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敬红;孙自珑;周有利;吕军
2005年1月1日-2006年10月31日间共进行B-D试验2 010次,其中不合格共130次,约占6%.现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李冬红;包曼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加强预防与控制母婴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我院母婴病房2006年9月,连续发现3例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经积极控制感染,并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汪青;刘素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 Expression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 066株(真菌除外);革兰阳性球菌927株(30.2%),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69.0%和77.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革兰阴性杆菌2 134株(69.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多见;30.1%大肠埃希菌和40.1%肺炎克雷伯菌证实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但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结论 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迎娟;董国英;丁钰;李慧;刘蓬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2003-2006年医院58 32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 509例次,感染例次率为4.3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占首位,为26.66%;感染科室中血液科发病率高,为7.79%;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8.04%.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赵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糖肽类耐药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机制,为MRCNS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头孢西丁纸片法、mecA基因PCR检测MRCNS;万古霉素耐药确证试验筛选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E-test法检测其MIC及多重PCR检测其van基因.结果 CNS对头孢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程度较高;52株CNS菌中头孢西丁纸片法与mecA基因检测MRCNS的符合率为96.2%,mecA基因阳性率为92.3%;256株CNS菌中筛选出4株异质性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均为MRCNS,未检出vanA、vanB、vanC1及vanC2基因.结论 对VRS和MRCNS进行有效的实验室检测与院内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其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张远春;李爽;李凤莲;刘迎春;王靖;王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头孢他啶对体外试验敏感的产CTX-M-1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鼠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鼻内滴入肺炎克雷伯菌菌悬液,制备大鼠肺炎模型;接种细菌后24 h,各组分别给予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和生理盐水,在各时间点测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及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结果 治疗72 h后头孢他啶组的各项指标分别与头孢噻肟组或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他啶对体外敏感的产CTX-M-14型ESBLs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苒;孙耕耘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型方法,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菌株亲缘性.方法 采用NCCLS方法研究药物敏感性;采用PFGE和AFLP技术研究鲍氏不动杆菌基因型;对检测结果作聚合分析讨论菌株亲缘性.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利用PFGE分型可以分为4个亚型、利用AFLP分型可以分为2个亚型;聚合分析具有一致性.结论 AFLP分型更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蔡挺;张顺;陈琳;许小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Attacin基因体内抗菌活性检测系统,并初步研究其抗菌活性.方法 PCR扩增Attacin编码区目的序列,并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在体内检测Attacin的抗菌活性,同时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未诱导对照相比,包含重组质粒的宿主菌生长受到抑制,含pET30a(+)/Attacin宿主菌诱导表达后,提纯不到His-Attacin融合蛋白,而含pGEX-4T-1/Attacin宿主菌可获得GST-Attacin融合蛋白.结论 建立灵敏、简便的Attacin体内抗菌活性检测方法,为下一步研究Attacin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作者:徐建华;朱家勇;金小宝;许琴英;张秀明;庄俊华;陈曲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发热患者血清中的登革病毒含量,并判定其型别.方法 在登革病毒的E基因区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MGB探针,建立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从10份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提取病毒RNA,逆转录成cDNA,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登革病毒及其型别.结果 10份血清样本中,有9例出现阳性扩增曲线,病毒含量在103~105拷贝/ml,且扩增产物均出现大约100 bp的扩增带.结论 2006年在广州市流行的登革热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病毒感染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为登革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作者:罗招凡;薛红漫;刘建伟;赵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留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临床、病原学特点,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行ALS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留置静脉导管尖端和外周血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61例CRI中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革兰阴性菌2株、真菌6株,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该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结论 及时拔除感染导管是防治CRI的有效方法,临床应以预防为主,万古霉素是治疗CRI的首选药物.
