0.9%;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中产ESBLs株分离率分别为69.6%、52.4%和10.4%,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97.4%~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70.0%,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6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氯霉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低,<50.0%,对米诺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高,>85.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美罗培南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较高,>70.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低为16.7%,流感嗜血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43.4%,除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稍低外,对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大部分>70.0%.结论 临床常见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菌株增高明显,应重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及多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流行.

    作者:孔海深;杨青;陈晓;张伟丽;魏泽庆;沈萍;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7832例住院患者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及分布,为预防治疗梅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被检者的标本用ELISA初筛,阳性者再用TPPA确诊.结果 27 832份血清标本中,经TPPA检测阳性900份,阳性率3.23%;不同性别患者梅毒血清学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组感染率高,为5.60%,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1,P<0.01);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在各科室分布不均衡,分布于各个临床科室,内科系统高居首位,感染率为4.44%,其次为普外科,感染率为3.82%.结论 目前住院患者中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其检测梅毒抗体很有必要.

    作者:叶振斌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112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细菌医院感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12例产ESBLs细菌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产ESBLs细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112例患者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0%,其中年龄≥71岁者占51.7%,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占64.3%,100.0%患者均存在基础疾病.结论 高龄、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性操作及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是产ESBLs细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产ESBLs细菌感染及传播.

    作者:赵德军;胡昭宇;付维婵;武静;吴大贵;曹雁;田维涛;刘彬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Mohnarin2010年度报告:东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调查分析东北地区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2010年东北地区6所医院采用K-B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临床分离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依据CLSI 2010年标准,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东北地区6所医院共分离细菌18 15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 029株,占77.3%,革兰阳性菌共4121株,占22.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6.9%、78.4%、75.3%和54.3%;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90.0%);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0.1%、64.2%和14.6%;MRSA和MRSCN检出率分别为60.4%和74.0%;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1.3%、0.7%;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1.6%、0.5%.结论 东北地区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及多药耐药非发酵菌增加,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伟丽;孔海深;杨青;陈晓;魏泽庆;陈云波;沈萍;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SIRS评分对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

    目的 评价SIRS评分对ICU危重症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70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其预后与SIRS评分的关系.结果 70例患者中,存活51例,占72.9%,死亡19例,死亡率为27.1%;在死亡的患者当中SIRS评分高的死亡率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ICU患者,SIRS评分分值高可能预示预后不良.

    作者:鲁厚清;吴忠展;汪文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妇产科手术医院感染分析与护理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妇产科手术医院感染分析,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 2009年1-12月医院妇产科共做手术1210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分析妇产科手术医院感染与护理措施.结果 医院妇产科共做手术1210例,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3.55%;手术后感染类型主要有泌尿道、呼吸道、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分别为0.91%、1.40%、0,66%;对于不同的手术后感染,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结论 相关人员应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邓慧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1月住院的老年患者原发疾病、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临床感染体征及细菌培养结果等资料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86例老年患者中有42例发生59例次医院感染,感染率22.6%,例次感染率为31.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尿道为主,分别占40.7%和30.5%;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8%,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分别占27.0%和22.2%;高龄、住院时间较长、接受过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等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危人群,应了解并根据其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减少不必要的侵人性医疗操作,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朱敏华;钱小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房山区各级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目的 调查房山区各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并探讨解决办法.方法 对房山区的43所医院,采用问卷、查阅档案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各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房山区43所医院中,一级综合性医院占65.12%,感染委员会在90.70%的医院均已设置,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总设置率为23.26%及20.93%,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专职率在二、三级医院中>83.33%;感染管理人员持证率83.05%;全员培训每年≥4次的医院占2.33%;耐药菌监测及细菌培养在基层二、三级医院均已开展,一级医院及其他医院均未开展;医院感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硬件设施不达标,医疗器械消毒方法不正确,手卫生观念差及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结论 房山区基层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结构初具规模,但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资历和能力,专业水平尚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管理及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作者:马玉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社区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社区医院为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中基层的医疗单位,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查找不足,从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模式人手,摸索出了社区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现报道如下.1建立医院感染监控体系1.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由主管院长总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科、社区中心各科室主任及各社区站站长等具体负责实施.1.2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科(室) 具体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定社区医院感染管理计划、质控检查计划、继续教育计划等,明确提出各项工作要求.

    作者:韩燕荣;张金伟;吴丙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积极预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目的 探索病毒性腹泻暴发流行的预防控制措施,为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积累经验,提高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法 采取鼓励缺陷报告、信息公开提前预警、信息化平台前瞻性监测以及各部门密切合作落实干预措施等积极应对策略.结果 在多年秋季病毒性腹泻暴发流行的情况下,2009年以来有效地阻断了病毒性腹泻在医院暴发流行.结论 建立健全医院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医院感染监测网络的建设,敏感地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及时的信息交流可防止医院感染蔓延.

