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

王金凤

关键词:外科护士, 职业危害, 自身防护
摘要:由于外科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还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因此,外科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维护身心健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门诊注射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我们对我院门诊注射室从2004-2007年发生的护患纠纷进行分析,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使护患纠纷明显减少,获得患者好评.

    作者:李茜;郝花;朱慧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2006-2008年呼吸道标本非发酵菌的分类及耐药变迁

    目的 了解医院呼吸道标本非发酵菌感染的菌群分类及药敏检测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呼吸道标本分离出的2177株非发酵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20NE进行细菌鉴定及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用WHONET5.4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在分离出的2177株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蛀高占34.9%,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占28.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11.4%,检出的非发酵菌对所监测的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非发酵菌的检出率高,且呈多药耐药趋势,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感染的治愈率,同时对于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春艳;张晓兵;董彦芳;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株的分布特征及耐药趋势

    鲍氏不动杆菌可引起各种呼吸系统、尿道、创面感染甚至败血症.近年来本菌从临床标本分离率亦有上升的趋势,为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美荣;曹晶晶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多聚T尾型探针在压电石英晶体微天平DNA传感器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一种压电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NA传感器多聚T尾型探针敏感膜制备新方法,同时对其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探讨.方法 设计一种多聚T尾型探针,固定在压电QCM DNA传感器晶振表面,对探针固定浓度.杂交温度和杂交时间等因素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将构建的多聚T尾型探针DNA传感器和普通探针DNA传感器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比较两种传感器的频率响应性能,同时对该压电QCM DNA传感器的再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探针佳固定浓度为2.0 μmol/L,适杂交温度为40℃,适杂交时间为90 min;多聚T尾型探针DNA传感器的响应性能显著大于普通探针DNA传感器(P<0.05),可以重复使用7次.结论 基于多聚T尾型探针的压电QCM DNA传感器,具有杂交效率高、技术难度低、频率响应性能高等优点,在压电QCM DNA传感器基因检测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夏涵;黄君富;王丰;陈鸣;黄庆;王珏;陈庆海;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改进润滑干燥方法增强消毒效果

    我院于2006年4月起对手工清洗后的再生医疗器械的润滑剂使用方法进行探索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睛宏;王光荣;王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一起误诊致输液反应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2008年3月,医院某病区发生了6例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出现寒颤、发热,有暴发输液反应的发生.通过回顾性分析这起暴发输液反应的处理过程,建立正确的处置流程,降低其潜在危害.

    作者:曹力;杨慧宁;梁慧;刘丽萍;王鲜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免疫PCR检测HIV-1 p24抗原的初步评价

    目的 对免疫PCR HIV-1 p24抗原检测体系的检出限、特异性和重复性等指标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用建立的免疫PCR体系检测p24抗原,讨论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检出限和重复性指标,将空白对照的非特异性扩增条带用荧光密度值(FI)定量,初步提出特异性扩增下限的判定方法.结果 将非特异性扩增荧光密度值的(+3s)作为特异性扩增信号的判定下限,免疫PCR检测p24抗原的检出限为0.1 ng/L.结论 检测方法的检测限、特异性与重复性能满足HIV-1 p24抗原检测的需要.

    作者:郑姬;府伟灵;蒋天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4632例患儿中常见的病原菌及其分布

    为了解小儿内科息儿的病原菌及其分布,对本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入住小儿内科的46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景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中心供应室无菌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及管理对策

    目的 了解中心供应窀无菌室环境卫生现状,探讨管理对策.方法 调查2007-2008年中心供应室无菌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结果 空气和环境物品卫生学检测合格率为91.1%~97.2%,灭菌包质量检查合格率为99.2%~100.0%,无菌窀温、湿度检查达标率分别为92.3%和88.8%.结论 完善各项管理措施,严格无菌?室消毒制度,专人负责,职责明确,重视可能导致污染的每一个环节,是保证无菌室环境质量的重要对策.

