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下收下送方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分析

孙艳华;赵庆兰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下收下送
摘要:2005年开始我们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的下收下送,从节省时间、减少人力资源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 下收下送方式1.1 改革前床位数1500张,10个人分为5个下送组,下送车10辆,人均服务150张床位.每个小组2人,两辆车,1人收污染物品,1人发无菌物品.1个下送小组负责8~10个科室,每个小组上午和下午分别占用90 min,每到1个科室都要与科室的护士当面清点污染物品后再接收无菌物品,后双方签字.在每个科均要停留10~15 mi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供应室洗涤员使用不同防护用品调查

    以往,医院的重点放在患者的医疗安全,而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则还是个薄弱点;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则是对患者的健康维护,因此职业安全与医疗安全同样重要.笔者探讨促进和提高供应室洗涤员职业防护依从性的方法.

    作者:吴可萍;高传江;陈树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控

    为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按消毒技术法规操作,严把无菌物品质量关,对灭菌效果进行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取得了良好的监控效果.

    作者:张琼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两种下收下送方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分析

    2005年开始我们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的下收下送,从节省时间、减少人力资源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 下收下送方式1.1 改革前床位数1500张,10个人分为5个下送组,下送车10辆,人均服务150张床位.每个小组2人,两辆车,1人收污染物品,1人发无菌物品.1个下送小组负责8~10个科室,每个小组上午和下午分别占用90 min,每到1个科室都要与科室的护士当面清点污染物品后再接收无菌物品,后双方签字.在每个科均要停留10~15 min.

    作者:孙艳华;赵庆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改进润滑干燥方法增强消毒效果

    我院于2006年4月起对手工清洗后的再生医疗器械的润滑剂使用方法进行探索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睛宏;王光荣;王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外科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

    由于外科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还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因此,外科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维护身心健康.

    作者:王金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36 120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06-2007年各季度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次率分别为4.66%、5.97%;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高,其次为泌尿道;危险因素以留置深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使用呼吸机为多;对出院的医院感染病例和非氏院感染病例进行比较,年龄、住院天数、死亡率、医疗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深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管道感染、保护易感宿主、开展前瞻性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沈贻萍;糜琛蓉;钱培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中心供应室无菌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及管理对策

    目的 了解中心供应窀无菌室环境卫生现状,探讨管理对策.方法 调查2007-2008年中心供应室无菌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结果 空气和环境物品卫生学检测合格率为91.1%~97.2%,灭菌包质量检查合格率为99.2%~100.0%,无菌窀温、湿度检查达标率分别为92.3%和88.8%.结论 完善各项管理措施,严格无菌?室消毒制度,专人负责,职责明确,重视可能导致污染的每一个环节,是保证无菌室环境质量的重要对策.

    作者:陈红花;钱小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通用引物PCR扩增创伤感染细菌16S-23S rDNA间区的研究

    目的 探讨通用引物PCR扩增多种创伤感染细菌16S-23S rDNA间区的可行性,为开展常见创伤感染细菌基因诊断做好准备.方法 以细菌16S-23S rDNA间区为靶序列,在16S rDNA 3'端与23S rDNA 5'端保守区自行设计通用引物,筛选5种常见创伤感染细菌,提取其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结果 5种细菌基因组DNA 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与预期一致,经测序比对后得到了证实.结论 该通用引物可以实现对多种创伤感染细菌16S-23S rDNA间区进行PCR扩增,为下一步进行基因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蔡晋;夏季;罗阳;王珏;许正林;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与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检出率并分析其药敏谱.方法 收集深圳南山区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323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ATBPSE5药敏试剂条测试;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同时耐药菌株用改良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 共分离出323株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46株(14.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45.4%和26.3%,多黏菌素E对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依然有非常好的效果,敏感率达到96.9%;铜绿假单胞菌泛耐状况不容忽视.结论 加强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按照药敏试验选择治疗药物,以防止菌株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谢小军;吴少苑;王冲;曾忠铭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多聚T尾型探针在压电石英晶体微天平DNA传感器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一种压电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NA传感器多聚T尾型探针敏感膜制备新方法,同时对其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探讨.方法 设计一种多聚T尾型探针,固定在压电QCM DNA传感器晶振表面,对探针固定浓度.杂交温度和杂交时间等因素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将构建的多聚T尾型探针DNA传感器和普通探针DNA传感器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比较两种传感器的频率响应性能,同时对该压电QCM DNA传感器的再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探针佳固定浓度为2.0 μmol/L,适杂交温度为40℃,适杂交时间为90 min;多聚T尾型探针DNA传感器的响应性能显著大于普通探针DNA传感器(P<0.05),可以重复使用7次.结论 基于多聚T尾型探针的压电QCM DNA传感器,具有杂交效率高、技术难度低、频率响应性能高等优点,在压电QCM DNA传感器基因检测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夏涵;黄君富;王丰;陈鸣;黄庆;王珏;陈庆海;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目标性监测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及其特点.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某院2007年12月-2008年11月ICU患者VAP发病情况进行监测,用临床肺部感染状况评分系统(CPIS)相关资料的收集,并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法(ASIS)计算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 VAP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为44.53‰,经ASIS法计算后,VAP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为76.38‰;VAP患者死亡率为60.23%,带管时间与年龄在死亡和存活的VAP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原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首.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必须加强呼吸机相关物品的消毒灭菌与管理,重视对有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的监护.

