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德华;王琳
目的 探讨针剌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为针刺伤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相关资料.方法根据发生针刺伤人员的工龄、类别、发生地点、操作环节、工作量及暴露源分布等设计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医院报告登记的155例次针刺伤(125名医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伤的高危因素是工作年资低、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针头回套、针头裸露和工作忙乱.结论加强全员培训、及时处置使用后的针头、避免针头裸露、禁止针头回套、合理调配人员等措施控制针刺伤的发生.
作者:徐昌君;姜春娴;泮金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医院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方法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并针对内科、外科、护士设计3套问卷,进行实名制,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医院内科、外科、护士对本专业相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考核得分分别为:(85.8±11.72)、(86.9±12.77)、(82.2±16.5)分,其中高分为100分,低分为40分;医务人员对本专业相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水平的掌握总体情况良好,医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中级职称、初级职称、高级职称、进修医生、研究生.结论有必要从各个环节继续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作者:张斌;文爱东;朱艳荣;姜琳;常瑛;石玉;金鑫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宋内志贺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别.方法 K-B法测定5株宋内志贺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CLSI推荐的确证试验进行产ESBLs菌株的表型鉴定,并进行接合试验;采用TEM、SHV、CTX 3种β-内酰胺酶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同时进行指纹分析脉冲场检测.结果 5株宋内志贺菌对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肟及庆大霉素、磺胺类显著耐药,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四代头孢、阿米卡星、美罗培南敏感;这些菌株的ESBLs基因型均为CTX-M-15,CTX-M-15编码基因型可接合方式发生水平转移;4株菌株的PFGE谱型相同,1株不同.结论 5株宋内志贺菌产生CTX-M-15型ESBLs,引发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并存在克隆传播,需要加强检测.
作者:张玲;王厚照;梁伟;苏文莉;王勇;金东;黄留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从海水中分离出的河流弧菌的致病性.方法毒力实验组:22只二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河流弧菌,2个阳性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标准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伤口感染实验:22只SPF小鼠,腿部致伤后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浸泡含有河流弧菌的人工海水)和2个阳性对照组(分别含有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浸泡无菌人工海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血常规、血培养、脏器细菌培养,伤口分泌物培养,3 d后活杀小鼠,取脏器和伤肢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毒力实验:实验组7只鼠中5只鼠腹腔注射细菌悬液12 h血培养阳性,2只鼠24 h血培养持续阳性;伤口感染实验:伤口感染阳性率为100.0%,病理学检查伤肢横纹肌组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蜂窝织炎形成.结论自海水中分离出的河流弧菌在106CFU/ml时,具有感染能力,可致鼠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作者:马骢;郝秀红;付凯飞;蒋学兵;陈昌国;马学斌;郭建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1 病例患儿,男,3岁7个月,因发热伴咳嗽于2008年3月24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查体:体温40℃,心率104次/min,呼吸21次/min,体重14 kg,血压105/70 mmHg,无寒颤、抽搐,有鼻塞、流涕,伴刺激性咳嗽,无恶心、呕吐,查血白细胞5.6×109/L,淋巴细胞39.5%,中性粒细胞58.6%,红细胞4.39×1012/L.胸片诊断:支气管肺炎.该患儿无药物过敏反应史,给予更昔洛韦5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口服小儿清肺颗粒,6 g,3次/d.
作者:仲华;刘洋;王向党;陈红英;王凤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制定控制感染措施.方法对2006年11月28日-12月6日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病历进行分析;对其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检测.结果下呼吸道感染罹患率为54.55%,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合格率为35.71%,病室环境中呼吸机管道、病床摇把、启瓶器、电脑鼠标、病历车台面和回风口污染严重,患者使用的被罩和病历车台面均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加强ICU的感染管理,重视手卫生和净化装置的清洁、维护和保养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降低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转芬;苗勤;王文爱;于大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1 病例患者女,17岁,学生.主因发热4 d伴皮疹3 d于2007年12月25日入院.入院前4 d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8.5℃,乏力,食欲减退,次日白头部开始出现散在的充血性斑疹、斑丘疹、水疱疹.继之面部四肢也出现且逐渐增多并伴搔痒,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头面部.
作者:刘爱欣;毕国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晚期肺癌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现状,探讨其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回顾调查2003年5月-2007年7月晚期肺癌患者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对真菌感染的菌种构成、感染部位及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75例真菌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5.3%,其次为口腔,占14.7%;各种感染标本培养出真菌82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3.7%,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4.6%.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其原因与肺癌患者原发病,外周血白细胞、侵入性操作、年龄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刘丽娟;亓久德;亓瑞先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铜绿假单胞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结果 318株PAE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外科和胸外科;PAE对14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耐药率≥50.0%的抗菌药物有:复方新诺明(91.2%),头孢噻肟(89.9%),氨曲南(70.1%),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69.8%),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各5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医院应加强预防与控制.