    作者:赵冰;马海燕;陈素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安全及质量管理对策

    目的 探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管理,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安全.方法 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在计划申购、验收入库、仓储管理、发放环节、相关知识培训和检查督促等环节实现了全面管理及质量跟踪.结果 既保证了所供应物品的品质,确保临床使用安全,又减少积压,降低仓储成本;通过质量跟踪,将及时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生产厂家,便于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结论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有效管理是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纽带.

    作者:何东平;徐晓耘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病毒性肝炎是血液透析患者严重血源性感染并发症之一,因此,透析中心内严格的预防和控制,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现将我科预防、控制的方法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07年8月在我科透析的患者84例.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19~70岁,透析时间8~72个月.未划分普通区和隔离区,大多有输血史、手术史,透析器为重复使用,作为历史对照组.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透析患者105例.男57例,女48例,年龄23~82岁,透析时间3~98个月.已完善各种制度并实施了预防和控制,规范应用铁剂,杜绝复用.

    作者:任丽峰;陈彦芬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妇产科门诊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化管理的探讨

    为了充分发挥消毒供应中心的职能,充分利用消毒供应中心的卫生资源,提高消毒、灭菌质量,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笔者从2005年6月开始将妇产科门诊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感染控制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环境布局 符合规范要求的消毒供应中心环境是工作质量和职业防护安全的基本保证.根据专业流程的要求,对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采用十万级净化空气,气压呈由高到低的气流分布,三区有实际物理屏障,流程合理并严格执行由污到洁的流水作业方式.

    作者:梁云连;周小花;周群玉;杨素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全自动清洗消毒器集中处理呼吸机管路的效果研究

    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我院将全院所有科室使用的呼吸机管路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中的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程序,进行集中清洗消毒管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将我院ICU、RICU、NICU等科室使用后的呼吸机外置管路作为清洗消毒对象,采用瑞典洁定全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及其配套使用的管路清洗架、鲁沃夫多酶清洗剂及纯化水清洗消毒设备进行集中清洗消毒,消毒后需使用无粉的无菌手套、一次性无菌无纺布包装袋、消毒标签等物品.

    作者:姚卓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四步除锈法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及评价

    目的 大限度的减少各类器械的锈蚀,提高器械的再使用率,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对比的方法,试验组器械采用四步除锈法除锈,对照组器械采用传统的方法清洗除锈,观察两组器械的除锈效果.结果 使用四步除锈法清洗除锈的器械除锈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清洗除锈方法组,止血钳除锈率提高15.0%,持针器提高30.0%,艾力斯钳提高20.0%,组织剪提高20.0%,吸刮头提高20.0%,镊子提高16.0%.结论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四步除锈法对防治医院感染,延长器械寿命,降低人力、物力等综合成本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琳;王波;张燕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3M爱护佳外科免洗手消毒液对手部皮肤消毒效果的观察

    3M爱护佳外科免洗手消毒液是3M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复合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多种病原体.它获得了美国FDA认证,符合美国CDC和AORN外科洗手要求.近年来,引入国内并开始应用于手术室外科手消毒.我院于2010年采用3M爱护佳9200外科免洗手消毒液(爱护佳消毒液),并与常用的0.5%聚维酮碘消毒液进行外科手消毒的对照研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玲珠;郎云琴;李荷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可重复使用医疗物品包装方式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包装方式对消毒后可重复使用医疗物品存放有效期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干燥后的湿化瓶、氧气面罩、呼吸机螺纹管、雾化通气管随机分为A、B两组,均使用市售食品包装袋包装,A组为独立包装,B组为10件为一组包装;采样监测10 d内细菌污染情况.结果 A组7d内未出现污染,B组从第3天起出现污染;因包装方式的不同,两组消毒医疗物品的细菌污染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05,P<0.05);分离出的污染菌中61.33%在同病区患者标本中比对出耐药谱一致的菌株.结论 使用独立包装的消毒后医疗物品在临床科室治疗室保存期限为7d,使用10件为一组包装者保存期限为2d.

    作者:杨俐;李晓红;尹俊辉;雷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氯己定溶液与含氯消毒剂对医用织物着色作用的探讨

    目的 调查医用织物洗涤后着色的原因,寻找避免织物着色的方法.方法 接触氯己定后再与含氯消毒剂接触的医用织物为试验组,接触乙醇、洗衣粉再接触含氯消毒剂为对照组;通过不同的接触与洗涤方法,观察各组着色及褪色情况.结果 试验组接触250~500 mg/L次氯酸钠后1 min即出现着色,洗涤后不能褪色;改进洗涤方法后与对照组均无着色现象.结论 氯己定与次氯酸钠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氯苯胺沉淀,使医用织物着色.

