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俐;李晓红;尹俊辉;雷新
目的 分析中南地区2010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2010年中南地区8所医院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10年标准判定结果,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南地区2010年共分离细菌19 2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9.8%,革兰阳性菌占30.1%,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63.2%和80.5%;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是2.3%和0.9%;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中产ESBLs株分离率分别为69.6%、52.4%和10.4%,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97.4%~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70.0%,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6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氯霉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低,<50.0%,对米诺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高,>85.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美罗培南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较高,>70.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低为16.7%,流感嗜血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43.4%,除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稍低外,对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大部分>70.0%.结论 临床常见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菌株增高明显,应重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及多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流行.
作者:孔海深;杨青;陈晓;张伟丽;魏泽庆;沈萍;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妇产科手术医院感染分析,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 2009年1-12月医院妇产科共做手术1210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分析妇产科手术医院感染与护理措施.结果 医院妇产科共做手术1210例,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3.55%;手术后感染类型主要有泌尿道、呼吸道、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分别为0.91%、1.40%、0,66%;对于不同的手术后感染,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结论 相关人员应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邓慧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供应室是医院传染物品回收处理的集中点,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和传播的关键科室.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难免受伤,因此,加强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1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1.1 生物性危害 对接触带有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的各类器械,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和清点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尖锐的器械损伤而被传染.1.2化学性危害各种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对供应室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如消毒液60%过氧化氢溅到皮肤上,可灼伤皮肤,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头痛,皮肤发痒,胸闷气短.60%过氧化氧残留在物品上的气体,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
作者:程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通过了解ICU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经验性及更替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ICU送检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5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2株,占53.5%,革兰阳性球菌97株,占27.0%,真菌70株,占19.5%;革兰阴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6.4%、11.7%、8.6%、6.1%、5.3%;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32.3%和40.9%;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0.8%、13.4%;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60.0%及72.9%;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高度敏感.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部分病原菌呈现高度耐药和多药耐药的特点;定期对ICU进行细菌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分析十分重要.
作者:黎启盛;梁泳诗;李达滨;卢正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社区医院为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中基层的医疗单位,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查找不足,从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模式人手,摸索出了社区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现报道如下.1建立医院感染监控体系1.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由主管院长总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科、社区中心各科室主任及各社区站站长等具体负责实施.1.2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科(室) 具体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定社区医院感染管理计划、质控检查计划、继续教育计划等,明确提出各项工作要求.
作者:韩燕荣;张金伟;吴丙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压力蒸汽灭菌是医院首选的灭菌方法,具有控制方便、效果可靠、费用经济等优点.但压力蒸汽灭菌属湿热灭菌,灭菌过程中有一定量的冷凝水产生,偶尔灭菌后会发现有湿包现象,不能保证灭菌质量,就要重新处理.为了保证压力蒸汽灭菌物品的质量,经排查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原因与措施:(1)蒸汽含水量高,进气管道内残留有冷凝水,灭菌程序运行时,被压入锅内,导致进气口处多个灭菌包潮湿.经过干燥程序,有的灭菌包外包布潮湿,被消毒员及时检出;有的灭菌包外包布干燥,发往临床使用,打开后发现内部潮湿不能使用,使我们的工作非常被动.请工程师进行检查处理,在进气口处加入滤网,延缓进气速度;与蒸汽房沟通,取得他们的合作,降低蒸汽内水分.经过处理,潮包现象消失.(2)排气管道不通畅,滤网清洁不及时,蒸汽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湿包现象发生.经清洁滤网,湿包现象改善.(3)错误的装载,是导致湿包的又一主要原因.消毒员不重视正确装载,灭菌器内灭菌包摆放过于拥挤,影响蒸汽流通;敷料包、器械包混放,甚至金属灭菌盒、储槽放在敷料包的上面及物品包碰到消毒锅内壁,蒸汽遇到器械、消毒锅内壁形成冷凝水,滴落在敷料包上,导致湿包发生,使灭菌失败.
作者:汪荣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做好隔离的前提条件.皮肤科医务人员每天均要接触大量的患者,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直接关系着每一例患者和工作人员,为此,皮肤科制定了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措施:(1)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认识:手卫生知识是手卫生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科室定期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特别是《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进行分层次、有重点、多次学习,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识,提高洗手的依从性.(2)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原,科室制定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作者:陈燕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自2009年12月开始,我院对3M指示胶带的书写分别采用了传统卷筒状3M指示胶带手工书写、3M指示胶带标签手工书写和EXCEL软件打印的方法进行了比较.1方法1.1传统卷筒状手工书写方法将传统卷筒状3M指示胶带根据需要剪成一定的长度,而且要有3条3M指示胶带变色条纹,用手工在指示胶带上填写物品的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姓名和消毒锅次号的信息内容.1.2标签手工书写方法因为标签上已有设计好的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姓名和消毒锅次号的信息内容,只需在相应的对应栏内用手工书写好信息内容即可.
作者:昝东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调查医用织物洗涤后着色的原因,寻找避免织物着色的方法.方法 接触氯己定后再与含氯消毒剂接触的医用织物为试验组,接触乙醇、洗衣粉再接触含氯消毒剂为对照组;通过不同的接触与洗涤方法,观察各组着色及褪色情况.结果 试验组接触250~500 mg/L次氯酸钠后1 min即出现着色,洗涤后不能褪色;改进洗涤方法后与对照组均无着色现象.结论 氯己定与次氯酸钠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氯苯胺沉淀,使医用织物着色.
作者:张建芳;郑金聪;郑丽华;郑平月;郭少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ADC型AmpC酶基因的检出.方法 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分离的39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微量稀释法检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分析ADC型AmpC酶基因.结果 3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米诺环素的耐药性分别为5.1%、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90.0%,39株鲍氏不动杆菌全部检测到ADC型AmpC酶基因.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对头孢菌属的耐药可能与其产ADC型AmpC酶相关.
