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涵;黄君富;王丰;陈鸣;黄庆;王珏;陈庆海;府伟灵
为加强医院消毒管理工作,提高消毒质量,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现对我院2006-2007年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污染进行监测、分析控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红 刊期: 2009年第14期
2008年3月,医院某病区发生了6例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出现寒颤、发热,有暴发输液反应的发生.通过回顾性分析这起暴发输液反应的处理过程,建立正确的处置流程,降低其潜在危害.
作者:曹力;杨慧宁;梁慧;刘丽萍;王鲜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利用pSOS-HUS系统构建针对小鼠碱性调宁蛋白(h1-calponin)的RNA干扰载体并对其干扰效率进行验证.方法 利用在线软件设计三段针对小鼠h1-calponin cDNA的寡核苷酸(A、B、C)片段,经退火成为双链后分别装入pSOS-HUS载体,得到载体调宁蛋白-PS-A/B/C,再将h1-calponin cDNA插入该载体和GFP一起融合表达,得到调宁蛋白RNAi-A/B/C 3个载体;对上述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至HEK293T细胞株,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荧光强度来判断上述载体的干扰效果.结果 经酶切和测序证明针对小鼠h1-ealponin的3个RNA干扰载体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和空载体pSOS-HUS(未插入RNA干扰片段)相比,A组的荧光强度减弱明显,B的基本不变,C的荧光强度稍有减弱.结论 成功构建了针对h1-calponin的RNA干扰载体.
作者:孙启获;苏楠;陈锚锚;金旻;赵玲;陈林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医院呼吸道标本非发酵菌感染的菌群分类及药敏检测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呼吸道标本分离出的2177株非发酵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20NE进行细菌鉴定及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用WHONET5.4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在分离出的2177株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蛀高占34.9%,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占28.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11.4%,检出的非发酵菌对所监测的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非发酵菌的检出率高,且呈多药耐药趋势,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感染的治愈率,同时对于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春艳;张晓兵;董彦芳;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为了解小儿内科息儿的病原菌及其分布,对本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入住小儿内科的46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景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转送入医院的91例地震受伤患者病原菌感染及药物敏感情况,为指导地震受伤患者的后续抗感染治疗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地震受伤患者的伤口分泌物、痰液、尿液、血液、组织、粪便等标本分别接种相应培养基进行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分离菌株用VITEK GN或GP测试卡进行鉴定,真菌用API 20C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转送入医院的155例地震受伤患者中91例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58.7%,以60岁老年人居多;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49.5%)、伤口感染(30.0%)和尿路感染(6.6%)为主;分离的9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6株(61.5%)、革兰阳性菌20株(22.0%)、真菌12株(13.2%);分离阳性率较高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3.2%)、真菌(13.2%),不动杆菌属(11.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1.0%)、肠球菌属(9.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9%);药敏分析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外,对亚胺培南及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敏感,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类大多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等新型抗菌药物均敏感;真菌药敏情况比较理想,对大多数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结论 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分析对指导地震受伤患者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智勇;王丽馨;杨帆;府伟灵;刘星;张波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我院于2006年4月起对手工清洗后的再生医疗器械的润滑剂使用方法进行探索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睛宏;王光荣;王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为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按消毒技术法规操作,严把无菌物品质量关,对灭菌效果进行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取得了良好的监控效果.
作者:张琼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产房是产科的重要部门,产房工作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容易危及产妇、新生儿的健康,以及产房医护人员会承受多种潜在危害因素的伤害.因此,应做好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杜巧婷;任先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检出率并分析其药敏谱.方法 收集深圳南山区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323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ATBPSE5药敏试剂条测试;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同时耐药菌株用改良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 共分离出323株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46株(14.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45.4%和26.3%,多黏菌素E对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依然有非常好的效果,敏感率达到96.9%;铜绿假单胞菌泛耐状况不容忽视.结论 加强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按照药敏试验选择治疗药物,以防止菌株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谢小军;吴少苑;王冲;曾忠铭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应用茎环分子探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katG315codon点突变,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直接观测液相中探针与katG315codon扩增产物杂交后的荧光信号,并与测序结果比较以验证该检测方法.方法 运用软件:Beacon designer设计katG基因包含315codon的茎环分子探针,建立其扩增体系及分子信标芯片检测方法;对扩增产物测序并作比较.结果 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观测到结核标准株及耐异烟肼PCR产物与探针杂交后荧光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株耐异烟肼组与10株H37RV标准株对照组荧光信号强度比较,耐异烟肼组315codon突变检出率为44%,茎环分子探针检测方法与测序法符合率97.5%.结论 茎环分子探针技术是一种具有高灵敏核酸点突变检测技术;荧光分光光度计液相荧光检测方法与测序法符合率较好.
