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郝花;朱慧兰
2005年开始我们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的下收下送,从节省时间、减少人力资源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 下收下送方式1.1 改革前床位数1500张,10个人分为5个下送组,下送车10辆,人均服务150张床位.每个小组2人,两辆车,1人收污染物品,1人发无菌物品.1个下送小组负责8~10个科室,每个小组上午和下午分别占用90 min,每到1个科室都要与科室的护士当面清点污染物品后再接收无菌物品,后双方签字.在每个科均要停留10~15 min.
作者:孙艳华;赵庆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加强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重要措施,对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高峰;焦玉冰;穆燕红;于静;张狄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检验科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在高危环境下长时间的工作,必须做好自身的防护.1 血液性感染的因素1.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主要是含有HBV、HCV、HIV、梅毒,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针头及医疗器械,经破损的皮肤及黏膜直接接触传播.1.2 感染危险因素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而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患者多数来自农村,是血液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高度易感者.
作者:胡冬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Na+浓度值对乙型脑炎病毒(JEV)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 漏声表面波(LSAW)基因传感器表面固定终浓度为1.0μmol/L的乙型脑炎病毒探针,然后分别在pH 7.6的10 mmol/L PBS缓冲液(含Na+浓度值0.1~0.6 mol/L)中和终浓度为1.0 μmol/L的JEV靶序列杂交,分别记录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结果 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是先上升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0.3 mol/L Na+浓度为分界线;杂交平衡时间同相位变化一致,当PBS中Na+浓度为0.3 mol/L,杂交反应的平衡时间为33 min.结论 随着Na+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呈典型的饱和曲线趋势,PBS中Na+浓度0.3 mol/L,杂交反应平衡时间33 min,是LSAW-JEV基因传感器杂交的适反应条件.
作者:徐清华;陈伟;王云霞;罗阳;丁毅;施建峰;曹亮;陈鸣;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我们对我院门诊注射室从2004-2007年发生的护患纠纷进行分析,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使护患纠纷明显减少,获得患者好评.
作者:李茜;郝花;朱慧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随着人们对皮肤屏障功能的逐渐认识,原刷子刷手已被人们认为是不必需的,用含乙醇的无水洗手液揉搓消毒方法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将我院采用爱护佳外科无水洗手液外科洗手方法效果作总结.
作者:王金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阐明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血清学特征,比较条带免疫印迹法(LIA)、HIV病毒载量(VL)和HIV-lp24抗原检测3种实验方法对HIV不确定标本的鉴别效果,明确蛋白免疫印迹法(WB)的非特异性发生率,为修订我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56例HIV抗体不确定病例的92份标本,以随访后的HIV血清学状况为金标准,判断不同的方法在鉴别不确定结果方面的效果.结果 92份标本中有88份呈现14种不确定的条带模式,p24、gp160以及gpl60p24是常见模式,其余9种呈散在分布,31例中27例随访阴性,4例发生HIV抗体阳转,阳转率26.7%;WB的非特异反应率87.1%,LIA的非特异反应率为3.2%,病毒载量的检测未出现非特异性反应,HIV-1 P24抗原的漏检率为9.2%.结论 只有出现gp160+p24带型的病例发生HIV抗体阳转,其余带型均表现为非异性反应,LIA、VL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判断现有的HIV不确定标本的感染状况.
作者:王海燕;杨晓莉;王莉;马艳华;曹广亚;郭素菊;辛武;陈激扬;李军;李清波;罗效梅;鲍作义;李敬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产房是产科的重要部门,产房工作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容易危及产妇、新生儿的健康,以及产房医护人员会承受多种潜在危害因素的伤害.因此,应做好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杜巧婷;任先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医源性伤害中医院感染发生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某院收治的750例医院源性伤害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源性伤害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3.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多见,占87.39%,其次为深部体腔感染占8.98%;医源性伤害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7.11%.结论 对于医源性伤害的医院感染控制,应尽早纳入公共卫生防控范畴,促进医疗卫生质量提高,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作者:陈萍;刘丁;王豪;王政;成瑶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44例,医院感染率49.43%;血透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发生的高发部位为呼吸道(52.27%),其次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25.00%)、尿路感染(15.91%)及肠道感染(6.82%);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贫血越严重,白蛋白越低、年龄越大者医院感染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血透室及相关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加强对血透室血液透析的规范化管理,明确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是减少血透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于敏;王姣;史耀勋;陈芝;刘晓玲;王汉斌;文娜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设计结核分枝杆菌耐乙胺丁醇embB330codon位点分子信标,运用荧光显微镜观测分子DNA探针与embB330codon扩增产物杂交后的荧光信号,比较该位点突变株与标准株.方法 运用软件Beacon designer设计embB基因包含330codon的分子信标,应用荧光显微镜检测embB330codon扩增片段与探针杂交后荧光信号,比较扩增产物测序结果.结果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测到结核标准株及embB330codon突变株PCR产物与探针杂交后荧光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株耐乙胺丁醇组与10株H37RV标准株对照组荧光信号强度比较,耐乙胺丁醇组embB330codon突变检出率为3%,测序法突变检出率为3%.结论 分子信标技术可以有效检测embB330codon单碱基靶点突变,应用荧光显微镜观测荧光杂交信号非常灵敏.