    作者:陈红花;钱小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茎环分子探针液相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katG315codon突变

    目的 应用茎环分子探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katG315codon点突变,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直接观测液相中探针与katG315codon扩增产物杂交后的荧光信号,并与测序结果比较以验证该检测方法.方法 运用软件:Beacon designer设计katG基因包含315codon的茎环分子探针,建立其扩增体系及分子信标芯片检测方法;对扩增产物测序并作比较.结果 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观测到结核标准株及耐异烟肼PCR产物与探针杂交后荧光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株耐异烟肼组与10株H37RV标准株对照组荧光信号强度比较,耐异烟肼组315codon突变检出率为44%,茎环分子探针检测方法与测序法符合率97.5%.结论 茎环分子探针技术是一种具有高灵敏核酸点突变检测技术;荧光分光光度计液相荧光检测方法与测序法符合率较好.

    作者:陈庆海;张波;罗阳;匡红;钟敏;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

    目的 了解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44例,医院感染率49.43%;血透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发生的高发部位为呼吸道(52.27%),其次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25.00%)、尿路感染(15.91%)及肠道感染(6.82%);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贫血越严重,白蛋白越低、年龄越大者医院感染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血透室及相关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加强对血透室血液透析的规范化管理,明确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是减少血透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于敏;王姣;史耀勋;陈芝;刘晓玲;王汉斌;文娜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36 120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06-2007年各季度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次率分别为4.66%、5.97%;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高,其次为泌尿道;危险因素以留置深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使用呼吸机为多;对出院的医院感染病例和非氏院感染病例进行比较,年龄、住院天数、死亡率、医疗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深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管道感染、保护易感宿主、开展前瞻性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沈贻萍;糜琛蓉;钱培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综合医院动物实验室的感染管理

    目的 通过加强动物实验室的感染管理,保证屏障内动物实验区及动物饲养区达到相应的环境要求.方法 对实验室采取严格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标准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屏障设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对SPF区采取一系列的消毒灭菌措施,严格执行气流、人流、物流和动物流的标准操作规程等.结果 医院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建成肩用2年多来,温度、湿度、换气次数、气流速度、压强梯度、菌落数、噪声等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结论 只要管理措施得力有效,就能保证屏障设施内环境的持续净化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作者:何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978株临床分离的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月-12月临床真菌培养标本,进行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并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978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分离率高为615株(62.9%),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47株(15.0%)和光滑假丝酵母菌130株(13.3%);真菌分离率居前5位的科室是呼吸内科、ICU、脑外科、老年科和血液科;痰液标本真菌检出率高,为60.9%,药敏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敏感性好,敏感率为94.3%.结论 临床标本中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真菌感染率有所上升,应重视真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夏涵;张晓兵;黄君富;龚雅莉;刘智勇;罗阳;陈元树;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振动排痰机对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振动排痰机对颅脑损伤患者降低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 对2008年1-11月颅脑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试验组使用BT-2008多功能振动排痰机促进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叩击法促进患者排痰.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日均排痰量分别为(40.70±4.10)ml与(35.50±3.4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有效排痰率分别为85.00%与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50%与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7.65±3.81)d与(28.27±3.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确应用振动排痰机可减少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对控制医院感染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邓利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外科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

    由于外科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还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因此,外科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维护身心健康.

    作者:王金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医源性伤害中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医源性伤害中医院感染发生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某院收治的750例医院源性伤害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源性伤害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3.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多见,占87.39%,其次为深部体腔感染占8.98%;医源性伤害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7.11%.结论 对于医源性伤害的医院感染控制,应尽早纳入公共卫生防控范畴,促进医疗卫生质量提高,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作者:陈萍;刘丁;王豪;王政;成瑶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控

    为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按消毒技术法规操作,严把无菌物品质量关,对灭菌效果进行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取得了良好的监控效果.

    作者:张琼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加强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

    加强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重要措施,对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高峰;焦玉冰;穆燕红;于静;张狄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分子诊断在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1,2].

    作者:府伟灵;罗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