作者:陈庆海;张波;罗阳;匡红;钟敏;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腔镜清洗、灭菌的佳方法.方法 按照随机的原则将临床使用过的腔镜分为环氧乙烷灭菌人工清洗组、环氧乙烷灭菌机洗组、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人工清洗组、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机洗组,研究各组清洗、灭菌的效果.结果 人工刷洗加超声组清洗合格率为97.5%,机器清洗组合格率为73.3%,人工清洗组清洗合格率明显高于机器清洗组(P<0.05);环氧乙烷灭菌组和过氧化氢灭菌组均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等离子灭菌时间短于环氧乙烷灭菌时间,但准备工作较繁琐,准备时间长于环氧乙烷灭菌,同时生物监测结果时间需要48 h;而环氧乙烷灭菌的灭菌时间长于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但准备工作简单,准备时间较短,生物监测只需4 h.结论 人工刷洗加超声清洗腔镜是较理想的腔镜清洗方法,具有可靠、耗时短、节水等优点;环氧乙烷灭菌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均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两种灭菌方法各有优缺点,医院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作者:王洪梅;杜丽萍;徐海凌;苏涛;初玉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我们对我院门诊注射室从2004-2007年发生的护患纠纷进行分析,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使护患纠纷明显减少,获得患者好评.
作者:李茜;郝花;朱慧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及其特点.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某院2007年12月-2008年11月ICU患者VAP发病情况进行监测,用临床肺部感染状况评分系统(CPIS)相关资料的收集,并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法(ASIS)计算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 VAP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为44.53‰,经ASIS法计算后,VAP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为76.38‰;VAP患者死亡率为60.23%,带管时间与年龄在死亡和存活的VAP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原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首.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必须加强呼吸机相关物品的消毒灭菌与管理,重视对有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的监护.
作者:王豪;刘丁;陈萍;成瑶;王政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06-2007年各季度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次率分别为4.66%、5.97%;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高,其次为泌尿道;危险因素以留置深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使用呼吸机为多;对出院的医院感染病例和非氏院感染病例进行比较,年龄、住院天数、死亡率、医疗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深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管道感染、保护易感宿主、开展前瞻性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沈贻萍;糜琛蓉;钱培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加强组织管理与培训,重视医护人员手与患者术前皮肤消毒,正确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清洗消毒手术器械,增强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等措施.结果 调查74所医院,由于手术区域皮肤准备及消毒方法不当致不需备皮而备皮的医院占16%;未做到术前抗菌沐浴的医院占20%;备皮时间选择不当的医院占64%.结论 做好手术部位监控工作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手段,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作者:齐晓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阐明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血清学特征,比较条带免疫印迹法(LIA)、HIV病毒载量(VL)和HIV-lp24抗原检测3种实验方法对HIV不确定标本的鉴别效果,明确蛋白免疫印迹法(WB)的非特异性发生率,为修订我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56例HIV抗体不确定病例的92份标本,以随访后的HIV血清学状况为金标准,判断不同的方法在鉴别不确定结果方面的效果.结果 92份标本中有88份呈现14种不确定的条带模式,p24、gp160以及gpl60p24是常见模式,其余9种呈散在分布,31例中27例随访阴性,4例发生HIV抗体阳转,阳转率26.7%;WB的非特异反应率87.1%,LIA的非特异反应率为3.2%,病毒载量的检测未出现非特异性反应,HIV-1 P24抗原的漏检率为9.2%.结论 只有出现gp160+p24带型的病例发生HIV抗体阳转,其余带型均表现为非异性反应,LIA、VL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判断现有的HIV不确定标本的感染状况.
作者:王海燕;杨晓莉;王莉;马艳华;曹广亚;郭素菊;辛武;陈激扬;李军;李清波;罗效梅;鲍作义;李敬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区的突变模式.方法 在核酸序列比对的基因上,设计靶向HBV各基因型核心区的通用引物.PCR扩增血清病毒DNA,经DNA测序和随后的序列分析,检测和分析核心区的突变模式.结果 在34例可检测样本中,共有23例患者存在HBV核心区突变;其中,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的A1762T(50.0%)和G1764A(52.9%)是常见的突变位点,并且,通常表现为双碱基突变;其次是核心(C)基因区的L60V氨基酸突变(17.6%);就各基因区的突变频率而言,BCP区、前核心(Pre-C)区和C基因区突变患者分别有18、6、10例,其中,BCP区通常表现为A1762T和G1764A双突变(94.7%),pre-C区以G1896A为常见(83.3%),C基因区则主要是L60V的氨基酸单突变(50.0%).结论 HBV核心区常见的突变形式是BCP区A1762T和G1764A的碱基双突变;由于HBV核心区基因具有复杂的突变模式,因此,研究HBV核心区基因突变模式对HBV感染的病情预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庆;王贵宇;黄君富;潘虹;李君;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以往,医院的重点放在患者的医疗安全,而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则还是个薄弱点;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则是对患者的健康维护,因此职业安全与医疗安全同样重要.笔者探讨促进和提高供应室洗涤员职业防护依从性的方法.
作者:吴可萍;高传江;陈树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对免疫PCR HIV-1 p24抗原检测体系的检出限、特异性和重复性等指标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用建立的免疫PCR体系检测p24抗原,讨论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检出限和重复性指标,将空白对照的非特异性扩增条带用荧光密度值(FI)定量,初步提出特异性扩增下限的判定方法.结果 将非特异性扩增荧光密度值的(+3s)作为特异性扩增信号的判定下限,免疫PCR检测p24抗原的检出限为0.1 ng/L.结论 检测方法的检测限、特异性与重复性能满足HIV-1 p24抗原检测的需要.
作者:郑姬;府伟灵;蒋天伦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