    作者:王豪;刘丁;陈萍;成瑶;王政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离子强度对乙型脑炎病毒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

    目的 探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Na+浓度值对乙型脑炎病毒(JEV)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 漏声表面波(LSAW)基因传感器表面固定终浓度为1.0μmol/L的乙型脑炎病毒探针,然后分别在pH 7.6的10 mmol/L PBS缓冲液(含Na+浓度值0.1~0.6 mol/L)中和终浓度为1.0 μmol/L的JEV靶序列杂交,分别记录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结果 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是先上升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0.3 mol/L Na+浓度为分界线;杂交平衡时间同相位变化一致,当PBS中Na+浓度为0.3 mol/L,杂交反应的平衡时间为33 min.结论 随着Na+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呈典型的饱和曲线趋势,PBS中Na+浓度0.3 mol/L,杂交反应平衡时间33 min,是LSAW-JEV基因传感器杂交的适反应条件.

    作者:徐清华;陈伟;王云霞;罗阳;丁毅;施建峰;曹亮;陈鸣;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分子诊断在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1,2].

    作者:府伟灵;罗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免疫PCR检测HIV-1 p24抗原的初步评价

    目的 对免疫PCR HIV-1 p24抗原检测体系的检出限、特异性和重复性等指标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用建立的免疫PCR体系检测p24抗原,讨论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检出限和重复性指标,将空白对照的非特异性扩增条带用荧光密度值(FI)定量,初步提出特异性扩增下限的判定方法.结果 将非特异性扩增荧光密度值的(+3s)作为特异性扩增信号的判定下限,免疫PCR检测p24抗原的检出限为0.1 ng/L.结论 检测方法的检测限、特异性与重复性能满足HIV-1 p24抗原检测的需要.

    作者:郑姬;府伟灵;蒋天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振动排痰机对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振动排痰机对颅脑损伤患者降低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 对2008年1-11月颅脑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试验组使用BT-2008多功能振动排痰机促进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叩击法促进患者排痰.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日均排痰量分别为(40.70±4.10)ml与(35.50±3.4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有效排痰率分别为85.00%与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50%与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7.65±3.81)d与(28.27±3.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确应用振动排痰机可减少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对控制医院感染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邓利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综合医院动物实验室的感染管理

    目的 通过加强动物实验室的感染管理,保证屏障内动物实验区及动物饲养区达到相应的环境要求.方法 对实验室采取严格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标准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屏障设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对SPF区采取一系列的消毒灭菌措施,严格执行气流、人流、物流和动物流的标准操作规程等.结果 医院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建成肩用2年多来,温度、湿度、换气次数、气流速度、压强梯度、菌落数、噪声等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结论 只要管理措施得力有效,就能保证屏障设施内环境的持续净化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作者:何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综合型医院5382株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5382株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医院2007年1-12月临床住院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同时对葡萄球菌属和革兰阴性杆菌分别进行MRSA、ESBLs的检测.结果 在12571份标本中共分离出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5382株,其中G-细菌3390株,占62.98%;G+细菌953株,占17.71%,真菌1039株,占19.31%;除真菌外的4343株病原菌中,位列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0.5%)、鲍氏不动杆菌(11.2%)、大肠埃希菌(10.8%)、肺炎克雷伯菌(8.6%)、金黄色葡萄球菌(8.3%);病原菌分离阳性率较高的临床科室依次为神经外科、呼吸内科、ICU、肝胆外科和儿科;病原菌耐药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均约50.0%,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的敏感度较高;G-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0%.结论 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耐药率普遍较高,真菌感染所占比例仍较高;因此,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波;府伟灵;蒋滢;刘智勇;龚雅利;张晓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时靶序列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型的漏声表面波(LSAW)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靶序列浓度对其杂交效应和反应时间的影响.方法 LSAW传感器表面先固定上1.0 μmol/L的肽核酸(PNA)探针,观察终浓度为1 pg/L~1 mg/L的HPV靶序列DNA与探针进行杂交所引起的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并对相位下降值与靶序列浓度做线性回归,确定其线性范围.结果 随着靶序列浓度从1 pg/L增加到1 mg/L,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下降值呈先增加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100μg/L为分界线,而杂交平衡时间并没有显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在1 pg/L~100μg/L的HPV靶序列浓度范围内,相位变化与靶序列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P=2.3392 1gC+14.584,相关系数r2=0.9622.结论 随着靶序列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下降值呈典型饱和曲线趋势,靶序列浓度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 pg/L~100μg/L.

    作者:陈鸣;李书君;府伟灵;陈伟;张烨;王云霞;徐清华;丁毅;曹亮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株的分布特征及耐药趋势

    鲍氏不动杆菌可引起各种呼吸系统、尿道、创面感染甚至败血症.近年来本菌从临床标本分离率亦有上升的趋势,为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美荣;曹晶晶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痰热清与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及其耐药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及流行趋势,评价痰热清注射液联合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对2001-2007年某医院痰标本微生物学培养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构成,MRSA的流行趋势及其耐药性,采用随机对照,将100例MRSA感染性肺炎患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予万古霉素、痰热清注射液+万古霉素注射液治疗.结果 32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 308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62株,MRSA分离率有随时间增加的趋势(P<0.05);78.07%MRSA来自医院感染;MRSA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广泛耐药,与MSSA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痰热清+万古霉素联合治疗MRSA感染性肺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万古霉素(P<0.01).结论 MRSA是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致病菌;除万古霉素外,MRSA对其他抗菌药物广泛耐药,中药痰热清与万古霉素联合治疗MRSA感染性肺炎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宋志香;芦苇;陈亮;王爽;李兴广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