    作者:张建芳;郑金聪;郑丽华;郑平月;郭少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贵州省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实施消毒供应中心(CSSD)行业标准情况,为贵州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CSSD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医院CSSD行业标准,设计调查表对贵州省各级医疗机构CSSD、消毒供应室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120所医院,集中管理模式的医院仅7所,51.0%的消毒员不具备资质,88.0%医院的手术器械在手术室清洗,仅6.0%医院的临床医疗器械由CSSD、消毒供应室完成,使用外来器械的医院仅18.0%由CSSD、消毒供应室全程清洗灭菌,有非手触式洗手设施的医院仅15所,有65所医院具备独立的敷料打包间,15所医院有带光源放大镜,7所医院有全自动清洗机,59.0%的医院对待灭菌包进行清洗质量检查,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生物学监测39所.结论 贵州省CSSD、消毒供应室管理滞后,建筑设施不合理,设备不足,器械清洗不规范,监测力度不够,需要加强管理,增加投入,规范培训,持续整改.

    作者:徐艳;牟霞;王萍;杨怀;龚廉坚;陈京;杨锦玲;郑金鼎;石春怀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限制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限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对ICU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月一2009年12月入住ICU的所有可疑或确诊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1-12月)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不限制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第二阶段(2009年1-12月)限制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尽可能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进行治疗,两阶段碳青霉烯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不受限制;比较两阶段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了解限制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 第二阶段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降低,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由第一阶段的69.2%、76.9%、90.2%、91.3%降至第二阶段的49.6%、61.6%、69.3%、79.2%(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由93.1%降至80.0%(P=0.043).结论 在ICU限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能降低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同时能降低MRSA的检出率.

    作者:邵俊;郑瑞强;卢年芳;林华;陈齐红;於江泉;窦英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注射用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及临床用药评价

    目的 从药品不良反应(ADR)角度对注射用加替沙星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9年6月-2010年9月注射用加替沙星发生的56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6例患者中,男性247例,女性319例,ADR以皮肤、循环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其发生率分别为48.94%、48.41%、27.39%,有93.64%发生在用药1h内,83.22%的患者在1h内ADR症状得到缓解;84.63%超适应证用药,3.71%给药剂量与频次与说明书完全相符,9例存在用药禁忌.结论 医院注射用加替沙星存在超适应证、滴注速度偏快等现象,绝大多数ADR可通过合理用药予以避免,今后应加大对注射用加替沙星合理用药干预力度.

    作者:袁进;梁虹艺;季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1119例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在围手术期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119例在围手术期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第1~5天口腔温度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第1天体温高,为(38.1±0.6)℃,发热率为84.63%(P<0.05);第2天为(37.4±0.4)℃,发热率为30.12%,与术后第1天相比,明显下降(P<0.05);第3天为(37.1±0.5)℃,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发热率为5.53%;术后25例患者切口第1天稍有红肿,无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第2~3天切口红肿消退,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切口无感染,第5~6天拆线,均为甲级愈合.结论 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斌;冯联忠;董来荣;曹晨曦;付斌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目的 采取多环节管理措施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培训;制定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标准;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可接受的反馈方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结果 通过干预,使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2006年)的73.5%下降到干预后(2010年)的56.1%,下降了 17.4%;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感染样本送检率由干预前(2006年)的40.8%,提高到干预后(2010年)的53.5%,上升了12.7%.结论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规范化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整体水平,对提升临床治疗水平、确保医疗安全、降低不合理医药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迎娟;孙运波;陈庆增;黄伟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综合性三级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的用药分析

    目的 评价综合性三级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查该院2009年4-10月门急诊处方共计18 125张,依据卫生部制定的处方评价表进行总结,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的分析方法,结合药物利用指数(DUI)对其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52.91%,联合用药约占抗菌药统计处方的25.39%;在统计的16种抗菌药物中,有13种抗菌药物DUI≤1.0.结论 该院门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稍高,似有过度使用的倾向;经过应用权威性的评价工具进行测评,提示其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陈元成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318例住院患者退药调查及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住院患者退药情况.方法 收集医院各病区2010年1-3月退药申请单及电脑数据库退药金额数据,采用U检验,分析医院住院患者退药特点.结果 退药原因多见于调整医嘱、患者出院、患者转科、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死亡、患者拒用、电脑录入错误,分别占53.97%、21.57%、8.72%、5.13%、4.96%、3.71%、1.94%;退药品种和例数排名前3位是抗菌药物及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类药与心血管系统药;科室退药和金额统计中内科退药处方共806张,退药金额占总退药金额的25.50%,外科退药处方共855张,退药金额占总退药金额的25.61%,其他科室退药处方共657张,退药金额占总退药金额的48.89%.结论 医院各病区均有退药现象,且退药品种和数量均比较多,需加强医院药品规范管理和临床的合理用药.

