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1例汶川地震受伤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刘智勇;王丽馨;杨帆;府伟灵;刘星;张波

关键词:地震, 病原菌, 药物敏感试验
摘要:目的 探讨转送入医院的91例地震受伤患者病原菌感染及药物敏感情况,为指导地震受伤患者的后续抗感染治疗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地震受伤患者的伤口分泌物、痰液、尿液、血液、组织、粪便等标本分别接种相应培养基进行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分离菌株用VITEK GN或GP测试卡进行鉴定,真菌用API 20C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转送入医院的155例地震受伤患者中91例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58.7%,以60岁老年人居多;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49.5%)、伤口感染(30.0%)和尿路感染(6.6%)为主;分离的9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6株(61.5%)、革兰阳性菌20株(22.0%)、真菌12株(13.2%);分离阳性率较高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3.2%)、真菌(13.2%),不动杆菌属(11.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1.0%)、肠球菌属(9.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9%);药敏分析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外,对亚胺培南及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敏感,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类大多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等新型抗菌药物均敏感;真菌药敏情况比较理想,对大多数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结论 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分析对指导地震受伤患者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血培养中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医院2年间血培养标本并进行统计分析;对BacT/Alert3D全自动快速血液细菌培养系统的血培养标本4028例标本进行检测,分离所得菌株置于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药敏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结果用WHONET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从4028例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435株,阳性率为10.8%;其中革兰阴性菌195株,占44.8%,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17株,占49.9%,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3株,占5.3%,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43.9%和48.8%,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分别为35.3%、72.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 血培养检出菌种类复杂,耐药率高,实验室应根据CLSI规范,提高细菌培养检出率,及时为临床提供药敏监测结果,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监测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和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黎敏;王浚霁;陈伟;臧婉;陈鸣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4632例患儿中常见的病原菌及其分布

    为了解小儿内科息儿的病原菌及其分布,对本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入住小儿内科的46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景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加强产房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产房是产科的重要部门,产房工作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容易危及产妇、新生儿的健康,以及产房医护人员会承受多种潜在危害因素的伤害.因此,应做好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杜巧婷;任先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临床检验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防护

    检验科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在高危环境下长时间的工作,必须做好自身的防护.1 血液性感染的因素1.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主要是含有HBV、HCV、HIV、梅毒,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针头及医疗器械,经破损的皮肤及黏膜直接接触传播.1.2 感染危险因素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而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患者多数来自农村,是血液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高度易感者.

    作者:胡冬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管理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而且耐药程度日趋加重,难于治疗,如管理不当易引起医院感染.2008年12月5日我院骨科收治MRSA感染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桂华;李敬华;李凌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我院从2008年4月30日-7月10日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06例,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手足口病患儿诊疗、护理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者:王伟玲;姜纪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门诊注射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我们对我院门诊注射室从2004-2007年发生的护患纠纷进行分析,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使护患纠纷明显减少,获得患者好评.

    作者:李茜;郝花;朱慧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外科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

    由于外科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还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因此,外科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维护身心健康.

    作者:王金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军队应急血液保障与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目的 分析军队医疗机构在应急状态下采供血保障与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对军队医疗机构在应急血液保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尤其在血液动员、采血、储存、运输、输血、应对措施等重点环节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军队应急血液保障中对于感染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尚存在诸多不足,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应急血液保障水平,降低输血性医院感染风险.结论 改进与完善军队应急血液保障管理体系,大限度降低输血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儒青;王甜甜;叶延瑶;赵树铭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HIV抗体不确定标本的鉴别诊断研究

    目的 阐明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血清学特征,比较条带免疫印迹法(LIA)、HIV病毒载量(VL)和HIV-lp24抗原检测3种实验方法对HIV不确定标本的鉴别效果,明确蛋白免疫印迹法(WB)的非特异性发生率,为修订我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56例HIV抗体不确定病例的92份标本,以随访后的HIV血清学状况为金标准,判断不同的方法在鉴别不确定结果方面的效果.结果 92份标本中有88份呈现14种不确定的条带模式,p24、gp160以及gpl60p24是常见模式,其余9种呈散在分布,31例中27例随访阴性,4例发生HIV抗体阳转,阳转率26.7%;WB的非特异反应率87.1%,LIA的非特异反应率为3.2%,病毒载量的检测未出现非特异性反应,HIV-1 P24抗原的漏检率为9.2%.结论 只有出现gp160+p24带型的病例发生HIV抗体阳转,其余带型均表现为非异性反应,LIA、VL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判断现有的HIV不确定标本的感染状况.

    作者:王海燕;杨晓莉;王莉;马艳华;曹广亚;郭素菊;辛武;陈激扬;李军;李清波;罗效梅;鲍作义;李敬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FISH检测宫颈上皮脱落细胞hTERC基因与HPV感染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预测意义

    目的 探讨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hTERC(human telomerase RNA gene component)基因荧光原位杂交的拷贝数扩增情况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预测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hTERC基因在72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拷贝数的变化,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每一患者的2种HR-HPV DNA(HPV16/18),并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应用荧光标记探针GLP TERC/CSP 3;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正常骨髓淋巴细胞为阳性对照,正常宫颈细胞为阴性对照.结果 在72例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CINⅡ的阳性表达率为60.00%,CINⅢ的阳性率为83.33%,与正常或炎症/CIN 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在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正常骨髓淋巴细胞中基因扩增阳性;HR-HPV DNA检测阳性32例,炎症/CIN Ⅰ的阳性表达率为42.86%,CIN Ⅱ的阳性表达率为70.00%,CINⅢ的阳性率为66.67%,宫颈癌的阳性率为75.00%,hTERC基因FISH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阳性预测值(PPV)和特异性(Sp)明显高于HC-2 HR-HPV DNA检测.结论 hTERC基因参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标志物之一,TERC基因的FISH检测比HC-2 HR-HPVDNA检测能够更可靠地鉴别宫颈良恶性病变,二者联合检测将为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提供更有效、更合理的方案.