作者:陈庆海;刘星;黄君富;罗阳;匡红;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我院于2006年4月起对手工清洗后的再生医疗器械的润滑剂使用方法进行探索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睛宏;王光荣;王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区的突变模式.方法 在核酸序列比对的基因上,设计靶向HBV各基因型核心区的通用引物.PCR扩增血清病毒DNA,经DNA测序和随后的序列分析,检测和分析核心区的突变模式.结果 在34例可检测样本中,共有23例患者存在HBV核心区突变;其中,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的A1762T(50.0%)和G1764A(52.9%)是常见的突变位点,并且,通常表现为双碱基突变;其次是核心(C)基因区的L60V氨基酸突变(17.6%);就各基因区的突变频率而言,BCP区、前核心(Pre-C)区和C基因区突变患者分别有18、6、10例,其中,BCP区通常表现为A1762T和G1764A双突变(94.7%),pre-C区以G1896A为常见(83.3%),C基因区则主要是L60V的氨基酸单突变(50.0%).结论 HBV核心区常见的突变形式是BCP区A1762T和G1764A的碱基双突变;由于HBV核心区基因具有复杂的突变模式,因此,研究HBV核心区基因突变模式对HBV感染的病情预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庆;王贵宇;黄君富;潘虹;李君;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构建一种压电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NA传感器多聚T尾型探针敏感膜制备新方法,同时对其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探讨.方法 设计一种多聚T尾型探针,固定在压电QCM DNA传感器晶振表面,对探针固定浓度.杂交温度和杂交时间等因素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将构建的多聚T尾型探针DNA传感器和普通探针DNA传感器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比较两种传感器的频率响应性能,同时对该压电QCM DNA传感器的再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探针佳固定浓度为2.0 μmol/L,适杂交温度为40℃,适杂交时间为90 min;多聚T尾型探针DNA传感器的响应性能显著大于普通探针DNA传感器(P<0.05),可以重复使用7次.结论 基于多聚T尾型探针的压电QCM DNA传感器,具有杂交效率高、技术难度低、频率响应性能高等优点,在压电QCM DNA传感器基因检测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夏涵;黄君富;王丰;陈鸣;黄庆;王珏;陈庆海;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通用引物PCR扩增多种创伤感染细菌16S-23S rDNA间区的可行性,为开展常见创伤感染细菌基因诊断做好准备.方法 以细菌16S-23S rDNA间区为靶序列,在16S rDNA 3'端与23S rDNA 5'端保守区自行设计通用引物,筛选5种常见创伤感染细菌,提取其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结果 5种细菌基因组DNA 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与预期一致,经测序比对后得到了证实.结论 该通用引物可以实现对多种创伤感染细菌16S-23S rDNA间区进行PCR扩增,为下一步进行基因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蔡晋;夏季;罗阳;王珏;许正林;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hTERC(human telomerase RNA gene component)基因荧光原位杂交的拷贝数扩增情况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预测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hTERC基因在72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拷贝数的变化,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每一患者的2种HR-HPV DNA(HPV16/18),并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应用荧光标记探针GLP TERC/CSP 3;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正常骨髓淋巴细胞为阳性对照,正常宫颈细胞为阴性对照.结果 在72例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CINⅡ的阳性表达率为60.00%,CINⅢ的阳性率为83.33%,与正常或炎症/CIN 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在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正常骨髓淋巴细胞中基因扩增阳性;HR-HPV DNA检测阳性32例,炎症/CIN Ⅰ的阳性表达率为42.86%,CIN Ⅱ的阳性表达率为70.00%,CINⅢ的阳性率为66.67%,宫颈癌的阳性率为75.00%,hTERC基因FISH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阳性预测值(PPV)和特异性(Sp)明显高于HC-2 HR-HPV DNA检测.结论 hTERC基因参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标志物之一,TERC基因的FISH检测比HC-2 HR-HPVDNA检测能够更可靠地鉴别宫颈良恶性病变,二者联合检测将为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提供更有效、更合理的方案.
作者:向阳;张晓莉;罗阳;徐清华;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月-12月临床真菌培养标本,进行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并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978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分离率高为615株(62.9%),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47株(15.0%)和光滑假丝酵母菌130株(13.3%);真菌分离率居前5位的科室是呼吸内科、ICU、脑外科、老年科和血液科;痰液标本真菌检出率高,为60.9%,药敏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敏感性好,敏感率为94.3%.结论 临床标本中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真菌感染率有所上升,应重视真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夏涵;张晓兵;黄君富;龚雅莉;刘智勇;罗阳;陈元树;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对真菌性血液感染常见真菌的菌群分布、耐药性状况及真菌血症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医院69例真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的真菌血症患者患有≥2种的基础疾病,50.0%患者均有导管留置,而且患者在血培养采样前1周内均不同程度使用抗菌药物;69例真菌血症中,53例(76.8%)与假丝酵母菌属有关,但仅18例由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真菌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44.9%;不同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 真菌血症多发生于基础疾病严重者,由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导致的败血症在真菌血症中占很大比例;部分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应重视对血液真菌感染患者的检测及合理用药,以有效控制病情.
作者:张晓兵;龚雅利;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加强动物实验室的感染管理,保证屏障内动物实验区及动物饲养区达到相应的环境要求.方法 对实验室采取严格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标准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屏障设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对SPF区采取一系列的消毒灭菌措施,严格执行气流、人流、物流和动物流的标准操作规程等.结果 医院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建成肩用2年多来,温度、湿度、换气次数、气流速度、压强梯度、菌落数、噪声等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结论 只要管理措施得力有效,就能保证屏障设施内环境的持续净化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作者:何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1,2].
作者:府伟灵;罗阳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