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徐逸鸣
目的 了解不同规模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生现状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全省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查阅住院病历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63所医院所有住院患者的日现患率及抗菌药物日使用情况.结果共调查63所医院住院患者34 840例,日现患率为3.7%,下呼吸道为主要的感染部位;综合ICU感染率达35.5%为高;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居首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占检出病原菌的18.6%;抗菌药物平均日使用率为39.2%.结论应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减少漏报率,重点监测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高病原菌送检率,以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战榕;陈菁;陈丽芬;徐秀莉;聂渝莉;吴小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为临床预防及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医院感染提供证据.方法对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826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在感染的种类、病因、分离出的1127株菌株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较为普遍,以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多见,临床预防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G-杆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18.94%),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较低;G+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8.23%),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规范的医疗行为,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把握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有效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臧大维;王雪英;刘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6月4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当天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50.00%);颅腩外科为感染高发科室;呼吸机、气管切开、动静脉插管、尿管插管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对感染高发科室,需重点监控,应加强环境的清洁、消毒;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率、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等防控措施.
作者:陈明纯;林伟青;黄明通;肖惠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厦门地区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现状.方法收集厦门地区3所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的4445株病原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阳性球菌占30.7%,革兰阴性杆菌占69.3%,甲氧西林耐药株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73.3%和71.7%,未发现万古霉素MRSA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为30.2%和29.7%,产ESBLs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敏感性较高.结论厦门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开展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十分重要.
作者:曾惠清;姚艺辉;吕智;蔡芳荣;史永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全程质量控制,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方法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验收、储存、发放、使用、回收、毁灭等环节制定的一整套科学管理程序,对医院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全程管理.结果加强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了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的随意丢失,保证了临床安全有效使用.结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强化监管一次性医疗用品,增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是规范医疗机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积极可行的管理模式.
作者:胡艳波;黄鑫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状况.方法对1739例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3.8%,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占22.9%,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肠球菌属;同时还检出酵母样真菌232株;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较为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临床微生物室必须及时准确地检测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顺;徐升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与肺癌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312例肺癌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87例死亡,225例感染治愈;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2岁(OR值1.75,95%CI 1.06~2.98)、肿瘤分期(Ⅳ期)(OR值9.24,95%CI5.21~16.17)、细菌/真菌感染(OR值2.31,95%CI 1.15~4.67)、低血清白蛋白浓度(OR值1.87,95%CI1.08~3.13).结论年龄较大、肿瘤转移、双重感染及血清白蛋白较低是肺癌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宫友陵;游昕;唐亚娟;赵亚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筛选,分别选出存活组和死亡组,将6 h及24 h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各指标与预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6 h集束化治疗指标:EGDT(早期目标液体复苏)、强心药物使用、血糖控制及24 h EG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6、24 h EGDT是与感染性休克28 d预后相关的两个独立保护因素(P<0.01).结论早期目标液体复苏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
作者:陈齐红;郑瑞强;林华;汪华玲;卢年芳;邵俊;於江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金华地区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谱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2007年金华市区4所综合性医院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菌株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分别从2005年的41.0%和25.3%上升到2007年的56.0%和53.2%,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也产生了低耐药(0.8%);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维持在约20.0%;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的耐药率从2005年的27.0%上升至2007年的41.0%.结论 2005-2007年金华地区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进行合理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作者:王惠姣;朱以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测量微量血胆红素概率相对增加,2007年5月我科对测量微量血胆红素方法进行改进,经过20例患儿实践,效果满意.
作者:范业华;谭启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石蜡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份石蜡组织标本,提取组织中DNA,应用基因芯片检测23种HPV亚型,即PCR扩增后产物在基因芯片上杂交.结果在宫颈炎组织中,基因芯片检测出的高危型HPV感染率为8.33%,CIN Ⅰ45.83%,CIN Ⅱ/Ⅲ87.50%,宫颈癌92.21%,其中鳞癌高危型HPV感染率为94.12%,腺癌为88.46%;HPV16为主要的高危致病亚型,占88.98%;HPV18为第2位高危致病亚型,占33.06%;HPV52、33、59、68为少数感染的高危亚型;宫颈鳞癌的HPV16感染率为93.73%,HPVl8感染率为27.08%;宫颈腺癌的HPV16感染率为82.61 0A,HPV18为52.17%;而低危型HPV在宫颈炎中的感染率为8.33%,CIN Ⅰ为16.67%,主要为HPV6,11亚型,CIN Ⅱ/Ⅲ及宫颈癌组织未检测出低危型HPV感染;宫颈炎中HPV均为单一感染,CIN Ⅰ中HPV混合感染率为20.00%,CIN Ⅱ/Ⅲ为28.57%,宫颈癌为36.62%.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可应用于石蜡组织标本,检测多种HPV亚型,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防治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文生;李亚里;杨怡卓;吕亚莉;钟梅;刘爱军;刘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状况.方法对312例泌尿道感染的老年患者分离的406株病原菌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老年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7.0%,主要有大肠埃希菌、变形菌属、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29.1%,主要有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同时还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16株(4.0%);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较为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老年患者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严重,应定期监测病原菌的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徐升强;詹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的耐药性关系.方法 自临床分离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CTX-M-1、CTX-M-9、VEB、GES、PER.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CTX-M-1、CTX-M-9、VEB、GES、PER阳性率分别为75.0%、20.0%、95.0%、15.0%、70.0%、5.0%、85.0%、70.0%,β-内酰胺类药物及含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临床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TEM、LEN、CTX-M-9、GES、PER基因携带率高,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能与细菌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有关,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并存在暴发性流行.
