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

张媛;张鹏;吴尚为

关键词:万古霉素, 肠球菌属, 耐药机制
摘要:肠球菌属属于人体消化道微生态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是革兰阳性需氧球菌.当肠球菌属异位寄生时,可引起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及伤口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达21.0%~27.5%[1].肠球菌属是医院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菌之一,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统计分析在革兰阳性菌中居第4位[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感染防护调查分析及对策

    目的 调查61名基层医院卫事工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了解情况,探索提高自身防护的意识并提出管理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和访谈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工勤人员普遍存在医院感染知识缺乏,无自身防护能力,对从事的职业危害性认识不足,未定期培训及体检等.结论 加强基层医院工勤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工勤人员的防护意识,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定期体检,使工勤人员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小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严重感染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于抗感染治疗时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严重肺部感染患者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A、B、C 3组.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E)、尿白蛋白(U-ALB)和β2微球蛋白定量(Uβ2-MG)均有所下降(P<0.01),其中U-ALB和Uβ2-MG仍高于正常,但这种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时,不影响患者肾功的恢复.

    作者:侯立朝;熊利泽;尚磊;李淑霞;陈绍洋;王雅丽;胡文能;霍婷婷;王一楠;刘菲;朱菲;李娜;申洁;李慧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鲍氏不动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 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型方法,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菌株亲缘性.方法 采用NCCLS方法研究药物敏感性;采用PFGE和AFLP技术研究鲍氏不动杆菌基因型;对检测结果作聚合分析讨论菌株亲缘性.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利用PFGE分型可以分为4个亚型、利用AFLP分型可以分为2个亚型;聚合分析具有一致性.结论 AFLP分型更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蔡挺;张顺;陈琳;许小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

    肠球菌属属于人体消化道微生态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是革兰阳性需氧球菌.当肠球菌属异位寄生时,可引起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及伤口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达21.0%~27.5%[1].肠球菌属是医院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菌之一,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统计分析在革兰阳性菌中居第4位[2].

    作者:张媛;张鹏;吴尚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国产高压蒸汽灭菌产生湿包现象的探讨

    湿包现象属于灭菌不合格.一方面因为潮湿,影响蒸汽穿透力,不能确保物品已达到灭菌要求,特别是包的中央部位,已经过多次试验,湿包中央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率>50%;另一方面,因为包布潮湿,外界细菌容易在布上繁殖,易造成在有效期内产生二次污染.笔者总结我院供应室两年来就国产压力蒸汽灭菌产生湿包现象做一分析.

    作者:邵学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外科非发酵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外科非发酵菌的临床分离状况及常见菌株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 分离出的非发酵菌采用VITEK-60 AMS细菌鉴定仪鉴定,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检出非发酵菌46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55.07%),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20.52%)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1.88%);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引流液、伤口分泌物,分别占31.97%、13.39%、12.31%;科室来源主要是SICU、器官移植外科、烧伤外科,各占28.08%、17.28%、12.10%.居前3位的非发酵菌耐药较为严重,且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外科非发酵菌以呼吸道、伤口感染常见,其耐药现象严重,宜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唐冰;崔颖鹏;朱斌;朱家源;刘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头孢他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大鼠肺炎的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头孢他啶对体外试验敏感的产CTX-M-1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鼠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鼻内滴入肺炎克雷伯菌菌悬液,制备大鼠肺炎模型;接种细菌后24 h,各组分别给予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和生理盐水,在各时间点测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及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结果 治疗72 h后头孢他啶组的各项指标分别与头孢噻肟组或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他啶对体外敏感的产CTX-M-14型ESBLs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苒;孙耕耘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 Expression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 066株(真菌除外);革兰阳性球菌927株(30.2%),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69.0%和77.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革兰阴性杆菌2 134株(69.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多见;30.1%大肠埃希菌和40.1%肺炎克雷伯菌证实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但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结论 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迎娟;董国英;丁钰;李慧;刘蓬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静脉输液与医院感染及预防措施

    目的 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静脉输液所致医院感染的环节进行分析.结果 主要感染环节是液体污染或变质;配制和输注液体的环境细菌数超标;违反静脉输液操作规程;操作方法不当.结论 把好静脉输液的液体关;建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减少细菌污染机会;改进输液操作环节,注意静脉输液全程无菌操作,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等,能有效地减少输液反应,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国权;范静;翟红岩;张晓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1株携带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

    目的 了解对亚胺培南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KPN)β-内酰胺酶产生状况.方法 对1株KPN用PCR法进行了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OKP、CTX-M-1群、CTX-M-2群、CTX-M-9群、OXA-1群、OXA-2群、OXA-10群、PER、GES、VEB、CARB、DHA、ACT-1)检测.结果 检测显示TEM、SHV、CTX-M-1群、CTX-M-9群、OXA-1群、DHA等6种阳性.结论 该株KPN同时携带6种β-内酰胺酶基因.

    作者:周军;王智刚;史伟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

    目的 调查各级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发生概率,分析发生原因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对50所医疗机构1 050名护理人员,进行从事护理工作后发生锐器损伤的调查,发放调查表1 050份,有效使用1 028份.结果 50所医疗机构1 028名护理人员,其中有903名在工作中均受到不同程度锐器损伤,损伤概率占87.84%;工龄6~10年损伤率高,占40.75%,其次是工作11~15年占31.12%;共发生损伤7 059例次,每人平均损伤7.80次,损伤>10次287名,占31.78%;配药时被安瓿损伤4 986例次,占70.63%;其次是清洗器械损伤1 097例次,占15.54%;皮肤轻度损伤4 072例次,占57.69%.结论 要不断改进安瓿工艺及器械安全性;有条件医院应购置器械清洗机;关键是要加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教力度,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损伤概率极为重要.