作者:吉珉;马红映;秦超;汪丽;张宇超;邓在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调查房山区各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并探讨解决办法.方法 对房山区的43所医院,采用问卷、查阅档案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各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房山区43所医院中,一级综合性医院占65.12%,感染委员会在90.70%的医院均已设置,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总设置率为23.26%及20.93%,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专职率在二、三级医院中>83.33%;感染管理人员持证率83.05%;全员培训每年≥4次的医院占2.33%;耐药菌监测及细菌培养在基层二、三级医院均已开展,一级医院及其他医院均未开展;医院感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硬件设施不达标,医疗器械消毒方法不正确,手卫生观念差及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结论 房山区基层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结构初具规模,但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资历和能力,专业水平尚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管理及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作者:马玉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2010年西北地区医院临床分离菌构成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西北10所医院的临床分离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10年标准,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细菌17 101株,革兰阳性菌占29.4%,革兰阴性菌占70.6%;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56.5%和77.4%,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2%、0.4%;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6%、0,无利奈唑胺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分别为74.0%和46.2%,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敏感率97.5%~100.0%: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41.4%和45.9%,铜绿假单胞菌对两者的耐药率为26.0%和22.5%;米诺环素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为97.2%.结论 西北地区医疗机构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 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陈晓;杨青;张伟丽;孔海深;陈云波;魏泽庆;沈萍;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PDRAB医院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PDRAB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61例PDRAB医院感染患者,感染多发生于入院后1~3周,感染类型以肺部感染为主,占70.5%,其次为创面及血液感染,分别占16.4%、6.6%;单因素分析显示,PDR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气管切开(OR=31.0)、呼吸机通气(OR=31.0)、气管插管(OR=16.5)、人住ICU(OR=11.3)、其他插管(()R=2.3)及输氧(OR=2.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PDRAB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气管切开和呼吸机通气.结论 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或规避侵入性诊疗操作,是有效预防和控制PDRAB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郭毅;王倩;焦雪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承担着河南省艾滋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在全国中医院中率先建立了艾滋病病房,进行艾滋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笔者从病房的布局、职业培训、职业防护的规范化教育、安全防护用品的配置、医疗垃圾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探讨艾滋病病房控制感染的措施.1规范病房布局病房设立双通道,两个通道完全分开;严格划分3个区域: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明显标志;病房环境通风良好,配备脚踏式流动水洗手设施,便于及时清洗.
作者:郑连雪;秦元梅;陈秀敏;丁红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通常发生于烧伤48 h以后,是烧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我院目标性监测烧伤患者,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97例烧伤患者做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97例烧伤患者.1.3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系统全面地查阅2007年1月-2010年1月全部烧伤患者病历,结合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及监控措施效果评价记录资料,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情况进行统计总结.
作者:刘辉;刘晓红;刘芳芳;王金锁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从药品不良反应(ADR)角度对注射用加替沙星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9年6月-2010年9月注射用加替沙星发生的56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6例患者中,男性247例,女性319例,ADR以皮肤、循环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其发生率分别为48.94%、48.41%、27.39%,有93.64%发生在用药1h内,83.22%的患者在1h内ADR症状得到缓解;84.63%超适应证用药,3.71%给药剂量与频次与说明书完全相符,9例存在用药禁忌.结论 医院注射用加替沙星存在超适应证、滴注速度偏快等现象,绝大多数ADR可通过合理用药予以避免,今后应加大对注射用加替沙星合理用药干预力度.
作者:袁进;梁虹艺;季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多药耐药菌感染应用抗菌药物,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证患者的安全.1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首先要加强抗菌药物药物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和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的药物.特别是联合用药如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执行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张伟;祁庆彬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检查床是妇科患者检查治疗中常用的医疗设备,因其患者多,使用频率高,消毒隔离工作常被忽视,为了解妇科检查床细菌污染状况,对使用中的检查床进行了消毒前、消毒后的微生物监测,为有效控制医源性交叉感染,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随机采集住院部、门诊使用中的妇科检查床8张,分别进行消毒前、消毒后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拭子在检查床脚踏架、扶手、床垫部位进行往返涂擦,以无菌操作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试管中,立即送检.
作者:黄成凤;姜菲;张爱萍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为医院MRSA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分离的MRSA进行耐药性检测,并分析其耐药性特点等.结果 MRSA检出率为62.4%,对所选用的21种抗菌药物中的β-内酰胺类100.0%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100.0%敏感;有87.8%的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MRSA株为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表型.结论 该次试验分离获得的MRSA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多药耐药性,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的菌株;D-试验结果有助于临床合理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作者:纵帅;贾伟;赵志军;徐广贤;李刚;师志云;魏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 检测对阿萨希丝孢酵母菌及假丝酵母菌属在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上不同的显色特点,从而达到对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的快速鉴定,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赢得时间.方法 采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对1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菌和38株假丝酵母菌属进行显色,并经VITEK-2 Compact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结果所证实.结果 1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菌在显色培养基上明显呈蓝色,与假丝酵母菌属的显色完全不同;1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的生化鉴定率分别为90.0%、92.0%、93.0%、95.0%、96.0%、97.0%、98.0%、99.0%,与生化结果完全相符;另外,1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与其模式菌株的D1/D2序列一致性为100.0%,分子生物学结果也完全相符.结论 通过对阿萨希丝孢酵母菌显蓝色这一特点,从而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的鉴定找到了一种既简单、可靠,又省时、省力、省成本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
作者:廖晚珍;彭卫华;胡雪飞;孙爱娣;余阳;陈开森;胡妮娅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