作者:张晓梅;潘坚伟;吴建娟;王家平;王苏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莫西沙星对体外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BBF)的破坏作用.方法体外建立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通过结晶紫法及菌落计数观察不同浓度莫西沙星对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的破坏作用.结果莫西沙星随药物浓度的升高吸光度值逐渐降低,>4 mg/L浓度的药物可明显减轻BBF;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BBF内的活菌数也逐渐减少,>0.25 mg/L浓度膜内活菌数明显减少.结论莫西沙星可破坏生物被膜并能减少膜内活菌数.
作者:王东;王瑛;刘又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易感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2007年住院治疗的烧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41例烧伤患者中有25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75.4%;3 d内发生感染的的概率仅为12.9%,而4~10 d的感染率上升至72.7%;烧伤面积(BSA)越大,发生创面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当BSA≤20.0 0A时,感染发生率仅为43.8%,BSA41.0~60.0%时,感染率上升至88.0%,而BSA≥61.0%的患者,则100.0%发生感染;此外,抗菌药物使用、医疗操作规范程度等也是影响创面感染的重要原因.结论在及时就诊的前提下,强化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严密病房环境、物品消毒,及时清创,适时引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周芳;钱小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为了解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2007年12月区卫生局在医院管理年医政工作考评中,对所辖的1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医院感染管理的督查.
作者:谢崇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痰病原菌与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86例重型肝炎合并呼吸道医院感染痰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呼吸道病原菌主要为G-杆菌69株(44.5%),G+球菌36株(23.2%),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16.8%),曲霉菌属14株(9.0%),酵母样真菌7株(4.5%),并对G-杆菌、G+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论了解重型肝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痰病原菌及发生原因,提示加强呼吸系统感染的预防是重型肝炎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董根华;范丽娟;黄晓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鲍氏不动杆菌是不动杆菌属在下呼吸道的主要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属非发酵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该菌的分离率不断上升且耐药性日益严重,由于该菌的耐药性较强,表现出多药耐药性(MDR),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我们总结了脑梗死下呼吸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护理等措施.
作者:孙永习;盛霞;王晶;张宗青;李健;冯雯;王炳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从海水中分离出的河流弧菌的致病性.方法毒力实验组:22只二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河流弧菌,2个阳性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标准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伤口感染实验:22只SPF小鼠,腿部致伤后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浸泡含有河流弧菌的人工海水)和2个阳性对照组(分别含有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浸泡无菌人工海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血常规、血培养、脏器细菌培养,伤口分泌物培养,3 d后活杀小鼠,取脏器和伤肢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毒力实验:实验组7只鼠中5只鼠腹腔注射细菌悬液12 h血培养阳性,2只鼠24 h血培养持续阳性;伤口感染实验:伤口感染阳性率为100.0%,病理学检查伤肢横纹肌组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蜂窝织炎形成.结论自海水中分离出的河流弧菌在106CFU/ml时,具有感染能力,可致鼠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作者:马骢;郝秀红;付凯飞;蒋学兵;陈昌国;马学斌;郭建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全身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249株来自临床送检的无菌体液、血液及尿液分离出的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MIC值.结果 249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117株、屎肠球菌132株,粪肠球菌在尿中的分布68.4%高于屎肠球菌50.0%,而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中分离的屎肠球菌(50.0%)高于粪肠球菌(31.6%);粪肠球菌对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的敏感性均高于屎肠球菌,而屎肠球菌对米诺环素的敏感性(74.8%)明显高于粪肠球菌(23.7%);249株肠球菌属除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中度敏感外,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100.0%敏感;无论粪肠球菌还是屎肠球菌对红霉素几乎100.0%耐药;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敏感率39.5%高于屎肠球菌15.3%;血液中粪肠球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尿液,血液中屎肠球菌对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红霉素5种抗菌药物均100.0%耐药.结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时,应根据耐药特点及菌种间的耐药性差异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仍然是治疗肠球菌属引起感染的好药物.
作者:李琴春;罗燕萍;杨继勇;叶丽艳;梁新秀;张莹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