    作者:向阳;张晓莉;罗阳;徐清华;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2006-2008年呼吸道标本非发酵菌的分类及耐药变迁

    目的 了解医院呼吸道标本非发酵菌感染的菌群分类及药敏检测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呼吸道标本分离出的2177株非发酵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20NE进行细菌鉴定及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用WHONET5.4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在分离出的2177株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蛀高占34.9%,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占28.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11.4%,检出的非发酵菌对所监测的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非发酵菌的检出率高,且呈多药耐药趋势,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感染的治愈率,同时对于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春艳;张晓兵;董彦芳;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分子诊断在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1,2].

    作者:府伟灵;罗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的影响,并扩增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以探讨细胞膜主动外排作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关系.方法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5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低抑菌浓度(MIC),并观察在含5 mg/L CCCP存在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用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oprM、mexB和mexR.结果 15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56.0%的菌株外排泵表型试验阳性,以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作为底物,分别有17、6、12、29、35、18、31株菌在5 mg/L CCCP的条件下MIC值降低≥4倍,其中有56.0%的菌株同时对2种的药物有明显的外排作用;主动外排机制不仅存在耐药菌株,而且也存在于敏感菌株,但CCCP对耐药菌株的影响更大;oprM、mexB和mexR外排泵基因普遍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结论 主动外排作用是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动外排泵抑制剂在体外能降低多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外排泵抑制剂在克服细菌的耐药性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周明明;彭定辉;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腔镜清洗及灭菌方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腔镜清洗、灭菌的佳方法.方法 按照随机的原则将临床使用过的腔镜分为环氧乙烷灭菌人工清洗组、环氧乙烷灭菌机洗组、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人工清洗组、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机洗组,研究各组清洗、灭菌的效果.结果 人工刷洗加超声组清洗合格率为97.5%,机器清洗组合格率为73.3%,人工清洗组清洗合格率明显高于机器清洗组(P<0.05);环氧乙烷灭菌组和过氧化氢灭菌组均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等离子灭菌时间短于环氧乙烷灭菌时间,但准备工作较繁琐,准备时间长于环氧乙烷灭菌,同时生物监测结果时间需要48 h;而环氧乙烷灭菌的灭菌时间长于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但准备工作简单,准备时间较短,生物监测只需4 h.结论 人工刷洗加超声清洗腔镜是较理想的腔镜清洗方法,具有可靠、耗时短、节水等优点;环氧乙烷灭菌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均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两种灭菌方法各有优缺点,医院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作者:王洪梅;杜丽萍;徐海凌;苏涛;初玉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两种下收下送方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分析

    2005年开始我们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的下收下送,从节省时间、减少人力资源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 下收下送方式1.1 改革前床位数1500张,10个人分为5个下送组,下送车10辆,人均服务150张床位.每个小组2人,两辆车,1人收污染物品,1人发无菌物品.1个下送小组负责8~10个科室,每个小组上午和下午分别占用90 min,每到1个科室都要与科室的护士当面清点污染物品后再接收无菌物品,后双方签字.在每个科均要停留10~15 min.

    作者:孙艳华;赵庆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雌激素受体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作为白血病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作为白血病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MSP和RT-PCR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未治疗)外周血雌激素(ER)受体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表达状态,Western-blot检测白血病细胞株以5'-Aza-Dc去甲基化前后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6种白血病细胞株以5'-Aza-Dc去甲基化后ERα蛋白表达明显增强,97.5%的急性白血病患者ERα-A启动子呈甲基化状态并导致其表达异常.结论 白血病细胞的雌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ERα-A)存在异常甲基化现象并导致其基因表达沉默,可能为白血病的致病机制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提示ERα-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有可能成为白血病的新的参考标志物.

    作者:姚婕;张晓兵;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与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检出率并分析其药敏谱.方法 收集深圳南山区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323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ATBPSE5药敏试剂条测试;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同时耐药菌株用改良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 共分离出323株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46株(14.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45.4%和26.3%,多黏菌素E对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依然有非常好的效果,敏感率达到96.9%;铜绿假单胞菌泛耐状况不容忽视.结论 加强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按照药敏试验选择治疗药物,以防止菌株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谢小军;吴少苑;王冲;曾忠铭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利用pSOS-HUS系统构建针对小鼠h1-calponin的RNA干扰载体

    目的 利用pSOS-HUS系统构建针对小鼠碱性调宁蛋白(h1-calponin)的RNA干扰载体并对其干扰效率进行验证.方法 利用在线软件设计三段针对小鼠h1-calponin cDNA的寡核苷酸(A、B、C)片段,经退火成为双链后分别装入pSOS-HUS载体,得到载体调宁蛋白-PS-A/B/C,再将h1-calponin cDNA插入该载体和GFP一起融合表达,得到调宁蛋白RNAi-A/B/C 3个载体;对上述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至HEK293T细胞株,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荧光强度来判断上述载体的干扰效果.结果 经酶切和测序证明针对小鼠h1-ealponin的3个RNA干扰载体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和空载体pSOS-HUS(未插入RNA干扰片段)相比,A组的荧光强度减弱明显,B的基本不变,C的荧光强度稍有减弱.结论 成功构建了针对h1-calponin的RNA干扰载体.

    作者:孙启获;苏楠;陈锚锚;金旻;赵玲;陈林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使用中医用消毒液细菌污染原因与控制措施

    为加强医院消毒管理工作,提高消毒质量,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现对我院2006-2007年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污染进行监测、分析控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红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