作者:金洁;叶卫江;黄劲松;葛小玲;俞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SBP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以医院2000年3月-2005年12月诊断为肝硬化合并SBP腹水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114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结果 腹水中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占39.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2%.结论 诊断SBP除应尽早进行腹水培养外,还要结合临床症状,依据药敏报告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金法祥;李水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监测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种类,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医院2006年1-12月从304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178份阳性标本,对其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常见的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这4种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4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共14株,检出率为29.8%.结论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应积极开展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早期诊断和控制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陈雷;崔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有关规定,每6个月对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1次,以确保紫外线灯管的消毒效果.
作者:李军;孔二廷;吴丽卿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抗菌药物应用有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神经外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气管切开患者7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乙组应用非头孢类抗菌药物,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口腔涂片或咽拭子涂片均查出真菌孢子或菌丝;记录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剂量、给药方法、种类、联合应用情况以及用药后患者病情及病程的变化过程.结果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种类、剂量、给药方法及联合应用对口咽部真菌感染均有影响.结论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种类越繁杂、多途径给药及联合用药都会增加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危险.
作者:刘花;刘仲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病例患者,男,10岁,在上学途中摔伤右膝关节.摔伤部位红肿,行走因难,在镇卫生院摄X线片无骨折,血常规WBC 9.5×109/L,N 0.81,L 0.19,诊断关节软组织挫伤.为预防感染用头孢唑林治疗约20 d,未见好转,红肿反而加重,遂转我院治疗.抽关节腔积液做细菌培养,分离出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弗氏柠檬酸杆菌,药敏试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5 d后,再次做细菌培养阴性,病情好转,康复出院.
作者:刘旭忠;詹贞芳;宋智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培养基pH值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在体外抗解脲脲支原体(Uu)MIC的影响.方法 用微量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35株临床Uu对3种药物在pH值6.0、6.5、7.0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36、48、60 h时的MIC并统计分析.结果 60 h的MIC与48 h相同,pH值>6.5时,Uu对加替沙星100.0%敏感;司帕沙星耐药率较高;在不同pH值时,培养时间由24 h延长到36 h及48 h,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分别可增加1~32、1~8及1~16倍(各组P<0.05),耐药率也逐渐升高;pH值由6.0升高到6.5及7.0时,在不同培养时间,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均可降低1~8倍(各组P<0.05),耐药率均逐渐降低;而左氧氟沙星的MIC50、MIC90及耐药率均升高.结论 体外实验中,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随培养基pH值升高而降低;左氧氟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及pH值升高而升高;加替沙星有良好的抗Uu活性;培养48 h可以作为测定MIC的终点时间.
作者:罗迪青;周晓琳;余敏君;何定阳;尹卫国;吴移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对全院临床科室的24部电话机、传呼机分别在消毒前及消毒后采集标本进行监测.
作者:卢年珍;张苏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外科非发酵菌的临床分离状况及常见菌株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 分离出的非发酵菌采用VITEK-60 AMS细菌鉴定仪鉴定,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检出非发酵菌46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55.07%),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20.52%)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1.88%);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引流液、伤口分泌物,分别占31.97%、13.39%、12.31%;科室来源主要是SICU、器官移植外科、烧伤外科,各占28.08%、17.28%、12.10%.居前3位的非发酵菌耐药较为严重,且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外科非发酵菌以呼吸道、伤口感染常见,其耐药现象严重,宜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唐冰;崔颖鹏;朱斌;朱家源;刘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肠球菌属属于人体消化道微生态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是革兰阳性需氧球菌.当肠球菌属异位寄生时,可引起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及伤口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达21.0%~27.5%[1].肠球菌属是医院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菌之一,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统计分析在革兰阳性菌中居第4位[2].
作者:张媛;张鹏;吴尚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对亚胺培南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KPN)β-内酰胺酶产生状况.方法 对1株KPN用PCR法进行了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OKP、CTX-M-1群、CTX-M-2群、CTX-M-9群、OXA-1群、OXA-2群、OXA-10群、PER、GES、VEB、CARB、DHA、ACT-1)检测.结果 检测显示TEM、SHV、CTX-M-1群、CTX-M-9群、OXA-1群、DHA等6种阳性.结论 该株KPN同时携带6种β-内酰胺酶基因.
作者:周军;王智刚;史伟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