作者:黄连胜;邓红玉;陶宏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痰病原菌与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86例重型肝炎合并呼吸道医院感染痰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呼吸道病原菌主要为G-杆菌69株(44.5%),G+球菌36株(23.2%),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16.8%),曲霉菌属14株(9.0%),酵母样真菌7株(4.5%),并对G-杆菌、G+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论了解重型肝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痰病原菌及发生原因,提示加强呼吸系统感染的预防是重型肝炎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董根华;范丽娟;黄晓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对医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质量实施量化质控,以达到对医院感染管理的预警与调控的目的 .方法通过2005-2007年医院感染质控评估资料,计算各科室月均医院感染质控分x,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月均质控分的标准差s和总体均值的95%可信区间(x±1.96 s)与总体均值的99%可信区间(x±2.58 s),依此确定医院感染质控警戒值和阈值.结果发现烧伤科2月份质控分(85.95)处于阈值下,呼吸科3月份质控分(87.85)和神经外科4月份质控分(86.90)处于周值上和预警值下,经及时调控,加强管理后很快回升至警戒值上.结论借助量化质控工具实施质量管理,对医院感染质量及时预警和调控,实施科学有效的医院感染监管,不但可以及时发现科室在质量控制上所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而且在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率的异常升高及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危险等方面很有实用价值.
作者:张惠珍;魏全珍;刘丽华;秦惠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随州市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57株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采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结果 257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60.3%;肠球菌属第2位,占10.5%,尿路感染病原菌除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均为0以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0.0%和37.5%.结论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对其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朱渡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情况,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保障医疗安全,现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发生感染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严素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2007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40或VITEK-32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菌进行鉴定,同时做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05年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7年医院共分离病原菌289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72株占68.2%,革兰阳性球菌920株占31.8%;前8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6.4%和81.6%,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2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6.3%和32.5%.结论医院2007年临床分离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位居第1位,非发酵菌的检出率较高,且耐药状况严重,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高.
作者:李莉;苏维奇;付桂霞;吴天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的耐药性关系.方法 自临床分离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CTX-M-1、CTX-M-9、VEB、GES、PER.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CTX-M-1、CTX-M-9、VEB、GES、PER阳性率分别为75.0%、20.0%、95.0%、15.0%、70.0%、5.0%、85.0%、70.0%,β-内酰胺类药物及含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临床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TEM、LEN、CTX-M-9、GES、PER基因携带率高,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能与细菌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有关,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并存在暴发性流行.
作者:张晓梅;潘坚伟;吴建娟;王家平;王苏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与肺癌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312例肺癌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87例死亡,225例感染治愈;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2岁(OR值1.75,95%CI 1.06~2.98)、肿瘤分期(Ⅳ期)(OR值9.24,95%CI5.21~16.17)、细菌/真菌感染(OR值2.31,95%CI 1.15~4.67)、低血清白蛋白浓度(OR值1.87,95%CI1.08~3.13).结论年龄较大、肿瘤转移、双重感染及血清白蛋白较低是肺癌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宫友陵;游昕;唐亚娟;赵亚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拉米夫定作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口服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但2003年12月媒体报道,1例服用拉米夫定的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病情加重引起死亡.这在肝病患者中引起波动,使正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产生恐慌心理,甚至盲目停药,中断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我科自2003年12月开始对服用拉米夫定新住院和已出院患者发放随访卡,实施4年来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梅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为了更好地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我院2007年3月将医院感染管理从护理部分离,形成独立科室.现将我院2007-2008年感染病例监控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孙青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易感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2007年住院治疗的烧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41例烧伤患者中有25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75.4%;3 d内发生感染的的概率仅为12.9%,而4~10 d的感染率上升至72.7%;烧伤面积(BSA)越大,发生创面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当BSA≤20.0 0A时,感染发生率仅为43.8%,BSA41.0~60.0%时,感染率上升至88.0%,而BSA≥61.0%的患者,则100.0%发生感染;此外,抗菌药物使用、医疗操作规范程度等也是影响创面感染的重要原因.结论在及时就诊的前提下,强化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严密病房环境、物品消毒,及时清创,适时引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周芳;钱小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状况.方法对312例泌尿道感染的老年患者分离的406株病原菌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老年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7.0%,主要有大肠埃希菌、变形菌属、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29.1%,主要有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同时还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16株(4.0%);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较为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老年患者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严重,应定期监测病原菌的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徐升强;詹燏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