    作者:王美容;朱秀兰;方东萍;林祥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口腔器械的消毒与管理模式

    目的 探索口腔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管理模式.方法 采取新的器械消毒及管理方法,提高对口腔器械消毒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消毒流程、合理设置口腔消毒供应室、加强器械管理、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建立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等措施.结果 建立了口腔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管理措施,器械的丢失与损坏明显减少.结论 做好器械消毒与管理是预防交叉感染和保障器械正常使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韩淑凤;韩淑青;祝洪珍;雷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Ⅰ型病毒

    目的 检测发热患者血清中的登革病毒含量,并判定其型别.方法 在登革病毒的E基因区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MGB探针,建立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从10份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提取病毒RNA,逆转录成cDNA,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登革病毒及其型别.结果 10份血清样本中,有9例出现阳性扩增曲线,病毒含量在103~105拷贝/ml,且扩增产物均出现大约100 bp的扩增带.结论 2006年在广州市流行的登革热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病毒感染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为登革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作者:罗招凡;薛红漫;刘建伟;赵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

    目的 调查与解决乙型肝炎病毒(HBV)职业暴露的防治.方法 对2005-2006年间医院16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的追踪调查和防治措施对比.结果 发现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有以下高危因素,包括在医院内特殊的区域、特定的时间段、易暴露的部位、暴露前是否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结论 预防与治疗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除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预防原则操作外,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及暴露后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燕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所致医院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临床分离引起医院感染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0株,经VITEK-Ⅱ微生物鉴定系统重新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监测14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1∶1病例对照研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该菌感染的危险因子.结果 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噻肟、氨曲南、阿米卡星高度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仍保持一定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96.7%、76.7%、73.3%、60.0%;独立危险因素为机械通气(OR=7.629)和住院时间>60 d(OR=4.466).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60 d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艳;刘长庭;王德龙;康春燕;张智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耐药柠檬酸杆菌属β-内酰胺酶检测

    目的 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耐药柠檬酸杆菌属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52株柠檬酸杆菌低抑菌浓度(MIC),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31株柠檬酸杆菌ESBLs、AmpC、MBL的产酶情况,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31株柠檬酸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三维试验检出24株菌产ESBLs,3株菌产AmpC酶,2株同时高产AmpC酶和ESBLs,未检出MBL;PCR检出20株菌携带blaTEM基因,1株菌携带blaSHV基因,8株菌携带blaCTX-M-1基因,15株菌携带blaCTX-M-13基因,5株菌携带blaCIT基因.结论 31株多重耐药的柠檬酸杆菌同时产>1种的ESBLs及高产AmpC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朱梅;许伟;李涛;凌华志;黄颖;徐元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2月ICU分离的245株革兰阴性杆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签定,用K-B法做药敏试验,用确证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245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占前3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22.4%)、大肠埃希菌(20.8%)及肺炎克雷伯菌(16.3%),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分析,其酶型可能以CTX-M型为主.结论 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非发酵菌保持了很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也保持了较强的抗菌活性.

    作者:王丽;马杰;李顺清;肖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不同培养时间与培养基pH值对体外实验中喹诺酮类抗解脲脲支原体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培养基pH值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在体外抗解脲脲支原体(Uu)MIC的影响.方法 用微量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35株临床Uu对3种药物在pH值6.0、6.5、7.0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36、48、60 h时的MIC并统计分析.结果 60 h的MIC与48 h相同,pH值>6.5时,Uu对加替沙星100.0%敏感;司帕沙星耐药率较高;在不同pH值时,培养时间由24 h延长到36 h及48 h,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分别可增加1~32、1~8及1~16倍(各组P<0.05),耐药率也逐渐升高;pH值由6.0升高到6.5及7.0时,在不同培养时间,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均可降低1~8倍(各组P<0.05),耐药率均逐渐降低;而左氧氟沙星的MIC50、MIC90及耐药率均升高.结论 体外实验中,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随培养基pH值升高而降低;左氧氟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及pH值升高而升高;加替沙星有良好的抗Uu活性;培养48 h可以作为测定MIC的终点时间.

    作者:罗迪青;周晓琳;余敏君;何定阳;尹卫国;吴移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Attacin抗菌肽基因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 建立Attacin基因体内抗菌活性检测系统,并初步研究其抗菌活性.方法 PCR扩增Attacin编码区目的序列,并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在体内检测Attacin的抗菌活性,同时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未诱导对照相比,包含重组质粒的宿主菌生长受到抑制,含pET30a(+)/Attacin宿主菌诱导表达后,提纯不到His-Attacin融合蛋白,而含pGEX-4T-1/Attacin宿主菌可获得GST-Attacin融合蛋白.结论 建立灵敏、简便的Attacin体内抗菌活性检测方法,为下一步研究Attacin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作者:徐建华;朱家勇;金小宝;许琴英;张秀明;庄俊华;陈曲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北京市部分老年人咽部机会致病菌的携带状况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老年人咽部机会致病菌的携带状况及咽部分泌物培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92例老年人进行非感染状态下咽拭子的菌种鉴定.结果 老年人咽部检出率较高的机会致病菌,依次为副流感嗜血菌、黏滑口腔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复合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合并3种基础疾病受检者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合并<2种基础疾病的受检者.结论 高龄、咽部携带肺炎链球菌、副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能是老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亓鹏;胡亦新;董宏艳;敬华;王斌;贾丽萍;李丽;马慧珍;赵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