    作者:李霞;刘晓军;程志英;树俊莲;卫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耳鼻咽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及分析

    目的 了解与分析耳鼻咽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2010年10-11月耳鼻咽喉门诊处方592张,对使用抗菌药物的352张处方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 耳鼻咽喉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9.4%;用药不合理处方282张,不合理率为80.1%,其中无指征用药130张,占46.1%,改变用药途径98张,占34.8%,用药指征不强54张,占19.1%.结论 耳鼻咽喉门诊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严重;抗菌药物的使用亟待卫生行政立法并制定专科用药细则指南,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合理化.

    作者:叶高峰;单庆顺;焦玉冰;张宇哲;王向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小剂量国产两性霉素B对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国产两性霉素B对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78例IFI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初始3d的剂量为1、3、5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 ml,保持速度为5 ml/h,从第4天开始每日增加5 mg,直至25 mg,以后维持该剂量;疗程1~5个月,总用药量1~1.5 9.结果 78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1.5%,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6.7%,光滑假丝酵母菌占7.7%,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3.9%;治疗结束1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痊愈10例,显效51例,进步8例,无效9例,其中1例死亡,总有效率为78.2%;真菌清除66例,未清除12例,清除率为84.6%;有33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33例患者共发生61次不良反应,其中发生1种不良反应14例,2种12例,3种5例,4种2例;低钾血症、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静脉炎和寒颤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7.9%、12.8%、6.4%和7.7%.结论 小剂量国产两性霉素B对IFI临床疗效好,对真菌清除率高,在应用的同时应监测低钾血症和肝肾功能;小剂应用国产两性霉素B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安全的.

    作者:鲍滨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乳腺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策略

    目的 探讨乳腺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案和管理策略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对医疗质量指标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综合影响.方法 以普外科乳腺手术病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共94例,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干预组采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策略,对照组按照外科医师传统用药方法;比较两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抗菌药物费用、用药合理性比例、医院感染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28±2.16)d,较对照组的(9.19±2.04)d明显缩短(P=0.0000);干预组住院总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分别为(4222.59±1056.57)元、(685.82±299.94)元,较对照组的(5457.84±1768.18)元、(1049.50±453.05)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用药合理性为87.24%,而对照组为23.4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策略实施后,乳腺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更加合理,住院天数和药品费用明显减少;进而促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为医院降低单病种费用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模式.

    作者:陈敏;周陶友;蒲丹;莫春梅;杨天桂;刘芳;李幼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检测技术及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医院感染病原体中,真菌占18.0%~26.0%,多数医院真菌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是近几年增幅大的病原体[1].在致病的医院感染真菌中,尤以假丝酵母菌属中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常见[2].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机体后可侵犯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危害性大、病死率高,如果能做到早期准确诊断,并及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就可以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3].目前白色假丝酵母菌的传统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直接镜检、分离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但这些方法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方法辅助早期诊断[4].当前针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尚无统一的规范,传统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在逐渐增加,新的治疗方法开始出现[51.笔者对近年来医院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检测技术、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怀;苑天红;刘玉江;郑金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液体培养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的效果评价

    目的 用固体培养法来评价液体培养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效果,探讨液体培养法检测支原体属的优缺点,为临床诊断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提供更准确的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平行检测临床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支原体属.结果 812例标本中液体培养法阳性361例,阳性率为44.46%,固体培养法阳性205例,阳性率为25.25%;解脲脲支原体的假阳性为59.69%,人支原体的假阳性为21.74%;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的检测不能仅凭液体培养法,应结合固体培养法才能报告.

    作者:陈红霞;陶日新;杨振强;颜卫荣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阿萨希丝孢酵母菌感染及快速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对阿萨希丝孢酵母菌及假丝酵母菌属在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上不同的显色特点,从而达到对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的快速鉴定,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赢得时间.方法 采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对1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菌和38株假丝酵母菌属进行显色,并经VITEK-2 Compact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结果所证实.结果 1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菌在显色培养基上明显呈蓝色,与假丝酵母菌属的显色完全不同;1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的生化鉴定率分别为90.0%、92.0%、93.0%、95.0%、96.0%、97.0%、98.0%、99.0%,与生化结果完全相符;另外,1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与其模式菌株的D1/D2序列一致性为100.0%,分子生物学结果也完全相符.结论 通过对阿萨希丝孢酵母菌显蓝色这一特点,从而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的鉴定找到了一种既简单、可靠,又省时、省力、省成本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

    作者:廖晚珍;彭卫华;胡雪飞;孙爱娣;余阳;陈开森;胡妮娅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